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平乱有功,姚崇初登相位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4 属于:姚崇
  •   天授二年(691年),姚崇转调夏官(即原来的兵部)任职,先任下官员外郎,后任夏官郎中。就在这个时期,因为边境的纷乱,让姚崇得到了入朝为相的机会。

      武则天临朝称制以后,最初几年四境无事。但自垂拱三年(687年)开始,边尘又起,其规模不亚于高宗在位时期。

       东突厥贵族阿史那骨笃禄、阿史那元珍在永淳元年(682年)被薛仁贵大破于云州(今山西大同)以后,并没有精锐丧尽,尚出没塞外。次年二月,先攻定州, 为刺史霍王元轨击败,复掠妫州(今河北涿鹿西南),围单于都护府,执都护府司张行师,杀之。五月,再攻蔚州(今山西灵丘),破丰州(今内蒙古临河东)都 督崔智辩的援军,崔智辩亦被擒去。时裴行俭、薛仁贵等著名将领已经去世,高宗又重病,武则天乃派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征讨突厥,但没有成 行。因为不久高宗去世,内政为重。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朝内大政已定,则天临朝,便以程务挺为左武卫大将军,就任安抚大使之职。谁知出师未久,程务 挺以谋反罪被杀,王方翼(时为安西都护)亦被流放。阿史那骨笃禄等闻其死,宴饮相庆,又数扰边境。朝廷乃派左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道行军总管击之。

       垂拱元年(685年),东突厥扰代州,淳于处平引兵救代州,经忻州时,被东突厥击败,唐军死5000余人,于是东突厥势力日盛。为了防止西突厥也跟着生 乱,酿成战端,在兴昔亡、继往绝可汗死后,唐朝廷以兴昔亡之子斛瑟罗为左玉钤卫将军兼崐陵都护,袭兴昔亡可汗号,统率五咄陆部落。

      东突厥强大起来后,又屡攻西突厥。西突厥人散亡将尽。天授元年(690年)底,西突厥十姓由漾池都护继往绝可汗斛瑟罗收余众人居内地,斛瑟罗被拜为右卫大将军,改号竭忠事主可汗。

       长寿元年(692年)二月,吐蕃党项羌万余人内附,唐分置十州辖之。五月,吐蕃酋长葛苏率贵川部与党项羌30万人内附,武则天令右玉钤卫将军张玄遇为安 抚使,率兵2万迎之。六月,唐军渡大渡河西,闻吐蕃已擒葛苏,只有羌族酋长昝插率羌族8000人内附,张玄遇将其部安置在莱川州而还。

       是年,武则天任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为副将兵击吐蕃。王孝杰曾从刘审礼击吐蕃,任副总管,与刘审礼同被其所擒。吐蕃赞普见王孝杰 后,说他像其父,对他很礼遇,后竟放回,被武则天任命为右鹰扬卫将军。武则天考虑他久在吐蕃,知其虚实,又是沙场老将,不仅不怀疑他,反而力排众议,果断 命其为统帅出击吐蕃。

      十月丙戊,王孝杰大破吐蕃,复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于是置安西部护府于龟兹,发兵戍守。

       延载元年(694年),王孝杰又分别破吐蕃勃论赞刃、西突厥于冷泉及大岭各3万人。为表彰王孝杰,武则天提拔他为夏官尚书(即兵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 品并兼武威道大总管。还令已有丰富的靖边、屯田之经验的老将娄师德为河源等军检校营田大使,以便就近向军中提供粮秣,避免了转输及供应的困难。

       长寿三年(693年)初,突厥可汗骨笃禄卒,其子尚幼,其弟默啜自立为可汗,迅即攻扰灵州。武则天遣右鹰扬卫大将军李多祚击破其攻扰,接着任命薛怀义为 代北道行军大总管,以讨默啜。薛怀义并未出发,突厥已退。当时李昭德以检校内史兼长史,苏味道亦以宰相职务兼司马,阵容有18位将军。

