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是怎么灭亡的?了解历史中的西周看完这篇就够了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历史传说中,周幽王之后褒姒是个导致西周灭亡的罪恶妖妇,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西周的诸侯不至于那么单纯吧,光凭这区区烽火戏诸侯恐怕不可能如此轻易地点燃他们心中的愤怒之火。

西周是怎么灭亡的?了解历史中的西周看完这篇就够了

西周金文的月相

为我们解开西周时代历史神秘面纱的重要材料就是金文(青铜器铭文)。

如果认真研究金文中某些具有特点的记述内容,我们就能还原西周王朝历代君王的确切年代。关于历法,我们回溯历史便能清楚它从原始到发达的演变过程。西周时代的历法从某种程度而言已经相当发达,不过跟后来的历法相比还是很原始的。这点我们接下来会具体说明。

众所周知,二十四节气是划分季节的重要标志。冬至、立春之类的词语至今仍是人们的话题。如果月亮圆缺十二次正好是太阳历的一年,那么说一年十二个月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实则不然。月亮圆缺十二次的周期与太阳历的一年相比,还差11天,所以如果按照阴历计算,即以月亮圆缺为标准制定的历法而言,每年的阴历一月一日在太阳历上的日子并不是固定的。

正因为阴历与阳历并不完全吻合,我们就不能用阴历的几月几日来作为划分季节的标志。然而二十四节气却不同。它从冬至开始计算,正好可以把太阳历的一年二十四等分。所以只要知道二十四节气,管他阴历是几月几日,我们都能保证每年以相同的标准来了解季节的变化。

古人使用二十四节气,最早是从战国时代开始的。

在这之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类似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因为是类似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所以当更为准确的二十四节气出现后,这种历法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种旧的方法就是以月亮圆缺周期为一个月,将一个月分为四段,每段时间为七至八天。人们可以计算经过了多少个七至八天的时间段,将其作为标准来划分季节。当正南方的太阳降至最低点时,冬至来临。古人从新石器时代起便开始将这一天作为历法计算的起点。人们以冬至为起点,将每个月四分,每段为七至八天,然后计算经过多少个这样的时间段(大概计算经过几个月与几个时间段),以此计时。

将每月四分,每段为七至八天,这种方法所表现的是月亮的四种状态。到第一个半月出现为止是"初吉",此后是"既生霸",然后是"既望",最后是"既死霸"。这种变化一言以蔽之曰"月相"。

关于西周时代的"月相",还有与上文不同的说法。但是这种不同的说法不能准确解释月相因何而生,又为何在二十四节气出现后退出了历史舞台(也不知道将来能不能给出个让人信服的解释)。此外,研究表明在西周时代以前,商王朝的时代,商朝末期帝乙帝辛的时代留下了许多有利于复原旧时历法的祭祀活动的记录。如果我们收集这些祭祀活动记录,将其与现实历法日历进行对照,就必须把这一结果与另一结果对照进行比较,看看时间是否吻合。这另一个结果就是将收集到的西周时期的月相记录与日历相对照的结果。根据与本书相异的说法,我们找不到这种一致性(至于将来能否找到,还真是说不清楚),而且我们也无法将商朝末期的材料与历法日期相对照(至于将来是否能对得上也不好说)。

周王的在位年份

月相中有满月或新月(上弦月)等表示月亮特定形状(特定时间点)的说法。"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是一个月的四个时间段,因此并不表示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所谓的月相—"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将每月四分)与望(满月)、朔等特定的时间点(月亮特定的形状)相比,原本各自的作用就不同,在历法计算上也各司其职。

如果再次重复前文,那就是"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所强调的并非月亮的形状,它的作用是将每个月分成四段,通过计算段数来划分季节,是一个标准。与此相对,望(满月)、朏(上弦月)、朔等特定时间点的第一要务则是表示月亮的形状。

因此,当出现二十四节气这种更为准确的季节划分标准后,"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便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扮演不同角色的望(满月)、朏(上弦月)、朔等特定时间点仍然继续沿用。

前文已经介绍过月亮的盈缺与太阳历一年的对应关系每年都不同。我们对这种关系加以利用,适当地对比君王在位的年份、月相、日干支,就可以重筑西周时代的日历,并确定西周时代历代君王在位时间对应的是公历的公元前哪一年了。

阴历与阳历的对应关系年年相异,加之需要研究的对象是君王的在位年份、月相、日干支三者的结合体,因此日期的对照条件非常苛刻,绝不能随意排列对照。实际排列对照后便知道,如果我们什么都不考虑就胡乱排列一通,则必然会中途卡住,面对剩下的资料只能束手无策。

不过很幸运地,将手中的所有资料都用得干干净净,成功地确定了西周历代君王的在位年份。

现在周朝君王级别的墓葬不断出土,考古学家对出土文物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我的假说自发表以来已经历十年时间。这十年间,考古学不断有新的发现,而我的理论也不断吸收这些新发现,一直发展到现在。在不断总结这些新发现的过程中,我的研究结果将经受时间的考验。我的假说或得以证明,成为定论;或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正;或对更多的部分进行修正。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加上东迁时期的携王与平王,西周诸王的在位年份如下所示。

文王(公元前1058年—公元前1034年)

武王(公元前1034年—公元前1022年)

周公(公元前1022年—公元前1010年)

成王(公元前1009年—公元前1002年)

康王(公元前1002年—公元前993年)

昭王(公元前993年—公元前985年)

穆王(公元前985年—公元前940年)

共王(公元前940年—公元前903年)

懿王(公元前903年—公元前876年)

孝王(公元前876年—公元前863年)

夷王(公元前863年—公元前854年)

厉王(公元前854年—公元前827年)

共伯和元年(公元前841年)

