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加强边防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1 属于:张居正
  •   张居正开始掌权,正是隆庆初年,此时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北方边境线上,对付那不时入侵袭扰的蒙古鞑靼骑兵。

      当年明成祖朱棣受封燕王,本来就是为了帮老爹朱元璋挡住时不时南下骚扰的蒙古鞑靼兵。后来夺取了江山,朱棣就定都北京,通过定都北方,确保战略重心,以震慑蒙古鞑靼人。

      朱棣本人是一个勇猛的将领,这么整一点问题没有。对于他后面的那些儿孙皇帝来说,边境线后面不远的北京城,却实在让人住不踏实。

      在大明军队的野战能力渐渐衰退后,为了应付蒙古鞑靼人的屡次袭击,主要的战略便是防守万里长城。沿着长城一线,从东到西设了九个重镇,分别是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太原、固原。

      其中西边五镇,距离中心区较远,并不十分吃紧。真正重要的,是东边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四镇。这四镇恰好形成弧形,拱卫着明朝首都北京。若是四镇固若金汤,则北京位于我军重兵怀抱之中,安如泰山;而一旦四镇中有一处被突破,蒙古铁骑很快便能杀奔京城之下。

      所以,当年大明朝的心学大师、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曾经说过:大明虽大,但要害之地却只有四处。"这四处若失,则大明必亡。"

      所谓的四处,就是指宣府、大同、蓟州、辽东四镇。明朝将这四镇及其邻近区域,又划分成宣大和蓟辽两个大镇。由朝廷直接任命两位总督来管理。这两位总督,一般就是兵部左右侍郎,可见朝廷对四镇的重视。

      四镇之中,最紧要的还是蓟州。毕竟紧靠着北京,又没有过于险要的地形。当时长城以北,都是蒙古鞑靼人的势力范围,这样在蓟州方向上,北京城与蒙古鞑靼人也就只隔一道长城了。彪悍的游牧民族,可以随时从喜峰口、黄崖口、古北口等地冲进来,包围北京。

      面对这种局势,积极一点的上策,当然是编练十多万乃至数十万精兵,越过长城去,在蓟州以北夺回一片缓冲区,驻扎兵,修筑堡垒,作为防御蒙古军的前哨。但在当时的明朝,要实现这样的计划很不现实。

      于是退而求其次,便是确保蓟州军分区的稳定。在嘉靖三十八年,天下奇才杨博就曾上疏,指出九边重镇,最重要的是蓟州,应该加派兵马,多安排哨兵,严守古北口等要害,使得蒙古鞑靼人不能入关。靠了杨博这个计策,若干年中,北京没有再遭遇嘉靖三十年那种严重的威胁。

       但是蒙古鞑靼人的猖獗,总归是给北京城内的君臣造成很大的压力。在隆庆元年九月,俺答率军入侵大同,攻陷石州,侵略交城、文水,蒙古的铁蹄和战火席卷整 个山西中部地区。蒙古东部的领袖图门汗(又称土蛮),也带兵进犯蓟州,一路逼近到了滦河。两面的烽火,使得北京在整整一个月里面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这种情况下,徐阶学生吴时来,就是在嘉靖三十七年带头弹劾严嵩的那位,这会儿已经被徐阶调回朝中担任工科给事中。他推荐了三位将领镇守北方。这三位,便是赫赫有名的谭纶俞大猷戚继光。在之前的倭寇之乱中,他们都立下了显赫的战功。

      那会儿朝廷里面,还是徐阶为首辅,张居正是徐阶最得力的助手。吴时来的建议得到采纳,三位抗倭英雄中,除俞大猷因为年纪老了,不再调动,谭纶被召回朝廷,升职为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戚继光则被召为神机营副将。

       从这一刻开始,曾在东南沿海为保家卫国,与倭寇浴血厮杀的民族英雄谭纶、戚继光,又往北方边境线上修筑钢铁长城,前后十余年。而已经萌生退意的徐阶,在 完成这一人事调度后,把和这两位名将沟通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得力学生张居正。张居正原本便对北方边防极为看重,他与两位名将建立了很深厚的关系。面对抵 抗蒙古鞑靼的军事要求,他尽其所能,作为谭纶、戚继光在朝中的后盾,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防御系统。

      在抗倭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谭纶是一位实干家。他就任蓟辽总督以后,很快发现了蓟辽防线的最大问题:兵力不足。

       他说,现在蓟州昌平一代的兵力不到十万,而且半数是老弱病残,又分散在2000里的长城上,一旦敌人集中攻击,我军就会被各个击破,所以必须要训练新 兵。但是训练新兵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难题:第一是缺钱,要训练3万勤于车战的精兵,每个月要花五十四万两银子。第二,现在河北一带战争频繁,本地军人都已 经懒了,必须从江浙一带招募一万二千亡命徒,以补充军队。我和戚继光完全可以办这事,但怕朝廷上的言论阻挠。第三,北方的兵油子多,不服从军纪,如果我们 严明军法,他们一时不适应,多半会背后造谣;而蓟州又靠近北京城,一旦流言传到中央,只怕会酿成其他祸端。第四,要想完全平定边境,不是一次两次胜仗可以 解决问题,问题在于,一旦打了一两次胜仗,恐怕就会遭到朝中的嫉恨,引发大祸。

      归根结底,谭纶提出的这四点,除了第一点,其他的都是在发问:我要到前线打敌人了,后方会不会有人拆我的台呀?

       对谭纶这种担心,张居正以他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保证。他不仅安慰谭纶,鼓励他努力按照自己认为好的方略去准备,而且实实在在给予了支持。谭纶建议,授予 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的职权。各镇总兵官以下,都受他节制,同时调集各处精兵3万人,由戚继光直接率领,作为长城防线的战略机动力 量,迎击并歼灭侵入长城内的蒙古鞑靼军。另一方面,又请求速调3000浙江兵来蓟辽救火,等他自己的3万军队练成之后,再把他们调回去。这些要求,张居正 都一一满足,对于谭纶的各种计划,也纷纷照准。

      谭纶的要求得到了批准,戚继光却面临着麻烦。因为原本蓟辽总督下属便是若干位总兵,如 今根据谭纶的意思,又任命戚继光为"总理练兵"的指挥,制约蓟州、昌平和保定三位总兵。在谭纶来说,是为了给自己增加得力的军事助手和地方指挥官,但在三 位总兵来说,莫名其妙在总督之下、自己之上又跳出这么一位"总理"来,心头多半有些别扭。三镇总兵手下的兵力足有十多万,名义上都归戚继光"节制",实际 上根本节制不动。他能动用的,也就自己手下的3万兵力。这样,地位级别介于总督和总兵之间的戚继光,就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高不成低不就局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