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图强——复仇开始了
整个国家弥漫着恐惧,恐惧已经占据了人们的整个头脑,于是仇恨反而被忽略。
公孙鞅的车队来到街市的时候,公孙鞅再也看不到仇恨的目光,而是恐惧的眼神。
“乡亲们,你们过得还好吗?变法给你们带来实惠没有?”公孙鞅现在终于敢下车,并且很亲民地询问百姓了。
“好好,好得很。”百姓们都这样回答。除了这样回答,还有什么其他答案吗?
“看见没有,人们都很拥护变法啊。”公孙鞅说。
一些人似乎从中看到了机会,他们认为这个时候主动去向公孙鞅拍马屁应该可以得到比较高的回报。
于是,一些人来到了公孙鞅的官邸,向他表达自己对于变法的衷心热爱:“左庶长大人,变法真是太好了,真是变到了我们老百姓的心上。不瞒大人说,一开始我们确实有抵触情绪,可是后来终于体会到了变法的好处啊。”
可惜的是,他们太不了解公孙鞅了。
公孙鞅的逻辑是:只要我说的,就是你们该做的。你们不能说不好,我也用不着你们说好,我只需要你们闭上你们的鸟嘴。
所以,对于这些主动溜须拍马的人,公孙鞅给他们的回报就是:全部迁到边远地区开荒种地。
从此以后,秦国人再也不敢议论法令。
十七
公孙鞅又陆续出台了一些“深化变法”的法令,依然指向全面发展农业。
公孙鞅规定,禁止音乐和奇装异服,当然,国君除外。那么,农民在外出劳作时就不会看见奇异服装,在家里休息时听不到使人丧失意志的音乐,他们就没有什么奇思妙想,对享受生活没有什么概念,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就不会涣散,他们的心思一定会专心在农业生产上。
公孙鞅还规定,卿大夫以及宗室贵族家中,除了具有继承权的嫡长子,其余子孙必须承担徭役税赋,与普通人等同。这样,就逼迫他们不得不加入开荒种地的大军之中。
卿大夫和宗室贵族对此恨之入骨,可是有了公子虔和公孙贾的前车之鉴,眼看甘龙都不敢出声了,谁还敢说个不字?
种种发展农业的措施极大地刺激了秦国的农业发展,三年以后,秦国粮食储备大增,耕地面积增长一倍以上。
“鞅,看来发展农业的策略很成功啊,怎么样,可以出兵攻打三晋,实现复仇梦了吗?”秦孝公眼看着变法初步成功,十分高兴,急着要报仇去了。
“主公,心急喝不了热鸡汤啊,别急。咱们的变法虽然成功,可是得罪人也不少,老百姓也未免是口服心不服。贸然出兵,恐怕不妥。”
“那,那该怎么办?”秦孝公有些失望,他一直在盼望着复仇。
“主公您还要强化统治,让大家心服口服,对您既心存恐惧,又感恩戴德,唯您的马首是瞻。那时候,就可以考虑出兵报仇了。”公孙鞅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也早就想好了办法。
公孙鞅的办法叫作“利出一孔”,也就是说,所有的利益都要归结到一个地方,自然所有的利益也就只能从这个地方出去。那么,这个地方是哪里?就是国君,或者叫国家。
譬如,商业的利益统统归属国家,副业的利益统统归属国家,甚至,农业的利益也统统归属国家。
公孙鞅规定,百姓家中不得有余粮,口粮之外的粮食全部卖给国家。这样,国家就控制了大家的生存。当粮食歉收的时候,国家会低价卖粮食给你,这个时候你就会感谢国家,感谢国君,发自肺腑地愿意为国效力,为国君献身。
同时,政府还积极包办各种婚姻,让个人生活最大程度与国家相关联,这样就能无时无刻不关注和热爱国家和国君。
转眼又是三年过去,秦国的百姓们开口必谈国君,开口必谈国家,他们可以没有父母兄弟,但是一定不能没有国君;他们可以没有家族和家庭,但是不能没有国家。
“鞅,你真牛啊,这也办到了。”秦孝公非常高兴,又想起报仇的事情来,“怎么样,复仇梦该实现了吧?”