       武则天以薛怀义为帅,连宰相兼武威道大总管的王孝杰亦受其节制,这种通过亲信掌握兵权的做法是很不妥当的。诸谋臣、将军皆无积极性。该年五月,旧永昌郡 地(今云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地区)少数民族首领薰期统率部落20余万户内附,武则天很高兴。在天授中,她就曾派监察御史寿春、裴怀古等安抚西南少数民族, 现已取得了成效。

      到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武则天命王孝杰为朔方道行军总管,击突厥,没有成行。秋七月,吐蕃再扰临洮。于是,武 则天还是把防御吐蕃的事再交王孝杰,改任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之。而同时,东突厥首领默啜表示愿意投降,派使者入朝廷。武则天甚喜,册封他为左卫 大将军、归国公。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增派娄师德为肃边道行军副总管,助王孝杰讨吐蕃,仍兼宰相职务如故。三月,王孝 杰、娄师德率军与吐蕃老将论钦陵、论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在洮州界,今甘肃临潭以西),由于吐蕃势力大,两员老将也大败而归。王孝杰被免为庶人,娄师德贬原 州员外司马。当时娄师德移交文牒时,吃惊地说:"官爵都没有了吗?"马上又说:"也好,也好。"一副大智若愚的模样。由于当时多处有事,唐兵分散防御,难 以形成优势局面,所以致败。

      吐蕃大败唐军后,又遣使请和亲。武则天派右武卫胄曹参军郭元振前往商谈。郭元振道遇论钦陵,对论钦陵说: "东赞在世的时候臣服朝廷,发誓相好无穷。今你们却违背誓言,每岁扰边,这是什么道理?父与我通好,子却与我相绝,这是孝的举动吗?父事朝廷,子却背叛朝 廷,这是忠的举动吗?"论钦陵说:"对!但如果天子许和,罢两国之守兵,撤出突厥十姓、四镇之地如何呢?"吐蕃老帅论钦陵提出让唐廷罢安西四镇戍兵、并分 割十姓突厥之地为条件。郭元振反击说:"四镇、十姓与吐蕃种类不同,今请罢唐兵,岂非有兼并之志吗?"论钦陵则针锋相对地说:"吐蕃如贪恋土地,欲为边 患,何不东侵甘、凉,岂肯在万里之外贪图此地呢?"乃遣使随郭元振入朝,再次提请上述条件。

      朝廷大臣们以前就有过争议,因吐蕃多次攻 扰,有人提出罢四镇。左史崔融力言不可,此议遂寝。现在提出请罢四镇之守的议论又出现了。郭元振上疏说:"论钦陵求罢兵割地,此乃有重大利害关系之事,不 可轻易地决定。今若直接拒绝,则边患必深,四镇的利益比较远,甘、凉等州之祸患近,不可不深加图谋。宜以计缓之,使其求和愿望不致断绝为最好。四镇、十姓 之地,吐蕃是想要得到的,而青海、吐谷浑,亦是国家之要地也,今应该这样答复他们:‘四镇、十姓之地,本来对中国无用,之所以遣兵戍守,是因为要安抚西 域,以削弱吐蕃的势力,使不得全力东侵也。今若你们真的没有东侵之愿望,就应当归还我吐谷浑诸部及青海故地,那么五俟斤部也应当归还吐蕃。’如此则足以杜 塞住论钦陵之口,而亦不绝其求和之愿望。若论钦陵稍有违背,则曲在他们那边了。且四镇、十姓已经归附日久,今不察其民情之向背,事情之利害关系,就抛弃他 们,恐伤诸地人民之感情。"又说:"吐蕃百姓疲于徭役征戍,早就愿意和亲了,而论钦陵统兵专制,只有他不愿意和亲。若国家岁岁发和亲使,如论钦陵还不从 命,则他们内部之人就会埋怨论钦陵一天比一天深,对国家恩德的仰望一日比一日甚矣。这是缓慢的离间计,可使他们上下猜疑,内部发生祸乱。"

       武则天赞同郭元振的意见,于是即采纳以静制动的对策。果然,在圣历二年(699年),吐蕃发生内讧,论钦陵独专国政,诸弟都戍守四方。其中论赞婆专东境 之战守已有30年,兄弟们都雄才大略,国中众将臣都忌惮他们。吐蕃赞普器弩悉弄既年长,欲自掌国政,逐渐与论钦陵产生矛盾。

