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三驾战役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晋悼公图霸的军政措施

晋自文、襄以来,逐渐形成卿大夫权力过重,国君受制于卿的局面。厉公即位,感到诸卿权过重,有削弱臣权,重振君权的设想。麻燧、鄢陵两次战争胜利后,欲“尽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嬖臣胥童、长矫等怂恿厉公杀三郤。于是,厉公于朝会杀三郤,胥童则派甲士于朝中逮捕栾书、中行偃。长鱼娇请杀栾书、中行偃,厉公则以“一朝而尸三卿,余不忍益也”而拒绝。长鱼矫争辩说:“乱在外为奸,在内为轨,御奸以德,御轨以刑。不施而杀,不可谓德,臣逼而不讨,不可谓刑;德刑不立奸轨并至”。厉公仍不让杀,并立即释放栾书、中行偃,并饬令继续供职,另以胥童为卿。长鱼矫则出奔狄国,以避免祸及己身。栾书、中行偃获释后,反过手来乘厉公于幸匠丽氏家淫乐之时,击杀胥童,囚禁厉公,不久派遣程滑杀了厉公。

政变发生后,栾书等派遣荀莹,士鲂,往迎住于王畿的襄公曾孙周返国为君,周年仅十四岁,对国内重大事变的“杀君”之事也有所闻。到达清原,对迎接的卿大夫说:羁居他乡,不指望还乡,岂望为君?又说“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面不从,将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而从君,神之研福也”。大夫、卿士都表示:“敢不唯命是听”,并结盟誓。周进入国都朝于武官(武公庙),即位于朝。新君晋悼公为表未“君”的权威,首先处分了七个大夫。但对强宗大族的栾、荀等氏族,仍采用温和政策,不敢触动他们的权利。晋悼公以国内政治紊乱,影响争夺霸业,为着复兴晋国,对政治、军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一、政治措施

(一)始令百官:改革规章制度,因事设官,量德授爵,使人尽其才,各有专责。

(二)施舍己责(债):施恩惠于民,除去劳役,除去债务。

(三)济鳏寡:惠及鳏寡孤独之人。

(四)振废滞:起用有德性之士,免除不称职之官员。

(五)匡乏困,救灾患:救济困穷的人,和受灾的地区。

(六)禁淫慝,薄赋敛,禁止铺张浪费,减轻各项赋税。

(七)宥罪戾,节器用卜宽宥犯罪,节用物品。

(八)时用民,无犯时:利用农隙兴工动役,不影响农时。

二、任官用人

(一)任用对晋国建有大功的一些家族成员为卿。诸如魏相(魏锜子)、士鲂(士会子)、赵武(赵朔子)、魏颉(魏颗子)。

(二)使(派)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使训导卿子弟恭俭孝弟。

(三)以士渥浊为太傅,使修范武子(士会)礼教行政之法。

三、军政制度

卿平时不直接统御军队,另立军尉治军,担任训练,实际在于削减卿的权力,其任务:

(一)栾纠御戎,配属校正(戎为兵战备官,校正乃管官)使训练诸御知义。

(二)荀宾为右,配属司士(车右在高级军官车上,司士在次级荤官车上),使训练勇力之士时使(随时可用)。

(三)程郑为乘马御(主马政官)。

(四)祁奚为中军尉,舌职佐之,魏绛为司马,张老为侯奄(侦察之官),铎遏寇为上军尉,藉偃为司马,使训练卒乘,亲(互相亲近)以听命。

晋悼公主政,弈书、荀偃韩厥、荀莹等悉心辅佐,完成政治、军事革新,晋国出现复兴局面。这时的晋国“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师不陵正,旅不逼师,民无谤言,所以复霸。”

楚乘晋国内部革新期间,派兵消灭了舒庸,联郑攻宋,占据宋属要地彭城,安置从宋国逃奔楚国的鱼石等并调给军队,听其调动,严重威胁宋国,同时截断晋、吴间的战略交通路线。楚在中原地区步步逼进,形势日趋紧张,迫使晋国不能永远靠着“表里山河”置身事外而中立,需挺身而出对楚斗争。

晋楚争霸的长期战略和争夺的险要地区

一、长期战略

(一)晋国

悼公继承景公霸业后,由栾书、韩厥、荀莹等主持修正景公时代的方针政策,以适应于当前发展,变化的形势,主要的措施:

