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图强——辩论会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公孙鞅做了充分的准备,既然帝业和王业不是秦孝公感兴趣的,那么就只能用霸业来忽悠他了。如果秦孝公连霸业都不感兴趣,那只能说明他所谓求贤不过是叶公好,他就只配景监这样的人才了。

公孙鞅再次见到秦孝公,秦孝公竟然笑脸相迎,因为他看着这个大忽悠觉得挺有意思,找这么能忽悠的还真不容易。

“先生何以教我?”话还是那句老话,可是意味有些不同,前两次秦孝公这话说得比较严肃,是真准备倾听的。可是这一次的声调有些轻佻戏谑的意思,就是想看看这位大忽悠的表演。

公孙鞅自然发现了其中的变化,一开始有些失望,不过随后反而觉得这样能让自己放轻松些:你把我当小丑,我就把你当

有了这样的心态,公孙鞅的表现就完全不同了。

“贤侯,这次,我想来说说怎样成就霸业。说到这里,咱们先来看看这个霸字怎样写。上面是个‘雨’,下面是一个‘革’和一个‘月’,贤侯我问您,这一个人在下雨天躺在皮草垫子上,这事情还是每个月来一次的,这是什么事?”公孙鞅问,卖个关子。

“嗯?还躺在垫子上,每个月来一次?每个月来一次?对了,是女人的月事。”秦孝公想了半天,想不出别的来。

“你看你看,我就知道您会想歪。这一个月来一次的,是水费单、电费单和煤气单啊。”

“哈哈哈哈……”秦孝公笑了,这个段子没听过,真新鲜,“可是,为什么这送水费单的非要下雨天来呢?”

“因为女主人下雨天肯定在家卧着呢。”

“哈哈哈哈……”秦孝公又笑了。

气氛异常轻松起来。

当然,那年头没有水费电费煤气费,更没有水费电费煤气费的单子。但是那时候有那时候的段子,公孙鞅长期混迹在市井文化发达的卫国魏国,段子一抓一大把,随便说一个出来,都让土不拉几的秦孝公笑得前仰后合。

于是,在段子之间,公孙鞅把春秋五霸的事迹介绍了一遍。

“要称霸,信用是最重要的。信重于天下,则霸业可成。”公孙鞅最后这样总结,算是非常到位了。

可是。

可是。

可是。

秦孝公笑是笑了,高兴也高兴了,却似乎对霸业毫无兴趣。

“先生真是滑稽过人,见识过人,博览群书,有机会再来聊聊。”秦孝公说,却没有丝毫要任用公孙鞅的意思。

公孙鞅的笑容僵硬地凝结在脸上,这一刻他觉得自己就是个蠢怂,就是个小丑。

他自顾自地摇了摇头,眼光扫视了整个大殿。他知道,这是自己最后一次来这里了,所以他要审视一遍。而此前,他都紧张得不敢随便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公孙鞅的眼睛扫视到左侧的时候,他突然眼前一亮。于是他立即去审视右侧,眼前再次一亮。

“贤侯,我还会来的。”公孙鞅很自信地说,并且,他的笑容变得自然起来。

秦孝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那么,是什么让公孙鞅两次眼前一亮?

“嗯,你的朋友还不错,挺能聊的,天南海北无所不知啊。”秦孝公这一次的反应不错,至少对公孙鞅的评价成了正面。

景监原本就准备着再被秦孝公痛斥一顿,然后回到家里二话不说,直接放赶人了。如今听到秦孝公这样的反应,倒有些出乎意料。

“嘿嘿,他是个很博学的人呢。基本上,我们两个当时在公叔痤手下就算是南北双雄了,就属我们学问大。唉,主公,学问大受排挤啊。”景监顺着秦孝公的杆子往上爬,一边也表扬一下自己。

回到家里,景监迫不及待地把秦孝公的话转告了公孙鞅。听完景监的话,公孙鞅决定趁热打铁。

“监啊,不瞒你说,这一次我给秦侯讲的是如何成就霸业,把他都听傻了。现在,我有十足的把握让他任用我了。怎么样,再帮我约一次?”