宣王(公元前826年—公元前781年)

幽王(公元前781年—公元前772年)

携王(公元前772年—公元前759年)

平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

这个世系排列顺序也正好与下文将提及的《逸周书·小开解》中文王三十五年正月丙子的满月等记录相吻合。对见于《逸周书·世俘解》和《克殷解》的日期,我们也可以确定那是发生在公元前1026年、公元前1024年及公元前1023年的事。

我们也知道在西周时代以前,商朝末期帝乙、帝辛的时代留下了许多有利于复原旧时历法的祭祀活动记录。我收集商代末期的资料,并与现实的历法相对照,不仅提出了包容性最大的排列方式,也成功地使之与上述诸王在位时间的排列相吻合。

西周的灭亡

我们已经介绍过周幽王之后褒姒。褒姒是个导致西周灭亡的罪恶妖妇。关于褒姒,除了已经介绍的传说之外,还有下面的这些传说。这是《史记·周本纪》所记录的内容。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

……当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

我想西周的诸侯不至于那么单纯吧,光凭这区区烽火戏诸侯恐怕不可能如此轻易地点燃他们心中的愤怒之火。事实上,这段文字是有人为了诋毁周王朝而精心设计的。

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有些资料可以帮我们揭开谜底,那就是前文提到过的《竹书纪年》。这本编年体史书所记之事与按照金文所记载的周王在位年份、月相、日干支排列出的时间完全吻合,而且就连日食的记录也收录其中。

《竹书纪年》这个值得信任的编年体史书中所记载的关于褒姒,或褒姒作为皇后所侍奉的幽王被杀的事件,以及平王即位于洛阳之地的来去脉都如下所记。

《汲冢竹书纪年》:(褒姒之子伯盘)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参方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第1版)

《史记》中所记载的是"东迁",即平王将王都迁至东边的洛雒(洛阳)。但历史的真相却是王都镐京的携王与雒邑的平王平分天下,二王并立。

名为"东迁"的分裂时期的历史发展

携王的纪年是以公元前772年为元年,平王的纪年则是以公元前770年为元年。如果我们对金文所记的日期进行考证,则会发现这两位周王的纪年都出现在其中。通过金文,我们就能大致还原分裂时期历史发展的全貌。

在名为"兮甲盘"的青铜器上记载了"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申"这一日期,这大概是公元前766年的平王五年。

这篇铭文记载了平王的势力为了与西面抗衡、需要进行物资的周转,于是平王要求淮夷一带支援物资、并向诸侯发出呼吁的事情。

隹(唯)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各伐允(玁狁)于(余吾),兮甲从王,折首执讯,休亡敃(愍),王易(赐)兮甲四匹、驹车,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人其贾,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则即刑扑伐,其隹我诸侯、百姓,厥贾,毋不即市,毋敢或(又)入蛮宄贾,则亦刑。兮伯吉父作盘,其页(眉)寿万年无彊(疆),子子孙孙永宝用。(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殷周金文集成释文》第一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1年,编号10174)

虢季氏子组盘中的记录则使用了与东之平王敌对的西之携王的纪年。如下所记:

隹(携王)十又一年正月,初吉乙亥(公元前762年二月七日癸酉朔月第三日),虢季子组乍宝盘。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这段内容很简单,只记录了子组做了个青铜器。但是如果我们将它与下面的青铜器的铭文进行对照,非常有趣的历史真相就会浮出水面。

这个青铜器就是虢季子白盘。该青铜器铭文如下所记:

隹(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公元前759年二月三日乙酉朔月第三日),虢季子白乍(作)宝盘,不(丕)显子白,壮于戎工,经维四方。搏伐严狁(原本为外族名称,现指代携王势力),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超超子白,献馘于王。王孔加子白义,王各周庙,宣爰乡。王曰"白父,孔□又光"。王赐乘马,是用左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戉,用政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虢季氏子组的铭文提及的时间是携王十一年(前762),虢季(氏)子白的铭文中提及的时间为平王十二年(前759年)。子组与子白同为虢季一族。从文献可知,虢之一族分为宗家与旁支。旁支在文献中为"小虢"。虢季氏子组盘与虢季子白盘中所记载的"虢季"就是这个文献中所见之小虢。

虢的宗家一系与旁支一系的地理及政治关系从图18可知,它们位于西周(宗周镐京)与东周(成周雒邑)之间。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拥戴平王的是申侯、鲁侯与许文公,而拥戴携王的是虢公翰。公元前762年,虢季氏的子组使用携王纪年的原因也正是如此。然而到公元前759年,虢季的子白却用了平王的纪年"十二年"。这说明虢季氏一族倒戈投奔了平王。

这一年,也就是平王十二年(前759),东周平王歼灭了西周携王。对于虢氏一族的倒戈,西周是无可奈何的。加上携王本身就是由于虢的拥戴而登上王位的。所以虢氏一族一旦倒戈,西周也就回天乏术,走向了灭亡之路。

通过将兮甲盘、虢季氏子组盘、虢季子白盘的铭文相互对照研究,我们才终于弄清楚平王与携王的关系,发现了历史的真相。

与此相对,大家熟悉的《史记》中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周王朝东西分裂的历史具体是如何发展的。此外,由于上述青铜器的排序有误,被归入了其他年代,所以无法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以上所述的西周王朝与《史记》所载内容出入很大,而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被西周取代的商王朝上。

《史记》中也有关于虚幻的夏王朝的相关记录。而夏王朝是否真实存在至今还没有定论。关于商王朝与周王朝,有很多甲骨文和金文(青铜器铭文)这类同时代的史料可供参考。但关于夏王朝,目前还没法指望有这样的史料出现,自然而然地我们就只能在《史记》之类的史书中寻找历史事实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