改变对中原诸侯政策,首先改变以霸主自居的高压政策,借诸侯间聘问、来往礼义以增加感情,凡诸侯朝晋者,晋都以聘礼答拜。

加强对吴联系。根据景公期间缔结的联吴政策,与保持密切关系,确保通吴之路,发挥对楚牵制作用。

对齐对秦策略。对齐采取以卖力为后盾进行联系交往,以免发生反侧。对秦则阻遏于泾水以西,以免引起后顾之忧。

展开对楚斗争。实行以上战略孤立楚国,展开与楚对中原地区宋、郑两国的争夺战。

(二)楚国

从成王、庄王以来图霸逞强,一贯与晋国争夺中原诸侯的控制权而战,所采取的政策:

控制郑、许、陈、蔡、进攻倾向于晋的宋国。

西联秦国,以增大对晋国西部的威胁。

争取齐、鲁,威胁曹、卫,阻碍晋、吴两国的联络。

限制晋国于黄河以北,变中原地区完全成为楚国的势力范围。

二、地理形势

晋国“表里山河”,东部拥有黄河以北的南阳与潞(山西省晋东南地区),邢(河北邢台县),邺(今河北临漳县),黄河南岸则有齐、曹、宋等友邦。有守则必固,攻则必克的优越形势。

楚国既有荆楚的国防地带,又控制郑、许、江(河南省息县)、舒(安徽省舒城县)、蓼(河南省固始县)、萧(安徽省萧县),西据嵩山山脉,东迄淮泗流域,守由能固,攻则可以囊括中原。

晋、楚争霸有关的战略要地如下:

(一)牢(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南临嵩山北脉,难以逾越。北临黄河,又多悬崖断壁,形成东西必经的隘道。东有敖山与荥泽,山林险阻,芦苇丛生。“虎牢之险”为晋军占据,即可南进郑、许之郊,进逼楚国方城;楚方进占,则能阻止晋军南渡,封锁之于黄河北岸。

(二)宋国(河南省商丘地区),襟带河、济,屏蔽淮泗,地势平坦,四战之地。楚军多次进攻,进占宋国,即可直趋曹卫,进逼齐、鲁,威胁晋国东部。晋每遇宋被攻,都全力支援。晋、宋联结,不仅屏藩齐、鲁、曹、卫,而且易于南临申、息。

(三)彭城(江苏徐州市),晋推行联吴政策,彭城为晋、吴两国交通联络要道,北则屏藩齐、鲁、滕,南为吴、越羽翼。楚占彭城则可切断晋、吴联系路线,进而威胁齐、鲁等国。晋争得彭城,晋、吴两国就能联结起来,包围楚国侧翼。

(四)逼阳(山东省邹县南),城高而坚,占据其地即切断彭城与邾滕的联络,威胁宋国的侧背。

晋国对楚国的三条方针

一、联吴制楚

邲战结束后,晋不甘心军事上的失败,景公接受楚国投奔来的申公巫臣的建议,采取“联吴制楚”战略,扶植吴国新兴力量,进攻楚国侧,形成晋吴对楚钳制战略,并派巫臣使吴,执行这个任务。巫臣带着“两之一卒”适吴,他说服吴主寿梦与晋往来,“通吴与晋”。为着改编吴军,留其子狐庸和“偏两之一”射御武土教练吴军将士射箭、御马和乘兵车作战的新战术。狐庸另一更重要的住务是激发吴对楚的敌对情绪,引导吴把楚当作主要敌人,以配合晋国全局战略。

吴国军队经过革新逐渐强大,到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吴主梦寿二年,楚共王七年,吴开始进攻楚属的巢徐,同年八月攻占楚国淮上战畸要地州来。楚令尹公子婴齐闻讯,不得不由郑返国东进,对付从背后进攻的敌人。可是没有击退吴军,这一带属国属地完全失落于吴军之手,楚军一年之内七次疲于奔命,仍无济于事。吴国军事上的胜利,与晋联系更加紧密。晋为着抬高吴在诸侯间的威望,邀约了齐、鲁、宋、卫、郑、陈、曹、莒、滕、薛等国君与吴会盟于戚,巩固联合对楚的阵营。

