《秦誓》鉴赏
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女群言之首。
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般。”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难哉!
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员来。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惎。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员然,尚繇询兹黄发,则罔所愆。
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驭弗违,我尚弗欲。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猗!无他伎。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伎,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弗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之有伎,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弗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本篇文字根据阮刻《尚书注疏》,用敦煌《尚书》残卷参校)
【原文出处】:据敦煌《尚书》残卷及日本写本《古文尚书》,并以《汉熹平石经》残字、《魏三体石经》残石参校。
【鉴赏】:
《秦誓》一说是秦穆公对军队悔过并发誓的言辞。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对开发西北和防御西北外族侵略有功劳。《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记载,秦穆公听信杞子的话派了几员大将讨伐郑国,晋襄公率军助郑击秦,大败秦于崤。出兵前,老臣蹇叔苦谏停止出师,但穆公不从。几个俘臣回到秦国以后,穆公追悔前事失断而作《秦誓》。据《史记·秦本纪》所记,秦穆公三十六年,又派孟明等进攻晋国,大败晋人,于是穆公自悔并誓于军中,“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奚之谋”。又据《大学》所引《秦誓》之文,“秦誓”是秦穆公用人之词。秦穆公想起用老臣百里奚,国人多有不服,因此作《秦誓》以与国人共勉。《左传》所说较为可信。又,《书序》:“秦穆公伐郑,晋襄公帅师败诸崤,还归,作《秦誓》。”本文的主旨是秦穆公在拒不纳谏出师惨败以后悔过自责,沉痛地总结惨败的教训。
本文属于诏令体中的“誓”。诏令体是帝王对臣民讲话,通常有“诰”、“诏”、“命”、“令”、“制”、“谕”、“策”、“戒”等,都是帝王对臣民下命令,所用就是第一人称。“誓”虽然也属诏令体,但由于是帝王的誓词,语气就不及诏令体中的其他文体形式严峻,而是比较舒缓些。《尚书》中间的“誓”字,除本篇外,还有《甘誓》、《汤誓》、《费誓》,都是发誓之词。誓词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是叙述的起点,事情的经历者,议论的主持人,应当特别重视第一人称。又,誓词虽然属于说理文,但毕竟有着发誓者的独特感受和兴会,它通常比一般说理文自由。第一节是开头。秦穆公说:“唉,我的士卒们,好好听着,不要喧哗,我发誓把许多话中间最重要的告诉你们。”这是宣布目的,整饬士气。正文分为三段。第一段以古训“民讫自若,是多般”自责。小民如果都是顺从自己,那就会产生许多错误了。穆公深有感慨地谴责自己说:“责备别人并不困难,能使像流水般地追逐正道责备自己,确实难啊!”这是指他以前拒不接受蹇叔苦谏而去攻打郑国结果遭致惨败。蹇叔说:“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僖公三十二年传),穆公粗暴地责骂蹇叔“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第二段列举两种人并表明自己今后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员来。”当我心里满怀忧虑的时候,光阴迅速流过,它再也不会回来了!秦穆公执政已经三十三年,他一心希望再度东征(以后三年他果然东征获胜了)。训诂上,“员”音义同“圆”,引申为“转”为“回”。一本作“云”,也有“转回”义。“想想那老的谋士,不肯顺从我一时的心愿(这里指蹇叔)。现在的谋臣(指杞子等人)只是一心曲从我的想法,我却一时把他们当作亲信。“虽则员然,尚繇询兹黄发,则罔所愆。”虽然他们是顺从我的,我还得询问这位黄发的老人,才不至于有过错呢!穆公一方面称赞蹇叔、批评杞子等人,但更主要的是引咎自谴,吸取教训,改弦更张。训诂上,“员然”的“员”引申为“顺”,《汉书·韦贤传》注:“员,旋也。”“旋”之则“顺”。“尚”、“犹”同义,复用一起为的强调。穆公深怀对蹇叔的抱歉和尊敬,因此文中一再提起,而且语多强调。穆公再对两种人分别表态,予以褒贬。那花白头发的大臣,虽然腰间力气衰败,我还是以他为友。这是褒蹇叔。那结实强壮的勇士,虽然射箭驾车从不失手,但我并不稀罕。这是贬勇而无谋的人。“惟截截善骗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见解浅薄,善于诓骗,使君主改变某种正确的看法,我怎么能够多跟他们做朋友(或者是“多以他们为助手)呢?“皇”,《公羊传》文公十二年作“况”,音义同“何”,同“胡”,同“恶”,同“乌”,同“安”。这是又一次贬杞子,并严肃有力地、着重地表明今后对他们的态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是用人要重德重智,而不应当重视那种只知道武力却不会分析具体情况、不衡量利弊得失的人,勇而无谋必将偾事。第三段进一步从安邦保民的根本目的上赞美蹇叔、批评杞子等人,并且明确表示自己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我暗中仔细思量:如果有一位大臣能专心致志,看来像是没有什么能耐,他却心胸宽广,有容物的雅量,人们有什么能耐,就好像自己的能耐,人们才高智大,英明果断,他内心喜欢,还不只是出于口头的称颂,那么,这种人我是能够容纳他,并用来保住我的子孙的,——许多小民也是有利啊!”穆公又批评了妒才违圣、窒碍谠言正论打击有忠义行动的人,并且明确表示不能容纳,因为这对秦国子孙、对小民都不利,而且小民们曾经表示“殆哉”!最后点出君主和重臣决定了邦国的命运。《白虎通·号篇》:“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知秦穆公之霸也。”秦穆公作这番讲话的目的是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任人与事图谋称霸。跟《无逸》一样,《秦誓》也充分反映了秦穆公不仅重视君主和重臣的作用,又非常注意“黎民”的反映、“黎民”的利益,更注意君主的自我儆戒,这是新兴时期的进步的、唯物的新思想,具有很强的战斗力、生命力。
语言艺术上,除去通篇是用当时的口语,句式短,虚字多,显得亲切动人,生动传神,很多是从正反两面对比,从而有力地强调一种观点,形成了不少俪辞。这就为汉代以后的骈文奠定了基础,可以认为《尚书》中的不少俪辞是汉赋的起始,甚至对两千多年来封建王朝的官方文书多用四六骈文也有影响。俪辞中又根据内容要求有不少错综变化,就使文章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多的节奏感,也可以认为后代散文的起始者。这也不必细究是古文尚书还是今文尚书,因为它们的句法艺术是一致的。笔者更认为《秦誓》也是韵文的雏型。例如:很多是押“之”部韵:“来”、“惎”、“士”、“之”、“辞”、“哉”都是“之”部。“伎”在“支”部,上古与“之”部相通的。“般”、“难”、“愆”都是“元”部,“亲”在“真”部,“元”、“真”韵近。因此也可以认为《秦誓》是汉赋的先驱。关于这一方面,笔者不敢武断作结,但《尚书·尧典》早有这方面的理论,如:“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这段文字说明了上古时代早就注意到音律结构对于发抒人们意志、融洽人们感情、调剂人们身心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有着巨大的作用。一首好的诗歌或者一篇好的文章,应当也是一曲陶冶身心的乐章。从结构看,本篇跟《无逸》一样,都还是对话或语录,只是散文的雏型,不及后世散文说理绵密,结构严整,笔力浑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