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人口思想探析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商鞅

  •   摘 要 商鞅对人口与土地的论述在中国古人当中颇为独特。他认识到富国强兵必需协调好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要想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有充足的兵源,这就需大力增加人口数量。采取“徕民”政策既增加本国人口,又可使敌国兵力枯竭。但是,商鞅并不是一味地增加人口数量,他还发展了墨翟关于人口与土地必须保持平衡的观点。他认为必须合理使用土地,人口与土地的数量比要适当,还要制定土地规划和人口使用分配方案,也就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数量与相当规模数量的土地资源相匹配。
      关键词 人口 土地 富强
      
      商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生活在春秋战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他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①。”他的人口思想体现在怎样使秦国富民强的言论中。论述了人口与土地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富国的关系,相当精辟,值得今人借鉴。
      一、增加秦国人口数量
      人口与土地是富国强兵的决定性因素。人口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也是军队兵力的来源。商鞅认为“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②。”他认为帝王成就霸业最大的资本,是要拥有一定规模数量的人口作为基本的条件。这是因为,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发展农业的主力军。远古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需要大量的人口进行物质生产,正如克思所指出的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③。”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兵力的主要来源,是战争取胜的决定力量。古代的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血肉拼杀。没有一定规模数量的人口,便没有足够的兵力,没有足够的兵力,战争就不能赢得胜利。所以商鞅主张增加人口,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异者,倍其赋④。”以法律形式促使成年男子早婚,使人口自然增殖而增加人口。但当时秦国人口严重匮乏,如果采用人口自然增殖的方法来增加人口,那就需要很长的时间,速度太慢了。尤其是在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条件下,人口自然增殖远远满足不了“农战”并举的秦国对人口的需要,也就解决不了秦国“人少地多”的矛盾。因此,还必须采用“徕民”政策。此政策不受时间条件的限制,只要在经济上给予移民优惠,吸引周边三晋人民到秦国定居,通过人口迁移,短时间内可快速增加秦国人口,又能使敌人兵源枯竭。他上书请秦王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三晋来归者免其三代的地租,免除其徭役、兵役,在丘陵、山坡、沼泽等地开荒,十年之内免征赋税。商鞅不但利用政治和经济手段奖励劳动人口与土地结合,而且还运用政治和经济手段迫使劳动人口与土地结合,不允许人口随便迁移,把劳动人口严格控制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这样从事农耕的人口就不会减少。逐渐地,秦国人口数量增加了。
      二、人口与土地的数量要保持相应的比例
      人口与土地是富国强兵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是多好还是少好呢?一个国家的土地是不是越多国家越富有呢?商鞅没有简单地下结论。他说“凡世主之患,用兵者不置力,治草莱者不度地。故有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⑤。”他在这里既提出了“民胜地”和“地胜民”这一人口与土地之比不相适应的命题,还指出“治草莱者不度地”与“用兵者不量力”一样是“世主之患”。这就要求统治者必须重视人口与土地的数量比的问题,才有利于发展经济,加快富国强兵的进程。接着,他进一步一说“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⑥。”这里指出了人口与土地之比不相适应的严重后果。人口多土地少,人口相对土地来说人口过剩,过剩的人口不能与土地结合,也就浪费了劳动力,不利于农业生产。同时过剩人口还需要消费生产资料,如果满足过剩人口的生活资料消费,就会减少国家的赋税收入。如果满足不了过剩人口的生活资料消费,有的人会“恃奸”“以处”,以至“盗贼上犯君之所禁,而下失臣子之礼”⑦影响社会安全秩序,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土地多人口少,土地相对人口来说土地过剩,土地过剩,自然资源就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物质财富的积累就受到了人口量的限制。“人口相对过剩”和“土地过剩”都影响了国家的财富积累,而国家没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就没有能力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要富国强兵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商鞍提出人口与土地的数量比必须相适应,这个观点目前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分配方案
      商鞅不仅认识到人口与土地之间要保持平衡的关系,还认识到发展农业必须制定土地规划和分配方案。他认为“为国任地”,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也就是人口的使用,土地的开垦,耕地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要遵循“先王制土分民之律”。就是说要有一个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分配方案。在土地规划方面,他指出“地方百里,山陵处什一,蔽泽处什一,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蔽泽、溪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⑧。”这个“先王制土分民之律”是以“方百里”为一个土地规划区域。食是人口的头等大事,发展农业“制土分民之”必须以耕地为主,所以耕地必须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山林、河流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既保证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又供给人口所用的资源。城镇、道路需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解决人口住行问题。方百里的区域内,五万个农业劳动人口的一切生活资料都足以供给。这个土地规划全面地考虑了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以及资源与资源间的关系,以满足人口生存和发展而需要的生活资料为出发点,以发展农业为主轴,综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这个土地规划,除了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满足人口所需的生活资料之外,尤其可贵的是考虑到了适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平衡。在人口使用的分配方案中,他提出“为曰分田数,小亩五百,足待一役,此地不任一也,方土百里,出战卒万人者,数小一也。此其垦田足以食其民,都邑、遂路足以处其民,山林、蔽泽、籍谷足以供其利,数泽、堤坊足以畜⑨。”这个人口使用分配方案给每个农业适龄人口分配五百小亩的耕地,这个人口使用分配数显然是耕地比人口多得多。但对于地广人稀的秦国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分配比例,国家要求耕种的土地数量就不可能垦种过来,没有足够的耕地数量,就不可能有尽可能多的粮食积累,富国便不能成为现实。如果每个农业适龄人口耕种好五百小亩耕地,除了满足人口所需要的一切生活资料的消费外,百里见方的区域内提供一万名战卒,也是件小事。因此,在“足以食其民”、“处其民”、“供其利”的前提下,出兵征伐诸侯,国家“粮给而财有余。”“制土分民之律”的土地规划,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规划与人口分配方案相结合,体现了商鞅充分抓住人口与土地两个决定性的因素发展农业富国强兵的思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鞅的人口、土地、富国思想远远超出了其先辈们的。他的思想从不同方面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其它方面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尤其是在两千多年前,在人口普遍性少的情况下,他就提出了“人口相对过剩”观,不能不令世人为之惊叹,也为我们今天控制人口数量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商鞅人口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从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出发,把人口当作生产和战争的工具,推行愚民政策。这种愚民政策以后竟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民法宝,以至长期影响我国劳动人口素质的提高。在人口、上地、富国三者关系上,商鞅较也为我们提供了实践经验。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富国利民,在制定经济规划、预测未来远景时,就必须重视人口和土地两个因素的作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达到国家富强利民的目的。
      
      注释:
      ①李斯.<谏逐客书>"孝公用商秧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②高亨.商君书注译•弱民.中华书局.1974:161.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经济学手稿>:第46卷第37页.
      ④<史记•商君列传>:卷六十八第2230页.
      ⑤高亨.商君书注译•去强:48页.
      ⑥高亨.商君书注译•算地:61.
      ⑦高亨.商君书注译•算地:64.
      ⑧高亨.商君书注译•徕民:116.
      ⑨高亨.商君书注译•算地:61.
      
      参考文献:
      [1]高亨注译.商君书注译.北京:中华书局.1974.
      [2]胡寄窗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62.
      [3]张纯元主编.人口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