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袁崇焕祠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2 属于:袁崇焕

  •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后移居广西藤县,万历四十七年(1619)上京会试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天启元年(1621)初被召进京朝观,时值努尔哈赤视中原,边吃紧,袁崇焕胸怀壮志,主动请缨,投笔从戎,赴边战场,先后任外监军、兵备副使等职。天启六年(1626),后金西渡辽河,袁崇焕率部击退金军,获宁远、宁锦大捷,此后又屡建战功,名声大震,后金闻之丧胆。崇祯皇帝登基后,袁崇焕因战功卓著,才略过人,被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督御史、蓟辽督师。崇祯二年(1629),后金大军征明,绕开袁崇焕山海防线直取京都。袁崇焕闻讯,急率9000骑兵星夜驰援京师,在广渠门与金兵激战,大获全胜。不料,此战过后,昏庸的皇帝却中反间计,竟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功臣袁崇焕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为保卫京都立下奇功的民族英雄袁崇焕含冤被磔刑处死于西市口。磔刑是古代一种极其残忍的酷刑,尸体被割裂,所谓“千刀万刮,碎尸万段”,可想其情景是何等惨烈!
      袁崇焕蒙冤惨死,天地皆哀,其部下怀一腔忠义,冒死“夜盗督军尸”,秘密葬于广渠门,并隐姓埋名为将军守墓,400年持之以恒,世代相传,至今已传17代。今天,我们面对历史,遥想漫长沧桑岁月,一个家族竟能延续17代人矢志不渝地为英烈守墓,其忠义之举堪称感天动地!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袁崇焕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节前两天,我顶着呼啸的寒风来到袁崇焕祠。果然,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院被围在一片林立的楼群中间,这座青灰色的古老小院隐在此间,看上去很不协调。难得的是,在这座小院的周围,绕着围墙四周保留着一片未被水泥板覆盖的土地,而且自然地高低起伏,呈小小的土丘状,其间栽种了一些松竹树木,在高耸的楼群围困之中,显得格外古朴典雅。
      不巧的是,因春节放假,大门已经闭。我在大门外伫立良久,只见院门上方刻着六个大字:“袁崇焕墓和祠”。大门两侧的对联是:“自怀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
      袁崇焕祠建于清代中期。袁崇焕屈死152年后的乾隆四十七年(1782),千古奇冤终得以昭雪,真相始大白于天下,朝廷颁诏在埋葬袁崇焕处为他建祠。广渠门正是当年袁崇焕驰援京师、大败金兵的地方,这里正该是将军安息之地。
      我拜谒袁崇焕祠未能如愿,心中难以放下,第二天再次拜谒,恰巧祠堂大门未锁,两扇门虚掩着,我上前轻轻一推,一扇门随之而开。我欣喜地迈过门槛,走进院里。这时从旁边侧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女性,看上去很是和善,我说明了来意,恳请进去看看,她当即含笑应允。
      袁崇焕祠坐西面东,院子不大,院内主体建筑是一座青砖青瓦的祠堂,门楣上方高悬扁额“大明英烈袁崇焕祠”。前边有一排砖房,应是管护人员的住处。我怀着崇敬之心步入祠堂,迎面是悬挂着的英烈的遗像,上书“袁督师崇焕公像”,但见袁崇焕手捧兵书泰然端坐,神态自若,栩栩如生。督师遗像两边的对联是:“杖策必因图雪耻,横戈原示为封侯。”
      祠内两侧摆放着十余幅介绍袁崇焕生平事迹的图片,墙壁上嵌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石刻。祠后为墓,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有明袁大将军墓”石碑。
      另距袁崇焕祠不远处的潭湖畔,还有张伯祯于1917年修建的袁崇焕庙,也是坐西朝东,庙堂内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撰书石刻及门联多副。
      我在袁崇焕祠内徘徊许久,默对着民族英雄的忠魂遗骨,遥想当年的金戈铁,心中感慨万端。
      这个冬天,北京的天气很冷。我走出袁崇焕祠时,天空飘起了雪花。我穿过那片楼群,忍不住频频回头,视线里仿佛清晰地映照出袁崇焕就义时的惨烈场景和他那忠勇部下17代传人400年来所走过深深的脚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