“好。”景监答应得很爽快。

三天之后。

第四次,这是第四次约见。

俗话说:事不过三。

可是,不寻常的人注定不会遵循寻常的规律。

“先生这次来,准备讲什么?”秦孝公问,看见公孙鞅就想起那些好笑的段子来,忍不住就想笑。

可是这一次,公孙鞅不想再说段子了,讲段子本是景监这类人干的事,自己来秦国不是为了讲段子的。

“贤侯,这一次我只说两个字,您要是认同,我就接着说。您要是没兴趣,我立从您面前消失,从秦国消失。”公孙鞅严肃地说,用古文来说,那就是“正色道”。

“哦?”秦孝公倒有些意外,之后又笑了,这两个字的段子会是怎样的呢?“说吧。”

公孙鞅故意沉吟了一下,扯了扯衣服,然后把眼光放到了秦孝公的身后,做出一副目光深邃的样子。

之后,公孙鞅说出了改变历史的两个字。

“复仇。”

公孙鞅话音刚落,就看见秦孝公的脸色骤然一变,腾地跪坐起来,眼前发出一道亮光。

眼前一亮,秦孝公眼前一亮。

眼前一亮,公孙鞅也是眼前一亮。

之后,轮到秦孝公展示深邃的目光了。他陷入了回忆和想象,趁着这个当口,来说说三天前究竟是什么让公孙鞅眼前一亮并且陡然开窍的吧。

三天前,公孙鞅绝望之中扫视两个侧面。

眼光来到左面时,骤然看到墙上三个大字:绝秦书。

“绝秦书”三个大字的旁边是密密麻麻的字,写满了一道墙。毫无疑问,那是《绝秦书》的全文。

《绝秦书》公孙鞅自然是知道的,他甚至能够全文背诵。这是当初晋国人写给秦国人的,虽然文采飞扬,可是全篇颠倒黑白篡改历史,将晋国对秦国的种种背信弃义恩将仇报都说成了秦国的过错。

再望向右侧,只见墙上罗列着晋国和魏国侵略、欺骗秦国的每一次事件,也是密密麻麻写满了一墙。

血泪史,绝对的血泪史。

仇恨史,绝对的仇恨史。

耻辱史,绝对的耻辱史。

卧薪尝胆也不过如此,而秦国国君世世代代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耻辱,这累积起来的仇恨该有多么深刻。

这个时候,公孙鞅知道自己错了,错得离谱,自己犯了当初吴起齐国同样的错误:在一个富民的国家里谈强国;在一个娱乐的国家里谈战争。

而自己,在一个满脑子只有仇恨,整个心思都在想着复仇的秦孝公的面前,却大谈帝业王业霸业,自己不是脑子进水了吗?

一个职业经理人推销自己的时候,不是卖弄自己的才能,而是展示老板需要的才能。

也就是在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公孙鞅知道自己要成功了。

所以,任何时候不要抱怨老板有眼无珠不识人才,而要想想你所展示的才能是不是他所需要的。

“先生,说吧,我听着。”秦孝公用渴求的眼光看着公孙鞅,他被公孙鞅触碰到了G点,已经有些身不由己了。

“欲复仇,先强兵;欲强兵,先重农;欲重农,先愚民;欲愚民,先变法。”公孙鞅一字一顿地说。这二十四字方针是他这三天来深思熟虑的成果。

“好。”秦孝公眼前一直亮着,几乎要亮瞎眼的架势。

于是,公孙鞅从变法开始说起。他知道,要抓住秦孝公的注意力,就要从最猛的料开始。

公孙鞅先说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当然第一个话题就是《法经》,其后开始讲军功制。公孙鞅一条条摊开来讲,条分缕析,梳理得失,成功之处为什么成功,不足之处为什么不足,都解说得清清楚楚。之后,又开始讲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哪些是适合楚国的,哪些是操之过急的,进而分析吴起在楚国变法失败的原因。

讲完这些,见秦孝公听得发呆,于是开始讲夏商周三代的变法,不同的朝代使用不同的统治方式,因此没有必要拘泥于古人,拘泥于过去,等等。

就这样,公孙鞅给秦孝公连讲了三天三夜,饿了就吃饭喝酒,边吃饭喝酒边讲。困了就躺在地上睡觉,醒过来接着讲。

最后,讲到公孙鞅嗓子发炎,这才作罢。

“复仇的日子就快到了。”最后,秦孝公如此总结。

秦孝公对公孙鞅所说的变法非常感兴趣,可是在具体实施之前,还要找几个人来商量下。找什么人呢?景监自然是不行的,秦孝公找了自己的两个老师。

秦孝公的老师一个叫甘龙,一个叫杜挚。甘龙是当年周王室叛乱的王子带的后人,当初王子带被杀,后人逃到了秦国避难,因为王子带当初被奉为甘公,后人就以甘为姓。杜挚的祖上则是周王室的大夫,后来周朝东迁,他们家就留在镐京,成了秦的臣民。这两个人都有些家传的学问,因此在秦孝公还是太子的时候做了秦孝公的老师,讲解周礼。

“两位老师,最近一个从魏国来的人名叫公孙鞅的,跟我说要变法。变什么法呢?就是魏国的李悝变法和楚国的吴起变法那样的变法,而且更加超前。我是很感兴趣,不知道两位老师怎么看?”秦孝公大致介绍了公孙鞅变法的想法,要看两个老师的意见。

“我反对。”甘龙说。

“我也反对。”杜挚说。

“为什么?”