      论钦陵提 兵在外,赞普托言狩猎,勒兵抓其亲信党羽2000余人杀了,发使者召论钦陵、论赞婆等兄弟。论钦陵不受命,与论赞婆率军攻赞普。在内讧中,论钦陵兵溃自 杀。论赞婆遂带所部及论饮陵之子莽布支等降唐。武则天遣羽林骑迎接慰劳,提拔论赞婆为特进、辅国大将军、归德郡王,莽布支为左羽林大将军、安国公。皆赐以 免一切死罪的铁券,对他们非常优待。论赞婆便领兵戍守河源,不久死,唐廷赠论赞婆为"安西大都护"。

      吐蕃兵力在内讧中大为削弱,又失 去了与大唐有交往经验的论钦陵兄弟,其攻势就很弱小了。圣历三年(700),吐蕃攻凉州,武则天遣左肃政御史大夫魏元忠为陇右诸军大总管,率陇右诸军大使 唐休璟出讨,斩首2000级。赞普更亲率万骑攻悉州,悉州都督陈大慈四战皆胜。长安元年(701年),武则天大胆地任用官卑资浅的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 诸军大使。郭元振增筑城堡、广开屯田、积累军粮。加上尽忠、孙万荣的妻儿。武则天大为高兴,进拜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

       孙万荣见自己老巢被捣,已无退路,便收拾余众,军势复振,遣部将攻陷冀州(今河北冀县),杀刺史陈宝积及吏民数千人,又进攻氵赢州(今河北保定)。河北 人心震动,纷纷逃乱。而官兵又逗留不前,河北缺少一名得力的人安抚人心。这时武则天想起被贬为彭泽县令的狄仁杰,便下诏起用他为河北军事要地的魏州(河北 大名一带)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害怕契丹猝至,悉驱百姓入城,运土抬砖,加固城墙,备战气氛很紧张。狄仁杰到任,见人心惶惶,便下令百姓回去务农。守将们 颇不理解,狄仁杰说:"敌人还在远处,何必自己制造紧张气氛,让农民们耽误了农时呢?万一敌人来,吾自有办法处置。"百姓听了大为高兴,人心顿时安定下 来。将士们见守官如此,士气也大增。契丹人获知消息,竟不战自退,百姓都编出歌谣来歌颂这位爱民如子、英明卓识的父母官,还立碑以纪其恩惠。不久,武则天 又命令狄仁杰为幽州(今北京市)都督,把他放到防御契丹的前沿。

      突厥首领默啜有时候助唐攻契丹,有时又袭击州县。神功元年,他率众寇 灵州(今宁夏临武),被俘的都督许钦明亦挟持随行。许钦明至城下大喊,要城上给他一点美味的酱、粱米及墨。意思是让城中选良将、遣精兵,夜袭默啜营。但城 中不解其意,紧接着,默啜又攻胜州(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被平狄道副使安道买击退。这时,被贬为原州司马的娄师德也再度被起用为凤阁侍郎、同平 章事。

      神功元年(697年)三月,清边道总管王孝杰、苏宏晖等领兵17万与契丹孙万荣军战于东硖石谷。王孝杰自率精兵为前锋,奋力而 战,契丹被击退,王孝杰引兵追之,行至背靠悬崖的地方,契丹回兵反攻,王孝杰后面的苏宏晖畏敌如,弃甲而逃。官军自乱,王孝杰势孤,被逼上悬崖坠落谷中 而死,手下将卒死亡殆尽。军中管记张说驰回长安,向武皇奏报此事。武则天听说王孝杰败亡的噩耗,非常震惊。她下令追赠王孝杰官爵,同时派遣使者到军中斩杀 苏宏晖。但使者还未到,苏宏晖已立战功,武则天方免其死。

