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怂人申不害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魏国撤军,韩昭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申不害为相国。

“凭什么,他不就是劝您认怂吗?”卿大夫们纷纷表示不服气,这个郑国小吏凭什么爬到我们的头上?

“屁话,认怂怎么了?保住国家没有?你们现在出来了,国家危难的时候你们在哪里?你们连个怂都不敢认,还有什么好说的?啊,认怂也是一门艺术,人家申不害就是比你们强。”韩昭侯将卿大夫们骂得血喷头,再也没人敢说话了。

不过,卿大夫们都等着看申不害的笑话,看他这个靠认怂起家的小吏能风光多久。

“怂人。”卿大夫们暗中都这么称呼申不害。

不要小看了吏。

水浒传》中宋江出场的时候曾这样介绍宋江:吏道纯熟。

什么是吏道?

吏的上司是官,官动嘴而吏跑腿,官决策而吏执行。所以,吏的前途决定于官。而同时,吏所要接触的人群层面远比官要复杂。他们上面要奉迎官,下面要对付民,中间还有吏之间的勾心斗角争风吃醋。

做一个吏,做一个优秀的吏是很不容易的,要懂得察言观色揣摩上意,这样才能让官高兴;要懂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这样才能在吏之间不得罪人;要懂得狐假威随机应变,这样才能吓唬住百姓。总之,做一个吏,随时随地要能够转换角色,调整心理。

宋江不过是略施吏道,就让江湖上的一帮鲁莽兄弟趋之若鹜,死心塌地,由此可见,吏道有多么大的力道。

而申不害就是个吏道纯熟的人,甚至是吏道纯熟的祖师爷。

申不害原本是郑国人,当个小吏混口饭吃。郑国存在非常严重的家族割据,像申不害这样没有背景的人基本上没什么前途可言,因此申不害也没什么追求,成天研究黄老之术,也就是黄帝养生和老子的《道德经》,准备在玄而又玄之中自我陶醉,了此一生。

可是后来突然有一天事情发生了变化,韩国鬼子来了,郑国不存在了。原先郑国的贵族们在一夜之间跟自己一样成了平头百姓,来了新的大夫管理自己。

申不害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变化,自己依然当自己的小吏。事实上,无论是外国入侵也好,改朝换代也好,总还是需要人干活的,因此对于靠力气吃饭的人来说,真是没什么变化。

郑国的灭亡对于申不害来说甚至是一件好事,他发现韩国人和郑国人不一样。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韩国的老贵族们毕竟少得多,整个国家的精气神比郑国要好得多。换句话说,机会比郑国要多得多。

申不害是个有心人,他知道黄老之术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学习更近切的知识。什么知识?法。

申不害从此开始研究刑名之学,也就是研究刑法。再加上他曾经研究的黄老之学,以及纯熟的吏道,他终于有了自己独有的一套东西。

基于申不害的人生经验,他认为吏道是自己生存发展的前提,要发展首先要生存,要生存就要善于察言观色,善于八面玲珑。这一点,他有经验,甚至有理论。

但是他同时明白,仅仅靠察言观色八面玲珑,却拿不出点真枪实弹,最终还是不行的。所以,变法是他必须要做的形象工程。

申不害在韩国开始变法了。

作为一个小吏出身的变法家,申不害左顾右盼,既要变法让韩昭侯高兴,又不能得罪太多人。

变法的第一项是“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这一点,与魏国相似,与秦国的军功制也相似,看上去很好。

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并没有具体的标准,特别是“因能而授官”,能或者不能,谁说了算?申不害象征性地免了几个庸官,提拔了几个新人,也就是如此而已。

变法的第二项是将军队国家化,从前的军队都是贵族的私家军队,到打仗的时候组合成国家军队。申不害认为这样的军队战斗力不行,应该将私家军队变为国家军队,统一训练,严格要求。这一项,倒是扎扎实实提高了韩国军队的战斗力。

