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图强——郡县制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元里之战让整个秦国沸腾了,尽管人们不喜欢现在的生活方式,可是能够向魏国人复仇还是令大家兴奋。

立了战功的秦国士兵迅速获得了应得的奖赏,一些人立过上了传说中的幸福生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现在,秦国的青壮年们都盼望着上战场,盼望着杀人砍头立功受赏,过上好生活。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秦孝公终于见到了变法之后秦军的战斗力了,这些秦军简直就不是人,而是一群豺狼野兽,这样的军队,谁能够抵挡?什么战术可以击败他们?没有。

“鞅,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大良造。”秦孝公任命公孙鞅为大良造,尽管这不是秦国最高等级的职位,但是没有人是更高等级的,因此,公孙鞅现在的职位已经是最高等级了。

而且,左庶长不过是行政级别,而大良造是军队级别,是除国君之外的最高指挥官。这意味着,公孙鞅现在是军政一起抓,响当当的秦国二号人物。

老子终于成功了。”公孙鞅心中暗自高兴,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帮助秦孝公彻底击败魏国,让魏国人尝尝他公孙鞅的厉害。

二十

大良造公孙鞅为什么没有占领元里?因为他知道魏国还很强大,在这个时候与魏国人决战并不明智。所以,他仅仅把元里之战作为一个测试,一个路演,并不希望因此而把魏国的主要注意力吸引过来。

果然,魏惠侯在得知元里失守之后大吃一惊,但是随后得知秦国人主动撤军,又松了一口气。为了不影响正在与中原诸国作战的魏军的士气,他甚至下令隐瞒了这个消息。自然,也就没有准备对秦国进行报复。

“鞅,什么时候干一票大的?”秦孝公问。在报仇的问题上,他比公孙鞅更急。

“主公,虽然咱们在元里取得了一个小小的胜利,可是魏国毕竟实力强大,咱们还需要等待。现在的形势是,魏国就像一头老,正在与赵国齐国、楚国、宋国这些野们互咬。咱们呢,就是一头狼,远远地躲在老虎的屁股后面,冷不丁地咬他一口。在元里,咱们算是咬了一口。现在咱们要等更好的时机,狠狠地咬他一口,最好能直接咬下他的尾巴。”公孙鞅打了个比方,倒是很贴切。

“好,好,最好直接咬下他的卵蛋,哈哈哈哈……”秦孝公也觉得公孙鞅的比喻很贴切,索性自己又发挥了一下。

“哈哈哈哈……”公孙鞅也笑了。

转眼两年过去,到了秦孝公十年。这一年,魏国进攻赵国的邯郸,齐国和楚国双双出兵救援赵国。

机会难得,机会难得。

这样的机会,自然逃不过有准备的公孙鞅的眼睛。

“主公,机会来了。”公孙鞅把当前的国际形势汇报了一遍,告诉秦孝公这是一个十拿九稳的机会。

“好,打哪里?少梁,还是上地?”秦孝公很兴奋,决定打一个大一点的地方。

“不,安邑。”公孙鞅比秦孝公的胃口更大,要知道,安邑是魏国从前的首都,而且更具纵深。

公孙鞅知道,魏国人眼下根本腾不出手来救安邑,现在趁火打劫绝对是手到擒来。

秦军越过西河,直接包围了安邑。

此时,魏军主力正在攻打邯郸,还要面对齐国援军,而身后是楚军威胁首都大梁。所以,魏军根本无法救援安邑。

从另一方面来说,自从魏国迁都以后,重心到了中原,安邑作为旧的首都已经不再重要,现在也已经衰败得很厉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安邑守军根本无力对抗秦军,也根本无法守住安邑,再加上知道秦军砍头以及追杀的嗜好,哪里还敢对抗。所以,秦国大军一到,不等开战,安邑守军就大开城门,投降了事。

虽然投降也没什么好果子吃,总好过被砍了头给秦军挂在腰间。

轻松拿下安邑之后,公孙鞅得到了最新的线报,于是决定撤军。

是什么线报让公孙鞅决定撤军?

原来,魏军已经攻占了邯郸,之后与赵国和齐国达成了停战协议,而楚军也已经南撤回国。这意味着,魏国人已经腾出手来,即将转过头来救援安邑。

与魏国精锐作战,公孙鞅并没有把握,毕竟,他并不懂得兵法,而魏军的战略战术一直是领先于其他国家的。

当魏国大军杀到安邑的时候,秦国人已经走了很多天了。

两次攻打魏国,两次大获全胜。这样的战绩,在秦国过去是没有过的,甚至想都没有想过。

“狗日的公孙鞅。”秦国人民都这样说,充满了仇恨和佩服。

最高兴的人自然是秦孝公,连出了两口恶气,心里爽多了,对公孙鞅的欣赏也更多了。

“鞅,咱们什么时候夺回西河?”秦孝公问。两次胜仗固然很爽,可是撤军总是令他感觉不尽兴。

“主公,坐山观虎斗听说过么?别急啊,魏国与赵国、齐国之间迟早还要打,等到两败俱伤,或者魏国被击败的时候,咱们再趁火打劫,不是事半功倍?”公孙鞅倒不急,他看得比秦孝公要远得多。

秦孝公想了想,觉得有理。坐山观虎斗和趁火打劫这样的想法他是从来没有过的,秦国人一向朴实,不会趁火打劫。

“你说得有理,可是,咱们就干等着?”秦孝公问,这些年来年年变法,整得挺热闹,要是突然没事干了,岂不是很无聊?

