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齐鞍战役
晋齐两国战前形势
晋自灵公以来,国内争权,政局不稳,尤其自邲战失败后,晋国势力江河日下。而楚国在南方与吴、越结盟,并与齐、秦修好,灭掉一些小国,扩地至淮泗地区,北上伐宋伐郑,晋在中原的势力大有被楚全部取代的趋势。就在晋、楚两霸斗争期间,齐也乘机夺取霸主地位,因此,齐顷公连续发动侵莒、伐卫、攻鲁战争,同时与楚结盟。齐国的这些行动,使中原诸侯联盟受到极大震动。晋景公继位后,颇感形势之严重,力图恢复晋国之霸业,景公在士会、郤克、栾书、韩厥等谋臣良将的辅佐之下,励精图强。并灭赤狄、攻驱白狄,消除侧背之患,向东南扩地至黄河北岸。与向东扩张的楚国形成势均力敌。加上国内生产发展比较快,战争创伤逐渐恢复。晋国认为,从全局上看,楚依然是主要敌人,齐虽然与楚联合,战略上还是可能争取的对象,因而联齐对楚,是晋统治者精心策划的战略。所以晋景公于周定王十五年(公元前592年),派出中军副帅郤克为代表,到齐国邀约齐顷公前来参加晋方主持的盟会。在聘问期间,不料发生齐顷公纵容妇女嘲笑来宾的意外事件,郤克认为是对他有意的侮辱,愤怒地宣称:“所不此报,无能涉河”。意思是说此仇不报,就不再渡河而东。于是留下另一代表栾京庐等候齐国的答复,而先行返晋。齐国有识之士感到齐患必然从此开始。郤克回国即申请伐齐,晋景公与士会以崤函之战,秦、晋结仇的失策往事为借鉴不想出兵伐齐。郤克接着又提议用私属伐齐,又由于时机问题暂被搁起。主要是楚在中原南部,威胁着邻接晋境的郑、宋,对齐开战,会给楚造成进展机会,若楚与齐联合,形势就会更加严重。郤克遭受的侮慢毕竟是仪节上的次要问题。晋为着对付楚,就必须团结齐,但要做到团结齐,又必须打垮齐的威风,刹住齐向楚方倒的趋势,因而孕育着晋齐间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
齐鲁卫三国战争
晋文公到景公,前后三十六年,晋国号召的诸侯盟会二十余次,齐国均未参加,而是屡次兴师动众侵鲁伐卫,占据鲁、卫边地,扩大自己领土。晋、楚争霸战争频繁,晋为着联齐对楚,派遣郤克聘齐,竟发生意外侮慢使者事件。晋景公于周定王十五年(公元前592年),召开断道盟会,齐只派遣上卿高固大夫晏弱、蔡朝、南郭偃赴会。到了敛孟高固突然逃走,留晏弱等与会。晋与鲁、卫、曹、邾等国会盟于断道,齐侯没有到会,上卿高固又临时擅自逃回,各国诸侯认为齐没有诚意结盟,晋方于是逮捕齐国三大夫。这时士会告老退休,郤克继任,主持国政。次年(公元前591年)春,郤克怂恿晋侯联卫攻齐。晋景公乃会卫世子藏,两国出兵伐齐,联军进驻阳谷借以示威。齐顷公在晋国军事压力下,亲来与晋景公盟于缯,并遣公子强为人质于晋,会盟告成,晋军也由阳谷撤退。
周定王十七年(公元前590年)春,鲁以齐楚联盟,将对鲁不利,派遣臧孙许与晋景公盟于赤棘(在晋南阳附近),同时加强战备。实行丘甲军制以扩充军事力量,加强城郭防御设施。鲁为统一军民认识,向时下达明令说:“齐楚结好,我新与晋盟。晋楚争盟,齐师必至。虽晋人伐齐,楚必救之,是齐楚同(攻)我敢,知难而有备,乃可以逞”等语。次年(公元前589年),齐与楚联合,齐为着占据主动有利地位,出兵对鲁国进攻,围攻鲁北部要地龙邑。由于鲁国在城内预有准备,奋起战斗,齐军虽占有很大优势,经过激战未能攻克。后来,齐顷公亲自击鼓指挥,经过三昼夜战斗,才将龙邑攻克。
齐军侵鲁,卫早已作好充分准备,齐军攻克龙邑,向鲁境内深入推进到巢丘,卫军则向齐军境内进攻。齐顷公不得不停止对鲁境进军,转移兵力,对卫作战。两军相遇,卫军将领意见分歧,斗志消沉,抗不住齐军的攻击,战斗顿挫,统帅孙良夫被围,幸有新筑大夫仲叔于奚率兵车赶到战场,奋力战斗,击退齐兵,救出统帅,回到卫国境内。
晋鲁卫三国会师
