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文化地域上的王朝交替为何又称为“霸者的更替”?
从天下的视点论霸者的交替
秦国原本是从甘肃方面东进至陕西渭水,占领了渭水一带西面,最后将东部也一起纳入其势力范围。如此一来,西周王朝的王都一带就成了秦国的囊中之物。所以,如果我们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地域中的中原地区一分为二来论述,就可以把盘踞于陕西一带的“大国”的交替作为一个问题来讨论。在这片土地上,“大国”从周变成了秦。
晋国从山西汾水地区将势力范围向外延伸,成为横跨山西、河南的第一大国。在划分势力范围的意义上,制造了王朝的交替。
在山东方面,齐国仍旧稳坐头把交椅。这一带没有出现王朝交替的现象。不过,齐国对周的诸侯施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后成为连周也不能无视的存在。对这些诸侯施加新影响的则是晋国。晋国的抬头使得齐国没能够在河南一带制造出王朝交替的情况。
在湖北方面,原本只是弱小部族的楚国向外扩张,最终将湖北一带纳入了版图之中。虽然西周时代的情况尚不清楚,不过这一带曾经也确实出现过王朝交替的情况。
在江苏方面,春秋中期以后,吴国势力开始变大。虽然之前的状况尚不清楚,不过这一带也确实有过王朝交替的情况。吴国后来还向邻国出兵,攻陷了楚国的都城(公元前506年),甚至向中原诸侯也施加了不小的压力。
吴国最后灭在了越国手中(公元前473年)。越国以浙江为大本营一路北上,最终将吴国置于其统治之下,并且越国还继承了吴国的势力范围。我们也可以将这个理解为长江下游地域发生的王朝交替。
传统观点认为霸者的交替主要是齐、晋、楚、吴、越的五霸。但是从上述情况看来,这种观点是有偏差的。
因为霸者更替的观点是从天下的视角来看的,而且对于周王朝而言,问题在于到底是什么样的地域的大国与此有关系。这个观点是在以周为中心来整理诸国的关系,认为各地的大国是比周略低一等的,所以才说是霸者的更替。
战国时代的霸者观与这个霸者更替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虽然各国在议论霸者时也已经开始讨论天下的问题,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即“还欠缺作为王者的一些资格”。因为他们想说在各个领土国家首次称王的人才是真正具有王者资质的人,所以对于霸者的评价都是要低于王者一等的。无论是这片领土过去的统治者,还是敌对势力自认为正统的祖先,都一视同仁,都低于王者一等。如何将自己国家的特别领域定义为天下中的特别存在,这是议论的基础所在,而不是传统观念中的天下的霸者是为了维护周王朝的统治才进行更替的。
春秋时代周王朝的王都
如果我们将周王朝看做统一天下的王朝,那么周王朝的王都就是这样的—西周时代王都位于陕西镐京,进入春秋时代后搬到了中原的雒邑。关于周王朝王都的变化,历代都是用“东迁”这个词表示的,即周的王都向东迁移。
然而实际上这段历史应该是周的诸侯发生分裂,出现了拥护镐京的周王即周携王的势力,以及拥护雒邑周平王的势力,两军兵戎相见,最后平王势力得胜。
西周时代,雒邑扮演的一直都是为了将中原地区纳入势力范围而存在的陪都的角色;但是等到平王即位后,雒邑变成了王都,西周时代的王都所在地陕西被人遗弃了。
在这个时代,汉字开始不断地传播,在诸国生根发芽。
此时出现了将周王朝是以雒邑为首都的王朝作为前提来讨论历史的想法。这时候我们可以关注一下很早以前的记录。这就是本书前面介绍过的《逸周书》等古籍。《逸周书》写到了周武王向东远征,结果征服了“(殷商的)四方”。虽然平定了这个“四方”的周王朝,但“四方”这种说法是商王朝的说法。
周还在商的统治下当小国的时候,周人还不会汉字。周是在灭商的过程中继承了商的文字。因此对于商人的表达方式首先是囫囵吞枣地接受下来。“四方”这种商人的说法也被原汁原味地继承了下来。
因此在西周初期的金文中也出现了“四方”一词,其意思是武王征服了商的四方。
这个“四方”并不是作为围绕西周王都一带的地域被提及。但是作为记录流传了下来,等到了春秋时代周王就搬到了“四方”附近居住了。这样就让人产生了一种周王朝的周围有四方的错觉。
这个情况的变化一直流传到了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位于中原的韩国便开始了对这个“四方”的再利用。因为韩国本来就位居中原地区,所以这种说法对他们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一如前文所述,《左传》一面将陕西之地称为“中国(域)”,另一方面却又说是“西土”。这种观点也被沿用到了《史记》里。后来甚至出现了将商以来的“四方”改为“四表”,还认为文王的“上下匍有”中的“上下”就是河南一带的文献(《尚书·尧典》)。
西汉首都在长安(西安),但东汉却定都于洛阳。从东汉时代开始,古人便开始给各种古籍经典作注。结果自然而然地,古书中出现的“四方”被理解成了东西南北。后来有读者理解到了“四方”原本的意思,于是我们才可以重新讨论“四方”的意思。即古书中出现的“四方”并非东西南北,而可能是“四个国家”的意思。不过按照传统的解释方法,将“四方”解释为“东西南北”的注释还是普遍存在的。
在这种传统的解释方法背后,隐藏着统一帝国的观点。如果想把商王朝看做是统一天下的王朝,那么按照原意来解释“四方”就很不恰当了,所以必须解释成拥有广域印象的东西南北。周王朝的迁都又为这一解释提供了有利的证据。如果周王朝的都城一直都在镐京,留下更多能明确其与四方之间关系的史料,估计现在也不会有这种误解了。然而周迁都雒邑一事为后人错误地解释“四方”提供了方便,这个错误甚至还波及后人对周王朝统治地域范围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