二、和戎对楚

晋国北部赤狄、白狄曾两次侵齐袭晋,围困晋属怀邑、邢丘与抢割向阴禾苗,并受晋先谷引诱,出兵打到清地。晋先除内奸,杀了先谷,然后派兵进攻赤狄,消灭赤狄酋长潞氏和属于赤狄系统的甲氏、留吁、铎辰等部落,与卫国联合攻灭廧咎如,赤狄几乎全被晋国消灭。当时阳曲以北还存在许多种类狄与戎。北方戎族无终国看见赤狄被消灭,晋国强盛,戎主嘉父派遣代表孟乐带着虎豹皮等礼品,通过晋大夫魏纬表示愿意率诸戎与晋和好。但晋悼公认为:“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则提出建议说:“诸侯新服,陈新来和,将观于我。……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进而提出和戎五利:

(一)戎狄荐居(随水草而居),以货财为重,以土地为轻,可沟通往来,对晋有利。

(二)边境可无耸动可畏之事,便于农民耕种。

(三)戎狄事晋,四邻震动,诸侯畏威怀德。

(四)以德绥(抚)戎,师徒无须动用,甲兵不顿(损耗)。

(五)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近)安。

魏绛和戎建议,既可促成戎狄事晋,解除后顾之优,使晋免于腹背受敌,同时可使诸侯畏威怀德,巩固联盟关系,以对付称霸的楚国。晋悼公同意魏绛的意见,即由魏绛担任与无终诸戎议定和约的代表。无终戎主约邀山戎所属各部落(国)酋长,和晋代表魏绛歃血为盟,晋国北部边境从此缓和,腾出力量南进与楚争霸中原。

三、疲惫敌人

周灵王七年(公元前565)年郑简公1年,楚共王26年,晋悼公八年,郑国向蔡属进攻,俘获蔡公子燮。郑国为此胜利得意忘形,惟年幼的公孙侨(子产)认为:“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来从楚,“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事实的发展,证明了这位年幼者的判断正确。同年冬月,楚以援蔡为名,令尹子囊率兵直逼郑国。这时郑国内部统治阶层权力最大的六位大夫分为亲晋、亲楚两派。

亲晋派:子孔、子娇、子展。

亲楚派:子驷、子国、子耳。

郑在得到楚国进兵的消息后,对从晋或从楚问题,两派展开激烈争辩,亲楚派占上风,与楚作降服式的和盟,于是楚军撤走。次年(公元前564年)十月,晋联合齐、鲁、卫、宋、曹、邾、滕、薛、杞、郳诸侯军伐郑,进入郑郊。郑以楚援不至,形势危急,乃向晋表示降服,晋将上军将领荀偃建议围郑以待楚救,而与之战,不然事必无成。统帅荀莹则不主张与楚军举行决战,认为:兵不可数动,数动则疲;诸侯不可屡勤,屡勤则怒。如允许与郑国结盟,晋军并三分四军,以一军牵制楚之全军,我能常来,楚军则难以常往,这样比举行决战为好。战则死伤大,且达不到战略目的。于是晋军乃接受郑国请和订盟的请求,订立盟约,晋郑议和成功,晋为实行疲敌战略。需要强大的人力物力作基础,回军国内,魏绛提出减轻劳役,改革经济的建议,推行以舌,国内出现了新气象。国无滞积,亦无困人,公无禁利,亦无贪民,殷实富强,有了“三分四军”疲劳楚军战略的经济基础。

晋楚双方作战序列

一、晋军

统帅:中军元帅荀莹

将领:中军副帅士匄

司马魏绛

中军尉祁午

中军副尉羊舌赤

上军:将领荀偃,副将韩起

下军:将领栾黡,副将士鲂

新军:将领赵武,副将魏相

兵力:兵车约六百辆。

二、楚军

统帅:楚共王

将领:中军统帅令尹子囊

左军将领无可考

右军将领无可考

兵力:兵车约五百辆。第五晋军作战策划

根据中军统帅荀莹“以逸待劳”疲敌战略,和“三分四军”的主张,以晋军为主体,联合各国军队轮番出动作战,要求速进速退,不以战胜为标准,规定第一次上军出征;第二次下军出征;第三次新军出征。