变法的第三项是加强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

变法的第四项是颁布新的刑法。

基本上,这四项变法都是参照魏国和秦国的变法经验来进行的。不同的是,魏国和秦国变法都更加彻底,而申不害变法在内容上就有很多模糊之处,执行起来也并不坚决。

因此,我们可以说申不害进行了变法,也可以说其实他没有进行变法。

正因为几乎没有触动谁的利益,因此申不害在韩国朋友越来越多,安安稳稳地当了十五年的相国,直到鞠躬尽瘁。

史记》的记载称申不害变法使得韩国强大,十五年内再也没有遭受外敌。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正确,因为韩国几乎被魏国所包围,在申不害的“怂人”策略下,韩国紧跟魏国,自然没有其他国家来侵略他们。而这,与变法无关。

倒是韩非子对申不害没什么好评,认为他不仅耽误了韩国十五年时间,还遗祸后代,让韩国始终不能强大。

究竟是《史记》说得对,还是韩非子说得对,我们不妨来看看申不害的理论和事迹。

申不害提出任人唯贤,有功则赏无功则不赏,有才能则用无才能则不用。这话说来简单,实施起来难度极大,主要是认定和标准的问题。

譬如有功则赏,什么功给什么赏?不知道,只是个概念。这跟秦国的军功制形成对比,军功制是用人头领赏晋爵,绝对的硬指标。再说才能,什么是有才能,谁来界定?什么才能任用为什么官?这些也只是概念。

所以,韩国的奖赏有一搭没一搭,起不到奖励有功的作用。官员的任用也是一时一个标准,谁也弄不清为什么。基本上,时间稍长,大家也就不当回事了,只有韩昭侯当真。

申不害是谁也不愿意得罪,这样的话,为自己谋福利的时候,也不会有人反对。

申不害有位从兄名叫申不破,跟申不害的关系一直不错,时不时也送些礼品之类。

“兄弟,给我弄个官当当吧。”这一天,申不破终于提出了要求。

申不害当然不会拒绝申不破,真的不能拒绝。

那一天,韩昭侯的心情很好,还喝了点酒,申不害觉得这是个机会。

“主公,我认识一个人很有才能,可以做大夫。”申不害假装不经意间提起。

“好啊,叫什么?”

“申不破。”

“啊,那不是你哥哥吗?”就这么巧,韩昭侯听说过申不破,而且知道他的才能怎么样。

“啊,没错,主公知道就好了。”

“好什么好?寡人不同意。”韩昭侯拒绝了。

申不害没有想到自己的请求居然被拒绝,当时觉得很没有面子,就表现出一点不高兴来。

“相国啊,是你跟我说要因能而授官啊,可是如今又来推荐你那没有才能的从兄,那你说,寡人是听你的呢,还是不听你的呢?是听你前一句呢,还是听你后一句呢?”韩昭侯也有点不高兴了。

申不害猛然清醒了,自己高不高兴不要紧,如果韩昭侯不高兴,那就真的麻烦了。

“主公,不害错了,真的错了。主公真是英明啊,能够为主公效力,真是不害的荣幸。主公,啥也别说了,回家我就打发申不破回乡下种地去,他就是种地的材料,当什么大夫啊?”申不害认错的速度是惊人的,也是彻底的。

当天回到家,申不害真的赶走了从兄,让他回乡下种地去了。

无论是当初李悝在魏国还是商鞅在秦国,颁布新法的同时都要废止旧法。可是申不害倒好,颁布新法了,旧法并没有废除。

于是,新法旧法并行,什么时候使用新法,什么时候适用旧法,那不仅仅要看法官的心情,更要看法官是喜欢原告还是喜欢被告。

譬如说武大郎状告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按照旧法,武大郎胜诉,西门庆赔偿损失。按照新法,武大郎与潘金莲离婚,潘金莲嫁给西门庆。如果法官是武大郎的弟弟,那就按照旧法;如果法官是西门庆的外甥,那就按照新法。

总之,没有新法的时候,人们还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可是新法颁布之后,人们反而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了。

