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图强——上山下乡运动
一个月后,公孙鞅变法的第二根大棒下来了。
这第二根大棒叫作《垦草令》。
《垦草令》是干什么的?垦草的?
《垦草令》是发展农业的一道命令。
《垦草令》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要让士和商两类人都去种地。
“主公,当年李悝在魏国变法也曾经大力发展农业,不过魏国的情况与秦国不同。魏国地小人多,发展农业主要靠精耕细作。而秦国不同,秦国相对来说人少地大,待开垦的荒地很多,原先放牧的草地很多。所以,秦国需要的是动员力量开垦荒地,变草为苗。”
“嗯,你说得对。我立即下旨,动员大家都去垦草。”
“主公,要是动员好使,还要变法干什么?”
“嗯,你说得对。你说说,该怎么整?”
“主公,咱们简单算算。秦国人呢,除了卿大夫,无非也就是士农工商这四大类,其实,只要农工两类人就够了。所以,咱们要把士和商人都赶去开荒种地。”
“嗯,你说得对。怎么个赶法?”
“变法啊。”公孙鞅说,之后,拿出了他准备好的《垦草令》。
十一
公孙鞅为什么盯上了士和商这两类人呢?
在秦国,士尽管不算破落,可是日子过得也不轻松,那点禄田也就是刚好填饱肚子,来个亲戚朋友什么的就得勒紧裤腰带了。所以,士一般都会找点事情干。士们一般的出路在两个方向,一是进入衙门当差,二是到卿大夫家中当门客。当然,也有的在社会上混黑社会,可是比例很小。
可是,无论在衙门还是在卿大夫家中,士们真正也干不了太多的事情。秦国的衙门通常规模都比较大,主要目的就是要安置这些士,说白了就是为了提高就业率。问题是,衙门里人多了,事情却没有多少,结果就是没几个人干正事,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无所事事,就跑到乡里去吹毛求疵,这家店多了几个苍蝇,那户人少了几块砖头等等,刁难敲诈,折腾老百姓。最后,就是农民被折腾得没什么心思种田了。
而在卿大夫家,实际上也就是充当排场的时候有用,平时就是吹牛聊天。问题是,卿大夫们要养着他们,怎么办?提高农民的地租。其结果,又是损害农民的种地积极性。
而商人呢?公孙鞅早在卫国的时候就看商人不顺眼,卫国是个商业发达的国家,商人们富得流油,这让公孙鞅这个公孙心里很不平衡,没有羡慕没有嫉妒只有恨了。他早就想收拾商人们,现在机会来了。
《垦草令》并不是一根单纯的大棒,还配了一根胡萝卜。胡萝卜是给农民的,大棒是砸向士和商的。
先来看胡萝卜。
农民每年要交的粮食分为税、赋两种,税是交给国家的,赋是交给封地主的,如果你的地是转租来的,还要给上家交租。
过去,税赋都是固定的。后来,税依然固定,赋则上下浮动,当然,主要是向上浮动。丰年的时候赋上涨,灾年的时候税不变,总之无论什么年头,日子都不好过。所以,农民的怨气很大。
公孙鞅的《垦草令》规定,农民的税负根据每年的产量来计算,这样百姓承担的赋税才会公平。百姓的负担公平,就会热爱自己的职业,努力种地,努力开荒了。
事实证明,这一点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秦国农民吃得饱,全靠国家政策好。”秦国农民由衷地说。
胡萝卜奏效,再来看看大棒。
“变法如果不先变衙门,那就不是变法,而是变戏法,是糊弄老百姓。”公孙鞅这样说。
公孙鞅说到做到,秦国各级衙门裁员一半,裁下来的人去开荒种地,留下来的人必须做到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如果做不到,也去开荒种地。
衙门立即乱了营,从前总是说人手不够,总是说事情干不完,总是发加班费,总是申请追加公车公费。如今好了,一刀切下一半的人,事情还是原来的事情,而且效率要提高百分之三百,干不干?不干种地去。