“怎么会?还有大事要做呢。”

二十一

公孙鞅所说的大事确实是大事。

经过两次对魏国的战争,公孙鞅已经确认秦国具备了向东方发展的实力。

此前,秦国建都在雍,意在全力对抗西戎。如今,西戎都已经成了秦国的部分,因此,栎阳作为首都就已经显得落伍了。

既然已经确定了东进的策略,那么,国家的重心就应该东移。换句话说,迁都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为了逐鹿中原,魏国人迁都到了大梁。如果我们要向东发展,雍是不足以为首都的。”公孙鞅分析了形势,提出了建议。

“嗯,你说得对。而且,栎阳地方狭小,城池破旧,就是戎狄水平的大窑子。说句实话,中原国家来个使节什么的,我都不好意思说这就是我们的首都。”秦孝公跟公孙鞅有同感,基本上,公孙鞅说的,就是他想说而没说的。

“所以,我们要新建的都城,一要便利,二要宏伟,三要靠东。总之,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去建。”公孙鞅早有成竹在胸,说起来,他是见过世面的人。

“那,什么也别说了,选址、设计,都拜托你了。”秦孝公有些急不可待起来,虽然贵为国君,可是国际化大都市他还真没见过。

公孙鞅为秦孝公选定的新都城在咸阳,此地位于泾水渭水交汇的三角地带,都市的垃圾可以随水而去。同时渭河又是一条水上通道,打起仗来,顺流而下,运兵马运物资十分便利。

“好好,老子在上游拉个屎,晋国人就在下游吃,哈哈哈哈……”秦孝公得意地笑了,过去还真没想到这一点。

城市设计上,公孙鞅决定参照鲁国曲阜、卫国楚丘和魏国大梁来进行建造,设计的工匠早已经悄悄请到了,城市模型都有了。当然,宫殿的部分也有专门设计。

“好,太好了,真不愧是国际化大都市啊。”秦孝公也算是开了眼界。

就这样,在公孙鞅的主持下,咸阳开始建设。一年后,咸阳建成,秦国正式迁都。

在迁都的同时,公孙鞅还在秦国主持实施了郡县制。

什么是郡县制?

周朝采取的是分封制,也就是封建制,周王把土地分封给子孙功臣,就是诸侯,诸侯以周王为共主,但是各自国家各自管理,周王不干预。在经济上,周王仅仅收取贡品,象征意义远大于经济价值。

那时候,诸侯国都不大,方圆百里就算大国。

可是,到了春秋后期,经过春秋时期大规模的兼并重组,一些诸侯国变成了真正的大国,这个时候,诸侯国就要考虑大国的统治模式。从周王室的衰微中他们得到一个结论:不能把所有的地盘都封出去,军队一定要掌握。

在这样的想法下,一些国家开始设置县,由国君直接派地方行政长官进行管理。县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没有分封出去的土地,第二种是分封出去了,但是地方管理权不给领主,而是由君主派出人管理。

根据现有记载,最早设县的可能是楚国的楚武王。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楚国最初的县,是封出去的,但是同时派出行政长官。也就是说,被分封者享受土地和人民的收益,但是行政管理归于国君派出的行政长官。这样,就能避免被分封者做大做强,割据一方,分裂祖国。被分封者通常称为公,譬如叶公、息公等,而县的行政长官称为尹。

郡与县又不同,郡最初都是在偏远地方,由于人口稀少地方偏远,这些地方往往不封出去,但是又需要守护,于是成立军事目的的机构,就是郡。由于地小人少,一开始郡的级别地位都低于县。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边境的延展,郡的地位逐步上升,最终超过县并且下辖县。譬如,楚国的宛郡就下辖几个县,郡的长官通常为军事长官,称为守,由国君直接任命。

不管是县还是郡,其行政长官都不具有世袭的权力。

显而易见,郡县制大大提升了国君的集权,也大大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力量,并且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国家内乱和分裂。