中军归统帅直接掌握,随时策应出征各军战斗。为着作战统率的便利,晋军与诸侯各国军队配合编组,编成了新的战斗序列。

第一军:晋上军配属鲁、曹、邾三国军队。

统帅:上军将领荀偃,副将韩起。

将领:中军副将士匄,担任支援策应。

第二军:晋下军配属齐,滕、薛三国军队。

统帅:下军将领栾原,副将士鲂。

将领;中军上大夫魏颉,担任支援策应。

第三军:晋新军配属宋、卫、郳三国军队。

统帅:新军将领赵武,副将魏相。

逼阳城的围攻战

周灵王九年(公元前563年),晋悼公十年,鲁襄公十年,宋平公十三年,曹成公十五年,卫献公十四年,吴王寿梦二十三年,齐灵公十九年,四月一日晋悼公与鲁、宋、曹、卫、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齐世子光、吴王寿梦,会盟于相。晋将荀偃、士匄向荀莹提出:楚联合郑、陈攻宋,楚伐宋必经东道,我兴兵伐逼阳,一鼓而下,赠封宋向戍,以巩固宋国东部。荀莹不同意进攻逼阳,他说:“逼阳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意思是打下这样的小国,算不得什么威武,打不下,就要为各方所笑。偃、匄继续坚持请求,荀莹仍然不同意荀偃,士匄的建议。晋悼公随军出征,荀偃、士匄又直接向晋悼公建议,悼公同意。于是指示荀莹出动兵力,由第一军进攻逼阳城,逼阳为夷族小国,当时附楚,国虽不大,国人都不甘愿屈服于晋的军事压力,鼓起勇气,对敌战斗。这是东周列国期间,最生动的小国敢于抵抗大国的战争。

逼阳军民奋起战斗,晋、鲁、曹、邢四国军队虽展开围攻,但城坚难克。担任进攻北门的鲁军孟孙蔑(献子)所属士卒表现出惊人的勇敢,叔梁纥、狄虎弥和秦堇父三人被誉为“有力如虎”,但依然动摇不了逼阳人民坚定的战斗意志。经过二十四天的攻守战,攻者已疲,原来认为逼阳小国,可一鼓而克的荀偃、士匄此时不得不以夏季久雨,水淹将至为理由,向统帅荀莹提请“班师”。荀莹大怒,针对他们私向悼公请战之事,严厉申斥说:伐逼阳、封向戌两事,事成才告余。现在打不下来,又让我下令撤兵,悼公一旦追究打不下逼阳的责任,你们就会推在我下令撤兵的问题上。这样的罪名我受之不起。因此,荀莹命令荀偃、士匄说:七天之内,攻不克逼阳,必依军法从事。偃、匄照例对部属宣布克城日期,不能克城,先斩大家,然后自刎,以申军法。强攻逼阳的战斗又开始了。五月庚寅(四日)荀偃、士匄亲冒失右,鲁、曹等诸侯也参加战斗,经过五日激战,逼阳终于在孤军无援、苦战恶斗的情况下,于甲午(八日)无力继续抵抗,而告沦陷。晋联合鲁,曹等国攻克逼阳,晋军不可能派兵戍守,于是做顺水人情,把逼阳送给宋国。

三驾战役的经过

一、一驾之役

周灵王九年(公元前563年),晋悼公十年,鲁襄公十年,宋平公十三年,卫献公十四年,曹成公十五年,齐灵公十九年,九月,晋悼公会鲁、宋、曹、卫、菖、邾、滕、薛、杞、小邾诸侯,及齐世子光军伐郑。会师丰首(河南省通许县西北)。此时郑国发生政变,公子子孔执政。晋悼公令诸侯军增筑虎牢城,留兵戍守。晋军则进占郑属梧;制两城,由士鲂、魏绛担任守备,与虎牢成犄角之势,控制郑国。晋军在黄河南岸占据桥头阵地,形势所趋,楚令尹子囊也率军北上,支援郑国。十一月,晋中军元帅荀莹率上军及诸侯军到阳陵,楚军正在北进,晋军统帅荀莹认为还不是与楚决战的时机,决定按照疲敌战略的作战方案,作战略退却。并说:“今我逃楚,楚必骄,骄则可与战矣”。上军将领栾黡反对敌前退却,他指出:“逃(避)楚,晋之耻也,合诸侯以益(加)耻,不如死,我将独进”。栾黡的行动,导致了晋军全部前进。