那么,申不害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他的理论就是这样的。

申不害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术”。

什么是“术”?就是“权术”。什么是“权术”,来看看申不害怎样诠释。

“主公,要治理好国家,让群臣敬畏,就要运用术。什么是术?就是保持神秘感,什么事情都不要明确自己的想法,让臣下去猜。这样,您就始终掌握主动权,臣下就总是处于被动。您有什么爱好也不要让臣下知道,这样臣下就不能投您所好,利用您的欲望。总之,您要像神一样见首不见尾,这样的话,臣下就不敢轻举妄动了。”申不害给韩昭侯这样建议,实际上就是让韩昭侯利用各种手腕来让卿大夫们捉摸不透,因此也就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

这段话在《韩非子》里有记载,原文是这样的:

上明见,人备之;其不明见,人惑之。其知见,人惑之;不知见,人匿之。其无欲见,人司之;其有欲见,人饵之。故曰:吾无从知之,惟无为可以规之。

执法模糊化,行政模糊化,申不害的理论实际上接近于恐怖统治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唯一的好处是国君的安全感会增强,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法治不彰,人们就会非常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创造力和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综观战国七雄,韩国人才数量仅仅高于秦国。

其次,内部勾心斗角严重。国君神秘化,卿大夫们只能猜。于是卿大夫们也神秘化,整个国家政治处于神秘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十分紧张的。

除了权术之外,申不害还提倡国君独断专行。

“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这段话也在《韩非子》中记载。

申不害的理论是基于他的出身的,作为一个小吏,他缺乏安全感,因此他认为韩昭侯同样缺乏安全感。所以,他的理论都是为了增强韩昭侯的安全感。

申不害同时强调无为而治,后人理解为这是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其实这与老子的思想无关。老子的无为而治是针对战争,希望以此实现和平安宁。而申不害的无为而治一个原因是他没有能力去“有为”,另一个原因是大家无为就大家都有安全感。

韩昭侯本身可能也确实缺乏安全感,所以对于申不害的理论深信不疑,并且身体力行。

申不害曾经问韩昭侯:“有一个美丽的玉杯,但是没有杯底。有一个不值钱的陶杯,但是有杯底。请听题:您要喝酒,是用玉杯,还是用陶杯?”

“陶杯。”韩昭侯毫不犹豫地说。

“这就对了,玉杯虽美,可是它是漏的。主公您虽然伟大,可是总是不能发挥出来。为什么?因为漏啊。您的伟大想法总是泄露出去,有人利用有人阻挠有人搞破坏啊。”

“对啊。”韩昭侯恍然大悟的样子。

从那之后,韩昭侯不仅平时跟大臣们说话总是欲言又止故弄玄虚,而且多了一个习惯。什么习惯?就是每当有大事要决定的时候,韩昭侯就一个人睡觉,大小老婆们都不临幸。为什么?怕说梦话泄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为了测试身边人的忠诚程度,韩昭侯使用了后来“指鹿为”的方式。一次,韩昭侯招待身边侍从们吃饭喝酒,每人发了一只爪子。韩昭侯故意将自己的鸡爪子握在手心,然后很惊讶地说:“我的鸡爪子怎么不见了?”大家帮着找,一个侍从将自己的鸡爪子献上,说自己找到了。

“骗子。”韩昭侯说,然后将他开除出了侍从队伍。

韩昭侯还严格限制官员们的职责范围,每个官员都不许越俎代庖,以防止官员们权力过大。

有一天韩昭侯喝醉了,躺在榻上睡觉,当时天气有点冷,负责管理他帽子的官员叫做典冠,典冠看见韩昭侯睡了,就给他盖了一件衣服。

韩昭侯醒来之后,发现身上多了一件衣服,于是叫来侍从官员们。

“谁给我盖的衣服啊?”韩昭侯问。

“是我。”典冠得意地说,这算立功吧。

韩昭侯的脸色立即变得很难看。

“典衣!”韩昭侯大喝,典衣是管理衣服的官员,“身为典衣,你不为寡人盖衣服,是不是失职?”

