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至民国建立广东历史概况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7-08-15 属于: 广东历史

一、鸦片走私与英法对广东的侵略

早在明代,已有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至清代,输入中国的鸦片迅速增加。清政府曾一再重申禁止鸦片输入,但地方官吏收受外国鸦片贩子的贿赂,放纵甚至直 接参与走私,故鸦片输入有增无减。据不完全统计,19世纪头20年,英国商人输入中国的鸦片平均每年4000多箱,30年代以后激增,道光十九年 (1839)一年便达35500箱。

鸦片的大量输入,除了造成白银的大量外流、影响正常的商品交换和败坏吏治外,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社会治安,甚至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其时的广 东,上至地方大吏,下至商人、兵丁和无业游民,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道光十八年(1838)十二月,清廷任命湖广总督林则 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于道光十九年(1839)抵粤后,查捉烟贩,收缴烟土、烟枪,严禁吸食鸦片,并惩办了一批受贿包庇走私的水师官弁。 同时,收缴外国商船上所存鸦片一万九千多箱并二千多袋,计237万多斤,六月在门当众销毁。

为了禁绝鸦片,林则徐还规定,外国商船必须出具“若带鸦片,人即正法,货尽没官”的具结,才能进口贸易。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阻止英国商船具结进口,并就 英国水手在尖沙嘴打死村民林维禧一案的审判问题上与清朝广东当局发生纠纷,英国军舰在广东沿海行多次与广东守军数次发生冲突。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英国军舰16艘,武装汽船4艘,陆军4000余人,向中国发动战争,七月陷定海,威胁清政府割地、赔款。道光皇帝派琦善与英 军谈判,又下令将林则徐、邓廷桢撤职,以琦善为钦差大臣、署两广总督,到广东继续与英军谈判。琦善到达广东后,遣散林则徐所募集的全部水勇,拔除横档前后 的水底暗桩,削弱了广东的海防。英军在与琦善谈判的同时,为了迫琦善同意“给外洋寄居一所,俾得英人树旗自治”的要求,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一月攻 陷沙角、大角两炮台,并强占香港。道光皇帝遂下令对英宣战,以奕山为靖逆将军,从各省调集军队开赴广东。英军乃先发制人,乘奕山未到,攻占虎门各炮台,广 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虎门保卫战中阵亡。英军乘胜溯江而上,长驱直进,攻破从海口进入广州的第二道防线乌涌和占领二沙尾的中流砥柱炮台,逼近广州城。四月, 奕山等率军抵广州,未作充分准备即贸然出击,反被英军所败,于是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投降,于五月二十七日与英军签订《广州和约》。和约规定:外省军队撤 离广州城200余里;交英军赎城费600万元,赔偿商馆等损失;英军退出虎门。接着,清政府与英方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此乃对整个中国历 史造成巨大影响的第一次鸦片战争。

咸丰六年(1856)十月八日,广东水师在“亚罗”号船上(此船曾向香港当局领有执照,但已过期)逮捕2名海盗及10名嫌疑人(均为中国籍)。英国驻广州 领事巴夏礼硬指此船为英国船,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限期送回水手并赔礼道歉。叶名琛不愿引发争端,在限期前一小时将12名水手送交英领事馆。但巴夏礼又拒绝 接收。二十三日,英国军舰越过虎门,攻占腊德、龟冈炮台,进攻广州,正式向清朝政府发动战争。后因兵力不足,又受到广州军民的扰袭,乃撤离广州,等待援 军。次年,英国政府以额尔金为全权代表,率领一支陆军前来中国;法国也以上年法籍天主教神甫在广西传教被地方官处死事件,以葛罗为全权专使,率军来中国。 英法联军共5600人。十二月十二日,英法联军向叶名琛发出最后通牒,提出让英国人自由进城,赔偿去年以来火烧洋馆造成英商的损失。叶名琛拒绝其要求,但 对战事却准备不力。二十八日,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次日,广州城全陷敌手,叶名琛被俘,后被送往印度囚禁,不久病死。广州巡抚柏贵和广州将军穆克德纳投降。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烧杀淫掠,无所不为。他们还在广东巡抚衙门内成立以巴夏礼为首,和英国将军斯托宾齐、法国军官殿那一起组成的三人委员会,仍让柏贵 等降官继续任原职,实际上是控制和监督广东当局。而以柏贵为首的广东当局,一切以英法三人委员会为首是瞻,破坏甚至帮助侵略者镇压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实际 上成了英法的傀儡政权。咸丰九年(1859),劳崇光任两广总督,对侵略者有求必应,甚至私下出卖主权,将沙面租给英法,将原两广总督衙门旧址40多亩永 租给法国建天主教堂,将九的尖沙嘴永租给英国,且匿不上奏。《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按照条约的规定,于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一日撤出广州, 结束他们对广州长达三年多的占领。