衙门里怨声载道。
“官不聊生啊,活不下去了。”衙门的人都这么说。
说是这么说,谁也不愿意去开荒种地。
于是全秦国人民都发现,衙门的人少了,可是效率却高了很多。更可喜的是,衙门里到乡里考察视察检查的人少多了,各种莫名其妙的刁难折腾少了,大家终于可以集中精力种地了。
衙门里人浮于事坑害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公孙鞅还要解决那些在卿大夫家当食客的士们的问题。
《垦草令》规定卿大夫家中必须缴纳人头税,按照家里门客的数量来缴。这样一来,卿大夫们养门客的费用大大增加,于是许多门客被驱逐,只好去开荒种地。
就这样,公孙鞅双管齐下,驱使大量的士开荒种地,成为农民。
解决了士的问题,再来看怎样解决商人的问题。
《垦草令》规定商人不准卖粮食,农民不准买粮食。也就是说,粮食是国家专营。这样,倒腾粮食的商人就没出路了。
针对那些实力比较雄厚的商人,官府会根据商人家的人口数量向他们摊派徭役,让他们家中砍柴的、驾车的、供人役使的、做僮仆的人都一定要到官府登记注册,并且按名册服徭役。这样,商人的负担就会非常重,人们也不会愿意去他们家里干活了。
对付小商小贩,《垦草令》也有相应规定。
加重关口、集市上商品的税收,那么做小买卖的商人就没戏了。同时宣布,国家统一管理山林、湖泽,那么那些卖鱼卖虾卖山珍的就失去了饭碗,靠什么维持生活呢?开荒种地。
与之相应的,提高酒肉等奢侈品的价钱,加重收取这些东西的赋税,让赋税的金额高出它的本钱十倍。这样,农民不能纵情饮酒作乐,只能专心种地了。商人也彻底没了机会,也只能开荒种地了。
基本上,这就算是最早的上山下乡运动了。
十二
《垦草令》的颁布遭到的反对声远远大于《秦律》,因为这实际上触动了秦国的社会基础。
士是国家政治的基层力量,而商人是国家财富的掌握者,他们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活动能量。
很多人对《垦草令》中驱使士和商人开荒种地的规定表示反对,一些卿大夫引经据典地阐述士的重要性和商人的不可或缺。
“鞅啊,咱们是不是做得太过了?”秦孝公也有点动摇了,毕竟反对的声音太多了。
“主公,别听他们的,他们是怀有私心哪,士们怂恿他们,商人们收买他们,所以他们都来说《垦草令》的坏话。”公孙鞅心里也有点打鼓,可是还要表现得坚定无比。
“那,那先试试看吧。”秦孝公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反正有些犹豫。
三个月后看效果,应该说有好有坏。
好的方面是农民的种地积极性明显提高,一部分士和少量的商人开始开荒种地。
坏的方面是一些士选择了离开秦国,前往东方发展。而商人的表现更加激烈一些,一些富有的商人开始转移财产到国外,其中的一部分甚至移民了。
换句话说,大家用脚投票了。
粮食能多收多少还不知道呢,人和财产倒先流失了不少。
公孙鞅有些恐慌了,这样下去,恐怕离卷铺盖走人不远了。
“鞅啊,据说,士和商人们最近移民的不少啊。”秦孝公自然知道,所以找来公孙鞅问询。
“那什么,这个,最近这个留学的热潮比较高,士们都想出去镀个金什么的,将来好回来报效国家。”公孙鞅狡辩说。
“那,商人们转移财产是怎么回事?”
“这……”公孙鞅现在无话可说了。
“别的我不管,你能不能告诉我,怎样才能阻止他们移民,怎样才能阻止他们转移财产?”秦孝公有些恼火,变法进行到现在,倒有些进退两难的意思了。进吧,有风险;退吧,太没面子。
“这,我有办法。”公孙鞅说。其实,他真没办法。
不管怎样,公孙鞅灰溜溜回到家里,绞尽脑汁,要解决人和财产流失的问题。
公孙鞅又来到厕所蹲坑,他觉得这是一个开启思维的好地方,这里味道足而且很安静。
很快,他想到了办法。
第二天,公孙鞅去见秦孝公。
“主公,我给您讲个故事。”公孙鞅说,他知道要铺垫一下。
“哦?”