己亥,晋军与楚军夹颍水列阵对峙。荀莹不能控制全军。以战略全局而服从和迁就栾黡的局部鲁莽行动,造成了晋军行动的被动。这一现象为郑国大夫公孙迈(子)所看穿,认为晋没有与楚真正作战的决心,晋军必将撤退。晋退,楚必围郑,反正晋要撤退,不如从楚促使晋军北撤。于是郑派出代表渡颍水与楚订盟。晋将领十分愤慨,栾黡主张移兵攻郑。荀莹认为不可。因为晋军只能出动一少部分兵力,难以与楚全军相抗,而且一旦攻郑,楚军一定相救,这样晋不但不能取胜,反而为诸侯所取笑,“不如还也”。于是,晋于丁未(十一月二十四)和诸侯军侵扰郑国北郊后,退出郑境,楚军也收兵返回本国。晋军在一驾战役中始终进退自如,掌握着主动权。

二、二驾之役

周灵王十年(公元前562年),多年来受南北交侵的郑国,深为介于晋、楚两霸之间而忧虑。在权衡各种关系后,饬边境守军向宋国挑衅,激怒宋军对郑进攻,郑军随之向宋反击。郑、宋发生战斗,晋很重视,出动较大规模的兵力向郑进攻,荀莹率领的晋新军和齐、宋、卫军于四月己亥(十九日),到达郑国首邑附近,各军占据的位置:

(一)晋荀莹指挥的新军,进抵郑西郊。

(二)齐太子光和宋向戍军先行侵入郑境,推进到东门外地区。

(三)卫孙林父军推进到郑北郊地区。

各国诸侯相会于北林,兵力集中后,向南扰前许属各地,企图引诱楚军出动,而击破之。旋即右转回军到琐,进围郑首邑,并于南门外举行大检阅以示威,郑以楚没有来援:而向晋屈服,并求和订盟。七月定盟于亳,提出的誓词如下:

(一)凡我同盟,毋蕴年(屯积收获),毋雍利(专山河之利),毋保奸,毋留慝,救灾患,恤祸敌,同好恶,奖王室。

(二)违反盟约,司慎司盟、山川群神、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诛)之,失民,丧命,灭族,亡国。

赌咒式的盟词,限制不了形势的发展,很快成为一纸空文。楚军北来进入郑境,郑又反过来否定盟约,迎接楚军。楚军到郑,晋军已离开郑境,楚军又扑了空,长途跋涉行军往返无所收获,战略上被动,将士疲困不堪,国力随之大为损耗。二驾之役,就此结束。

三、三驾之役

楚于第二次进军伐郑,也深知独力难以胜晋,乃遣使臣乞师于秦,秦国派遣右大夫詹率军助楚。楚令尹子囊军,于是年九月与秦会师,北上伐郑,按原来郑大夫公孙子展提出的:“迎接楚军,借楚拒秦,导(引)楚伐宋,引晋前来。晋胜则降晋,楚胜则服楚”的策略,郑公决定请和于楚,又挑衅于宋,这样使大局迅速发生了变化。

(一)楚接受郑求和,谢绝秦国,锋芒指向宋国。

(二)楚、宋战争发生,郑派兵参加,东方兵连祸起。

宋向晋告急,晋军统帅荀莹判断:楚向宋借兵是因楚连年奔驰,疲劳不堪。我一岁之间再度出兵,楚岂能再来?故我应当表示出强大姿态,以坚定郑的向心力,于是采取措施:

(一)大会诸侯。

(二)全军出动,向郑进军。

晋联合各国诸侯军郑推进。郑则采取预定的一方面向楚求援,同时又向晋求和的两面政策。但往楚求援的大夫、太宰竟被楚无理扣留。往晋请和代表大夫王子伯骈,向晋表达了求和的真诚愿望。因为在三驾进军中晋悼公禁止侵掠,宽释郑俘,以示仁德,郑深受感动,表示归服。九月甲戌,晋派下军主将赵武为代表,进城与郑缔结联盟。郑子展代表郑公到晋营地与晋悼公订盟立约,郑完全站到晋方,荀莹三驾进荤获得战略上的全部胜利。楚则以南度被劫进军,疲于奔命,对晋方大会诸侯,出动全部兵力援郑,与郑订盟成功,已自感无力北进竞争。至此,楚之逐鹿中原的战略,因受到晋的抵制而暂时放弃。

