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商鞅,是卫国贵族的后裔,原来叫公孙鞅,也叫卫鞅。他从小喜好法家之学。他先到魏国,在魏相公叔痤门下做小官,很得公叔痤的赏识。公叔痤临死时,把他推荐给魏惠王,但惠王不肯用他。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就赶到秦国,建议孝公变法图强。当时,奴隶主贵族在秦国还有很大势力,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成就霸王大业。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非常赞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实行变法。
公元前359年,商鞅开始变法。法令公布前,他恐怕老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给他十金。"
老百姓很奇怪,没有人敢搬。他又下令说:"谁能搬,给他五十金。"有个人真的搬了,商鞅立刻给他五十金,表示令出必行。
接着,他就颁布变法命令。命令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有成年男子两个以上的人家,如不分立门户,必须加倍交纳租税。把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使农民能更多地提供租税和力役。禁止游手好闲,弃农经商。又鼓励人民立军功,有功者可得爵禄,军功越大,授给的爵位越高,赐给的田宅越多。宗室无军功者,便不能取得贵族身份。还编制户籍,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使各户互相监督。
商鞅的变法命令和旧贵族的利益是有抵触的。新法实行了一年,许多人都说不便。当时太子也犯法,商鞅就严惩太子的师傅,儆戒众人。从此,再没有人敢公开反对了。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由雍(今陕西凤翔南)迁都咸阳,商鞅又下第二次变法命令。他下令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土地。废除分封制,合并乡邑为三十一个县,设置官吏。颁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统一度量衡制。
经过商鞅两次变法,奴隶主贵族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变法后的秦国,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军队战斗力也大大加强了。
变法取得初步成效后,商鞅连续出兵攻打魏国,夺到大片土地。他因战功封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号为商君,所以他也就被称为商鞅了。
秦孝公死后,子惠文王继位。当时,商鞅威望极高,惠文王对他有所猜忌,一些旧贵族就乘机诬告他谋反。商鞅被迫出走,想到魏国去,但魏国不让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出兵抵抗,结果失败,被车裂而死。
商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家。后人记述他的言行的著作,汉书·艺文志有《商君》(亦称《商君书》或《商子》)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又有《公孙鞅》二十七篇,已散佚不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