公孙鞅讲的是当年伍子胥的故事,说的是伍子胥如何率领吴国军队占领楚国,为父亲复仇的故事。
说到伍子胥鞭尸楚平王,被申包胥谴责,伍子胥回应说:“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主公,咱们现在的变法也是这样,日暮途穷,逆施倒行。不要管别人说什么,咱们要坚持啊。”公孙鞅最后落到了这里,意思是不要听信寻常人的话。
秦孝公对这句话没什么兴趣,倒是对伍子胥非常敬佩。
“伍子胥真行,男子汉大丈夫,有仇不报,枉为人也。狗日的晋国,我们要报仇。”秦孝公一门心思想的还是报仇,猛然想起秦国也曾经帮助楚国复国,于是又加了一句,“楚国也是个忘恩负义的国家,东边就没有好人。”
“主公,我们要复仇啊。”公孙鞅做出一副很激动的架势来,其实他跟晋国和楚国都没有仇。
“说吧,怎么整?”说到复仇,秦孝公对变法又来了劲头。
“我想说说怎样阻止人和财产流出。”公孙鞅进入正题,之后提出了他的方案。
首先,不要为那些从国外回来的所谓“海归”封官加爵,要让人们知道到国外不是去镀金而是去抹灰,这样,很多人就不会出去了。
其次,关闭所有的旅馆,让开旅馆的都去开荒种地。没有旅馆了,商人们就没有办法出行了,也就没有办法转移财产了。进一步,要禁止百姓自由搬迁。这样,他们就只能专心种地了。
“好,就这样了。”秦孝公同意了。
基本上,这就是算是中国最早的闭关锁国了。
十三
商鞅变法的第三根大棒出台了,这一下,就像在公共粪坑里扔了一块大石头,顿时激起了公愤。
原来,秦国地处偏远,教育水平低下,卿大夫家通常会送家中子弟去国外留学。如今,一道命令下来,今后的海归概不录用,这不是毁了大家的上进之路吗?
秦孝公的太子名叫嬴驷,只有十九岁。太子的两个师傅名叫公子虔和公孙贾,两人也都是国学宗师。两位老师对于公孙鞅的第三根大棒尤为不满,为什么?因为他们就都是海归,他们的儿子也都是海归。
“太子啊,这个卫国人纯粹就是在胡来嘛。闭关锁国是一定要落后于世界的,老百姓连出行搬迁的权利都没有了,这哪里是一个正常国家应该做的呢?我们秦国经过这么多年努力,文化水平好不容易有了一些进步,这下就前功尽弃了。太子啊,你应该去劝劝你爹啊,他好像有点走火入魔了。”公子虔和公孙贾都是秦国著名的大儒,跟国外的一些大儒都有往来,很重视文化知识和国人的权利。
“那,好。”太子血气方刚,他早就看不惯公孙鞅了。
于是,太子去见父亲,恰好公孙鞅也在。
“爹,我觉得最近的变法有问题。”太子也不讲究什么策略,上来就直说。
秦孝公看看公孙鞅,发觉公孙鞅有些尴尬。
“那,你说什么地方不对啊?”秦孝公问太子。
于是,太子一股脑儿将两个师傅所说的那些都说了出来。
“鞅,你觉得太子说得对吗?”秦孝公没有回答太子,而是问公孙鞅。
公孙鞅现在有些难受,他不敢直接反驳太子,可是又不能说太子说得对。怎么办?公孙鞅沉吟了片刻,终于想到了措辞。
“主公,太子所言非常有理,说实话,我也很希望秦国能够更有文化。可是,在有文化和复仇之间,我们选择哪个?如果我们选择向东方国家学习,那我们只能永远跟在他们的后面,永远受欺负。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些不寻常的手段,才能实现复仇大业。这个,主公,您看呢?”公孙鞅没有正面回击太子,到最后还把皮球踢给了秦孝公。
“嗯。”秦孝公点点头,显然他的选择是复仇。
太子看到父亲站在了公孙鞅的一边,很是气愤,脱口而出:“照公孙大夫的话说,那不如干脆禁止诗书,什么也不让大家学了。大家当文盲,不是更好忽悠?”