晋楚双方战后动态

晋、郑和平订盟成功,于十二月戊寅(二日)在郑地萧鱼举行大会,除晋悼公、郑简公外,鲁侯、卫侯、曹伯、齐世子光、和莒、邾、滕、杞、小邾等君主也亲临参加。由晋悼公为盟主的萧鱼大会,成为城濮战后践土之盟以来,以晋为盟主的又一次盛大的盟会。

萧鱼大会后郑不再叛晋达二十余年,郑完全成为晋势力范围内的成员国。但楚仍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公元前561年)冬令尹子囊又与秦庶长无地再度进军杨梁伐宋,以报晋争取郑国之仇,但对这时中原已经形成的大局,并未产生影响。此后楚因经受东南吴国之牵制,无力争霸中原,中原地区得以和缓,出现暂时安定局面。同时也是由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所取得的成效。这使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提供牺牲玉帛的郑和其他小国多年遭受的侵略欺侮局面也暂告结束。但由于大国争霸的情况仍然存在,这种局面难以维持长久。

三驾战役评述

晋、楚争霸,占春秋列国大部时间。每次战争都涉及郑、宋两国,其次为曹、卫、陈、蔡和齐、鲁等国,并以郑、宋为焦点。因为谁控制郑、宋,谁就可以称霸中原,执诸侯耳。这是晋、楚双方多年来处心积虑以求一逞的大事。晋军统帅荀莹策定的疲敌战略,起了重大作用。历史上称“三驾而楚不能争”,就是对“三驾战役”重大历史作用的充分评价。它不但对当时形势如此,而且对后世的军事战略也有深远意义,不少军事家效法荀莹的疲敌战略而获得成功。

自古以来不战而屈人之兵,一向被兵家视为上策。因而在许多战争中很难产生积极歼敌的作战思想。晋国三驾战役中虽握有战争的主动权,但着眼点只在于屈敌,而不在于歼敌。荀莹的三分四军与诸侯之锐的轮番行动,目的在于消极疲敌,使敌疲于奔命,而没有从歼灭敌人着眼,这虽是晋军战略指导上的不足,但也是很自然的。一驾进军,当栾黡提出与楚作战时,荀莹立即表示“我实不能御楚”,而举行战略退却。二驾进军同样出现消极退避态度,只有三驾进军大会诸侯,才全力以赴,但只在萧鱼开会了事,根本没有歼灭敌人的积极打算和部署。

坚定的战略指导是致胜的重要因素。晋第一军首次行动时,进攻目标并没有指向主要敌人楚军,而是把战略大方向,改为针对一个小国逼阳。荀莹虽指出“逼阳城小而坚,胜之不武,弗胜为笑”。但是毕竟没有扭转和制止这个行动,并在晋悼公压力下被动行事,而至影响战争全局。好在楚军统帅子囊愚钝无能,晋军迈阳攻城期间,楚军没有乘机向晋进攻,否则很可能由此而全局波动。

楚国在初期争取郑、许,以控制中原,对东方则联鲁攻宋截断晋、吴战略交通要道,活动尚属积极。及鲁转变态度站到了晋方,晋联合鲁、曹,进攻逼阳这个战略要地,战事形成了持久战时,楚军竟无所作为。等到逼阳被攻陷,晋、吴交通恢复,楚在战争全局的指导上己显示出十分低能与被动。晋军一驾进军,战斗力薄弱,双方在颍水对峙,楚竟不敢进攻。晋军撤退,楚军也随之撤退,虽采取联秦对晋策略,待晋二驾进军时竟未起任何作用。两度都随着晋军出动而出动,并随晋军撤退而撤退。往返奔波、疲惫不堪。所以当晋在“三驾”进军时,就无力出动大军与晋周旋。萧鱼大会,晋为诸侯盟主,楚只有在江汉地区,望中原而兴叹。这主要是因为战略被动,行动消极,所以难免招至一系列失败。

晋、楚两霸相争,许多小国遭受频繁入侵之苦。逼阳国内上下一致,竟不怕强暴威胁,奋起抗击晋方四国军队的进攻,孤军奋战一个月,多次击退敌人强攻。终因孤立无援,被优势敌人攻陷。逼阳军民的英勇气慨,成为小国敢于对大国、弱国敢于对强国战斗的典型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