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商鞅》的表演艺术与舞台魅力
[关键词] 《商鞅》;表演艺术;舞台魅力
一、序幕:商鞅之魂――戏剧灵魂的展示
导演对戏剧的理解与构思决定了一部戏剧的灵魂,而一部剧的序幕往往是对整部作品主题与意蕴的高度提炼与概括,可以说它的主题与基调的设定奠定了整部戏的基调与发展走向,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商鞅》序幕的设置与演绎恰好说明了这一点。随着大幕的缓缓拉开,灯光从一片漆黑中投射到舞台中心,由下至上逐渐变亮,一个巨大的兵马俑的头像呈现在观众面前,音乐声起,醇酽、沉实的古琴声带给人一种肃杀、恐惧之感,随后出现在舞台中心的是古代的五匹战马,它们既是商鞅得到最高成就和荣誉的五驾之车,又象征着他最后众人所指、身首异处得以车裂之刑的惨痛结局。舞台后方是一字排开的秦兵俑,他们刚毅伟岸、挺拔肃穆,巍然而立。随后,灯光由黄变蓝,舞台上升起团团朦胧的雾气,给人一种庄重肃杀之气。这些场景、道具的设置立刻把人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乱年代。而它们的运用不仅在于点示了那个战争年代、历史时刻,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出那个人处于生生死死、争战不息的灾难境遇。随后,我们的主人公商鞅着一袭白袍从战车后缓缓而出,带着心灵的伤痛,带着一腔苦苦不平的怨愤,面对政敌一声声居心叵测的诘问与挖苦,他以一切“又如何”的超世越俗的不屑,傲然回击了无耻小人的刻毒挑衅。像闪电划破黑暗的夜空,像惊雷响彻无边的原野,一个卑贱的奴隶,用他活了整整52年的奋斗人生,用他创建的前无古人的辉煌大业,尽情地嘲笑着无稽的“天命”之谈!…… 这一简短的对话高度概括了商鞅刚毅果敢性格和他悲壮惨痛的一生。之后的深灰布景版块的张合运用,配合着舞台整体的庄严肃杀之气,更给人们心理上增加了一份沉重的压力。随着婴儿的一声啼哭,开启全剧,开始演绎商鞅苍凉悲壮的一生!
二、场景:虚实交错、多时空共融的场面调度
“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从整体上看头绪纷繁、错综复杂,似乎一部舞台剧很难把这段历史叙述清楚,更谈不上全面涵盖。而话剧《商鞅》的编导巧妙采用虚实交错的艺术手法,从刻画人物心理矛盾入手,把整个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商鞅》的“实”,体现于将“商鞅推行变法”作为戏剧的中心事件,而对于变法的过程既没有作就事论事地评判,也没作平面化的陈述,而是通过秦宫庭激辩论法,太子驷“犯法”,为推行新法,斩公子虔左足、罢公孙贾职务等几个典型事件加以表现,在舞台上真实再现商鞅与反对派之间殊死斗争的种种艰辛。这些场景的设置广泛借用跳接、闪回、单一画面的多时空共融等多种影视手法,立体化表现了两派势力针尖对麦芒的斗争。为了突出变法,秦国内部的政治斗争,统统呈现在台前,而商鞅率兵与魏国的几场外部战争,则毫不可惜地放到幕后,一律虚写。而虚写的另一层面是挖掘他内心的矛盾,从而给人一种对于历史与人性的思考:当他斩去自己仰慕之人公子虔的左足,登门拜望时所表现出的忐忑不安,亲生母亲无法相留、红颜知己不能相守、生死之交人头落地……商鞅功成之日,也是他被送上祭坛之时,这一悲剧命运折射出历史与人性的悖谬。编导通过这些场景的设置,把人物的深沉意识、内在的情感世界复杂性与丰富性表现地淋漓尽致,将商鞅这一人物塑造的更为立体、多元。
三、尾声:心灵的呈现,主题的升华
商鞅从一名贱奴蜕变成扭转乾坤的改革英雄,使得自己高官厚禄,更使秦国国富民强,一统天下。这一身份的转变不仅说明变法的成功,而更体现了一个人逐步确立自我,人性觉醒的过程。“商鞅之法不可废,商鞅之人不可留”荣耀、成功的背后是先觉者以鲜血和生命推动着历史的前进,而他们却只能成为权力者争夺霸权的工具,最后落得五马分尸的惨痛结局。这一巨大的落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和情感冲击力,构成全剧最为强烈的戏剧冲突,所以结局的表现显得尤为重要,而五马分尸的场景在舞台上很难展现,导演另辟蹊径将其改为万箭齐发,使这位伟大的改革者死于因他得利的万千民众之手,更具深意,不得不使人思考人性之深邃。音乐声起,追兵已至,商鞅与其亲母乘坐于马车之上,孩儿至死之日才让母亲亲自体验到荣耀之感,这时马车从静止变为移动,在舞台中心左右旋转,舞台后部灯光闪烁,亦明亦暗,营造一种动态之美。当其母拥立商鞅,为其呼号求助民众之时,万箭齐发,穿过了商鞅的胸膛,幕布顿时由深蓝便为鲜红,像英雄的鲜血流漫山岗,这种色彩的明暗对比与动态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感,极具观赏性。随后,舞台两侧的案板伸缩,将场景缩小,只突出伫立于马车之上的母子二人,鲜红的幕布与深黑色的板块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了商鞅形象的高大、伟岸。
观演整幕话剧,似行云流水,如品味香茗,既雄浑大气又精致唯美,虚与实的交替,写实与表现的融合,亦真亦幻,艺术上达到了一种经典之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直抵人的灵魂的深处,叩问历史,叩问生命,引发人们无尽的思考与回味……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周丽.为变法而生,为变法而死――话剧《商鞅》主人公形象的悲剧色彩[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9)
作者简介:孙雁北(1984―),女,苏州大学戏剧文学影视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文学影视评论。
上一篇:商鞅人口思想探析
下一篇:商鞅的历史贡献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