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战国——公孙龙:白马非马
《史记》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邯郸之战后,虞卿想在赵孝成王面前为平原君请封,理由很简单,信陵君是平原君请来的,如果没有平原君,赵国肯定就灭亡了。
平原君当然不会反对这一提议。
就在这件事情要上朝讨论的前一天晚上,有人匆匆忙忙从外地赶回邯郸,将平原君从睡梦中拉了起来。
这个人名叫公孙龙,是平原君很敬重的一名门客。
公孙龙是赵国人,他与惠施齐名,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游说诸侯,四海为家,后来投奔到平原君门下才安定下来。
据说公孙龙云游天下的时候,有一次骑着一匹白马经过秦国的一座关卡。按照当时的规定,骑马过关是要交税的,相当于今天高速公路的通行费。
公孙龙不愿意交这个钱,便对守关的官吏说:“我骑的是白马,不是马,所以不用交钱。”
官吏说:“你看清楚了,只要是马,都要交钱。”
公孙龙说:“我看清楚了,可我骑的是白马,不是马。”
官吏的脑子一下子拐不过弯来了:“难道白马不是马?”
公孙龙说:“当然不是,白马是白马,马是马,分明是两码事嘛!”说着就大摇大摆地过去了,只留下那个官吏还在抓耳挠腮,想了半天都没想明白他说的是啥意思。
这位官吏不知道,公孙龙抛给了他中国哲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命题,叫作“白马非马”。
后来,在平原君家里举行的辩论会上,公孙龙是这样论证“白马非马”的。
“马”是称呼形体的,“白”是称呼颜色的,“白马”则是颜色和形体都称呼了,所以“白马”不是“马”。
他的辩论对手名叫孔穿,也是平原君的门客。
孔穿说:“既然你骑了白马,就不可以说是没骑马,对不对?不可说没骑马,那就是骑了马,对不对?因此,骑了白马就是骑了马,对不对?”
公孙龙说:“不是这样的。你假如要一匹马,我给你牵黄马、黑马过来都可以;可是你要一匹白马,我再给你牵来黄马、黑马就不对了。如果白马是马,那上述两种需求就没区别了——你要一匹白马,我也可以给你牵来黄马、黑马,对不对?”
孔穿一下子愣了,但他的反应也很快,说:“按照你的说法,只要有颜色的马就不是马。可这个世界上没有无颜色的马。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马,是吗?”
公孙龙笑了:“马本来就是有颜色的嘛!所以才有白马。如果马没有颜色,那就只有马罢了,还到哪里去找白马呢?所以说,白马非马,就是因为那个白的缘故。所谓白马,是白和马的结合,或者说是马和白的结合,当然不是马。”
辩论到这里,孔穿已经穿孔,晕过去了。
公孙龙究竟在玩什么游戏?如果实在听不懂的话,让我们用西方逻辑学的术语解释一下。
首先,他说明了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其次,他又说明了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白马的外延就只是白颜色的马,二者的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三,马这个概念,是关于一切马的本质属性,与颜色无关,仅仅是“马之所以为马”的概括,所以白马非马。
综上所述,白马和马的内涵、外延都不同,完全是两个概念,你还敢说白马是马吗?
公孙龙还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叫作“离坚白”。简单地说,那里放着一块白色的石头,人眼睛看到的是白色,手摸到的是坚硬的感觉。眼睛只能感觉到白而不能感觉到坚,手只能感觉到坚而不能感觉到白。所以,石头的坚和白这两种属性是分离的。而各自分离,是天下万物的共同性质,独立自存才是事物正常的状态。
“白马非马”也罢,“离坚白”也罢,公孙龙实际上已经接触了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名实之辩,或者通俗一点说,就是关于存在与语言逻辑的学问。
正是这位公孙龙,在听到虞卿要为平原君请封之后,日夜兼程赶回邯郸,对平原君说:“我听说虞卿因为信陵君救了邯郸这事为您请封,有这回事吗?”
平原君打着哈欠说:“有。”
公孙龙说:“这绝对不行!请恕我直言,当初赵王让你做相国,不是因为您的才智在赵国独一无二;把东武城封给您做领地,也不是因为您立下了什么汗马功劳。归根结底,那不过是因为您是主父的儿子,赵王的近亲。”
平原君红着脸说:“是这样的,可那又怎么样?”
公孙龙说:“可是,当您接受相印的时候,并没有推辞说自己无能;接受封地的时候,也没有说自己无功。那就说明,您心里很清楚,您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些待遇,不过是因为自己是王亲。现在您因为请来了信陵君就请求封赏,就是既要凭着王亲的身份要待遇,又要像普通人一样去和大王计算功劳,您心里过意得去吗?”
平原君默然不语。
公孙龙接着说:“如果是虞卿主动提出来要这么做,您更要考虑清楚。他为什么无缘无故要给您献殷勤啊?还不是想左右逢源?这事成了,您得感谢他;不成,您也会念着他的好处。以您的智慧,不会上他的当吧?”
平原君这才醒悟,拒绝了虞卿的建议。
公元前251年,平原君死于邯郸。战国四公子中,平原君赵胜按年龄排于第二,后人对他的差评也排于第二,仅次于春申君黄歇。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乱世中的一位翩翩公子,然而不识大体,“利令智昏”。
所谓利令智昏,指的是他极力主张接收上党,导致秦国进攻长平,造成四十余万赵军死亡的重大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