太子说了一段气话,被秦孝公狠狠地瞪了一眼。
“好了,你下去吧。”秦孝公打发太子走了。
可是,公孙鞅眼前一亮。
“主公,我觉得,就按照太子所说的办。”公孙鞅说,带着得意的笑容。
“什么?难道,太子几句话就让你退缩了?”
“不是,我说的,是太子最后那几句话。”公孙鞅解释,看秦孝公还有点不明白,于是笑着说,“太子刚才不是说吗,干脆禁止诗书。我觉得,这个可以有。”
“为什么?”
“一来,读书人读一点书就总是喜欢卖弄,因循守旧,什么新事物都看不惯。主公您看,咱们这几次变法,都是什么人在反对?就是那帮读书人。他们引经据典,蛊惑人心。如果我们禁绝诗书,那么老百姓就什么都不知道,就更容易糊弄了。同时,我们再禁止读书人四处游说,老百姓也就不会受到蛊惑了。再说了,读书人多了,种地的人就少了,读书还消耗时间精力,有这时间,去种地多好啊。”
“嗯,这个想法好。”秦孝公竟然同意了。
第二天,公孙鞅公布了新的法案,在全国范围内禁止教授学习诗书,现存的诗书必须上缴。
“这是太子的建议。”公孙鞅竟然将这注定挨骂的事情扣在了太子的头上。
这一次,卿大夫阶层真的是忍无可忍了。知道的说是公孙鞅的坏主意,不知道的就算到了太子的头上。
太子平白被泼了脏水,可是又不好去父亲面前解释。于是,太子在几乎所有的场合抨击变法,抨击公孙鞅。俨然,太子成了反对变法的领头羊。
公孙鞅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如果任由太子这样下去,变法恐怕就只能中途而废了。
思前想后之后,公孙鞅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主公,我,我干不下去了。”公孙鞅先玩悲情。
“为什么?”
“太子带头反对变法,您说,我,我还能干下去吗?”
“太子带头?好,我批评他,让他闭嘴。”
“闭嘴?他闭了嘴,别人还会说的。主公,您还是让我走吧,我回卫国去当农民伯伯算了。”公孙鞅说着,两行热泪下来了。
“那,你说怎么办?”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根据《秦律》,任何人反对变法,都要处以死刑。”
“啊,难道,要杀太子?”秦孝公有些惊讶,杀儿子这样的事情可不是好玩的。
“主公,我知道太子年龄小受人蛊惑,可是,他的两个师傅难辞其咎啊。太子犯法,两个师傅要承担。”公孙鞅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案,事实上从一开始他就没有准备真的对付太子。
“嗯,有道理。”秦孝公点点头,太子的两个师傅虽然也都是亲戚,可是毕竟不是自己亲儿子,“那,杀了他们。”
“不。”公孙鞅摇头了。
公孙鞅觉得杀了他们太便宜他们,他要羞辱他们。
按照周礼,卿大夫是有尊严的,可杀不可辱。
所以,公孙鞅决定不杀他们,而是羞辱他们。
第二天,公孙鞅召集卿大夫们到朝廷,宣布对“煽动群众反对变法,蓄意破坏复仇大计”的太子的师父公子虔和公孙贾进行惩处。
“公子虔,劓;公孙贾,黥。”公孙鞅话音刚落,满座哗然。
劓,音义,割鼻子的刑罚;黥,音晴,文身的意思,不过是文在脸上,是一种刑罚。
这两种刑罚,不仅仅是伤害一个人的肉体,更是摧残一个人的自尊。
按照周礼,刑不上大夫,即便是卿大夫犯了死罪,也都是给他自杀的机会,留下他的自尊。而这类肉刑,是绝对不会在卿大夫身上施行的。
公子虔和公孙贾万万没有想到会是这样,当场瘫坐在地。行刑手们并不客气,三下五除二切了鼻子黥了脸。公子虔和公孙贾羞愧难当,一个捂着鼻子,一个蒙着脸,灰溜溜回家去了。
从那以后,公子虔和公孙贾自感没脸见人,杜门谢客,成了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