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役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7 属于:萧燕燕

  •   传奇太后萧绰为自己完美的政治生涯画上句号

           战争概述:宋真宗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辽萧太后(萧绰)亲率三十万大军对北宋发动了大 规模的奔袭战,主力逼近黄河的澶州城,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的安全。北宋方面,宋真宗在主战派宰相寇准等人的主张下,不得不亲临澶州城督战。在辽方各线作战不 利的局面下,萧绰抓住宋真宗软弱企盼和盟的弱点,不顾一切围攻真宗坐镇的澶州城,在澶州城下逼迫宋朝签定了著名的"澶渊之盟",宋朝以金钱换和平。从此辽 宋百余年间再无大规模战事。

      将帅星数:★ 萧绰 萧达凛 李继隆 杨延昭

      精彩星数:★★

      政治影响星数:

      综合星数:6

      战争类型:袭战——长途奔袭,拼比的往往是心理,久经沙场的萧绰与宋真宗相比占据上风。

      战争深度解析:

      一个女人所想拥有的,是什么?

      亲情,爱情,金钱,名利,财富。

      可遗憾的是,在历史舞台上的女人们,从来都面临着掌不能兼得的痛苦选择。

      这让她们大多都背上了悲情的色彩。

      当然有特立独行之辈。

      一位来自北方巴林草原上的女人。

      情场,朝堂,战场。对她来说,都不过是自家门前的庭院而已。

      她可以不顾世俗的非议和母仪天下的尊贵身份,与异族情人相恋交好。

      她又率领着自己的民族,走向顶点和辉煌。

      她更可以铁金戈,让最强大的敌人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

      ——她就是萧绰、辽萧太后。

      萧绰,小字燕燕,出身辽审密氏集团拔里氏的少父房家族。其父系辽国北府宰相、魏王萧思温,穆、景二帝期间的重臣。

      萧燕燕自幼聪慧美丽。一次萧思温叫自己的几个宝贝女儿去打扫庭院,娇生惯养的千金们那干得了这个体力活,唯独萧燕燕扫得干干净净,深得其父赞扬(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的典型事例)。

      在萧思温的培养下,萧绰虽为女辈,但熟读书经史,兼读兵法,同时习练武术,还精通骑马射箭。

      家庭的教育为萧绰以后成为秀外慧中、文武双全的奇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辽景宗保宁元年(969年),十六岁的萧绰被选为贵妃,第二年生下皇长子耶律隆绪,很快被封为皇后

      从唐高宗到辽景宗,历史证明了一个强悍的女人前面必然有一个软弱多病的皇帝。辽景宗耶律贤自幼患疾,经常卧床不起,于是年轻的萧绰辅政。保宁八年(975年),辽景宗更是直接谕史馆学士:在书写皇后言论时也应称"朕"或"予",公开明确了萧绰辽王朝直接领导人的身份。

      景宗在位十三年,重用汉官,革除弊制,在后世被赞为辽国中兴之君,大半的功劳应该算在他那年轻而美艳的皇后身上。

      公元982年,辽景宗逝世,其年仅十二岁的皇长子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而萧绰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摄政,其年她不过只是一位二十八岁的美艳少妇。

      主少母弱,辽皇族各王掌握兵权,萧绰原来最大的靠山——其父萧思温又早已被刺身亡,萧绰身后各路政治势力也蠢蠢欲动,以致萧绰在朝堂之上当着众臣"恸哭"——孤儿寡母,这大辽王朝的舵可怎么掌?

      萧绰那性感迷离的眼睛里还未真正流露出忧伤,早有人热血沸腾地跳了出来,英雄护美。

      他们是耶律斜轸耶律休哥韩德让等一干文臣武将。

      其中韩德让的身份最吸引人们的眼球。

       韩德让,汉人,祖籍蓟州玉田(今属河北),祖父韩知古、父亲韩匡嗣皆为辽朝佐命功臣。景宗去世时,韩德让任南京枢密使,他在景宗去世后"密召其亲属十余 人并赴行帐"。在萧绰的默许下,更换不可靠的大臣,敕诸王各归第,随机应变,夺其兵权,使太子得以顺利即位,为政权的平稳过渡立下了头功。