典衣吓得半死,急忙认错。

韩昭侯下令处罚了典衣。

典冠还等着奖赏呢,却听见韩昭侯又是一声怒喝:“典冠!你身为典冠,却做了典衣的事情,这不是逾越吗?不该做的你做了,那不该拿的你是不是也要拿啊?”韩昭侯不等典冠申辩,下令处罚典冠。

这样的事情多了,韩国官场噤若寒蝉,大家是能不做事就不做事,不关自己的事情绝不沾边,什么乐于助人当仁不让统统没有。

到最后,韩昭侯想不独断都不行了,因为大家谁也不说话了。

神秘化的进一步就是神化,韩昭侯就朝着神化自己的方向发展过去了。

有一次国家祭祀,韩昭侯没事亲自去看筹备情况,结果看到准备做祭品的,嫌小。

“换头大的,祖上饭量大知道不?”韩昭侯下令。

到了祭祀的时候,韩昭侯发现还是那头猪,下令处罚祭祀官。

“哇,国君连猪长什么样都知道啊。”人们都很惊讶,因为猪都长得差不多。

“主公,您怎么知道的?”申不害问。

“你别告诉别人,这头猪吧,它是个聋子,敲锣打鼓它都听不到。”韩昭侯说。他很得意。

“主公圣明啊。”申不害先拍了一个马屁,然后借题发挥起来,“聋子为什么让人注意呢?因为他有耳朵却听不到。瞎子为什么让人注意呢?因为他有眼睛却看不到。疯子为什么让人注意呢?因为人说话应该有条理。所以,如果没有耳朵,人家就不会说你是聋子。如果没有眼睛,人家就不会说你是瞎子。如果人没有理智,也就无所谓谁是疯子。所以啊,人就应该装聋作哑,像猪一样生活,那样的话,世界就和平了。”

申不害的说法,可以说是无为而治,也可以说是愚民思想。总之,申不害的意思就是,如果每个人都没有欲望了,大家就都有安全感了。

如此种种,基本上,在申不害的引导下,韩昭侯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跟臣下斗心眼,而卿大夫们就是猜测韩昭侯在想什么,却总也猜不到。即便猜到了,也假装没猜到。第六章庞涓韩国认怂,这让魏惠侯和庞涓十分得意。对于他们来说,这算是小试刀,他们真正的敌人是赵国

为什么魏国视赵国为头号对手呢?这当中有很多因由。

首先是魏惠侯本人在即位之初曾经被赵国包围,险些被活捉,这让他十分恼火,认为赵国人既阴险又可憎。

其次是魏惠侯曾经长期在中山做国君,每次在魏国和中山之间来往都要经过赵国,赵国人总是阴阳怪气很不爽的样子。更可恨的是,赵国人总在暗地里挑拨中山的内部矛盾,煽动中山人反抗魏国统治者。

再其次,赵国一向以阴险毒辣著称,军队的战斗力一向也很强。相比较,齐国虽然富裕,可是军队战斗力一般。所以,要称霸中原,就要战胜赵国,赵国认怂了,齐国也就老实了。

再再其次,由于子夏、吴起公叔痤卫国人对魏国所做的巨大贡献,因此魏国和卫国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魏国向卫国提供保护,而卫国则紧跟魏国。但是,赵国始终亡卫国之心不死,最近又在和宋国勾勾搭搭,暗中准备联合瓜分卫国。卫国早已经暗中向魏国求救,而魏国也绝对不会坐视不理。

现在我们来看看赵国这个时候是什么情况。

当初赵无恤,也就是赵襄子,与魏韩两家灭了智瑶,瓜分晋国之后,感觉当初抢了大哥伯鲁的第一把交椅,十分过意不去,因此干脆立了伯鲁的儿子代成君为太子。可是代成君没能熬过赵襄子,早早死了。于是,赵襄子又立代成君的儿子赵浣为太子。

赵襄子死后,赵浣继位,就是赵献侯。可是赵献侯根基不牢,被赵襄子的弟弟赵桓子赶走了,赵桓子自立为赵桓侯。谁知道赵桓侯高兴了不到一年就呜呼哀哉,他儿子根基更不牢,结果被赵国的公卿大夫们联手给杀了,迎回赵献侯。

过了一年的干瘾,害得儿子人头落地,这不是吃饱了撑的?

