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图强——改变历史的木头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历史,并非总是前进。

历史,不是铁轨上的列车,不管曲折与否,总是在前行。

历史,不是登山,因为历史没有尽头。

历史,不是逆水行舟,因为历史不会身不由己。

历史,就是一条条岔路,选择哪一条路,通向哪里,谁也不知道。

公孙鞅秦国领入了这样一条岔路,之后秦国将中国赶进了这条岔路,之后的两千多年来,中国就走在这条岔路上。

每一条岔路,都被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以为是金光大道。

公孙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全盘主持秦国变法。

“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公孙鞅问秦孝公

“向三晋复仇。”秦孝公说。

“好,主公,您随时记住这一点。只要随时记住这一点,就能保持清醒,坚定决心了。”

“好。”

“要复仇,靠什么?靠战争。要取得战争胜利,靠什么?靠军力,靠国力。如果没有军力和国力,所有的复仇都是空喊,所有对晋国人的仇恨和谩骂都是懦弱无能的表现。”

“你说得对。”

“如何提升国力?如何提升军力?发展农业。粮食充足了,人心就稳定了,打起仗来就不会慌,就算是持久战也有足够的储备。”公孙鞅的观点,首先是要解决粮食问题。

“说得好。”

“老百姓,就是一群蠢怂,不能对他们太客气,不能对他们太好。要用严厉的刑法来惩罚他们,让他们老老实实种地。”

“太好了。”

“那,咱们开始吧。”

“好,你看怎么开始?”

“我需要一根木头。”

公孙鞅需要一根木头。

在公孙鞅的眼中,百姓跟木头也没有什么区别。

头天晚上,左庶长公孙鞅在都城南门放了一根木头,大致一人多高。

上午的时候,人来人往。公孙鞅宣布:“看见这根木头没有?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十金。”

十金可不是个小数目,够娶两个老婆了。

顿时,许多人围过来看热闹。那时候,看热闹还不算犯罪。

吸引力不小,可是没有人敢贸然挺身。

“天上不会掉馅饼啊。”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被骗的都是因为贪婪。”

人们说着各种名言警句,告诫自己要小心,江湖上有骗子,朝廷里的骗子更厉害。所以,尽管是左庶长这么个东西搞这样的活动,也有可能是个陷阱,还是小心一点好。

一个上午很快过去,看热闹的越来越多,可是上来扛木头的一个也没有。

公孙鞅有点急了,如果这第一个活动就夭折了,后面还怎么整?

“二十金,将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二十金。”吃过午饭,公孙鞅加码了。

人群一阵骚动,骚动之后,还是没人行动。

“奶奶个怂,看来秦国人被忽悠怕了,什么都不相信了。”公孙鞅自忖,决定再次加码。“三十金了啊,机会难得啊,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

又是一阵骚动,还是没人行动。

“吓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啊,四十金了啊。”公孙鞅再次加码。

人群炸了营一般,这诱惑实在太大,人们终于有些把持不住了。

可是,有人蠢蠢欲动,还是无人行动。

“五十金。”公孙鞅继续加码,如果再没有人行动,就只能安排托了。事实上,公孙鞅早已经派了便衣人员混在百姓当中,万不得已就出来充当托的角色。

人群沉默了,到了五十金的时候,多数人已经断定这就是一场骗局了,因为搬一块木头无论如何没有理由给这么多报酬。

但是,也有人心动了。

“奶奶个怂的,五十金哪,万一真给了呢?老子豁出去了。”人群中,一个名叫臭球的人这样说,随后挤出了人群,大步走向那根木头。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公孙鞅对自己说。

臭球是个野人,生下来就父母双亡,靠着乡亲们的周济活了下来。后来,到大夫祝欢家中当了个伙计,专门杀

这一天,臭球恰好没事,于是出来转转,见这里热闹,就凑了过来。

臭球在众人的注视中将木头扛到了自己的肩膀上,平心而论,木头并不重,自己能够一口气扛到北门。

有官兵在前面开路,臭球顺着官兵的路向前走,而看热闹的人群也都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猜测臭球会是个怎样的下场,准备着幸灾乐祸带来的快感。

