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再次复出
天启七年十一月,崇祯皇帝加封袁崇焕荫锦衣卫指挥佥事(子辈世袭职位),接着又任命袁崇焕为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实职兵部左侍郎。接到圣旨后,广州知府马上到东莞袁家去宣旨,但此时袁崇焕正在罗浮山寻仙访道。
对于复出,袁崇焕心里充满了矛盾,一时难下决心。原因很多,犹豫来自三个方面:第一,皇帝即位不久,朝政何去何从,他心里一点底也没有;第二,朝廷不少 人反对他复出。反对他的人强调,辞职前他有与后金议和、在辽东建立魏忠贤生祠两大政治"污点";第三,忌讳阉党残余势力。魏忠贤虽然死了,但四处星散的阉 党余孽还是盘根错节。他担心,万一阉党残余重新得势,自己到了辽东也做不成事。虽然远在岭南乡间,但是通过与京中、辽东知心至交书信往来,袁崇焕对朝政还 是略有所闻。况且几个月来参禅问道,他已淡泊功名。审时度势之后,袁崇焕奏请辞去封荫和任命。
当时,推荐袁崇焕并为他辩解的声音还是 占了上风。兵部左侍郎吕纯如上书崇祯皇帝说,袁崇焕确实有出议和下策、立生祠"讨好"阉党两大过失,但都是形势所迫,不是他的本意。重新起用袁崇焕,无论 是皇上还是大臣,出发点都是为了早日解除辽东边防大患。为了实现这个共同目标,袁崇焕是最合适人选。袁崇焕廉洁、勇敢、有实战经验,这些优点是其他人所没 有的。重新起用袁崇焕,就是在不避讳其缺点的同时,看主流本质,用其所长。吕纯如的上书,对袁崇焕的功过得失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既坚定了崇祯皇帝 起用袁崇焕的决心,也打消了袁崇焕的顾虑,最终促成了袁崇焕的复出。
崇祯元年(1628)四月,崇祯皇帝重新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 (正二品)加右副都御史衔,督师蓟、辽,兼督山东登州、莱州以及天津的军务。把恢复辽东疆土、彻底解除后金威胁的全部希望押到了袁崇焕身上。新皇帝的重 用,再一次激发了袁崇焕的报国热情。当月,袁崇焕动身赴任,七月初就到达了京城。
七月,袁崇焕到达北京,崇祯召见于平台。
崇祯见到袁崇焕后,先大加慰劳,然后说道:"建部跳梁,已有十年了,国土沦陷,辽民涂炭。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据实奏来!"
袁崇焕奏道:"所有方略,都已写在奏章里。臣今受皇上特达之知,请给我放手去干的权力,预计五年而建部可平,全辽可以恢复。"
崇祯道:"五年复辽,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赏。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卿子孙亦受其福。"袁崇焕谢恩归班。
给事许誉卿就去问袁崇焕,用什么方略可以在五年之内平辽。袁崇焕道:"我这样说,只是想要宽慰皇上。"许誉卿已服侍崇祯将近一年,明白皇帝的个性,袁崇 焕却是第一次见到皇帝。许誉卿于是提醒他:"皇上是英明得很的,岂可随便奏对?到五年期满,那时你还没有平辽,那怎么得了?"袁崇焕一听之下,知道刚才的 话说得有些夸张了。他答应崇祯五年之内可以平定后金、恢复全辽,实在是一时冲动的口不择言,事实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袁崇焕和崇祯第一次见面,就犯了一个 大错误。大概他见这位十七岁半的少年皇帝很着急,就随口安慰了一番。
皇帝再次召见时,袁崇焕赶紧上前奏道:"建州已处心积虑的准备了 40年,这局面原是很不易处理的。但皇上注意边疆事务,日夜忧心,臣又怎么敢说难呢?这五年之中,必须事事应手,首先是钱粮。"崇祯立即谕知代理户部尚书 的右侍郎王家桢,必须着力措办,不可令得关辽军中钱粮不足。袁崇焕又请器械,说:"建州准备充分,器械犀利,马匹壮健,久经训练。今后解到边疆去的弓甲等 项,也须精利。"崇祯即谕代理工部尚书的左侍郎张维枢:"今后解去关辽的器械,必须铸明监造司官和工匠的姓名,如有脆薄不堪使用的,就可追究查办。"
袁崇焕又奏:"五年之内,变化很大。必须让吏部和兵部与臣充分合作。当选的人员便即刻任命,不应当任用的,不可随便派下来。"崇祯即召吏部尚书王永光、 兵部尚书王在晋,将袁崇焕的要求谕知。袁崇焕又奏:"以臣的力量,制全辽是有余的,但要平息众人的纷纷议论,那就不足了。臣一出京城,与皇上就隔得很远, 忌功妒能的人一定会有的。这些人即使敬惧皇上的法度,不敢乱用权力来捣乱臣的事务,但不免会大发议论,扰乱臣的方略。"崇祯站起身来,倾听他的说话,听了 很久,说道:"你提出的方略井井有条,不必谦逊,朕自有主持。"大学士刘鸿训等都奏,请给袁崇焕大权,赐给他尚方宝剑,至于王之臣与满桂的尚方剑则应撤 回,以统一事权。崇祯认为对极。应予照办。谈完大事后,赐袁崇焕酒馔。
后人追寻袁崇焕死因的时候,大多数人认为是"五年平辽"种下了 祸根。此话并非毫无道理。实事求是地讲,明朝廷如果确实能遏制政治腐败,用上十年八年的时间,用心经营,逐步削弱后金,最后恢复辽东疆域还是可能的。但 "五年平辽"未免过于乐观。只要细心分析一下当时明朝的国情,就能够清楚地看到提出"五年平辽"是不现实的。
第一,辽东地区敌强我弱 的形势短期内无法逆转。自从1619年萨尔浒一战以来,明军节节败退,阵亡大小将领400多人,几乎出现有兵无将统领的局面。后金实行寓兵于农的八旗制 度,军事上迅速壮大,正处于上升势头,战斗力大大超过明军。虽然经过宁远、锦宁保卫战后,后金与明军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但也只是意味着后金在短期内难以 速胜,无法彻底摧垮明军、占领山海关乃至攻进北京而已;而绝对不能说,明军战斗力在短期内可以扭转守势,乘胜打败后金。明军当时依靠的是火器,火器只在守 城时才能够发挥作用,而不适用于野战在城外和野外,明军绝对不是八旗铁骑的对手。
第二,明朝宿敌蒙古未灭,无法全力以赴对付后金。元 朝灭亡之后,蒙古各部落一直在长城一线给明朝制造麻烦。到后金在辽东挑起反明战争时,蒙古军事威胁也没解除。在对后金作战时,蒙古人多次乘机骚扰,造成明 军腹背受敌,这也是明军败退的原因之一。当时,明王朝沿长城设置的九个军事重镇,除了辽东镇,其余都是对付蒙古部落的,由此可见蒙古部落对明军的威胁程 度。宁远大战期间,赵率教就是因为打败了蒙古部落的乘机进攻而立下战功的。后来,后金收服蒙古各部,北方两个强敌联手,加速了明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