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之挫与努尔哈赤之死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2 属于:袁崇焕
  •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天命五年)7月17日,努尔哈赤的宫门外,竖起了两根大木竿,接着,他传出了命令:"凡是下情不得上达的,可以写材料挂到竿子上,我一定根据材料的详情,亲自受理。"这样,他的臣下,就更加"不敢欺隐,民情皆得上达"了,结果形成了"满洲大治"的兴隆局面。

      明朝呢?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世宗嘉靖时,有个叫王鏊的说过:皇帝"常朝罕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秘,鲜或窥焉,以致上下之情郁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此日积。"而到神宗万历以后,岂止君臣隔阂,就连人妖也颠倒透了。有谋略、有战功的臣子,往往遭到谗谤;无功败军之将,则只要靠上"义父"、"干爹"魏忠贤的宦党,便反倒大受其禄。广宁之役的败军之将王化贞,只获了个末等的轻罪;抗战有功的廷弼,却被弃市而"传首九边"!

      在这种环境里,出现一两个不惜身家、奋勇把关的官吏,却也真像雨后的晨星,光亮一时。

      曾做过福建延平县知县的袁崇焕,喜欢谈兵,每每遇见退役将卒,总要打听关塞军事,弄清控卫关塞的情形,以把守关塞之才自许。广宁之败时,他正值"北觐"之中,不久,便单独出山海关,遍视关外详情,夜行荆棘蒙茸、豹潜伏之地,往往四鼓之时才返回住处。他曾说:"我不惜身命","与我军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御史侯洵也算是个伯乐,建议重用他,他于是被破格录用为兵部佥事,监军关外,临行还拜访了熊廷弼,两人谈了一天。

      王在晋下台之后,新任蓟辽经略孙承宗非常支持袁的主张,同意他筑宁远今辽宁兴城。城,任命他为宁前前,指前屯卫城,在宁远西南百余里。兵备道。因他修城迅速,爱护士卒,招徕流民,繁荣商业,又升他做了山东右参政明时,辽东地区属山东管辖。。孙承宗、袁崇焕同心协力,又筑起了锦州、大凌河、小凌河、松山、杏山等数十处寨堡,恢复了四百多里的弃地;在"辽人守辽土,辽土养辽人"的方针下,训练了士兵十余万,还加强了水师,驻扎在宁远西南海中的觉华岛;又招民四百多万,屯田五千多顷。这些有为之举,确保了关外四年的平安

      孙承宗对袁崇焕非常赏识和信任,他曾写过下面的称赞勉励道:

      与尔筹边再阅年,东西烽火尚依然。

      知君定发黄公略,自昔王师贵万全。

      然而,不久,孙承宗被魏忠贤解了职,蓟辽经略换成了高第。高第是个宦党,一上任就下令撤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杏山、松山、塔山诸堡,委弃辎重米粟十余万。宁远城东门 人民在迫迁中相死于道,哭声震野。袁崇焕拒不从命,上疏说:"闭关而守",是"示弱";自己的任务,不但是"谨守宁、前而已",还要"练兵马"恢复失地、"抚循屯种,以天下复辽东"。他对高第说:"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不必去!"这是天启五年(1625年,天命十年)的事情。

      第二年二月,努尔哈赤乘此乱机率八旗精锐长驱直西,"至海岸,北越广宁,大路前后如流,首尾不见,旌旗剑戟如林",一鼓而拿下了锦州、大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诸堡,19日直至宁远城下。努尔哈赤遣人劝降,对袁说:"我以兵三十万兵来攻,此城破之必矣!"袁崇焕断然答复:"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且称来兵三十万,予亦岂少之哉?"

      其实,袁崇焕的兵,才二万人!

      但是,他毫不畏惧。他命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等分守四门,烧掉城外民房,迁民入城来坚壁清野,又刺血作书、拜将士以励军心,并信用居民战守。居民、商人、民伕队伍送饭送水,官生则把守巷口盘查奸细,可谓来了个军民总动员。

      2月20日,努尔哈赤命八旗精锐以裹铁车牌、勾梯等攻城武器蜂拥而上。袁崇焕命家丁罗立施发红夷大炮击敌。后金兵实际上只有十三万。抵城下,在铁皮车的掩护下掘起城来。袁崇焕一面命扔下棉油火把以焚烧敌人战具,一面又组织敢死队缒城出击,杀退了敌人。

      21日,后金军又乘夜出击,仍不成,26日只好解围而去。

      努尔哈赤自25岁用兵以来,历43年,自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不料在袁崇焕的手下,竟损兵折将,"大怀忿恨而回!"一说努尔哈赤此役曾中炮负伤。他从此闷闷不乐,背上长了毒瘤,不到八个月,在从清河温泉沐养返回沈阳的途中,就死在离沈阳40里的堡《清史稿》又作"爱鸡堡"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