臭球没有想那么多,渐渐地他感到木头有些重量了,汗水也出来了。不过,他还是稳稳地将木头扛到了北门,放在了官兵指定的地方。

北门外早已经搭建了一个高台,公孙鞅这个时候已经在高台上。

臭球被带到了高台上,公孙鞅当众将五十金交到了他的手上。

围观的人们失望了,因为他们的判断被证明是错误的,他们所期待的幸灾乐祸的机会没有到来,他们失去了轻松得到五十金的机会。

“乡亲们,我公孙鞅说话是算数的。”公孙鞅说话了,下面一片静寂。

人们在等待着公孙鞅宣布谁能把木头搬回南门,就能得到五十金的奖赏,准备到时蜂拥而上。可是,机会从来只给第一个尝试的人。

“我公孙鞅说话是算数的,我宣布,秦国将公布《秦律》。”公孙鞅宣布。

现在,每个人都知道公孙鞅说话是算数的,每个人都在期待着《秦律》的发布,因为每个人都以为那是另一根能够让人轻松发财的木头。

那是一根木头,可是,那不是发财的木头,那是一根可以一击致命的大棒。

人们每天都会到城门来转一转,期待着另一根木头的出现。

到第三天的时候,木头真的出现了。不过,这一次的木头不是用来扛的,而是用来看的。

每一个城门外都竖立着一根巨大的圆木,圆木上都刻着字,最上面的是两个大字:秦律。

人们兴奋地围观起来,这些年来,由于官方的大力推广,老百姓们的识字率大幅提升,因此人们已经能够看懂上面的字。

然而,当人们弄清楚上面的内容的时候,就不再兴奋,而是一阵叹息和愤怒的骂声。

人群渐渐散去,没有人再对木头抱有期待。

《秦律》是公孙鞅变法的第一根木头,确切地说是第一根大棒。

公孙鞅从魏国来的时候,唯一的一件行李就是魏国的《法经》。

公孙鞅把《法经》改为《秦律》,其比较具体的变化就是,条文更加详细了,特别是刑罚的部分,刑罚的标准更加严苛了,覆盖的范围更加广了。

严苛到什么程度?范围广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秦律》里有弃灰罪,规定将自家的灰抛到道路上的,砍手。基本上,如果放在今天,就是所有不爱护公共卫生的,譬如乱扔垃圾的都要砍手,那如果是随地小便呢?不用说了,割小鸡。

《法经》的原则是轻罪重罚,《秦律》则是重上加重。

对于轻罪重罚,《商君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解说,这些解说或许源自当初的李悝,但是更可能是公孙鞅的发展。

这里,摘录几段原文。

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惠,惠生于力。举力以成勇战,战以成知谋。

译文:用刑罚消除刑罚,国家就能大治;用刑罚招致辞刑罚,国家会混乱。所以说:加重刑于轻罪,刑罚就是不用也能将事情办成,这样的国家才能强大;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用刑轻重不一,即使用了刑罚,犯法的事情却不断发生,国家会被削弱。重的刑罚产生实力,实力能产生强大,强大能产生威力,威力能产生恩惠,恩惠从实力中产生。崇尚实力能用来成就勇敢作战,作战才能产生出智慧和计谋。

罚重,爵尊;赏轻,刑威。爵尊,上爱民;刑威,民死上。故兴国行罚,则民利;用赏,则上重。法详,则刑繁;法繁,则刑省。民治则乱,乱而治之,又乱。故治之于其治,则治;治之于其乱,则乱。民之情也治,其事也乱。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者。

