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夏王朝只有寥寥几笔,夏王朝真的存在过吗?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战国时代魏国所作的《竹书纪年》的《夏纪》中,夏王朝历代的王的名字都被一一记载了下来。与这些名字相同或类似的王名,在《史记·夏本纪》中也有记载。虽然有些王名完全不同,但是可以判断出在族谱上是同一个人。在一本叫做《世本》的书中,也发现了相似的王名。

历史中的夏王朝只有寥寥几笔,夏王朝真的存在过吗?

夏王朝的系谱是如何存留下来的

要分析夏代世系的系谱的话,以《史记》作为参考就比较方便。

如果我们一直盯着《史记》看,就可以发现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说到底就是直到西周王朝的系谱都没有注明具体的在位年代,同时存在的诸侯的系谱也是如此。进入春秋时代,周王和各国的系谱上都开始附有具体的年代。虽然这些具体年代中,有很多是汉代的学者根据《春秋》中的记载推算出来的,但是我们也承认还有很多与此记载无关的独立的年代。这是因为直到西周为止,汉字在各国都还没能扎根,所以也没有具体记录在位年代的文献。到了春秋时代,汉字已经扎根于各国,于是便有各国记录本国君主在位时间的文献流传下来。虽然西周时代各国只留下了大量没有在位时间的系谱;除了通过口头的传承之外,在西周分发给各国的青铜器铭文中,侍奉历代周王的各国君主的名字也被记录下来了。这也能为确定各国王的在位时间提供线索。

虽说如此,青铜器铭文里频繁记载的却是周王的在位时间。当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因为在周王朝有记录周王在位时间的习惯。而在《史记》中却基本没有记载周王的在位时间。但我们不能因为《史记》里没有记载,便认定实际上就没有周王在位时间。

在青铜器铭文记载的年代中,凡是西周的年代全部都以周王的年号来记录。诸侯的年代似乎是在春秋时代才出现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即使从青铜器铭文的状况来看,也几乎没有关于西周时代诸侯方面的年代记载。

商王朝则与西周不同,几乎没有发给诸侯国任何刻有可以反映其系谱的青铜器。因此,除了使用汉字的商王朝以外,诸侯的系谱完全没有遗留下来。

再往前追溯到夏王朝,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夏王朝的系谱究竟是怎样留下来的?如果夏代有汉字的话,那有可能是商代继承了其记录。然而,让人非常在意的一点是,在商代前期和中期的城市遗址中,至今还没有任何汉字文献出土。现在,有很多人都在研究夏代的城市,但都没有发现任何汉字或者其他文字。

进一步说,商灭亡以后,宋国建立,其系谱就可以与西周王朝的系谱同时追寻。然而,夏灭亡之后的国家系谱,就完全去向不明了。

假设有人拿着夏代子孙建立的国家的系谱来,硬说那是夏代的系谱,我们肯定也很难予以否认。

正如前面已经向大家介绍的那样,夏王朝先于商王朝存在,这已经是战国时代各国皆知的事情了。正所谓无风不起浪。然而当我们想要对这"风"的实际情况一探究竟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战国诸国的记录彼此之间却有很多出入,而且全都是些不明所以的事情。

刘累的传说

《史记·夏本纪》中,有如同具体事实般记叙的传说。其中记载了夏王孔甲时代一个名叫刘累的人物。

夏后氏(夏王朝)德衰,诸侯畔之。天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这段话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刘累"姓"刘"这件事。《史记》成书的时代—汉王朝自从汉高祖刘邦以来,就以"刘"作为国姓。

关于刘邦,《史记·高祖本纪》中是这样记载的: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中国,人们一般认为只有父方的血统才能使家族得以维系。但是,这里记载的高祖刘邦的"刘"是其母方的姓氏、父方的姓氏不明,而且其母是受了龙精才怀孕的。这段话和前面所说的刘累的传说似乎是有关联的。因此,高祖必须要取母方的刘姓。

刘累的传说中,提出了母方的血统这一点。正如前面所说,战国时代的齐国田氏认为自己是继承了母方血统的商王朝子孙。这二者的说明之间有着共通之处。另外,刘累接受了祝融子孙的封地,这件事是为了说明刘氏支配着祝融的子孙。祝融的子孙,是指楚国君主的一族。这就预示了高祖将会在天下之争中打败项羽

正如前面所记述的一般,孔甲时代刘累的传说并不是事实。

不过,在《左传》中却引用了这个传说的原型的故事,那就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事情。在记录了相同的事情之后,《左传》认为刘累因为害怕而移居到了鲁县,范氏就是其子孙。《史记》却将这个作为移居地点的鲁县删掉,将范氏的事情删除。然后制造出和刘邦的"刘"可以联系起来的传说。如果再发挥一下想象力,说不定"刘累"本来是叫做"龙累"的(虽然"龙"和"刘"的中文发音不同)。(日语中"刘"和"龙"发音相同)如果记载了范氏的存在,那刘氏就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硬要扯上关系的话,那么雒邑的周王朝的周围的确有一个地名叫"刘",似乎是周代时的权贵。然而,这里并未让刘邦的"刘氏"和这里的"刘氏"扯上关系,反而是逃到陕西一带的一族成为话题。因此,我猜想,是不是因为汉王朝希望能够找到有关刘氏的合适话题,所以在汉代时才将其改名为"刘累"的呢?

这个刘累的传说,是继战国时代《左传》成书之后,唯一一个带有浓厚汉代笔墨的部分。正如上面提到的,《左传》中牵涉到了范氏。因此文帝时代,利用这个故事委婉地暗示刘邦的籍贯在秦地,将刘邦作为范氏的子孙来看待。如上所述,这个时期的制度,是在创造一种汉承秦制的"形式"。这个时期的判断却成为前汉中期武帝时代《史记》编撰时的一大阻碍。最后的结果就是删除了范氏的记录。我想事实可能是这样的。即在汉文帝时代,《左传》中的"龙累"就已经按照以上的说法被改写为了"刘累",而并非是在开始编撰《史记》的汉武帝时代呢。

综上所述,夏王朝的传说中,没有可以使用的材料,而且系谱能否使用也是个未知数。因为就连系谱也有可能是不同时代的国家的记录。

不过,作为一个大体的认识,夏王朝先于商王朝存在,其支配所及领域是与商代的领域基本重合的基础上再稍微往西一点。这个观点从材料中都能看出共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