“现在,农业发展了,人心也有了。但是要报仇,还有一件事情要做。”公孙鞅就像个戏法大师,一个一个地抛着包袱,诱使着观众不得不跟进。
“还有?”秦孝公显得有些不耐烦了。
“那,最后一个了。”公孙鞅说,确实是最后一个。
“那快点吧。”
公孙鞅的这一招叫作“军功爵位制”。
十八
“主公,如果换了是您,现在不是国君而是秦国百姓,您的幸福感怎样?”公孙鞅问。
“这……”秦孝公没有想到公孙鞅会问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他从来没有想过,老百姓过得怎样,关他什么事?不过既然问起来,自然要想想,这也是个有趣的问题。
要说秦国人民幸福吗,还真不知道幸福在哪里;要说秦国人民不幸福吗,那岂不是说自己不是一个好国君?
一时,秦孝公还真没想起来怎样回答比较好。
“主公,说实话就行。”公孙鞅及时提醒,反正这里没有外人。
秦孝公沉吟了一下,实话实说了。
“我觉得吧,秦国百姓真是活得很没劲,每天就是种地种地种地,没盼头没想头没奔头,跟行尸走肉没啥区别。”
“主公,这就对了。”公孙鞅笑着说。
秦孝公愣了一下,把百姓折腾成这样就对了?
“主公,我听说,三年没见过女人的,给他头母猪他也要上。秦国百姓活得无聊,精力无处发泄,只要主公给他们一点奔头,他们就会挤破头皮往上冲。我这里设计了军功爵位制,只要在战场上杀敌,按照杀敌人数的多少晋升官爵,他们还不玩了命地杀敌?一夫拼命,足惧千夫啊。如果咱们秦国都是这些拼命的士兵,何愁复仇大梦不能早日实现?”公孙鞅顺势推出了军功爵位制。
“好,就这么办。”
过去,普通士兵即便是立了战功,只要不是特别重大的战功,都不会获得爵位的提升。为什么这样?因为爵位都被卿大夫及宗亲贵族占满了。而公孙鞅来到之后,免除了大量世袭爵位,腾出了大量空缺。
为了鼓励作战,公孙鞅将爵位拿出来奖赏作战立功者。
军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级,分别为: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这里,对其中一些爵位进行介绍。
公士。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
上造。高于公士,田一顷半。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释放。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簪袅,高于上造,仍须服役。
不更。即可免充更卒(轮流服役的兵卒)之意,但其他之役仍须照服。
大夫。进入大夫序列。
公乘。以得乘公家之车,故称公乘。
左庶长。进入卿系列。公孙鞅变法之前秦国有四种庶长: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驷车庶长则是专门执掌王族事务。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余全部是王族专职。商鞅变法之后,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
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都不一样。三级爵(簪袅)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二级爵位(上造)的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俸禄,以实物的形式向各级官吏发放俸禄。主要是粟米,可兑换布匹。有的时候国君还会发给官吏以钱币、黄金,但数量较少,不属于正常俸禄。
俸禄按年发放。俸禄的数量,公士年俸五十石,之后每升一级多五十石,彻侯为一千石。