       而根据《宋会要辑稿》、《契丹国志》等宋人所记资料,韩德让与萧绰的关系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萧绰在未出嫁前,就与韩德让有婚约,是韩德让的未婚妻,当 上皇后二人也没断往来。萧绰以皇太后身份摄政后,不顾世俗的非议,公然于圣宗统和六年(988年)下嫁韩德让,圣宗"见则尽敬,至父事之"。

       辽、宋两国交恶,宋人关于萧、韩二人的史料大多属于茶余饭后的花边新闻,并不可靠。事实上,韩德让父子三代虽是辽帝宠信的汉臣,但其身份还是"宫分人" (辽帝后的私奴)。而萧氏是耶律皇族世代联姻集团,是辽国仅次于耶律皇族的第二大势力。萧、韩二人门不当户不对,萧绰与韩德让幼有婚约的可能性并不大。而 萧绰摄政后,公然下嫁韩德让,有悖于萧、韩二人共同努力所推行的汉化运动,更是予耶律皇族反对势力以口实,加深母子矛盾,聪明务实的萧、韩二人断不会作如 此愚蠢之举。

      至于萧绰毒死韩德让妻李氏等说法,大概更是宋人添油加醋、捕风捉影了。

      不过纵然辽史为圣者讳,但从 看似密不透风的史料中还是能看出萧、韩二人关系的不寻常来。且不说韩德让作为汉臣,职之高、位之尊(从南院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然后加司空, 封楚王,为北府宰相,仍领枢密使,兼北院枢密使,拜大丞相,进为齐王,总二枢府事——辽史上同时兼任南、北二枢密使,仅韩一人),就是从萧绰死后不到一 年,圣宗立即为老韩改名赐姓耶律隆运(注意,耶律隆运辈份和圣宗平辈,可是小了萧绰一辈),也能看出点欲盖弥彰的味道来。

      不管萧、韩二人的关系真相是什么,但是八卦的威力是无穷的,有时候甚至可以改变两个国家的命运走向。

      雍熙三年(986年),大宋王朝的皇帝赵光义就接到一个很八卦的军事情报,说大辽王朝现在是主少母淫,面首(韩德让)专权,政局一片混乱。

      赵光义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地判断了这份报告的真实性,在雍熙四年(987年)派二十万大军北伐,意在收复燕云十六州。

      这次北伐的战果是宋军损失近十万兵马,名将杨业战死沙场,而成就了耶律休哥大辽王朝第一名将的一世英名。

      此战中,萧绰亲率辽军精锐入关驻地沱罗口,一线指挥作战,极大地鼓舞了辽军气势。

      在一线的指挥中,萧绰显现了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和素质,亲临前线,却将前方的指挥大权交给了耶律休哥,充许他便宜行事。这和远坐东京却将各部将约束得死死的赵光义形成鲜明对比。

      宋军溃败,萧绰更是当起了先锋,亲率大军追击。

      雍熙四年一役,改变了辽、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关系,宋王朝由主动进攻转变成了被动防御。

       但萧绰不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对比宋朝的皇帝,她更有耐心,之后的二十年里,她频频派部向宋王朝发动攻势,却都是小规模的战斗,充分发挥辽军骑兵的优势 和机动性,不以占城掠寨为目的,而是以消灭对方力量、抢夺财物为主。君子馆之战、唐河之战、易州之战、徐河之战、高阳关之战、望都之战、长城口之战、曹河 瀛州之战等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双方各有胜负,但宋军损失相对更大一些。到宋真宗时改变了防御体系,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威虏军、北平寨、保州三要 塞形成三角防御,分别由田敏、魏能、杨延昭指挥;第二道防线由原三镇分峙(镇州、定州、高阳关每镇十万人)变为了三路人马集结定州,夹唐河摆下定州大阵; 最后一道防线,由重兵集结于天雄。辽军要威胁到东京的安全,就必须要冲破这三道防线。

      统和二十二年(1005年),五十一岁的萧绰亲率大军三十万南下,进驻次固安(今河北固定),任命兰陵郡王萧挞凛、奚部大王萧观音奴为先锋,发起了对大宋王朝的最后一次进攻。