卫军退回新筑,统帅孙良夫感到战事失利,返回本国不光彩,乃留下石稷等统帅部队,守备新筑沿边要地,自己动身前往晋国请派援兵再战。孙良夫到达晋首邑,鲁国派遣请援的大夫臧宣叔也同时到晋。鲁、卫两位代表,通过晋执政中军元帅郤克,向晋侯提出请求。这时楚因楚庄王死去(公元前591年)不久,正忙于内部事务,无暇对外,南来威胁暂时缓和,晋为着稳定北方诸侯领导权,保持盟主地位,认为有必要抓住楚国无力北顾的机会,打击一下齐国的侵略扩张行为,因而对齐采取军事行动已经势在必行,所以,当鲁、卫派人请求援助时,晋落得做个顺水人情,立即决定出兵支援鲁、卫的抗齐战争。晋景公派出兵车七百乘,恰恰等于城濮战时使用的兵额。但郤克感到兵力不足,难以取胜。郤克向晋景公建议说,城濮之战有先君(文公)之明,与先大夫(先轸等)之肃,所以战胜敌人。郤克认为自己的才能,远远不如先人,于是,接着提出请求增加兵车为八百乘。郤克的建议为晋景公所接受。由郤克统率大军,救援鲁、卫。鲁国的臧宣叔充当向导,进入卫境,鲁上卿季孙行父率鲁军前来会师。于是晋、鲁、卫三国部队于卫地新筑附近会师,并由晋军统帅郤克担任联合军统帅。齐军发现卫国境内有晋、鲁两国军队出现,感到形势严重,乃向国内撤退,预备选定有利地形,再对敌人决战。于是经过莘邑向历城附近转移。晋军发现齐军撤退,乃紧跟齐军,经过莘邑,推进至靡笄山下与齐军在鞍地形成对峙状态。
晋齐双方作战序列
一、晋方
(一)联合军统帅:中军元帅郤克
将领:司马韩厥
车右郑丘缓
御戎解张
(二)晋军:上军将领士燮
下军将领栾书
(三)鲁军:正卿季孙行父
副卿叔孙侨如
(四)卫军:上卿孙良夫
将领石稷
兵力:晋军兵车八百辆。
鲁军,卫军务有兵车若干辆。
二、齐方
统帅:齐顷公(姜无野)
将佐:车右逢丑父
御戎邴夏
左军:上卿高固
右军:上卿国佐
兵力:兵车五百辆。第五晋齐双方作战策划
一、晋方
中军担任主攻。上下两军则为强大两翼,随主力进展钳攻夹击敌人;上军配属鲁军,向敌人侧面进攻;下军配属卫军,向敌人侧面进攻。
二、齐方
齐顷公直接指挥的中军担任主攻晋军左右两军的任务;左军担任对鲁军进攻;右军担任对卫军进攻。左右两军于中军进攻时,即向鲁、卫军进攻。
鞍战役的经过
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晋景公十二年,齐顷公十年,鲁成公二年,卫穆公十一年,晋齐两军对峙于靡笄山麓,齐顷公首先派人下战书给晋军。晋统帅郤克代表晋军应战,双方约定在战场上相见,齐晋两军已成箭拔弩张之势。在战斗即将发生时,齐上卿高固凭着个人之勇,乘着兵车,突然冲进晋军营内,桀石(举石块)投击晋军,打伤晋军兵车上甲(战)士。御者逃走。高固跳上这辆兵车,俘获伤兵,亲自驾车,驰回齐营,系于营前桑树上,传呼给齐军将士说:“欲勇者售余余勇”。晋军发现后追击,但已来不及了。高固闪电般袭击,获得兵车一辆,向齐顷公报告说:“晋兵虽众,能战者少,不足惧。”高固的鲁莽行动和对晋军的片面看法,更加助长了齐顷公的轻敌思想,给齐军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高固偶然袭击的成功,使齐顷公更加狂热,盲目自傲地说:“余姑灭此而朝食”。说罢竟马不披甲,向晋军近攻。齐军势如潮涌似的猛烈直冲晋垒,鼓声震地,箭如飞蝗。晋元帅郤克右背受伤,血流及履,未绝鼓声,御者解张左肢和手都被矢射穿,拔箭御车鲜血流到车轮上。郤克伤重逐渐不支,解张反而劝勉他说: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若之何以病(伤),败君之人事!环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解张说完,立即用左手挽辔以御马,右手代伤重的合克擂鼓。解张擂鼓,全军响应,鼓声震天。解张左手拉不住缰,马向前直奔,晋军将士认为中军已经获胜,奋勇争先冲杀,形成排山倒海之势。齐军抵抗不住,全线崩溃,将士纷纷奔走。晋军将领郤克负伤力战,御者解张、车右郑丘缓在战斗危急时英勇苦战,激起全军攻击勇气飞,终于战胜了敌军。
