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商鞅变法
【关键词】商鞅变法;生产力发展;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是我国战国时代一次非常重要的变法,它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改变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是一次名垂千古的著名变法,为后人所称颂,所研究。一直以来,商鞅变法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是改写历史的一次变法。商鞅也作为这次变法的主角,进入历史的一页,成为了带着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原名为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被秦孝公封于商(今陕西商洛),后人称之为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他到秦国后,提出废除旧制度、进行彻底变法的主张,说服秦孝公变法。秦孝公命令贵族们围绕应不应该变法废除旧制度进行讨论,发表意见。保守的贵族大臣们竭力主张效法古代,按照旧规矩办事,说什么没有百倍的好处,就不要轻易变法。商鞅认为只要达到“强国”“利民”的目的,就不必按照过去的习惯和制度办事。他的主张得到了秦孝公的赞赏。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一断于法”,主要研究制度变革,提出秦国要实行“霸道”。其《商君书》是改革旧制,推行法治的思想理论源泉。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即五马分尸)。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由此开始使秦国国力强于六国之上,而最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然而,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后,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听到消息,立即逃跑。他找到一家客店准备住宿,店主不知他是商鞅,对他说:“商鞅定下规矩,留住没有凭证的人,我要受‘连坐’的处罚,可怜的商鞅惨死在自己制定的规定下。”这就是著名的典故:“作法自受”。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但是因为他曾率领秦兵攻打过魏国,所以被拒之门外.无奈之下,商鞅只好重返商地,带领士兵北征郑国。惠王派重兵进攻商地。商鞅率包括家丁等兵卒进行抵抗,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商鞅被杀于郑黾池,其尸体被带回国,处以车裂之刑。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对公叔痤嘱托不以为意,也就没有照做了。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欲收复秦之失地,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商鞅三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君主之策。只有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赞许,并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
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我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我国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逐渐推广,开始用两牛进行耕作。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得大量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成为可能,也为兴修水利创造了条件,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和明显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大变革,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生产了。
商鞅的变法背景是及内容: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各国为了争雄,纷纷招贤纳士,进行改革。无疑,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影响也最为深远。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措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变“任人唯亲”的世卿为“任人唯贤”的官僚制度,以削夺贵族的特权,加强中央集权。魏国的李悝主张剥夺贵族的爵禄,以招天下四方贤才;秦国商鞅主张宗室子弟没有军功的,就不能继承爵位;韩国的申不害主张根据功劳和才能给予奖赏和授予官职。在楚国,楚悼王死后,贵族们发动政变,吴起躲在楚悼王尸体边避难。按照楚国法律,用兵器伤害王尸的人要治以灭族的重罪。但是贵族们仍然用乱箭将吴起射杀于楚悼王尸体旁边。楚肃王即位后,因杀吴起而伤害王尸被灭族的就有70余家,贵族势力大大削弱。这表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往往都伴随着激烈的斗争和流血。商鞅变法也不例外。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其基本内容如下: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努力耕作者可免除徭役。这样鼓励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使秦国粮食连年大增。这就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②鼓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赏赐爵位和田宅。这是商鞅变法提高秦国生产力和军队战斗力的最有用的一点。古文记载:“民闻战则喜。”这是为什么?历来老百姓害怕战争,所谓“宁作太平犬,不作离乱人”,自古以来都一样。但是偏偏秦国的老百姓“闻战则喜”,喜欢战争。就是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战争来建立军功,获得爵位、田宅。这样,秦国打仗就不必担心兵员问题,更不用担心士气问题了。士兵一上战场,无不以一当十,士气高涨,气势如虹。试问,这样的军队普天之下谁能抵挡?秦国的虎狼之师就这样横扫六国、一统天下。③编制户口,严刑峻法,实行连坐,即一人犯罪,株连邻里。后来商鞅就死于这点。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商鞅变法已在秦国生效了。从某种意义来说,商鞅死可瞑目了。编制户口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全国户口的管理,同时有利于秦国征收赋税,储积国力。④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这是秦国国君行使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点。据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国家的权力应集中在君主手中,并依法治国。⑤限制宗室特权,贵族子弟若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这点改革,对秦国的贵族、宗室来说是致命的,可以说是晴天霹雳。因为从此之后,他们的一切生活将改变。荣华富贵、奢侈无度的生活成了昨日黄花,一去不复返了。故他们恨死了商鞅。秦孝公一死,他们立刻发起反击,不顾一切杀掉商鞅。哪顾什么后果。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即战国初期,其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比东方各国晚了很久。如鲁国“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还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这一切大大提升了秦国国力。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新兴军功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其变法背景可以说是必然的,理由如下:①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这是阶级的必然。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这样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②商鞅变法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符合当时时代发展潮流的产物,主要生产发展了,改革就一定会出现的。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相继掀起了变法运动。③各国争霸的需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各国竞相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④为了增强秦国实力,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于是商鞅被重用。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商鞅变法出现了。虽然最后商鞅死于非命,但这是旧制度与新制度较量的结果。商鞅死了,但是他开创了大秦帝国的强盛基业,他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之一,为它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也为后世的变法树立了一个变法图强、富国强兵的鲜活例子。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2003年岳麓版).
[2]《中国历史》(2003年川教版).
收稿日期:2014-08-02
上一篇:试论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管理思想
下一篇:浅析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对我国农业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