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解力论》
是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的主要哲学著作。写于1671至1687年,1690年出版。全书共分四卷六十九章,中心问题是“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实性和范围”。第一卷批判笛卡儿和英国剑桥柏拉图主义者的“天赋观念论”和先天的实践原则;第二卷论述观念的起源、种类和作用;第三卷论述观念与语言文字的关系;第四卷是知识通论,包括真理的性质、知识的确实性和范围等。
这部著作在欧洲哲学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近代第一部详细论述认识论问题的宏篇巨著。洛克通过这部巨著所完成的是一个时代提出的,而别人又没有完成的任务。当时,在否定了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和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以后,人们迫切需要一种从理论上论证生活实践的新的哲学体系,这部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要求。书中一方面提出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认识论课题,推动了认识学说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受时代条件和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不能解决复杂的认识论问题而陷入思想混乱中,提出了一些唯心主义、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错误观点。这是贯通全书的一个基本特点。
这部著作详细地论证了培根、霍布斯关于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研究了人类知识的起源、范围以及知识的可靠性等问题,系统地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论”和先天的实践原则。但是在论述观念的起源和种类时,洛克一方面提出著名的“白板说”,主张一切观念都是后天的,是从经验中得来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两种性质说”,只把“第一性的质”即广延性、形状、运动、静止等看作是物体本身固有的性质,而把“第二性的质”即颜色、声音、味道等看成是主观感觉的东西,否定了这些感觉的客观来源。在探讨经验的来源时,洛克把经验分为两类,即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他对外部经验的解释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但认为内部经验与外物毫无关系,是由主观自生的“反省”得来的,这是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让步。在论述观念与语言文字的关系时,他对文字的缺陷和滥用作了分析,但他否认共相的物质基础,认为共相只是理性的发明和产物。在对知识进行分析时,他强调知识就是知觉,无知觉就无知识。他提出任何知识都必然涉及到四个方面:(1)同一性和差异性;(2)关系;(3)共存性或必然的联系;(4)实在的存在。知识的范围就是由具有这四个方面的不同程度而决定的。这种观点包含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但他又提出知识分为直觉、证明、感性三个等级,并且认为它们的明确性、可靠性的程度和方式各不相同,这种观点则带有许多形而上学的色彩。
本书主要是一部认识论的著作。但书中不仅陈述了作者对一系列认识论问题的见解,也包含着不少本体论和伦理学思想,如关于物质、精神、上帝三个实体的论述,关于时间、空间和运动以及心灵各种状况的剖析等。对了解作者的自然观和伦理思想也是十分重要的。洛克的这部著作一问世,就受到了西欧进步思想界的热烈欢迎。马克思对此曾作过高度的评价。他写道,在当时欧洲地区哲学战线上进行激烈斗争的形势下“人们感到需要一部能够把当时的生活实践归结为一个体系并从理论上加以论证的书。这时,洛克关于人类理性的起源的著作很凑巧地在英吉利海峡那边出现了,它象一位久盼的客人一样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