所以到了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中原各国纷纷设立郡县。

公孙鞅在秦国推行郡县制,无疑是学习魏国的制度。对于他来说,设立郡县制的目的非常清晰。

首先,打击和限制秦国的旧贵族,也就是俗称的既得利益阶层。这个阶层,是变法的最大对立面,彻底打垮他们,才能让变法持续深入下去。

其次,秦国要东进,必须集中全国的力量,郡县制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

所以,当公孙鞅提出郡县制的构想之后,秦孝公全力支持。

秦孝公十二年,秦国开始实行郡县制,把乡﹑邑﹑聚等合并为县,建置了三十一个县。县令为一县之长,由秦孝公直接任命,下设县丞掌管民政,县尉掌管军事,此外,还设有管理各种事务的啬夫和令史等官吏,国家对这些官吏实行定额俸禄制。

郡县制之后,由于管理上的便利,公孙鞅对农田进行了统一的重新丈量划分,增加每亩地的面积,扩大农民的耕种面积。与此同时,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两年之后,秦国“初为赋”。什么是“初为赋”?关于这一点,历来解释非常多,然而却没有权威的说法。综合各种说法,“初为赋”似乎更应该是“开始征收口赋”的意思,也就是开始征收人头税。

此前,没有人头税,只有按户征收的田税。因此,所有人家,只要儿子还没有成亲,一律不分家。此时按照人头征税,所有男丁成年之后就开始征税。所以,如果一家中兄弟成年之后不分家,人头税就增加一倍。

有了人头税,秦国的税收又多了一大块。

从这一年起,十年的时间里,秦国专心于农业,与各国保持友好关系,甚至率领一些小国朝拜周王。

魏国被彻底麻痹了,各国被彻底麻痹了,天下被彻底麻痹了。

公孙鞅就像一个绝顶的炒股高手,建仓之后便耐心地等待时机。

二十二

公孙鞅始终觉得一个人很讨厌,非常讨厌。

这个人,就是景监

公孙鞅很享受每个人见到他都像老见到的感觉,他觉得这是他成功的标志。可是,只有一个人在他的面前很随便,这个人,就是景监。

因为对公孙鞅有恩,并且自以为两人是老朋友,景监似乎不太把公孙鞅当作秦国的第二号人物,而是当成了哥们,说话也不注意,嘻嘻哈哈甚至勾肩搭背。这让公孙鞅很恼火,有的时候也会很尴尬。不过最让公孙鞅恼火的是,景监还在喝多了的时候揭自己的老底,讲自己当初在魏国怎样混得一屁潦倒,一个朋友也没有。讲公孙鞅当初投靠自己时怎样厚着脸皮求自己,怎样勾搭自己的小女佣,结果被小女佣放了鸽子,等等。

公孙鞅越来越不能忍受景监了,所以他决定实践自己当初暗中发的誓:把景监变成太监

“景监大夫,很多人想要恢复书,其实我也想。可是,我还真不好意思提。你看这样行不,你来向主公提出来,我趁机附和你,这事情可能就成了。到时候,秦国人民都会感激你,功劳也是你的。你看,怎么样?”这一天,公孙鞅挖了个坑给景监去跳。

“鞅,好啊好啊,咱们就该互相配合嘛。”景监还在嘻嘻哈哈,完全没有料到自己正在进入公孙鞅的陷阱。

其结果可想而知,景监傻啦吧唧在秦孝公面前提到了恢复诗书,而公孙鞅却没有如预想般的附和,而是做出大吃一惊的样子。

“啊,景监大夫,你这不是公然反对变法吗?主公,这,这该当何罪?”公孙鞅演得真好,秦孝公竟然完全看不出来。

按照秦律,反对变法就是死罪。

“那,我只好大义灭亲了。”秦孝公表态,为了复仇大业,一个小小的宠臣在所不惜。

“那,我也只好大义灭亲了。”公孙鞅假惺惺地说,好像他跟景监的关系真的很铁一般。

景监当场吓得尿了裤子,想要痛骂公孙鞅,可是他知道这样的结果只会使自己死得更惨;想要争辩,可是其结果恐怕也是死得更惨。

怎么办?景监还算聪明。

“主公,我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吗?公孙大人,我错了,我太他妈错了。看在我也为秦国复仇大业出过力的份上,就饶了我吧。”景监这个时候只能哀求了,这大概是唯一可以活命的办法了。

秦孝公没有说话,而是转头看看公孙鞅。

“这样吧,说起来,景监大夫也真是功臣,没有他,我也不可能为主公效力。我公孙鞅不是个忘恩负义的人,我请求主公宽恕他,将爵抵罪。”公孙鞅说得情真意切,似乎真的不是个忘恩负义的人。

秦孝公一时没有答话,该怎么处置景监呢?他没想好。

于是,公孙鞅接着说:“主公,我看,死罪饶过,活罪不免,施以宫刑就算了。”

“嗯。”秦孝公点了点头,算是同意。

就这样,景监成了太监,官爵也被免去,成为庶人。没办法,靠给人帮佣凑活活着。

从那之后,景监再也不多说话。在他的心中,只有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