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7-07-06 属于: 李白的诗全唐诗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简体版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繁体版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fǎng dài tiān shān dào shì bù yù

quǎn fèi shuǐ shēng zhōng , táo huā dài yǔ nóng 。
shù shēn shí jiàn lù , xī wǔ bù wén zhōng 。
yě zhú fēn qīng ǎi , fēi quán guà bì fēng 。
wú rén zhī suǒ qù , chóu yǐ liǎng sān sōng 。

鉴赏

李白(唐)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选自全唐:卷182_30。

【注释】

戴天山:因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

不遇:没有见到。

树深时见鹿:传说鹿是仙人的坐骑,汉乐府《长歌行》中就有“仙人骑白鹿”的句子,诗人李白后来的游仙诗中也有这种说法。

【鉴赏】

1、《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首诗开篇就描绘出一幅清新恬静、生机盎然的山乡之晨的图画。大地还在黎明的晨曦中酣睡,四无人声,一片寂静,只有潺潺流淌的溪水在不停地歌唱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汪汪的犬吠声。在依稀可辨的山路上,诗人李白迈着轻捷的步子,走着,走着,不觉天已渐渐大亮了,只见路边桃花挂着一颗颗明净清亮的露珠,在灿烂的朝阳映照下,显得格外鲜嫩浓艳。诗人李白深知“鸟鸣山更幽”的道理,以犬吠和水声写静,愈加显出山乡黎明的宁静。诗人李白由听觉感受转到目中所见,朝阳金光一照,生来娇艳而且又经清露刚刚洗涤过的桃花,自然更加姿丽色浓。诗人李白在明写悦目赏心的视觉所见的同时,也暗写了香入肺腑的嗅觉所闻。第一联不仅交代了诗人李白出发的时间和访友的季节,而且初步地透露了诗人李白与道士之间的友情之深厚,自然地表明了赶路时心情的愉快。

2、“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远远望去,林莽深处,麋鹿时时出现,欢蹦乱跳,追逐嬉戏。来到道士宅前溪边,时已中午,可是既不见道士出来迎接,也听不到道士惯常的钟声。这两句就其相互关系看是因果句。“时见鹿”是果,“不闻钟”是因。正因为“不闻钟”,所以才“时见鹿”。诗人李白先用视觉交代结果,后以听觉追述原因。虽然这两句所写的事物不同——前句是说树林深处有时有麋鹿出现,后句是说中午时分不闻钟声传来,但是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暗示道士不在家。

3、第三联是写诗人李白兴味浓烈地察看起道士住处的环境:“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只见宅前院后,野竹遍生,葱茏茂密,蓬勃生长,竟冲破了缭绕山腰的青色云气。远处,山色苍碧,一缕清泉像白练似的从峰顶倒挂下来——好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用了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它使人想见山峰陡峭峻拔和山泉垂直落下的情状。道士居处环境古朴自然,显现了他气韵的清雅脱俗,从而表现诗人李白对道友的尊崇。

4、尽管这里的优美景色使诗人李白忘情和陶醉,然而当他一想到友人不在,久候未归,心情便又黯然了:“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山野地方,人迹稀少,向谁去打听道士的去向呢?诗人李白万般无奈,怅然若失,只能倚松长叹,心中的愁苦可想而知了。

5、在这首五律中,诗人李白通过描述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李白运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为了衬托访友不遇怅惘的情绪,首先尽情渲染出访兴致的高昂。正因为有早行欢畅情绪的遥相对照,所以格外显出候友不归的感情沮丧。《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首诗清新雅淡,纯朴自然,通俗流畅,明白如话,典型地体现了诗人李白清新的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