面对外来侵略,广东人民奋起抗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道光二十一年(1841)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侵华英军占领广州城北各炮台 后,四出骚扰。五月二十九日,一小队英军闯进三元里抢掠并调戏妇女,当地群众反击,打死英军数名,并召集附近一百零三乡民众,引踞四方炮台的英军一千余人 来攻,在栏冈伏击之,英军惨败,死伤累累。接着,从佛山、番禺、花县、从化等地赶来的义勇与三元里一带的民众共数万人重重围困四方炮台。后因广州地方当 局出面,英军才得解围。

此外,广东各地都先后发生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主要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广州人民反对英人入城的斗争;咸丰八年(1858)东莞等地团勇抗击英法 联军的战斗;咸丰十年至同治四年(1861~1865)潮州人民反对英国领事入城的斗争;光绪二十五年(1899)新安、东莞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强租新 界、占领深圳的斗争,及光绪二十四年(1898)遂溪人民抵抗法国强租和扩大侵占广州湾的斗争。所有这些斗争,都大大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维护了民族的尊 严,在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二、近代工业的兴起

(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初兴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开始进入中国,中国原有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同时也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由于广东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华侨率先 回乡投资兴办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同时也由于洋务运动在广东推行较迟,其经济势力也相对较弱,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也较小。因而,广东就成为我国民族资 本主义企业最早产生的地区。

我国近代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是南海人、暹罗华侨陈启沅于同治十一年(1872)在家乡南海简村投资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该厂最初招收女工300人,实行计 件工资,后工厂进一步扩大生产,女工增至六七百人,生产的产品十分精美,行销于欧美国家,价格颇高,获利丰厚。南海举人陈植榘、陈植恕见陈启沅办厂获利丰 厚,亦于光绪三年(1877)在学堂村创办了裕厚昌丝厂。由于机器缫丝生产率高,质量好,成本低,手工缫丝者无力竞争,纷纷破产,于光绪七年(1881) 发生手工缫丝业行会“锦纶堂”捣毁裕厚丝厂事件,经过诉讼,南海县竟以裕厚昌缫丝厂“专利病民”之由判陈植榘败诉,并限期裕厚昌、继昌隆停工。于是,中国 最早创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被迫关闭,陈启沅将缫丝厂迁往澳门。

虽然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广东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是在曲折中发展。光绪五年(1879),肇庆旅日华侨卫省轩在佛山创办巧明火柴厂。此后,广州、番禺等地也 纷纷创办火柴厂。同年,汕头创办了第一家豆饼厂,此后又创办数家,其产品除供应潮汕地区外,还销往.....。光绪八年(1882),南海商人钟星溪发起在盐步 成立宏远堂造纸厂。光绪十六年(1890),美国华侨、台山人黄秉常在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广州电灯公司。此外,还有不少民族资本投资于采矿 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行业。

(二)地方官办洋务企业

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办的同时,官方洋务派也在广东创办了两家地方官办企业,即广州机器局、广东钱局。广州机器局是同治十二年(1873)由两广总督瑞麟 倡办的,前期因管理不善,贪污和浪费十分严重。后经张之洞和岑春煊先后整顿,始有起色,经三十多年经营,发展成为南方一家颇具规模的军事工厂。但该局从设 备到技术均依赖于外国,许多原材料和半成品都从外国特别是德国购进,实际上是一家枪弹装配厂。广东钱局由张之洞创办于光绪十三年(1887),全套设备由 英国进口,先后铸造制钱“光绪通宝”、五种不同面值的银币、铜仙等,流通于津沪各口岸,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民办铁路

广东早期的民办铁路有潮汕铁路和新宁铁路。

潮汕铁路是我国第一条民族资本创办的铁路,由南洋华侨、梅县人张榕轩、张耀轩兄弟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办的。铁路南起汕头,北至潮州,全长39公里,后延至意溪,增至42公里。总投资为325万元。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全线竣工,十一月通车。

新宁铁路由旅美华侨陈宜禧倡建,民间特别是华侨认股集资,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动工兴建的。陈宜禧亲任总理兼工程师。铁路起自台城,至新会北街,全长120公里,宣统三年(1911)全线竣工通车。后于抗日战争中被毁。

