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列国兼并战争概述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周平王东迁后,王纲不振,周王朝的统治势力江河日下,各诸侯国在互相攻杀的兼并战争中,为了免被兼并,必须奋发图强,对内整修军备,对外“兼昧攻弱”,吞并弱国、小国。诸侯的兼并战,加在老百姓头上的是深重的灾难和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弱小诸侯国被兼并殆尽。春秋初期的一百六十多个诸侯,到春秋后期,只剩晋、楚、齐、秦、中山、吴、越、鲁、曹、卫,宋、郑、陈、蔡等十四个主要国家。这十四国中晋、楚、齐、秦、吴、越等国均是兼并战争中的强者,它们靠兼并扩张而强大,所谓“无兼并则无霸权”就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写照。诸侯兼并以楚为最多,晋、齐等国次之。

楚兼并六十余国;

晋兼并二十五国;

齐兼并十四国;

秦兼并十四国;

吴兼并六国;

越兼并三国

鲁兼并十三国;

宋兼并十国;

卫兼并九国;

郑兼并六国。

春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如此众多,但最主要的却是所谓春秋“五霸”之间的争夺战和南方地区吴、越、楚之间的战争。所谓五霸即为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晋文公时期的晋国宋襄公时期的宋国,秦穆公时期的秦国,楚庄公时期的楚国。齐由于偏居东方,争霸时间较短,秦远在西方,宋夹在晋,楚两霸之间,都对争霸中原起不到关键作用。秦、晋、齐三国所以成为一时之霸主,除了三国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盛之外,这三国的地理形势也占了很大的优势。“晋阻山河,齐负东海,秦因雍州之固,迭次为霸主”。这就形成了春秋前期齐、楚对抗,晋、楚争霸的局面。五霸中争霸中原为时最久、关系最大的则为晋、楚两霸之间的争夺战,时间长,联合的诸侯国多,波及的地区也比较广大。

楚在春秋为蛮夷之国,在兼并战争中逐渐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实力,不断向中原进逼,给中原各诸侯国以很大的威胁。它迫使陈、蔡成为附庸,又向郑、宋进攻。楚的锋芒接着指向曹、卫,有席卷整个中原之势。这不仅使当事国感到危亡迫于眉睫,而且使北方的晋、西方的秦和东方的齐、鲁也感到如芒刺背。到了春秋后期,我国南方出现吴楚、吴越、吴齐间的战争,中原地区的争霸战争反而退居次要地位。

春秋初期的军制,大体仍延续西周的编制,各级编制的大致情况如下:

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左右,兵车一百二十五乘。每军编为五个师;

师为二千五百人左右,兵车二十五乘。每师编五个旅;

旅为五百人左右,兵车五乘。每旅编五卒;

卒为一百人,兵车一乘。每卒编四两;

两为二十五人左右。每两编五伍;

伍为五人。

军的指挥官称“将”,师、旅的指挥官称“帅”,卒称“卒长”,两称“两司”,伍称“伍长”。

春秋时期战争的规模是逐渐加大的。初期双方投入交战的兵力不过三万人左右,兵车也最多不超过三百乘。晋文公起初建立三军,城濮之战若干年后扩大到六军。城濮之战中楚出兵十余万。春秋中期各国武装力量进一步扩大,一次作战可出动兵车两三千乘。这时虽然战争规模增大,但战术运用仍然是呆板的兵车列阵。到接近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进一步增大,战略、战术的运用才出现较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