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解力研究》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2-09-04 属于: 西方哲学辞典

是十八世纪英国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哲学家休谟的主要哲学著作,1784年出版。这本书是根据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人性论》的第一部分“论知性”重新改写的。他之所以将《人性论》重新改写,是因为这部著作出版后并未引起当时学术界的注意。休谟认为《人性论》的失败不是由于思想观点不正确,而是由于叙述的不妥当。因此他在改写时对材料作了一些甄别,使论证更为集中,文字上也较为简洁明白,通俗易懂。《人类理解力研究》全书共十二章,着重论述了五个方面的问题:(1)对当时各派哲学的评论;(2)关于观念、理智的作用和理性问题;(3)关于或然性、必然性以及自由和必然;(4)关于神迹;(5)关于怀疑哲学。

关于各派哲学。这一部分批判了当时的各种哲学体系,既批判了唯物主义,也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表示了怀疑,主张要“提出一个建立在几乎全新的基础上的完整的科学体系”。休谟认为,人类的理智范围是狭窄的,必须把各派哲学的界限接近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怀疑论哲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尝试。

关于观念、理智的作用和理性。这一部分强调感觉和经验的作用,认为感觉是人的认识的唯一对象,认识不能超出感觉范围,在感觉之外,不论是物质实体还是象上帝那样的精神实体,它们是否存在的问题都是无法知道的。观念只是摹写感觉印象,一切观念都不过是感觉、原始印象的不同方式的结合,并把相似关系、接近关系和因果关系说成是观念联系的三条原则。作者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事实”的知识,这类知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一类是关于“观念”的知识,这类知识以“观念的关系”为对象,与客观事物无关,仅凭直观和推论就可以建立一套观念系统,如几何代数、算术等科学。他攻击唯物主义者和自然科学家关于因果必然性的观念是一种“不可能的和幻想的观念”,否认原因和结果的内在联系,否认客观必然性,认为所谓因果联系,不外是对知觉印象间一种恒常性、齐一性关系的知觉,是在人们心中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联想和推论”。

关于或然性、必然性以及自由和必然。这一部分强调任何事情的实在原因都是不可知的,在任何因果关系中都提示不出必然的联系。“事实”的知识的因果关系都是推论出来的,是或然的;以“观念关系”为对象的知识只带有自明的逻辑必然性。自由和必然是各不相干的,在科学理论上既无“必然”可说,在实际生活中也无“不自由”可言。

关于神迹。这一部分着重批判了宗教的神迹传说,认为任何神迹都是违反自然的,否则就不成其为神迹了。作者还对上帝的存在表示怀疑,驳斥了当时流行的关于上帝存在的神学论证,认为这些论证是“不确定而又无用的”,是人的感觉经验所无法证实的。作者对神迹和神学的批判,表现了他的非宗教思想。

关于怀疑哲学。作者把怀疑论分为过分的和缓和的,认为过分的怀疑论(如古希腊哲学家皮浪的怀疑论)是站不住脚的和有害的,因为“他的原则如果有了普遍的稳定的影响,则人生必然会消灭”。而缓和的怀疑论是长久的和有益的,因为这种怀疑论“把我们的研究限于最适于人类理解这个狭窄官能的那些题目”,即不使人超出知觉经验之外,而除知觉以外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