三、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先进文化大量通过广东入传中国。广东得风气之先,又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出国的留学生数量也居全国之冠,广大华侨和留学生为了家乡的建 设,将西方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介绍到家乡,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的作用。因而,自清代中后期起,广东的文化得到飞跃式的发展,许多方面在全国居于领 先的地位。

(一)新式学堂和学校的创建

鸦片战争后,广东出现一批新学堂。其中一部分是从旧书院改革而来,另一部分则是官办或私立的新型学堂。据统计,当时全省的新学堂有1694所,学生8万余 人。其中创办较早且颇有影响的是创立于同治三年(1864)的广州同文馆。同文馆学制三年,以英语、国语、数学为主,后又增设法文、德文、日文、俄文及 “西艺”各课,共办42年,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和外交人才。两广总督刘坤一于光绪二年(1876)创办的广东西学馆,后多次更名,最后改名为广 东水陆师学堂,主要培养掌握西方新式武器的军事人才。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光绪十四年(1888)于广州创办广雅书院,培养以中学为主、西学为用的人才。还有 由社会名流邓家骧等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办的广州时敏学堂,培养维新人才,也颇具影响。至光绪年后期,由于清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教育的措施和以 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所倡导的教育救国思想深入人心,广东办学堂出现了热潮,各类学堂纷纷创办,如广州的公益女学、两广初级师范简易科馆、南武学堂、广东政 法学堂、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光华医学堂、广州女子初级师范学堂等。还有各县、各类实业学校,也于20世纪初纷纷创办。其中兴梅地区与四邑一带由名人、华侨 捐资创办的学堂最多。

西方传教士在广东传教的同时,也创办了学校。由于西方传教士最早进入广东,在广东创办的教会学校也较早较多。至清末,教会在广东创办的大中学校有35所, 学生七千余人,其中在广州较有名的是格致书院、南华医学堂、真光书院、培英书院、培道女子中学、培正书院。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美国人办的格致书院,即后来的 岭南大学。

(二)词、小说和史学的创新

1.诗词

清末民初,广东最为著名的诗人应首推黄遵宪。其所作之诗,多数以爱国为主题,以俗语新词为表现,从思想内容到创作风格,都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一扫清代后期拟古不化、无病呻吟的沉闷诗风。有《人境庐诗草》11卷传世。

与黄氏同开“诗界革命”的还有丘逢甲,他的诗哀中有壮,充满豪情,且很有意境美,时人谓不输黄遵宪。康有为也是“新派诗”的实践者。梁启超更是“诗界革 命”的倡导者,他的诗作着力打破旧传统的束缚,将新思想、新知识和新名词入诗,富有强烈的时代感。他还从理论上阐明“诗界革命”的积极意义。

经“诗界革命”后,岭南又出现黄节、苏曼殊等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诗人。黄、苏二人的诗主要着重于对现实的批判。黄节为“岭南近代四家”之一,诗作文采风 华,骨格峭健,刚柔兼美,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多为鼓吹革命、揭露清朝反动统治之作。苏曼殊则政治、文化并重,其诗多为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亦有不少是 描写儿女之情的,清丽自然,体现出一种深沉的文化价值。但总体上说,广东诗人多以家国大事入诗,政治意义大于文化意义,这与入近代后广东最早受西方列强侵 略、革命思潮激荡有着直接的关系。

2.小说

小说家则推吴趼人和黄小配。吴趼人为“清末四大小说家”之一,先后创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命奇冤》、《痛史》等长篇小说十多部,其作品多以揭露 清朝的腐败统治和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为主题。在写法上,引进了新的表现手法,“用西洋侦探小说来做一个总结”,在传统小说与后来出现的现代小说间,起到了 承前启后的作用。黄小配的小说主要有《洪秀全演义》、《廿载繁华梦》、《宦海升沉录》等,大多以反清为题材,利用小说进行革命宣传,其表现手法,乃将西法 直接与中国传统手法相揉合,使得作品向现代小说演进。

3.史学

在大力倡导“诗界革命”的同时,梁启超还提出“史界革命”。他的史学观点主要体现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书中。他指出,封建旧史学有四大弊端:知 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述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还指出,二十四史实际上是“二十四姓之家谱”。他认为,史学不 应只记“人间过云之事实,应揭示历史的全貌和因果关系”,要经世致用;又提出史书的体例要摆脱传统纪传体的束缚,采用新的章节体,认为章节体是摆脱传统史 书弊端的一种重要形式。他的这一观点,为后世史学家所接受和沿用。

