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的楚国变法对爵位进行了哪些改革?
楚国的爵位
秦国的爵位如前文所述,基本算是比较清晰的,留下了许多相关的史料。与此相对,被秦国所灭的其他诸侯国的爵位就不是那么清楚了。
秦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爵位制度都不太清楚,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些国家还是流传下了一些史料让后人能隐约管窥该国的爵位制。这个例外就是楚国。
只是这个爵位制度并不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之物,而是属于高举复兴大旗的项羽所建立的楚国。
秦始皇去世后,许多武将掀起了反乱。他们都打着光复战国时代某个国家的大旗揭竿而起。其中一人便是楚国的义帝(楚怀王),而他帐下的中心人物便是项羽和刘邦。
在义帝、项羽的相关记载中,我们或多或少能捕捉到楚国爵位名称的影子。目前所知的楚国爵位有五大夫、七大夫、国大夫、列大夫、执帛、上闻、执圭(珪)、卿等。
虽然这些爵位的上下关系尚不清楚,但目前可知上执圭应该是离最高等级较近的一个爵位。《战国策·齐策二》中昭阳答疑时提到了相当于宰相之职令尹之下是上柱国,而横扫千军斩杀将军的人封官为上柱国,爵位为上执圭。
除了上执圭还有执圭一爵,《战国策·东周策》中记载了景翠爵位是执圭,官至柱国。《战国策·楚策四》中还有阳陵君封爵执圭的记载。
关于这个执圭,《战国策·楚策一》中还有记载。公元前278年秦军攻楚,秦楚两军交战于汉中,楚军兵败失守汉中时,据记载当时通侯、执圭死了七十余人。从这个数字来看,执圭应该是给县级统治者的爵位。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前文所列举的楚国爵位以外的一些爵位中可能至少还包含了民爵的爵位。
研究表明不仅项羽恢复了楚爵,被汉武帝所灭的南越也曾使用了楚国的爵位。南越是秦始皇死后才出现的国家,其大本营为现在广东省广州市一带,势力范围波及越南北部及福建地区。我们从越南和海南岛也发现了刻有执圭之名的印章。
南越的君主称“帝”。这个“帝”所推行的制度大概是继承了战国时代楚国的制度吧。
吴起变法
吴起侍奉于楚悼王,因其主持楚国变法而为世人所知。变法从公元前387年开始,结束于公元前385年。魏文侯在位时,魏国已经制定了简单的法令。这时吴起在魏文侯手下为官。这时的法令成为后来魏国律令的基础,而后来的这个律令被商鞅带到了秦国。魏文侯时期,吴起尚在魏国为官,到了武侯的时候,吴起便去了楚国。
关于吴起变法,现存的史料中只有些简单的记载,具体的内容尚不清楚。目前能知道的就是吴起也主张纪律严明,并废除了爵位的世袭制。
既然是废除爵位的世袭制,那就说明直到吴起变法之前,楚国的爵位都是世袭的。不以这个法令的存在为前提的爵位应该只是将楚王和各个城市的统治者以及派遣到各地的官僚进行简单的尊卑排序。大概就是规定了王与诸侯的关系。在这些已有爵位的基础上再添加新的爵位用来对诸侯之下的官僚们进行尊卑排序的爵位。
我们在吴起变法中可见的传统爵位只是侧重于诸侯身份的原始的排序而已。
然而这种旧的爵位制度也迎来了新变化的浪潮。新的爵位不再是奉命到指定某个城市进行统治这个意义上的爵位。它是不被具体城市所束缚的爵位。新制度不再纠缠于具体的某个城市,而是直接赋予官吏统治某个级别城市的权力。任命管理的城市可以变,但身份和享受的特权是不变的。楚国的重臣们虽然可以确保自己的身份地位,但是却不能够让自己的子孙世袭自己对某个城市的统治权了。这个爵位与秦国的关内侯相似。
以大国与小国的相互关系为主的时代,正在向以中央和地方(县)的相互关系为主的时代前行。其结果就是新爵位的诞生,并确保官吏们的县级长官身份不变。
楚国的情况与秦国的情况相当。楚国人不断开辟了新的统治领域,使自己的版图大大超过了旧有的统治范围。楚国将淮水一带纳入自己直接统治的范围,最终把吴越之地也收编到了自己的帐下,而且在南方还掌握了湖南一带。于是楚国向这些新疆土派遣有能力的官吏进行管理。
吴起变法就是在楚国的统治范围突破传统的文化地域框架,版图扩张刚刚起步的时候进行的。也就是楚国以湖北为据点,其直接统治领域还在湖南、河南一带的时候,吴起着手主持了变法。这点与商鞅以统治陕西一带为前提进行变法的情况很相似。
否定世袭的爵位就等于否定的楚国的重臣们享受俸禄的基础。吴起是想建立一个不依靠血缘关系、可以录用“外人”的用人制度。
吴起也同商鞅一样树敌众多。任用吴起变法的楚悼王于公元前385年去世后,变法反对势力立即进行了反扑。吴起虽然伏于楚悼王尸骸之上,还是被反扑势力乱箭射死。
但是反对势力射杀吴起的时候,也射中了楚悼王的遗体。按照楚律,这些反扑势力全被处死。据说由于射杀吴起殃及楚悼王遗体被诛灭宗族的有七十多家。客观上使得吴起变法的反对势力被大大地削弱。
楚国后来变法的进展状况我们不得而知。见于商鞅变法的爵位中的民爵似乎也存在于楚国,但具体的等级排序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