赵献侯薨了之后,儿子赵烈侯赵籍继位。在赵烈侯在位时期,赵国正式成为诸侯。

赵烈侯去世的时候,没有把宝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武公。武公干了十三年去世,大家扶立赵烈侯的儿子太子章为赵敬侯,武公的儿子公子朝不服气,结果被赶到了魏国。

不管怎样,看来赵家是有传位给弟弟,以及弟弟再传位给哥哥的后人的传统的。所以到了宋朝,先是宋太祖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后是赵光义的后代宋高宗赵构传位给了赵匡胤的后人宋孝宗。这是后话。

赵敬侯与魏武侯同年继位,与魏武侯一样,赵敬侯也比较喜欢战争。赵敬侯在位期间,赵国几乎与所有国家都进行过战争,战绩还不错,胜多负少。

赵敬侯还干了一件大事,就是把赵国的首都从晋阳迁到了邯郸

与魏国相比,赵国缺少李悝吴起这样的划时代的人才,所以在国家治理上略落后。但是,这也同时说明,赵国的社会矛盾不像魏国那么激化。

实际上,相比于除齐国之外的其余各国,赵国对百姓一直是不错的,再加上原本官僚阶层就比较精简,因此社会矛盾相对要小得多,无论是百姓还是士这个阶层都能安居乐业。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赵国没有变法,百姓还是愿意替国家出力,这也是赵国战斗力还不错的原因。

赵敬侯薨后,太子赵种继位为赵成侯。赵成侯继承了父亲的性格,也喜欢四处征战。

基本上,这段时间里,最喜欢战争的两个国家就是魏国和赵国,两个国家时而为友,时而为敌,他们之间的战争互有胜负。

不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无论赵国还是魏国,一旦对方遭到秦国或者齐国的攻击,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出兵救援。似乎在他们看来,三晋再怎么打,也是兄弟之争,外人要是敢来欺负兄弟,那就兄弟一起上了。

虽然在对付外人的问题上他们团结一致,可是他们又都将对方看作最大的敌人。除了骄傲的三晋人不把其他国家放在眼里之外,这也和他们之间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联。

自从魏国占领了中山,魏国和赵国之间就互相看着不顺眼了。赵国的感觉是非常难受,总感觉自己的脖子被魏国人掐着。所以,赵国嘴上不说,实际上一直在暗中搞破坏,让魏国人在中山过不安生。

而魏国人的感觉是喉咙里卡了刺,这个鱼刺就是邯郸。如果拿下邯郸,将魏国与中山连为一体,那就真的是大魏国了。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把赵国人赶到太行山以西去。

按照魏惠侯的想法,韩国认怂之后,魏军可借着余威,直接挥兵北上,攻打赵国。可是,庞涓提出不同看法。

大王,赵国可不是韩国啊,赵国人的意志力不是韩国人可以相提并论的。想当初,范家和中行家攻打赵家,结果是范家和中行家完蛋;后来,智家攻打赵家,结果是智家完蛋。如果咱们贸然进攻,赵国人死守邯郸,那恐怕反而对魏国不利啊。”庞涓的顾虑是有道理的,赵国尽管不如魏国强大,可是人民团结,真要守起城来,只怕魏军会进退两难。

“那,难道就对付不了赵国人?”魏惠侯觉得庞涓的话有道理,可是又不甘心。

“不如,大王派我出使赵国,麻痹赵国人,然后趁其不备,突然发动进攻。”庞涓早就想好了办法,此时说了出来。

“好,庞将军妙计。”

就这样,庞涓作为魏国使者前往赵国。

当初魏国攻打韩国的时候,赵国人原本答应救援韩国,可是又有些犹豫,不太敢得罪魏国。正在犹豫,韩国人认怂了,赵国人松了一口气。但是紧接着,赵国人又紧了一口气。

“奶奶的,韩国怂了,魏国会不会来攻打我们?魏国要是攻打我们,恐怕韩国是不会来救援我们了。”赵成侯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正要派人去魏国打探消息,魏国使者庞涓来了。

这个时候庞涓来干什么?赵成侯想不明白,不过这总比庞涓带兵来要好吧。

赵成侯立马召见了庞涓,相国大成午陪同。

庞涓来了,气宇轩昂,精神饱满,一开口就是标准的洛邑周朝普通话,显得气质十分高雅。赵成侯立马有些喜欢庞涓,心说这兄弟是个人才。再看看形象猥琐的大成午,心里顿时凉了半截。

