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建造观星台
所谓"表",是一根垂于地面竖直而立的标杆,最早是石柱,后来用过竿,再后来改为铜制;所谓"圭",是指从表的跟脚向正北方向延伸的一条长石板,上面有刻 度。每天正午,当太阳升到天空正南方时,表的影子刚好落在圭面上。一年中,日影最长的那天是冬至,日影最短的那天是夏至。我国历代的天文学家,每年都要仔 细测量冬至和夏至前后若干天日影长度的变化,借以推算出冬至和夏至的准确时刻。而通过测量若干年的冬至时刻,就可以推算出一个回归年长度。回归年就是太阳 从上一年的冬至点运行到下一年冬至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长度确定了,一年四季和用于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刻才能够得出。
这种 仪器看似简单,使用起来却会遇到几个重大困难。首先是表影边缘不清晰。我们知道,太阳是圆球形状的,上下边缘通过竖立的直表各投在圭面上两个影子,中间有 一段距离。精密的要求是要测量太阳中心部分投出的影子落在圭面上的长度,可是这条界线很难划分清楚。其二是测量影长的技术不够精密。古代量长度的尺子一般 只能量到分,往下可以估计到厘,即十分之一分。按照千年来的传统方法,测量冬至表影的长,如果量错一分,就足以使按比例推算出来的冬至时刻有一个或半个时 辰出入,形成很大误差。另外,传统圭表只能观测日影,不能观测星影和月影。
对这些困难问题,唐宋以来的科学家们已经做过很多努力,始 终没能很好地解决。现在,这些难题仍旧摆在了郭守敬的面前。郭守敬凭着他深厚的数学基础与渊博的科学知识,在仔细探讨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了这几 个问题。找出了克服困难的办法。首先,他对圭表的高度作出大胆革新,将直立的铜制表杆增高至四丈。传统的圭表,一般表杆为八尺,这个标准高度大约从周代时 已成定例,沿用千年,郭守敬一下子将这个高度增大了五倍。由于表身增高了,太阳的影子也就相应地加长,影子终端的相对误差也就减小,使观测精度大大提高。 表身增高后,表端的影子却更容易虚淡模糊。针对这一问题,郭守敬在表端设一横梁,利用针孔成像的原理,创制了景符。景符是一片薄铜叶,正中开有一个针孔大 的小孔。如果将景符仰面正对太阳,日光通过小孔,它下面就会形成一个极微小的太阳像,这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碰上。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当夏日晴 朗的阳光当头照在多叶的树枝上,交叉的树叶之间往往会留出一些微小的空隙。而这时地上婆娑的叶影中,常常会闪闪地呈现出一个个圆圆的亮点,那就是太阳的针 孔象,这种物理现象,我国早在10世纪时就已发现了,并将其用于科学实践中,景符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测量正午日影时,将景符放在圭面上影端近旁,先使景 符垂直于日光,再前后移动景符,当景符上的针孔、表端横梁、太阳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在圭面上太阳的椭圆影像中隐隐显出一条细如发丝的横梁影子:梁影平分 日像时,量出的便是日面中心的影长。这样测量出来的表影长度,自然比以前要精密得多,西方在300多年后,还达不到这样的精密度呢!
为了使圭表能够观测到亮光微弱的恒星和月亮,郭守敬还创制了窥几。窥几是一个长六尺、宽二尺、高四尺的长方桌,桌面上开有一条长四尺、宽二寸的南北方向的 长缝。缝旁刻有尺寸;桌面上还装有两条二寸宽、可前后移动的木条,即"窥眼"。把窥几放在圭面上,人在窥几下通过窥眼便可直接观测星月。
郭守敬在大都创制的铜高表,元亡以后,已下落不明。但他在河南登封县告成镇设计建造的砖砌观星台,却把这高表的模式保存了下来。登封观星台建于1279 年,现存建筑物是明代于1528年重修过的。其台身的建筑面积有280平方米,台高9.46米。台上附设二室,一室放置漏壶,一室放置浑仪,设计十分巧 妙。连同小室,通高12.62米。台底正中沿正北方向有一条长长的石圭,由36块方石拼接而成,全长31.19米,这就是量度日影长度的"量天尺"。观星 台的高度用元代尺制核算,相当于四十尺高表的长度,所以观星台本身就代替了铜制高表的功用。这样的构思是多么精巧而实用啊!这座观星台在1944年曾受到 过侵华日军炮轰枪击的毁损。新中国成立后修复,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尤其令人兴奋的是,早在明朝嘉靖八年(1529)重修观星台时就发现拼接 量天尺的36块方石已缺失了一块,只剩下35块。而二三十年之后,那块缺失的方石又被找到,重新拼接上去,丝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