      默啜很有智谋。他一面许诺攻打契丹,却迟疑不前,让唐军与契丹军厮杀,坐观 成败;一面又提出许多要求。以前在咸亨年间,突厥降民被安置在丰、胜、灵等六州。默啜求以六州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并要求赐给谷种、缯帛、农器、铁器等 物。武则天不肯,默啜于是大怒,言辞很无礼。姚璹、杨再思等大臣以契丹未平,劝武则天依照其请求一一赏给。知凤阁侍郎事的李峤不赞成,他说:"这人贪而无 信,这是使的‘借敌军之兵资粮秣’的计策,不如治兵防备他。"姚琦等一再坚持其观点。考虑到官兵一再吃败仗,武则天希望利用突厥与契丹的矛盾,以击败当前 之敌,于是还是忍痛答应了默啜的请求。悉趋六州降户数千帐给默啜,并给予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器三千套,铁四万斤,并许诺其女儿的婚事。默啜得到这 些人力和物质,愈益强大。

      武则天并没有坐等突厥人去破契丹,而是再派大军,以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与右豹卫将军 何迦密击契丹。五月,又派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军总管,带兵20万为后援。武懿宗是武则天的侄儿,才疏智浅,率军刚到赵州(治 今河北赵县),听说契丹军数千骑将攻冀州,竟怕得要命,想南退。有人提议说:"敌军无辎重,以抢掠为资,若按兵拒守,势必离散。再前进而攻击他们,可获全 胜。"武懿宗胆小如,不从众议,退据相州。撤退时还很是狼狈仓促,许多军资器仗都丢失在路上。契丹军队竟毫不费力地大掠赵州而去。

       契丹孙万荣攻破王孝杰后,在柳城西北400里依险筑城,留下老弱妇女及所获器仗资财,派妹夫乙冤羽守卫,自己引精兵攻扰幽州,又恐突厥袭其后方,先后派五 位使者至黑沙,对默啜说:"我已破王孝杰百万之众,唐人破胆,请与可汗乘胜共取幽州。"有三位使者先至,狡猾的默啜也害怕契丹强大,日思灭亡,以除后患。 于是想以此三人为向导,便赐给绯袍,可正在这时,又有二使者至,默啜乃杀前三使,赐给这两人绯袍,让这两人为向导,杀被俘凉州都督许钦明祭天,发兵取契丹 盘踞之新城。围新城三日,攻克之,尽俘其众还归,只释乙冤羽驰告孙万荣。当时,孙万荣正与唐官兵对峙,听说新筑之城已被攻下,大为恐慌,奚人叛他而降唐。 唐神兵道总管杨玄基乘势击其前锋,奚兵击其后军,孙万荣军顿时大败,只率轻骑数千向东逃去。唐前军总管张九节派兵追击,孙万荣势穷,只有几个家奴跟随,逃 至潞水东,在树林下喘息,说:"今欲归唐,但罪已大。归突厥也是死路一条,归新罗同样是死,怎么办啦?"家奴一听害怕,悄悄到他身后,乘其不防,斩其头降 唐。武则天令枭首在四方馆门上示众,余众及奚部落都降突厥。

      贪生怕死的武懿宗与娄师德、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武懿宗这位在敌前贪生怕 死的家伙在百姓面前却非常残忍无道。凡所到之处,有被契丹俘虏而回归者,他都视为反叛,生生地剖腹取其胆。河北百姓把他同杀人如麻的契丹将领何阿小相提并 论,说:"唯此两何,杀人最多。"因武懿宗被封河内王,因此民间称他与何阿小为"两何"。

      七月,武攸宜自幽州凯旋回神都。此时,武懿 宗还在上奏说要将河北百姓从贼者尽灭族。左拾遗王求礼当着武则天的面大骂武懿宗,说道:"河北百姓都是平民,素无武力,不能与契丹斗,苟求性命才从贼的, 岂有叛国之心!你武懿宗拥强兵数十万,望风败退,使契丹放肆进攻,还想把罪名转嫁给草野之民吗?像你这种为臣不忠之徒,只有斩首以谢河北百姓!"武懿宗的 心思被言中,不敢发一言。司刑卿杜景俭乃奏:"河北受胁迫之民请全部宽宥。"武则天同意了。她又奖赏有功人员,提拔有功之臣娄师德守纳言,以狄仁杰为鸾台 侍郎,杜景俭为凤阁侍郎,并为同平章事。