(三)新闻报刊业的兴起

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早也最多,广东的新闻报刊业也出现最早,是我国新闻报刊的发祥地。早在道光二年(1822),澳门就出版了葡文报《蜜蜂华报》,是广 东省内的第一份报纸。道光十三年(1833)广州刊行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是省内第一家近代中文报刊。早期的报刊,主要是由外国人主办的。咸丰八年 (1858)由伍廷芳在香港创办的《中外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纸。此后在广州陆续有中国人办的报纸出现。各种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康梁变法期间由 康广仁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是维新运动在广东的喉舌。稍后有创办于光绪二十年(1900)的《中国日报》,也是当时影响很大的报纸。该报由孙中山等人 创办,陈少白任社长兼总编,原为兴中会的机关报,后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其内容主要是反对清朝的专制统治,宣传革命,在当时影响甚大。

继《中国日报》之后,出现了不少由革命党人创办或倾向革命的报刊,广州有《国民日报》、《南越日报》、《可报》、《人权日报》,汕头有《岭东日报》,香港有《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和《有所谓报》等。据统计,当时仅广州一地,就有各类报纸17种。

(四)天主教、基督教在广东的传播及教案

道光二十五年(1845),清政府被迫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咸丰八年(1858)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各国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自此以后,天主教和 基督教在广东得到迅速发展,基督教的英圣公会、约老会、德信义会、瑞美会、基督同寅会、宣道会等差会,天主教的耶稣会、巴黎外方传教会等,纷纷进入岭南建 立传教事业。广东境内东、西、北三江地带都有外国教士传教的足迹,巴色会甚至深入到粤东客家和福佬地区。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基督教在香港、广 州、汕头、肇庆、英德、北海等地设有传教总会达30余处,其余各市、县设立分会基址达百余处,全省教徒已达13000余人,韶州、廉州、阳江、德庆、罗 定、海南等较为边远的地区被辟为新宣教地,势力网布全省。天主教在全省各地也有教徒数以万计。

随着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广东的势力的扩展,一些传教士与当地官民发生尖锐的矛盾,造成一系列教案。历史上,广东发生的与天主教、基督教的教案数量,居于全国 的前列。据曾昭德神父称:“我曾调查南京仇教以前教案之数,共有五十四案,要以传教初年发生于广东者为多。”但广东地区的教案规模较小,自发性较强,也较 为分散,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远没有在山东、直隶发生的那样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教案的内容,也多是反对教士、教民强占田、仗势凌人、破坏传统风俗习惯 等,其方式幼稚而落后(如焚毁教堂、杀死教士教民等)。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日益加深,使广东人民产生一定的仇外心理,也是教案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近代科学技术的出现和西医的传入

1.中国最早的近代科学家之一——邹伯奇

这一时期,由于与西方文化接触较多,广东出现了近代的科学家。第一位近代科学家是邹伯奇。邹伯奇是南海人,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和光学。几何光学方 面,他著有《格术补》,分析了反射镜、凸透镜、透镜组等成像的规律,并讲述光学的原理,是我国较早的一部近代科学著作。他还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制 作了一部摄影器,并成功地拍摄了照片。他在中国第一个将哥白尼的学说应用于实际,制作了七政仪、天球仪等天文学器材,绘制和写作了《甲寅恒星表》、《赤道 星图》、《黄道星图》等天文学著作。他在数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撰有《求重心说》等多部著作。

2.西医的传入

嘉庆十年(1805),葡萄牙商人许咸特将牛痘接种技术传至澳门。此为近代西医传入中国之始。嘉庆二十五年(1820),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等在澳门开设西 医诊所,为中国西医医院之始。道光八年(1828),英国传教士郭雷枢到广州开设赠医所,是为中国内地第一个西医医院。早期开设的西医医院中,以道光十五 年(1835)美国传教士伯驾在广州设立的眼科医局最为著名,该医局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改名眼科医院,同治四年(1865)改名博济医院,并创办 该院附属学校——南华医学堂,为我国第一所西医学校。此后,天主教会和基督教各教会也纷纷在广东创设西医院。稍后,出现了不少私人创办的西医院。