庞涓很谦恭地拜见了赵成侯,表示这次魏侯派他来,是为了和赵国结盟,与韩国一起重新结成三晋联盟,联手对付其他国家,共同富裕,共同强大。

“我们希望,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深化两国之间业已存在的传统友谊,和平共处,互利双赢。”最后,庞涓这样表示。

赵成侯和大成午对视了一眼,眼中都放出光芒。

“哎呀,庞涓先生,您就是传说中的和平使者吧?太好了,我们就盼着跟魏国结盟呢。”赵成侯有些喜出望外,不过,还有令他更惊喜的。

“为了表达我国对于贵国的深厚感情,魏侯特为贵国献上上等檀木一批。”庞涓还带来了礼物,而且是贵重的礼物。

赵成侯高兴坏了,要知道檀木是贵重的木材,主要产自魏国,视为国宝,是做棺材的上上之选。当然,不做棺材,做什么都好。

“魏侯的意思,是希望魏赵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能像檀木一样永不腐烂,永不发臭。”庞涓接着说。

赵成侯瞥了庞涓一眼,心说这是在说檀木呢,还是在说檀木棺材里的尸体呢?难道,庞涓就这水平?

“那什么,多谢魏侯美意。”赵成侯表达了谢意。

“庞涓有诗一首献给贤侯。”

“哦?好啊。”赵成侯又有些惊讶,这庞涓看来还是文武全才,能打仗,还能背诗。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庞涓高声吟颂。这是《诗经》里的一首,是借伐木工人之口讽刺贵族不劳而获的。

赵成侯和大成午都有些尴尬,庞涓是在讽刺我们吗?看看庞涓声情并茂的样子,似乎又不是。大概,是因为这首诗里说到了檀木吧。

“看来,这庞涓肚子里没什么料啊。”赵成侯和大成午都这么想,顿时有点轻视他。

庞涓把赵国君臣的表情变化都看在眼里,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庞涓走后,赵成侯下令在邯郸以南修建行宫,栋梁全部使用檀木,行宫因此命名为檀台。

赵国人高高兴兴修建檀台去了,庞涓则加紧练兵。

十一

在韩国认怂的第二年,魏惠侯和庞涓决定讨伐赵国,理由是赵国入侵魏国的盟国卫国。

其实,要找个战争理由很简单。甚至,根本不需要理由。

不过,赵国也确实入侵了卫国。

“主公,在出兵之前,咱们还要先做点功课。”庞涓并不急于动身,作为鬼谷子的得意门生,庞涓可不是浪得虚名的。

“什么功课?”

“环顾四周,咱们基本上没什么朋友。不过也无所谓,老虎不会跟狗做朋友。但是,在捕食一条狗之前,还是要尽量减少其他狗来援助的可能。我算了算,楚国和齐国是我们无法拉拢的,韩国和宋国是我们可以对付的。所以,在出兵之前,拉上韩国和宋国,减少潜在的敌人,也让赵国感到压力。”庞涓的思路是清晰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先做好国际环境的铺垫是很重要的。

“高明。”魏惠侯不由得赞赏,不过想想,又有些疑问,“可是,韩国跟赵国关系不错,会跟我们出兵吗?宋国也正跟赵国打得火热,会跟我们打赵国吗?”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韩国出兵,而是要确保他们不会在背后捅刀子。而宋国如果不答应我们,我们就先打宋国;如果答应我们,他们与赵国之间的联盟就会崩溃,这对赵国将是一个严重的心理打击。”庞涓早就想好了结果,他并不是一个天真的人。

“那么,齐国和楚国救赵国怎么办?”

