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律背反
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的哲学用语,指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命题)同样都可以成立。康德把整个世界分成“现象”的世界和“自在之物”的世界。他认为人只能认识“现象”的世界,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灵魂”、“世界”和“上帝”)的世界。然而理性却追求“自在之物”的世界,但是当理性追求“灵魂”、“上帝”的时候,必然陷入错误;而当理性去认识“世界”时,则会得出两个同等正确又相互反对的命题,从而陷入自相矛盾,康德把这种矛盾叫做“二律背反”。康德列举出四组“二律背反”:(1)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有限的;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2)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构成的;世界上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杂的、可分的。(3)世界上存在自由;世界上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4)存在着世界的最初的原因;没有世界的最初的原因。康德用形式逻辑的“归缪法”证明了这四组“二律背反”的正题和反题都是正确的。
康德提出“二律背反”,目的在于说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他看到矛盾乃是理性思维的本质,指出认识必然会发生矛盾,说明他已经接触到辩证思维方法,这对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然而、他把“二律背反”看作是证明“自在之物”不可知的论据,因此贬低了人类的认识能力,认为人不能认识事物的本体,这是十分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