随着西医医院的纷纷创立,西医的医术也大量传入广东。如道光二十八年(1848),伯驾在广州使用当时西方最新麻醉剂——氯仿,给患者做手术,从此西方的 麻醉法开始在中国临床推广和使用;光绪二十七年(1901),购置中国内地第一台X光机,并最早予以使用。各西医院亦广泛运用西医器械、西药和西医医术对 患者进行治疗。此外,一些西医师,如博济医院院长嘉约翰、博济医院中国医生尹端模等,大量翻译和刊行西方医学书籍,创办西医药刊物,对西医术在广东的推广 和运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受西医传入的影响,这一时期,广东涌现出一批有成就的西医医生。中国第一位西医医生是广州的关亚杜,是由眼科医局培养出来的,后成为一名技术优良的眼科和 外科医生。香山县人黄宽,是中国第一位从外国留学归来的西医生,医术高明,被誉为“好望角以东”最负盛名的外科医生。在博济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多年的尹端 模,翻译西医书达9部之多,并创办了由中国人主办的最早西医刊物《医学报》,也是一名出色的西医生。

(六)早期的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家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广东也成为英、法两国争夺的目标。在此民族面临危机的情况下,一些有识 之士在积极探求救国图强之路。由于广东接触西方文化最早也最多,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广东的知识分子影响也最大,因此这一时期广东出现了一批较为突出的先 进思想家,早期有郑观应、容闳、何启、胡礼垣。他们或撰写著作,或创办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第一批维新思想家。

上述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是:政治上,反对专制,主张效法英国,实行君主立宪,选举议员,开设议院;经济上,反对洋务派的“官督商办”,主张民办工商业,大力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文化上,倡西学,主张兴学校,培养治国之人才;军事上,主张御外侮更重于防内患,要设立武备学堂,培养军事人才,建立近代化的军队,巩 固国防。

2.康有为和万木草堂

在广东近代思想家中,最为杰出的是康有为。康有为是南海人,受早期维新思想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产生了学习西方制度、改变国家现状、致国家于富强的维新变法思想。

光绪十七年(1891),康有为在广州创设“万木草堂”,收徒讲学,教授史学、理学、经学和西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培养维新变法人才。其弟子著名的有 梁启超、徐勤奋、麦孟华、欧榘甲等,其中新会人梁启超是康有为维新变法的得力助手,后在史学、文学方面均有杰出成就,成为一代宗师。康有为著作甚丰,其中 影响最大的是《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书。在这两本书中,康有为把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古文经诸书都说成是伪书,以动摇封建制度的理论基础;又把 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的祖师爷,以为他的维新变法主张找寻依据。此两书出版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清政府下令将此二书毁版, 禁止流行。

3.维新团体、学校及报刊

由于康有为等人士的倡导,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广东出现了一批维新派组织如圣学会(广州分会)、公理学会、群学会、显学会、农文学社、农学会、戒缠足会、戒 鸦片会等,研究和宣传维新思想,学习西方新法,改革封建旧俗,提倡社会新风;又于广州设立了时敏学堂,培养维新人才;于广州创办《岭学报》旬刊,于澳门创 办《新知报》,为变法维新制造舆论。

四、广东的新政和立宪

迫于形势,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1901年1月),慈禧太后颁令推行“新政”,广东遵令执行。广东推行新政的主要内容有:裁撤粤海关监督和广东巡抚,均 归两广总督兼管;编练新军和警察;成立商务局,鼓励投资办实业;废科举,兴学校。这些措施,虽然旨在维护清朝的统治,而且有些并未真正落到实处,但都有一 定的积极意义。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又下谕“预备立宪”。广东于宣统元年(1909)遵令成立咨议局,选出咨议局议员94人。议员中有功名或当过官吏的占多 数,但也有一些进步人士,且在咨议局中掌握一定的权力。如副议长丘逢甲、议员杨蔚彬和周廷励等属立宪派人士,书记长古应芬、议事课书记邹鲁、议员陈炯明甚 至是同盟会员。

广东咨议局成立后,至清朝被推翻前,先后提出包括弹劾、工商、教育、治安、狱治等议案147件,其中有些得到执行,如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宣布禁赌,但有些没有落实。议案的执行与否全取决于督抚。但不管怎么样,咨议局的成立,是广东政制的一大进步。

五、反抗清朝统治的起义

(一)农民起义

由于清朝统治的日益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受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广东先后于道光、咸丰朝爆发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反抗清朝的统治,在不同程度上动摇了清朝统治的基础。