“主公放心,这两个国家虽然强大,可是骨子里都害怕魏国,料他们没这个胆子。”庞涓自信地说,他看透了这两只纸老虎。

魏惠侯点点头,既然庞涓考虑得这样周详,看来攻打赵国是十拿九稳了。

为什么没有考虑秦国救赵国的可能性呢?因为地球人都知道,秦国人最恨的其实不是魏国人,而是赵国人,几百年前的赵盾算是伤透了秦国人的心,如果不是路途遥远加上要穿越魏国,他们早就去打赵国人了。

魏国使者前往韩国和宋国,请求两国与他们共同攻打赵国。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魏国使者来到韩国,韩昭侯和申不害不敢怠慢,热情招待。不过当魏国使者奉上国书,请求韩国出兵,与魏国一同攻打赵国的时候,韩昭侯傻眼了。

“这个,这个,啊,今天几月几号了?”韩昭侯岔开话题,拖延时间。

“八月六日。魏侯希望韩侯能够答应我们的请求。”魏国使者也不含糊,把话题给扯了回来。

韩昭侯是一百个不愿意,可是又不敢贸然拒绝,没办法,看看申不害,希望他能有什么办法。

申不害其实也没什么想法,如果韩昭侯愿意出兵,他就说出兵的好处。可是眼下显然韩昭侯不想出兵,那自己就要想办法对付魏国使者了。

“那什么,贵使者听我说。话说当年呢,赵国和韩国之间要打仗,都请魏国出兵,结果,英明的魏文侯都拒绝了,他老人家说‘魏韩赵三家是患难与共的兄弟,为什么要打仗呢?’从那之后,韩国和赵国都奉魏国为盟主。如今哪,天下形势这么复杂,兄弟之间更应该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啊。所以,这个兵我们不能出。不过,对于赵国做得不对的地方,我们要谴责,我们还要派使者去赵国,劝他们答应魏国的合理要求。您看,这样行不?”申不害一口气说完,滴水不漏,魏国使者竟然无话可说。

不管怎样,韩国尽管没有答应出兵,却也表了个态,要谴责赵国。基本上,这也是庞涓可以接受的结果。

“这年头,谁也不比谁傻多少啊。”使者回来报告之后,庞涓笑道。

再说另一个魏国使者前往宋国。宋国这些年来因为被侵犯较少,所以土地与人口小于大国,但是大于小国。实力有一些,但是跟大国对抗就没有资本了。

所以,当魏国使者到来并要求他们出兵的时候,宋国上下就乱成了一锅粥,想要拒绝,不敢;真的出兵攻打赵国呢,又实在不愿意。

可是,宋国人没有拖延的资本,魏国人要求的是限期答复。

“好,我们出兵。”宋国国君只得答应,先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再说。

等到魏国使者回去,宋国国君立即派使者前往赵国说明情况,寻求理解。

宋国使者来到赵国,觐见赵成侯。而此时,恰好是檀台修建完毕,准备进行落成大典的头一天。

“魏国人要来攻打赵国了,我们特地来送个信儿,千万别说是我们说的。”宋国使者一开始先报告个秘密,算是讨个好。

“怎么可能?”赵成侯还不信呢。

“怎么不可能?魏国人还让我们一块出兵呢。”

这下,赵成侯总算信了。

“那什么,你们出兵吗?”赵成侯问。尽管宋国的力量不强,可是毕竟是盟友啊,盟友出兵打自己,心情上也很糟糕啊。

“那什么,是这样的。我们不答应魏国人呢,怕得罪他们;我们答应魏国人呢,又对不起您。所以我国国君派我来呢,就想问问您,要是您摊上这样的事情,您怎么办?”宋国使者挺会说话,把球踢到了赵成侯这边。

赵成侯看看宋国使者,见他像个迷途的孩子一样用求助的眼光望着自己,实在不忍心斥责对方。于是,他闭上眼睛去想宋国使者的问题。

“实不相瞒,这确实是个难题,魏国比赵国强大,你们确实得罪不起。唉,算了,你们出兵就出兵吧,我不怪你们。”赵成侯是个实在人,说了大实话。

赵成侯的话让宋国使者一阵感动,松了一口气。

“我代表我家主公向您表达一万分的敬意。您看这样行吗,我们答应魏国人出兵,然后进入赵国境内包围一座城池,做做样子给魏国人看。”宋国使者提出了这样一个方案,当然这是早就定好的。

“好好好,多谢多谢。”赵成侯表示谢意。

就这样,宋国人做到了魏国和赵国两不得罪。

这年头,谁也不比谁傻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