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史——兵圣孙武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关键词:孙子兵法

春秋时期

先秦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战国四百余年间,战乱四起,出现许多名将,例如乐毅赵奢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创造出许多新的战术和军事思想,且被总结写成兵书。例如吴起的《吴子》、司穰苴的《司马法》、尉缭的《尉缭子》、托名姜尚的《六韬》等,其中最著名的兵学家和兵学著作就是孙武和他的《孙子兵法》。

孙武其人

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山东广饶)人。孙武出身于齐国贵族,因齐国内乱随父亲流亡到吴国,隐居郊外躬耕,潜心钻研兵书。吴王阖闾即位后,注重搜求各种人才,孙武经伍子胥推荐,把自己撰写的兵法十三篇呈献给吴王。

<a href=/wiki/PRC/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中国</a>简史——兵圣孙武

铜胄·春秋

铜胄是中国古代将士防护头部的装具,又称兜鍪、头鍪、头盔等。由于它常与护体的铠甲配套使用,所以“甲胄”一词成为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统称。

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记载,孙武和阖闾的初次见面并不愉快,阖闾抱着游戏的态度让孙武训练180名宫女。孙武慨然应诺,他将宫女们分为两队,让阖闾最宠爱的两名妃子为队长,发给这些宫女长戟,然后三令五申地说明前进后退、向左向右的命令和如何执行。可到了实际演练的时候,孙武击鼓下令,宫女们却哈哈大笑,没有按照命令行事。孙武又三令五申地重复命令,直到宫女们表示已经记清。可当孙武第二次击鼓下令时,宫女们依然大笑不止,没有执行命令。孙武认为这是军令不严、队长没有执行主将命令的原因,于是下令将左右队长斩首。正看得高兴的阖闾没想到孙武如此执法无情,急忙向孙武求情,可孙武却硬邦邦地回了一句让君王们郁闷的名言——“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最终,孙武斩杀了两个队长,用其他宫女替代了她们的职位。在接下来的演练中,宫女们动作整齐划一,犹如经过严格训练的战士,阖闾这才意识到名将的价值,开始重视孙武。公元前506年,阖闾以伍子胥为谋臣,孙武为主将,以3万吴军大举伐楚。孙武将他的军事天才展露无遗,五战五胜,将20万楚军玩弄于股掌之中,最终顺利攻入楚国郢都。一时间,吴国兵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破楚之战后不久,孙武就辞官归隐,再无事迹载入史册。

兵法名篇

《孙子兵法》内容丰富,其核心是对战略战术的论述。全书结构严谨,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形成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作为一名职业军事家,孙武对战争保持着一种慎重的态度。他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君王和将领不能轻易兴兵,要做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认为解决敌对势力的最好办法并不是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简史——兵圣孙武

孙武像·清

孙武的《孙子兵法》一书在公元7世纪左右传入日本。18世纪后,陆续传入欧洲,有了英、法、德、俄等文译本,成为世界军事文化宝库中的明珠。

在战略思想方面,孙子的见解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战争与政治环境息息相关;二是将帅的军事素质对战争胜负有重要影响;三是对敌我军事情报的掌握至关重要。

孙子认为良好的政治大环境和战争息息相关,他将其称为“道”。有道的战争是可以得到百姓拥护,从而达到“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死”,也就是上下一心,同心协力,《谋攻篇》称其为“上下同语者胜”。战争的胜负与将帅的指挥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将帅的主要素质,孙武在《计篇》中提出了“智、信、仁、勇、严”是将帅的“五德”。智是指智力的运用;信是功必赏、过必罚,与将士们守约、守信;勇是指将领勇敢果决,敢于承担责任;仁和严则是治军的态度,讲究对将士体恤和对军纪的严格执行。孙子还非常重视军事情报,也就是敌我军情的掌握。他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里的知己知彼,知道的不只是简单的敌我情况,还包括交战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等军事情况。

在具体的战术方面,孙武的军事哲学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战争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驻军要选择避免背阳潮湿的地方,防止疾病;同时要善于利用水、火等形式进攻敌人。战争绝不能依赖任何迷信,只能相信众人的力量。“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他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优秀的将帅要能够“因敌变化而取胜”,因此将在外可“君命有所不受”。治乱、勇怯、强弱的矛盾对立都是可以转化的,“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他提出许多带有辩证色彩的作战原则和方法。如“因利而制权”“与敌变化”“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作战重信义、讲礼节的传统已被破坏,“诡诈”或者说“智谋”成为用兵的核心。孙武说,“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他的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谓的“诡道十二法”中,即“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是对春秋战国军事谋略史的深刻总结。

子之后,历代军事学家大多将《孙子兵法》奉为经典,战国时期的吴起、孙膑等人都受到孙武的影响。三国两晋北朝时期,曹操等军事家争先为《孙子兵法》做注释,以表示对这部千古奇书的重视。宋代编纂军学巨著《武经七书》时,更是将孙子兵法居首,号称《兵经》……千百年来,引用、采纳孙子兵法中的论断行兵作战、获取胜利的事例更是举不胜举,这都说明了这本兵书在军事学术领域的价值。

中国简史——兵圣孙武

青铜矛·春秋

矛是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兵器。图中的青铜矛的后端是中空的,将木柄安装其上,才能作为一柄完整的长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