“我们秦国原本是个蛮夷国家,后来秦穆公的时候决心向中原国家学习,成为一个文明的周礼国家。这么多年来,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我们终于有点文明国家的模样了。可是,如果按照公孙鞅的变法,我们就又回到了野蛮时代,那岂不是前功尽弃?”甘龙和杜挚这样说,他们都是秦国推行周礼的主要执行人。

秦孝公沉吟了片刻,事实上他早就猜到了两位老师的意见。

“这样吧,你们说的也有道理,而公孙鞅说的也有理,不如你们在一起辩论一次。”秦孝公最终作出这样的决定。

辩论会只有四个人参加,公孙鞅为甲方,甘龙和杜挚为乙方,裁决者自然是秦孝公。

于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辩论开始了。

公孙鞅首先阐述自己的观点,锋芒毕露地说:“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这段话的大意是:如果什么事情连自己都犹犹豫豫,那就没人相信你;如果做起事情来首两端,那就一定会失败。有远见有担当的人,肯定不能被普通人所理解。愚蠢的人只看到事情成功的时候,智慧者才能在事情成功之前发现端倪。老百姓只能和他们享受成功,而不能和他们策划开始。高人和俗人肯定说不到一块,成大事的人不会跟平庸的人商量。所以,只要能够强国,又何必拘泥于旧法?只要能够利民,又何必遵循以往的章程?

这段话,咄咄逼人,甚至有些羞辱人。

甘龙和杜挚有些恼火,眼前这个狂妄的年轻人还没有开始变法就这样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一旦他掌握了大权,岂不是要骑在众人的头上拉屎?两人正准备反唇相讥,呵斥公孙鞅,可是看到秦孝公的反应,忍住了。

秦孝公怎样反应?

“嗯,说得不错。”秦孝公点点头,赞许地说。

甘龙和杜挚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无法用严厉的态度斥责公孙鞅。

甘龙率先开始乙方的陈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甘龙毕竟是秦孝公的老师,毕竟是讲究周礼的人,因此说话尽量客气一些,他的意思大致是: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圣人教化百姓而不是改变他们的习俗,智慧的人不通过变法来治理国家。顺应百姓的本性去教化他们,不用费事就能成功。按照已经有的法律去管理百姓,官吏轻松百姓也适应。

第一轮交锋,应该说公孙鞅明显占据上风,甘龙所讲的固然不错,可是毕竟空洞了一些。

秦孝公没有发言,也没有反应,只是看看公孙鞅。

很明显,秦孝公对甘龙的说法兴趣不大。

看到了秦孝公的反应,公孙鞅得到了鼓励,决定进一步加强火力:“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典型的人身攻击开始了,完全没有顾忌。通过人身攻击来进行辩论,大致就是从这一次开始的。

公孙鞅的大致意思是:老龙你的说法,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寻常人安于现状不愿意变化,所谓学者沉溺于自己所学的那点知识。你们这类人也就是老老实实墨守成规,跟你们谈论法之外的事情,那就是对弹琴。夏商周三代,谁遵循谁的礼了?春秋五霸,难道采用同样的方法?智慧者创造方法,愚蠢者受制于别人创造的方法。贤者随时变换方法,只有蠢怂才会作茧自缚。

甘龙被公孙鞅一顿人身攻击,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有些恼羞成怒。

杜挚也非常气愤,不过这个时候,风度还是要的,所以很斯文地辩论道:“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啥意思?大致是:好处达不到百倍,就不要变法;功效不能提升十倍,就不要更换工具。按照古人的方法治理国家没有错,遵循周礼没有错。

基本上,就是背课文喊口号。

公孙鞅心中暗笑,看来这秦国真是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交流,这样过时的辩论方法竟然还在使用。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公孙鞅硬邦邦地反驳杜挚,气势十足。大致的意思是:治理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原则,国家要发展不能因循过去的做法。所以,商汤和周武王没有因循过去而夺得天下,夏桀和商纣王保守不变而失去天下。变法的人不能反对,因循守旧的人不值得肯定。

基本上,也是一通口号。但是,在占尽上风的情况下喊口号类似胜利宣言。

甘龙和杜挚还想说什么,秦孝公摆摆手制止了他们。

“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秦孝公做了总结性发言,大致意思是:我听说穷光蛋的穷讲究多,歪门邪道的歪道理多。愚蠢的人以为很得意的事情,智慧者就会觉得很悲哀;脑子有病的人高兴的事情,贤能的人就会遭殃。鞅所说的道理,我是认同的。

“我宣布,辩论会结束,公孙鞅获胜。”秦孝公宣布了结果,同时也宣布了秦国的变法即将开始。

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开启了。

这是一个好时代,还是一个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