洪秀全、冯云山早期在广东的反清活动 洪秀全为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最后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研读基督教的宣传小册子《劝世良言》,受到启发,假托受 “皇上帝”之天命下凡救世,创立了拜上帝会,与冯云山等到各地发展会众。洪秀全又在以后的两年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宣传作品,宣传朴素 的平等思想,号召反对清朝统治,为太平天国的建立打下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冯云山到广西紫荆山区开展组织工作,三四年间吸收了2000余人参加拜上帝会, 成为后来太平天国广西金田起义的重要基本力量。

凌十八起义 道光三十年(1850),拜上帝会成员、信宜人凌十八响应洪秀全的号召,在广西“金田起义”爆发前,于家乡聚众起义,有二千余众,多次与清军作战,并曾向 广西进军,欲与“金田起义”的队伍会师,不克。坚持了两年,牵制了大量清军,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军。咸丰二年(1852)被清军镇压下去。

洪兵起义 咸丰四年(1854),广东爆发了陈开、何六、李文茂等领导、以农民和游民无产者为主的天地会“洪兵”起义。起义遍及许多州县,先后卷入起义的有百万人以 上,数月之内,攻克府、州、县城40余座,又围攻广州城。后被残酷镇压,于同治二年(1863)彻底失败。此次起义之规模和持续时间,仅次于太平天国。广 东的洪兵起义,对太平天国起了配合和支援的作用。

太平天国余部汪海洋转战粤东 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后,康王汪海洋部于次年自闽退入广东,六月和八月先后占领镇平(今蕉岭)和长乐(今五华),兵力约十万人。九 月,据长乐和龙川下岩的林正扬、翟海明等先后降清,汪海洋三面被左宗棠军围于镇平,被迫突围,占领防务空虚的嘉应州(今梅州市),据城固守。同治五年 (1866)一月,汪海洋在与清军激战中重伤身亡,余部由偕王谭体元率领,但受到清军的合围、追击。二月,谭体元在撤退中堕崖,(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baikedang.com 谢谢啦!)余众在清军追击下四散,或 被俘、或战死,进入广东境的太平军至此完全失败。太平军余部在广东的活动,打击了清王朝在广东的统治,对后来的反清起义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孙中山早期的活动和革命党人起义

与维新派不同的是,以广东香山(今中山市)县人孙文(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主张以武力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共和。康梁变法失败后,孙中山一度对改良 仍抱有幻想,与陆皓东、陈少白等曾欲上书李鸿章,阐述自己改良的主张,未果,遂“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从而走上以武力革命推翻清朝、建立共和的道路。为 达此目的,孙中山不懈努力。光绪二十年(1894),孙中山在檀香山火奴鲁鲁创立反清革命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目标,次年又与杨衢云等 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在广州等到地建立分会;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东京成立同盟会,积极开展革 命活动,发动华侨支援和参加革命,同时策划了多次的武装起义。与太平天国、洪兵起义不同,孙中山领导和策划的武装起义,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乙未广州起义 光绪二十一年(1895),孙中山、杨衢云领导的兴中会策划在广州起义,未起即事败,陆皓东等被捕杀。

惠州三洲田起义 光绪二十六年(1900),孙中山等策划在惠州起义,由郑士良直接指挥。起义队伍连败清军,并发展至两万多人。原拟围攻广州,后因弹药不继,郑士良被迫解散队伍。

潮州黄冈起义 光绪三十三年(1907),革命党人陈涌波、余既成等在潮州领导起义。起义队伍击败清朝驻军,成立军政府。清廷急调军前来镇压,起义军弹尽粮绝,被迫解散队伍。

惠州七女湖起义 与黄冈起义几乎同时,革命党人在惠州七女湖发动起义,连败清军,声势大震。后黄冈起义失败,清军回调惠州,且其他各路并未响应起义,起义队伍遂宣布解散。

庚戌广州新军起义 宣统二年(1910)元月初三,同盟会员赵声、倪映典在广州发动新军1000余人起义,仅一天便为清军镇压。

辛亥广州“三·二九起义” 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由黄兴任总指挥。起义军分四路,分别由黄兴、姚雨平、陈炯明、胡毅生率领。但 姚、陈、胡三路因故未能发动,仅黄兴一路130人孤军作战。起义军与清军发生激战,曾一度攻入督署,但终因力量对比悬殊而告失败。参加此次起义的130 人,仅少数幸存,大多战死或被捕牺牲。革命党人潘达微收殓烈士遗骸72具,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本次起义也称为“黄花岗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