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

译文:刑罚重了,爵位显得尊贵;奖赏少了,刑罚才更威严。爵位尊贵,这是君主爱护民众;刑罚有威严,民众才能拼死为君主效命。所以强盛的国家使用刑罚,民众就能被君主役使;施用奖赏,那么君主就会受到尊重。法令周详,那么刑罚就会繁多;法令简明,那么刑罚就会减少。民众不服从管治,国家就会混乱,混乱了又去治理它,就会更乱。所以治理国家要在社会安定的时候,那样才能治理好。在它混乱的时候去治理,就会更乱。民众的心情本来希望国家安定,他们做的事情却是使国家混乱。所以使用刑罚,对民众犯的轻罪施行重的刑罚,那么轻微的犯罪就不会发生,严重的犯罪就不能出现了。这就叫在国家安定的时候去治理。使用刑罚,犯重罪的重罚,犯轻罪的轻罚,那么轻微的犯罪不能制止,严重的犯罪就更无法制止了。这就叫在民众乱的时候去治理。所以轻罪重罚,那么刑罚能预防而事情也能办成,国家就会强大;使用刑罚有重有轻,那么刑罚虽然用了,犯罪的事却仍然发生,国家就会被削弱。

《秦律》的颁布令秦国人民很不爽,令士这个阶层很不满,也令秦国的卿大夫阶层非常不满。但是,公孙鞅说了:人家魏国强大就是靠轻罪重罚,就是靠《法经》。

所以,大家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大家都是本地秃,人家公孙鞅才是洋和尚。

“如果谁再说三道四,就是破坏秦国的强国梦,就是破坏我们的复仇大计。”秦孝公也及时出来站台,两顶大帽子一扣,谁还敢说一个不字?

因为有了最早的那根木头的示范作用,人们知道公孙鞅是个说话算数的家伙,所以尽管大家对于《秦律》都很不满,却不敢去触犯。当然,有胆大的或者根本不知道《秦律》的人触犯了《秦律》,立即遭到重罚。这样,人们更加坚信公孙鞅这个家伙的执法力度是空前的。

《秦律》执行得不错,可是,并没有达到公孙鞅想象中的效果,自然也就难以令秦孝公满意。

“鞅啊,《秦律》公布已经有半年了,可是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还是那样啊,农业大发展看不到苗头啊。”这一天秦孝公对公孙鞅说,语气尽管很温和,可是暗含的不满也是清清楚楚。

“这个,没关系,我还有下一步呢。”公孙鞅说。

他真的有下一步?他真的有。

其实这半年来公孙鞅也在反省,他在反省为什么当初《法经》能够改变魏国,能够让魏国的农业得以发展,可是《秦律》为什么在秦国就没什么作用呢?

一直想到昨天晚上,公孙鞅蹲坑的时候还在想,越想越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反而想得自己昏昏沉沉,一个趔趄,险些掉进粪坑里。

公孙鞅惊出一身的冷汗,心说要是自己淹死在粪坑里岂不是很没有面子。他凝视着粪坑,不禁感慨起来:“唉,这些大粪,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废物,可是对于农民来说,就是肥料。”

说到这里,公孙鞅眼前一亮,他突然明白了。

《法经》为什么能够改变魏国?因为魏国大量破落的士成为犯罪分子,《法经》的施行逼迫他们不得不改邪归正,不得不从事农业劳动让自己有口饭吃。所以,《法经》既改善了治安,又增加了农业人口,发展了农业。

可是,秦国的情况与魏国不一样,如果说《法经》是魏国的肥料,那么,《秦律》几乎就是秦国的废料了。为什么这么说?

秦国尽管在文化上比较落伍,但是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相当不错。所以,《秦律》并没有让秦国的社会治安有什么更好的变化。

同时,秦国是没有经过内乱的国家,也没有类似晋国六卿这样的大家族产生,自然也就没有大家族的覆灭。因此,秦国的士的数量并不是特别大,并且没有破落到过不下去以至于要当流氓强盗的地步。这就意味着,《秦律》基本上不能增加秦国的农业人口。

第一棒打空了,怎么办?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办法总是有的,尤其对于公孙鞅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