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邵武任知县
僵化的明代科举考试除了充当仕途敲门砖外,实在没有什么济世救国的意义。那些进士们虽然个个满腹经纶,但高中之后,身处官场,大多数人还是按部就班享安乐,碌碌无为混日子。
与众不同的是,袁崇焕胸怀强烈的建功立业抱负,不爱文章爱"武经"。早在科举考试期间,他就喜爱阅读各种兵书,钻研军事谋略,常常与人谈论行军布阵。特 别是遇到长年服役退伍还乡的当兵人士,他总会缠着问这问那,觉得格外亲切。军队制度、边防布局、关隘地理分布,只要是涉及军事国防的一切,他都十分关心。 这样用心钻研,日积月累,袁崇焕的军事识见日益增长,对当时明朝的军事问题了解较深,而且很有见地。他也很自负地声称,自己是一块带兵打仗镇守边关的料。
泰昌元年(1620),36岁的袁崇焕被明王朝廷派往福建邵武任知县,正式开始官场生涯。
邵武,位于福建西北部、武夷山南麓,素有"南武夷"之称,风景秀美,它西部与江西交界,是江西入闽的重要通道,所以,它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因地势险 固,易守难攻。因此,历史上亦有名之为"铁城"者。历史上,这里被定位为民情质朴、少涉诉讼的易治之地。袁崇焕到任之时,也有这样的感觉。他有一首诗是这 样写的:
初至邵武
为政原非易,亲民慎厥初。山川今若比,风俗更何如。
讼少容调鹤,身闲即读书。催科与抚字,二者我安居。
这首诗虽然简洁,没有什么典故,但却非常清晰的表达了刚成为一县之主的袁崇焕初次为官的心情和感受。诗中,袁崇焕表达了自己为政亲民的愿望,也表决了他 要亲民的决心。既要关心了解民情风俗,也要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不太容易做好的地方官做好,做得更加完美。袁崇焕在邵武任职时间不过 一年多,期间,他除了考察当地风俗民情之外,主要工作都落实到了催征税粮与抚慰百姓这两个方面上,而因为邵武民情质朴,不少县令为官一方时最为头疼的讼案 处理却不是他工作的重点。因此,邵武任职期间,袁崇焕还有一些空闲的时间,可以用来读书问学、栽花种草、饲养宠物,颇有怡然自得之感。只是辽东战事一直牵 动着他的神经。
袁崇焕任邵武知县期间,留下的史料非常有限,主要的就是《初至邵武》和《至闽谒大府》这两首诗。
至闽谒大府
侵晨持手版,逐队入军门。衙鼓三声急,官仪一面尊。
人情今未热,政事昔曾论。私谒吾何敢,归来夜未昏。
这首诗表达了袁崇焕形象中的另一面。此诗表面上写的是袁崇焕是一个中规中矩、小心行事的地方官员。但仔细一看,字里行间表现的却是他心中所隐藏的别样的 心情。表现出了袁崇焕心里对上司既怕又不怕的矛盾心理,有点狂傲不羁。看得出来,他是一个有仕进愿望却又不善钻营的人,想跟上司搞好关系,却又不知从何下 手。因此,他的心情极其低落。
袁崇焕在邵武任知县上,通过自己的诗作,塑造了一个对下亲民勤政,对上规规矩矩的地方官员形象,实际上,也显示出了他畏惧上司且不善钻营的形象。
袁崇焕是一个尽职尽责、为民办事的好官。曾经有一次,邵武城里发生了火灾,袁崇焕出来救火,着靴上墙屋,如履平地。在传统的中国,知县为七品官员,亦是一方的诸侯,县城中失火,像袁崇焕这样亲自出马、亲身救火的县官并不多见,袁崇焕爱民之心可见一斑。
袁崇焕除了尽心尽力为民办事之外,还热心于当地的文化事业。为邵武"聚奎塔"题写塔名,并以此地聚会英才,成为历史的佳话。
聚奎塔位于福建邵武和平镇天符山,塔呈六角形,是用砖、木、石混合而成的。建于天启元年(1621),即袁崇焕任邵武知县的第二年。袁崇焕所书写的"聚 奎塔"三字字体苍劲有力,刚挺浑厚,字形端庄矫健,颇有一股凛然正气。从书法的轻重缓急、疏落有致来看,袁崇焕写的这三个字还不算是极品,但从这三个字的 气度而言,却显得沉稳而刚强,显示出了袁崇焕的性格特点。
袁崇焕在上任邵武知县后,做了五件重要事情:
第一,救 民水火。袁崇焕体察民间疾苦,救民水火之急。乾隆《邵武府志》记载:袁崇焕"素(qiáo)捷有力,尝出救火,着靴上墙屋,如履平地"。这说明身为县令的 袁崇焕,不摆官架子,不搞特殊化,视同布衣,救火为民。在皇朝时代,作为一县的父母官,能亲自上房,为百姓救火,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平反冤狱。在袁崇焕接任知县之前,前任知县留下积案、冤案。袁崇焕到任之后,有冤屈县民,到县衙申诉。袁崇焕接到诉状后,微服私访,仔细查证,秉公办事,折狱公断,平反错案,为民申冤。
第三,关心辽事。袁崇焕中进士那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四路大军两双败北;任邵武县令那年,明军丢掉辽东重镇沈阳和辽东首府辽阳。其时,明廷朝野震惊, 京师九门昼闭。明朝辽军的败报,不断传到福建邵武。这就使得忠于社稷、胸怀大志、满腔热血、图复失地的袁崇焕,于公务之暇了解边事,偃文习武,志图报国。 袁崇焕虽身在"八闽",却心系辽东。他为人机敏,胆壮,喜交友,善骑艺,好谈兵。夏允彝《幸存录》记载,袁崇焕"为闽中县令,分校闱中,日呼一老兵习辽事 者,与之谈兵,绝不阅卷"。袁崇焕了解辽东边事,为后来的军旅生涯,做了初步的准备。
第四,聚会奎英。袁崇焕企盼做一番大事业,就要联络、组织志同道合者,为他们共同的理想而奋斗。他在走上仕途的第一站——任邵武知县,便为以后要迈越的征途铺垫基石。袁崇焕在邵武招纳的军人罗立,后在固守宁远之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五,题词高塔。袁崇焕在邵武为民救火、平反冤狱、关心辽事、聚会奎英的文物标志,是他题写塔名的聚奎塔。在邵武县西南42公里处的和平里(今邵武市和 平镇),其西南15公里处有座天符山,聚奎塔就建在天符山上,为六角五层高塔,建于天启元年即天命六年(1621)。塔为砖木石混合结构,底层塔门镶嵌黑 砚石门额,上面书写"聚奎塔"三个大字。其上款题为"天启元年秋月吉旦";下款题为"赐进士第知邵武县事袁崇焕立"。塔额中题"聚奎塔"三个字,阴文,颜 体,行楷,舒朗,苍劲,刚挺,圆浑,流畅。这方题刻,字迹清晰,完好无损,是至今袁崇焕留下唯一可信的极为珍贵的墨迹与文物。
上一篇:第六章 明朝灭亡的开始
下一篇:第三章 高中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