      姚崇也在因功受赏的人员之列。在与契丹的战争中,夏官成了战时信息中心,军情事务特别繁忙, 身为夏官郎中的姚崇主管此事,这使得他的才能得以充分施展。许多纷繁复杂的军情要务到了姚崇手中,都被处理得及时、干净、利落,真乃有条不紊。武则天看到 姚崇的超群才干,破格提拔姚崇为夏官侍郎。契丹叛乱的平定与姚元崇此间诸多的策划和参谋是分不开的。圣历元年(698年)十月十七日,又任命夏官侍郎姚崇 加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第一次进入宰相之列。

      姚崇在这个时期,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1.整顿国防,抵御突厥、吐蕃等入侵

       武则天时期的边患,主要有两个强敌,一是北方的突厥默啜兴起,经常侵扰中原王朝;二是西南强大的吐蕃,一直是武周(唐)王朝的心腹之患。姚崇经常深入边 防前线去视察防务,了解情况,慰问军民。史称:姚崇"为宰相,常兼兵部,故屯戍斥候,士马储诫,无不谙记。"他以夏官侍郎(夏官尚书)的身份协助武则天制 定抵御外族入侵的策略并身体力行。

      当时,河东镇的并州(今山西太原)和朔方镇的灵州(今宁夏灵武)互为犄角,是抗击突厥入侵的前沿军事重镇。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四月,姚崇受命,以检校诸军大使名义到并州(今山西太原)以北视察各军州兵马和防务情况。

      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十月,以灵武道安抚大使权检校左台大夫的身份,到抗击突厥入侵的重镇灵州(今甘肃灵武)视察、慰问军民,以稳定人心,加强战备。

      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十一月,姚崇以夏官尚书兼相王府长史,协助相王李旦防守并州抵御突厥进犯。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正月到三月,突厥默啜可汗不断兴兵侵犯并州。五月,朝廷任命相王李旦为并州牧,担任安北道行军元帅,率军抵御突厥入侵。姚崇后来给武则天上表书时说:"臣自受北征,绵历旬月。"

       可见,姚崇作为夏官尚书、相王府长史,当然也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七月以后,突厥兵再犯代州,九月十七日,武则天又一次任命相王李旦为并州道元帅,武三 思、武攸宜与魏元忠为副元帅,姚崇为长史,司礼少卿郑杲为司马,集结军队,迎击突厥进犯。由于大周军民积极防御,突厥于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十一月, 派使者来求和。

      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郭元振就任凉州都督后,"收合余众,缮修城堡,施法令屯田。"军势大振。权臣宗楚 客上书,诬陷郭元振心怀异志,武则天心有疑虑。姚崇等上表支持郭元振整军备战,取得女皇的谅解。郭元振,"治凉五岁,善抚御,夷夏畏慕,令行禁止,道不举 遗。"有效地抵御了吐蕃和突厥的侵扰,巩固了边防。

      2.整理盐务,发展生产。

      久视二年(701年),武则天已登 基11年。这时皇位巩固,太子已立,天下太平。十月,女皇遂率皇太子、文武百官驾临长安。自高宗弘道元年(683年)皇帝幸东都洛阳以后,御驾近二十年未 回长安。朝野吏民百姓,又睹圣颜,到处一片欢腾。女皇武则天也十分欢心,于是改元年号为"长安元年"。但是,由于盐供紧张,有人就借盐供困难为由,大肆造 谣,说是"女主当政,过蒲州则盐池败。"面对国计民生的实际困难和出现的流言萤语,女皇忧心忡忡,决定派姚崇去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

       姚崇承旨后,带领随员朝议郎、左台御史等一行人等,冒着严寒赶往蒲州。蒲州盐池横跨解县、安邑两县。在解县的谓解池,在安邑的谓安池。汉朝以前,"解盐" 生产是"自然成盐"。从唐朝开始,采用"垦畦浇晒"技术,就是将卤水灌入畦内,经日光暴晒、雨水冲刷、风力搅拌就可以生产出色白味正、杂质少的食盐。一茬 盐采收以后,又要及时向卤水池补充淡水,以便冲刷和溶解土壤盐分,继续日晒成盐。但是,雨水过多会影响采盐。为此,人们又修了许多拦水堤堰阻挡洪水,以防 止雨季中条山的洪水冲跨盐池禁墙灌入盐池,夹带的泥沙会掩埋了产盐质量高的河流。