总之,随着爵位的提升,田宅、俸禄、臣妾等等都有体现,并且爵位可以抵罪。
毫无疑问,只要多立军功,多杀敌人,就能过上体面幸福的生活。否则,就是猪狗一样的无聊辛苦人生。
当然,公孙鞅不会忘记他最擅长的惩罚。
秦国军队按五人为单位进行编制,如有一人临阵脱逃,加刑于其余四人;四人中如果有斩敌首级者,则免罪。每五名士兵中设有屯长,每百人中设有百将,作战中没有斩获敌人首级的,该部队的屯长和百将都要被处死。而麾下士兵斩首满三十三颗,屯长和百将赏赐爵位一级;攻打敌国城池,斩首满八千颗,野战斩首满两千颗,主将都可以获得赏赐。
对于违反军纪、临阵脱逃的官兵,公孙鞅给出了不同的处罚手段。其中,最轻的是鞭打,重一点的是肉刑,削鼻子砍脚割小鸡鸡等等,更重的则是各种残酷死刑,譬如活埋、车裂、弃市、腰斩等等,往往同时伴随家属连坐。
十九
秦孝公八年,也就是公孙鞅变法的第五年,秦国人终于出动了。
对于秦孝公来说,复仇之弓已经拉开。而对于公孙鞅来说,这才是考试的开始,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只是铺垫。
对于公孙鞅有利的一点是,魏国人已经将重点放在了东部,并且与东部国家战争不断。这样,魏国人的西部力量就不强大。
公孙鞅动员了秦孝公亲自出马,第一个目标是攻打魏国元里。
秦军出征之前,公孙鞅做了两场动员。
第一场,专门讲述晋国人和魏国人如何丧尽天良,长期欺压秦国人,导致秦国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脆弱的心灵遭受摧残。这一场,讲得秦国士兵咬牙切齿,发誓要魏国人血债血偿。这,就是仇恨教育。
第二场,公孙鞅详细讲解了军功爵位制,给大家描述了立功受赏之后的美好前景,以及临阵脱逃的悲惨下场。这一场,讲得大家眼前发光,盼望着战斗早日开始。
元里即是少梁,少梁原本是梁国领地,而梁国原本是秦国同宗。可是,梁国最终被魏国所灭,成了魏国的地盘。
三万秦军杀奔元里,元里有魏国守军七千人。
尽管魏军人数处于劣势,可是长期欺负秦国的魏国人认为秦国人就是一帮贪财的蠢怂,永远犯错永远不知道改正的蛮夷,所以,他们根本不把秦军放在眼里。于是,魏军毫不犹豫地迎战。
两军相交,魏国人还是用屡试不爽的老办法引诱秦国人犯错,牛羊衣帛扔了一地,就等着秦国士兵上去哄抢。
可是,这一次魏国人错了。
秦国士兵们对各种财物根本不感兴趣,也不敢感兴趣,因为公孙鞅早就下令,谁敢在战场上抢夺财物,全家腰斩。
秦国士兵们对什么感兴趣?魏国人的脑袋。
在秦国士兵的眼中,对面的魏国人根本就不是完整的人,而是一个个行走的脑袋。而这些脑袋,就是田宅财产,就是老婆孩子,就是幸福生活。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脑袋砍下来,别在腰间,然后就什么都有了。
秦国士兵们红着眼冲向魏军,还没有交锋,那种气势就让魏国人毛骨悚然。两军交锋,秦国人根本不顾死活,一旦砍翻一个魏国士兵,紧接着就去砍脑袋,然后用头发绑在腰间,再去砍第二个脑袋。这秦国士兵哪里是人,分明是饿极了的狼。
魏国士兵崩溃了,杀人他们未尝不会,可是砍脑袋这样的事情真没干过,腰上拴着个脑袋继续杀人,这得多么大的心理承受力啊?
魏国士兵受不了了,于是纷纷转身逃命。
按着惯例,战胜一方是不追败兵的。可是,秦国士兵们不管这些,眼看到手的脑袋就要跑了,那可不行。
于是,秦国士兵们紧追不舍。
魏国士兵们彻底崩溃了,他们两脚发软跑不动路,只好跪地求饶。
“脑袋!脑袋!”秦国士兵们没有看见活人,只看见一个个脑袋在不停地磕头,所以他们兴奋地上去收割了。
七千魏军,无一逃生。
七千颗人头,无一漏网。
秦军轻松占领元里,将城里所有军民掳回秦国做奴隶,其他能搬走的全部搬走。
剩下的,就是七千具没有头颅的魏军尸体。
小试牛刀,公孙鞅大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