      辽军的先锋部队虽无法攻破田敏和杨延昭把守的北平、保州,却攻破了鲁威,突破了宋军第一道防线。

      面对重兵集结的定州大阵,萧绰决定采取避实就虚的战略,率部从望都出发,沿着定州与高阳关之间的薄弱环节一举突破宋唐河防线,乘势下冀、贝、天雄等地。

      在山西方面,辽军也展开了牵制性进攻,但被高继勋、贾宗等将击败。

      辽军继续南下,萧绰此次采取的战略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攻城稍有不顺,就越城而过,意在直奔宋朝京师。

      十一月,萧绰的大军已兵临澶州城下。

       对辽军的此次大举进攻,北宋朝野震惊,宋真宗在主战派寇准等人的提议下,一开始就决定"亲征决胜"。从九月十六日就开始找算命先生算亲征黄道吉日,口号 喊得高,"亲征"的时间却一拖再拖。其间又有人提议不如迁都南京,引起朝廷上下一片争吵。一直到了十一月二十日,萧绰大军围困澶州时,宋真宗才在寇准的陪 同下,亲临澶州。

      双方在澶州城下摆开决战阵势。

      战事的发展其实对于辽军来说是不利的。辽军孤军深入,在后勤补给各方面都处于不利,而萧绰千里跃进,宋军后方还有定州、天雄等宋军精锐在后,如果相峙下去,辽军必然陷入四面受敌的困境。

      当然,还有比这更糟的情况,辽军主将萧挞凛在澶州城下率轻骑观察地形时被澶州城主将李继隆部所袭身亡。

      萧挞凛是耶律休哥后辽国第一名将,此次南征的第一主力,萧挞凛一死,辽军士气大损。

      战争的一切走势都对辽军不利。

      萧绰临危不乱。一方面她仍以主力围困澶州,并向澶州发动疯狂的攻击;另一方面,她又分兵继续南进,相继攻陷祁州、通利等地,大有越过澶州,直接攻陷宋朝京都之势。

      战争,有时候比拼的不仅仅是实力,还是心理。

      萧绰没有打红眼,军事上的强势并没有使她对双方实力有误判,她十分清楚以辽国的实力。暂时不足以灭宋。所以在军事进攻的同时,在她的授意下,她手下的原宋降将们开始向北宋高层抛去了媚眼——和谈的信号。

      宋真宗来澶州,是逼迫下的不得已之举,并没有和辽军死磕的决心。面对和谈信号,真宗乐翻了,派心腹殿直曹利用与辽军和谈开展了。

      萧绰漫天要价,索要宋关南之地,北宋方底气不足,提出以金帛代地。

      一番谈判之后,萧绰知道到了该收手的时候。

      十二月初,辽、宋双方签定了著名的澶渊之盟,宋朝每年向辽国交"保护费"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辽方与宋方称兄道弟。

      大宋王朝,丢掉的岂止是金帛,还有一个王朝的面子与骨气。

      澶渊之役,是辽国在对宋作战史上取得的最辉煌的战绩。萧绰打谈兼用,充分显现了其高超的军事政治斗争艺术。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萧绰:

       萧绰统治辽国达四十余年,其任内辽国大治,各民族团结和睦,民安国富。在外事上,使西夏和东部的高句丽屈膝和好,而且迫使比辽国强大数倍的宋王朝不仅放 弃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企图,最后还不得不卑躬屈膝地签署和议,每年上贡金帛,干净利落地结束宋、辽之间持续了几十年的战争。这样的文治武功,放眼史上 巾帼,能做到的也唯有萧绰一人。

      统和二十七年,萧绰归政于圣宗,并于当年十二月病卒,结束了其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终年五十七岁。

      战争猜想:

       对于澶渊之盟,后世的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宋朝以金钱换和平,是相当划算的(对比之前每年用于辽、宋战事的军费开支),宋真宗和寇准应记上大功。但更多的 人则认为澶渊之盟象征着宋王朝在对北方游牧民族上的举手投降,此后对北,仅能用金钱换取自保。北宋之亡,从澶渊之役就可预见。

      试想当 时,萧绰孤注一掷,大军深入宋境,主将被杀,各方战事均对其不利,随时都有可能陷入宋方的重重包围之中,如果宋真宗等高层的心脏再多坚持一下,主战的声音 再阳刚一些,萧绰未必能全身而退。澶渊之役辽军如败,那必将是决定辽国命运的一战,辽、宋之间的命运,是怎样的一个走向,也不可而知。

      历史没有如果,笑到最后的,依然只是那个来自巴林草原上的女人——萧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