晋军摧毁齐军有组织的进攻后,司马韩厥代受伤的元帅郤克指挥晋军,向齐军追击。韩厥率自己部属,紧迫有金舆的兵车。齐项公退到华不注山下,晋军顷刻之间,把华不注山包围三层。齐将邴夏虽然射击紧迫的车上敌人,但并没有阻止晋军的进展。晋军兵车蜂拥而来,形势危急万分,车右逢丑父立即和齐顷公换服装,换坐位,准备代君赴难。车至华泉韩厥乘车超过齐侯兵车,挡在前面,下车拉着马缰,对化装成齐顷公的逢丑父说:晋先派出群臣,为鲁、请求于齐,属当戎,无所逃隐。逢丑父伪装成口渴,饬齐顷公下车往华泉取水。顷公则乘机绕山奔走,遇到齐将郑周父所乘副车,才登上这辆车,由郑周父御车,宛莪为车右,载齐顷公急驰出险,免于被俘。战前骄傲自大、气焰不可一世的齐顷公,当战事遭到挫折时,竟失去保护,狼狈不堪,化装逃走。韩厥俘获冒充齐顷公的逢丑父,送到中军元帅郤克处。郤克认出不是齐侯、决定杀死逢丑父。逢丑父高呼: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克感到逢丑父以死代其君,是一个使人钦佩和值得人们效法的典范、于是决定赦之,以勉事君者。
晋齐双方的议和
鞍战失败的齐军,收拾残余向内地退却,战略要地徐关等处动荡不安。晋军向齐内地追击,通过丘舆大道,进攻齐首邑东南险要之地马陉。齐军新败,无力再战,首邑临淄陷于危急状态。齐顷公只得派出上卿国佐以纪国甄和玉磬与汶阳之田,向晋军要求停战议和。郤克以战胜者的姿态,盛气凌人,提出齐必须履行的三项条件:
(一)必以肖同叔子为质于晋。
(二)使齐境内田亩道路,“尽东其亩”,全部改为东西向。
(三)退回侵占鲁、卫地方。
齐代表国佐认为条件太苛刻,无异于亡国。史书对国佐回答晋国提出的条件,有多种记载,大体如下:国佐忍气吞声委婉地回答晋方提出的第一个条件说,肖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能分庭抗礼),则亦晋军之母也,“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先王以孝治天下,质人母,即违先生之命,诗经说“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接着批评晋提出的第二个条件说:先王疆理(划分)以物产土质水源等,因地制宜。诗经说:“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而曰‘尽东其亩’,惟吾子戎车是利,不顾土宜、其无乃百先王之命也”?国佐进而又说:“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经说:“布政优优,百禄是道,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最后则说,晋军到齐,齐军应战,“‘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主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余烬(残部),背城借一战而胜,敝国之幸。战而不胜,再唯命是听”。国俭不卑不亢的态度,也使晋国有所考虑,同时再加上经过鲁、卫两国从中斡旋,晋国终于认识到,战争的目的已基本达到,如果继续打下去,彻底征服齐国,对晋国争霸中原也并非十分有利,同时还会加深齐、晋两国仇恨,使晋国的主要争霸对手楚国坐收渔人之利。因而,郤克权衡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利害,也就适可而止,与齐议定议和条约:
(一)齐侯向晋进朝(承认晋的盟主地位);
(二)退回侵占鲁、卫田地。
晋方“以母为人质”“尽东其亩”两项改为齐承认晋的盟主地位;齐侯朝晋,退还侵占鲁、卫田地,都无损于齐的尊严。同时,还增进了晋盟主的声威,这是晋在战略止的重大成就。齐终于站到晋国一边,化敌为友。鞍战对晋关系很大,尤其在邲战失利为时不久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郤克与齐代表国佐,订立盟约,结束了晋、齐双方的战争。