      姚崇认真考察了盐池,详细地询问"两池"榷盐使官 吏、畦户、盐贩,得出了盐池产量下降的真实原因是:往年的夏秋暴雨成灾,形成洪水冲毁了盐池的外围堤坝,许多盐畦被大水冲坏,导致当年食盐减产。于是,姚 崇果断召集"两池"官吏及工匠,具体研究修复盐池工程计划,当场决定由官府拿出费用,组织畦户、工匠修复堤坝,疏决水道,整修盐畦,保证了春二月的食盐生 产,以实际行动驳斥了"女主临幸,盐池旋败"的流言蜚语。

      另外,武则天与姚崇在政坛上是君臣关系,在文坛上则赋唱和,俨然诗友。

      武则天不但是杰出的政治家,而且还是当时的词章高手、文坛盟主,她提出"每遇朝会,不可无诗。"姚崇"以文华著名",下笔成章,颇善吟咏,君臣二人经常唱和,在诗坛流传下一段佳话。

      长安元年(公元700年)四月二十九日,女皇武则天从东都皇宫出发,到洛州告成县三阳宫(在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西)避暑。姚崇同众大臣随驾,作为辅臣自始至终都在三阳宫帮助女皇处理政事。

      五月二十九日上午,女皇处理政事已毕。下午,在石淙河平乐涧的巨石上大宴群臣。席间女皇诗兴大发,欣然命笔,赋诗一首,还撰写了224字的长序,诗云:

      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

      均霜均露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

      万仞高岩藏月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武则天虽七十八岁高龄,依然妙笔生花,文如泉涌。赋毕,女皇又命群臣"人题彩翰,各写琼篇。庶无滞于幽栖,冀不孤于泉石。各题四韵,咸赋七言。"

      姚崇才思敏捷,文不加点,下笔成章,早咏《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七律一首,奉上女皇,诗云:

      二室三涂光地险,均霜揆日处天中。

      石泉石镜恒留月,山鸟山花竞逐风。

      周王久谢瑶池赏,汉主悬惭玉树宫。

      别有祥烟伴佳气,能随轻辇共葱葱。

      不久,武则天令刻自题《宴石淙诗及序》和群臣奉和纪胜诗于石淙北崖。南崖刻制张易之撰写的《秋日宴石淙序》。北崖诗和南崖序均为奉宸大夫薛曜手书。摩刻书法巧妙运用藏锋、中锋、裹锋,结构方严整齐,庄重正大;布局严谨茂密,大小兼施。现仍完整地存于石淙摩崖。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正月,姚崇奉命按察蒲州盐池事务。事毕之后,姚崇回京城长安向武则天汇报。武则天听了非常满意,对姚崇公而忘私、勤劳为国的精神大加赞赏。当即兴致勃勃地赋诗一首,赐予姚崇,诗云:

      依依柳色变,处处春风起。

      借问向盐池,何如浐水游?

      姚崇当即奉和唱咏:

      归来朝帝京,忽疑钧天响。

      悬知浐水游,绝胜汾川赏。

      君臣一唱一和,高雅融洽。朝堂之上,气氛和谐。后来,蒲州刺史李千里听到君臣唱和这件事,感到也是蒲州的荣光,就写了一篇《六绝记文》,把姚崇整理盐池、武则天与姚崇的诗作都镌刻于碑,树于蒲州栖岩寺。

      现在,从收集到的姚崇诗作中,和武则天唱和的就有四首,除以上两首外,还有两首。其一为《故洛阳城侍宴应制》,诗云:

      游豫停仙跸,登临对晚晴。

      川凫连倒影,岩鸟应虚声。

      野奏风成曲,山居云作缨。

      今朝丘壑上,高兴小蓬瀛。

      其二为《春日洛阳城侍宴》,诗云:

      南山开宝历,北渚对芳蹊。

      得历风梅度,参差露草低。

      樽临上席,乐下前溪。

      任重由来醉,乘酣志转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