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为何称腊月
中国人习惯将农历的十二月成为腊月,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古代,一年之中人们要进行多次祭祀,在冬季举行的祭祀称为“腊”。举行腊祭的这一天就称为“腊日”。这个习俗是从周代开始的。
汉代时,把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等为腊月,在这一天,人们把打猎获得的禽兽拿来祭祀先祖。《说文解字》中说:“腊,冬至后三戊,腊祭百神。”后来改为夏历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荆楚岁时记》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冬至后三戊也好,十二月八日也好,总之,腊祭的日子都在十二月。
于是,人们就把举行腊祭的十二月习惯称为“腊月”。在秦朝时这个名称就已固定下来了。
腊祭活动
关于腊祭
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我国便进入了农耕社会。但是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无法抵御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因此,在“大有年”的时候,人们田里有了好收成,一定要载歌载舞“庆丰收”。据记载,早在西周初年人们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庆丰收活动。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处曰“祈年殿”。
在戏文中,对帝王歌功颂德时,有“君乐臣乐民安乐,五谷丰登大有年”之唱词。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就记载了西周时期每一年结束时举行的各种庆贺活动。农民在结束田间的农业劳动,进行收藏后,已经进入冬季了。冬季室内是人的主要活动场所,人们常把向北的窗户堵上,在室内生火,用烟熏鼠,做好新年的准备工作。所谓“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说得就是人们收获红枣和稻谷后,酿制美酒,以庆贺丰收,孝敬老人。“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脐彼公堂,称彼兕觥(sìɡōng),万寿无疆”,《诗经》里的这段描述大概是说新年到来之际,人们宴饮美酒,宰杀羔羊,相互祝福,欢庆新年的隆重庆祝活动,表达了人们获得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礼记·杂记下》曾记载了孔子问他的弟子子贡过年是不是快乐,子贡回答说:“整个国家的人都像发狂了,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那样快乐。”孔子说:“农民们辛苦了一百多天才过一个腊节,难怪他们那么快乐。你不是农民,当然不理解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