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逛庙会活动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1-12 属于: 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农历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可是现在因为年三十的通宵玩乐,人们却经常在睡梦中度过这有意义的第一天。

古时候称初一为“开正”日。在有的地方也叫做“开春”或者“接神”。按照“皇历”上面的说法,每年的“开正”时刻都是不同的。各地的风俗也不尽相同,但人们都是祈求在这新年的第一天讨一个好彩头。

古时候,人们在这一天要“贺正”或者“走春”。据《荆楚岁时记》里面的记载,正月初一“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嚼牙饧……”在唐朝的《开元天宝遗事》中描述了唐朝时“探春”,即走出去的习俗,“都城人每至正旦午后,各乘车骑,供帐于园囿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一般家庭,都要摆上长案,摆设供品,如瓜果、面食、肉等,向神灵和祖先的画像叩拜,以求得神灵祖先的保佑,新的一年能够大吉大利、万事如意。敬神祭祖后,子孙们就要依着辈分给家人磕头拜年,家长们都会给未成年的孩子分压岁钱,压岁钱用红包包好,据说可以压住邪恶,孩子们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年。然后就开始了亲朋好友之间的走家串户,登门拜年。

有民谣说的就是这一天的情况:竹板声声响连天,我给大娘拜个年;先问一声新年好,再祝全家春满园。

一岁首,添人口,金上秤,银上斗;家家都有聚宝盆,户户都栽摇钱树。

在江南一带,初一“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解疫病,谓之开门爆仗”,还要烧十庙香;回家后要马上在自家的祠堂上香供神,叫做“回头香”。

在现代,“开正”、“贺正”这些说法已经很少。旧时的习俗也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消失了。经过年三十的通宵娱乐,有些人会用初一这天来补充体力,有些人走出家门,逛庙会、逛花市。

庙会是中国人庆祝春节的一个传统方式。庙会一般都是从初一开始,持续到大年初七。各路艺人纷纷在庙会上争献“拿手活儿”,踩高跷、扭秧歌、舞狮、跑旱船这些传统庙会项目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观众,特色小吃、新奇游乐项目也使游客们流连忘返。

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民间文娱活动。艺人们双腿绑上特制的三四尺高的木跷,化妆成各种角色,在高跷上表演各种动作,在大街上边走边舞,有的动作异常惊险,需要艺人们有高超的技艺。踩高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列子·说符》中就曾有过记载。而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踩高跷的起源的故事:春秋战国时,以滑稽著称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人笑他的身材矮小,他就装了一双木腿,顿时高大了起来,弄得邻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挖苦了一番,使得他们很狼狈。据说,踩高跷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踩高跷

踩高跷

舞狮

舞狮起源于北朝时期。据说早在公元前446年,有外族敌军入侵中原,他们的士兵都手持长矛骑着大象,中原兵打不过大象,吃了败仗。后来他们想,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应该也不例外。于是,他们用布和麻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的颜料,还特别夸张了“狮子”的嘴巴,把“狮子”嘴巴变成血盆大口,每个“狮子”由两名士兵披架着,然后迎战大象军团,结果大象一见到张牙舞爪的狮子军团,吓得掉头就跑了,狮子军团大获全胜。从此,舞狮这项活动就流传开来。

舞狮一般都是由两三个人合作完成,一个人站在前面掌管“狮子”的头和前脚,另一个人在后面掌管“狮子”的后脚,通常还有一个人扮成武士在前面用手举绣球引导“狮子”。“狮子”和武士随着鼓点的起伏,上蹿下跳,煞是好看。

舞龙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神物,据说龙的形貌是身、鹿角、鹰爪、马脸,“浑身金灿灿,须若飘带”,简直是个四不像。事实上,龙这种神物是不存在的,但是历经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这项活动最初是人们对于神龙的膜拜,想通过舞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舞龙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庆祝节日必不可少的活动了。人们用竹、铁结扎成龙型,再用绸缎装饰。舞龙时,要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将龙身举起,随着鼓点有节奏地起舞,跑出“蛟龙出水”、“龙头钻裆”等等花样。

舞龙

舞龙

扭秧歌

秧歌流传于我国北部的广大地区。在晚清的《北京风俗杂咏》中有专门记载扭秧歌的两句:“春在京华闹处多,放灯时节扭秧歌。”

秧歌有很多种,例如:幽默有趣的河北秧歌,舒展大方的山东秧歌,朴素英俊的陕北秧歌,红火热烈的东北大秧歌,等等。以东北大秧歌为例,在表演形式上,一般分为大场和小场。大场是有几十人或几百人分别扮成渔夫、货郎、小丑、俊妇、少女、媒婆、和尚等,队形也随着鼓点的变换而扭动,队员左手舞绸、右手舞扇,走出“剪子股”或“蒜辫”的图案。而小场一般是有两三个人跳的舞蹈或者表演二人转。

跑旱船

跑旱船的“旱船”是由竹、木制做成船型支架,上面遮上五颜六色的彩布或者彩绸,一人扮成戏剧中的人物,将船悬于腰间,迈起小碎步,好似船在碧波中划行;另一个人扮成戏中的船夫,持桨配合。两个人在锣鼓声中边舞边唱,逗人喜爱。比较出名的《打渔杀家》生动活泼,比戏台、剧场中的演出效果好很多。类似跑旱船的活动还有“跑驴”,也是用竹子、木头做成可爱的驴型,一人扮成妙龄佳人,另一人扮成赶驴的青年,而剧本多是一些来自民间的故事,如《王小二赶集》、《王老妈上京》等。

跑旱船

跑旱船

抖空竹

抖空竹,俗称扯铃,以木制圆轴两端各连一个圆盘,也有只一端有圆盘者。用两根短竹杆系上白线绳,在空竹中间的圆轴上绕一圈,两手持竹杆抖动时,使轴头上的圆盘旋转起来,圆盘上有竹片隔开的小孔,旋转时有风进入孔中,因而发出“嗡嗡”的响声。空竹的种类很多:十响的,十四响的,单轴的,双轴的。最简单的抖空竹的花样是“扬高”,就是把空竹抖转,向空中抛起,带着“嗡嗡”

响声,声音响亮,然后再用竹杆接住,继续抖。抖空竹的花样还有“爬杆”,即让空竹顺着手中的竹杆往上旋转。复杂的花样还有“攀十字”、“张飞骗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