战后双方的动态
鞍战胜利,和议成功,鲁大夫离郑返国,迎接鲁君,与晋君相会于上鄍。鲁成公感谢晋要齐退还侵占的地方,赠送晋军将帅以车马服饰,以示慰劳。晋军凯旋返国,胜利回到首邑,士变走在最后。其父士会问其原因,变答:师有功,国人肯定相迎,先入必然属耳目,是代帅受名也,故不敢。仅此几句话,足以说明士变居功不争的谦虚态度。郤克见晋公,景公慰问他说:“子之力也夫!”郤克答:“君之训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有焉?”士变见晋侯,景公同样予以慰问。士变答:“庚所命,克之制(指挥)也,变何力之有焉?”栾书见晋侯,景公还是照样予以慰问,书也推功于人。晋军三将让功,表现了晋军团结谦让的良好作风,对后世有良好的影响。
战事结束,齐顷公往朝于晋,举行诸侯相朝,献玉圭礼。齐、晋两君相会,标志着两国关系发展到新的阶段。
鞍战役评述
东周列国中期的重大政治问题,是晋、楚两霸争夺对诸侯领导权的斗争。晋争夺中原霸主地位的斗争,实质上代表着中原民族与南方荆楚蛮夷部族之间的斗争,是中原各族兴盛衰败的杠杆。城濮之战后,晋执牛耳。邲战之后,楚起称霸,纵横中原地区。这种局面,为晋所不安。晋虽表里山河,能战能守,但晋景公时期,已远非晋文公时期那么强大。且周围被秦、楚、赤狄等所包围,经常处于腹背受敌的威胁之中。然而尽管如此,但晋对退出中原政治舞台又不甘心,晋实力的衰落,威望的下降,从而造成齐顷公争霸的形势。齐联楚侵鲁攻卫,使晋的盟友受到震动,晋就不能袖手旁观。齐,晋双方注定了要爆发战争。但是齐是晋对东方诸侯所能争取的唯一的有政治影响的大国。而晋的主要敌人是楚,所以给齐一个沉重打击后,立即停战议和,既不挫伤齐的威望,又不增加两国的裂痕。晋军出兵标榜的是齐侵鲁、卫,“为鲁、卫请”。说明晋国在有限目的的战争中,政治、军事配合密切,所以获得战略战役的胜利。
齐国在齐桓公时代,曾出兵北伐山戎,救燕、救卫、救邢,吞并邻近小国。也曾联合诸侯大举南征,但并没有与当时比较强的楚军发生战斗,因此无法判断谁胜谁负的问题。桓公以后,也曾侵袭鲁、卫,但这些国家战斗力都很脆弱,所以也不能衡量齐军真正的战斗力。事实上,齐国对这些军备薄弱的小国进攻,只是侵扰式的,忽进忽退。所谓“强大”,只限于表面上和微小的胜利。加上没有与当时的大国晋、楚作正式决战,并不能说明齐国军事力量的强大。鞍战开始前,重要将领高固凭个人突击所取得的小胜(俘获兵车二辆),就认为晋军“不足畏惧”,致使顷公有“余姑灭此而朝食”的妄想和“不介马而驰”的轻敌思想。因此,虽乘一时之勇,给晋军一定的损伤,但两军一旦进行大决战,战略上缺乏深谋远虑的齐军,就远远不是晋军的对手,及战事遭到挫折,顷公竟指挥羌方,而“贾余余勇”的高固,也没有表现出所谓的“勇”,而是和败兵一起逃走。战况危急当中,齐顷公化装逃脱,才免于被俘。
晋军打着“为鲁、卫请”的反侵略旗帜,在政治上师出有名,占了上风。鲁臧宣叔为向导,经卫国境内,直趋莘邑,迅速推进到靡笄山下,压迫齐军被动应战。鞍战事发生,郤克负伤力战,解张则负伤代郤克擂鼓和御马直前,郑丘缓左手执盾掩护受伤的郤克,右手挥戈,奋力冲杀,激起全军攻击勇气,显示了晋军顽强的作战意志,终于击破了强敌。司马韩厥以郤克受伤,立即代行职权,指挥部属,担任战场外的追击,俘获伪装齐君的逢丑父。齐军溃不成军,晋军在追击中未遇抵抗。晋军在作战中以部分兵力绕过沂蒙一带山区,经过丘舆,进攻临淄以东的战略要地马陉,实际上形成一个东西对进,钳击齐国都城临淄的极为有利的战略态势,压迫齐国败中求和,达到联齐以对主要敌人楚国的战略目的。说明晋军鞍战的胜利过程,政略战略配合之密切。凯旋班师回国,郤克、士变,栾书的让功谦逊美德,给后代留下了典型范例,这自然更加提高晋军当时的声威,能够继续称霸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