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齐残楚——离骚
魏三娘的儿子们都死了,按理说,这一季应该结束了。可是,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需要在这儿介绍,因为这个人与楚怀王有很大的关系。
这个人,就是屈原。
屈原,名平,楚国王族。战国时期,楚国王族中的屈、景、昭三姓为三大家族,基本上楚国的要职都由这三个姓氏的人担任。
不过,相比于景家和昭家,屈家似乎要弱势一些。基本上,军权多在景家,政权多在昭家。
屈原算是屈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家族已经衰落,自身的职位并不高,对当时楚国的政治影响不大。至于有人说屈原是楚国继吴起之后的变法家,则纯属牵强附会。
尽管在政治上没有建树,屈原却在另外两个领域颇有建树。
一个是文学领域,屈原是楚辞的祖师爷。
另一个是端午节,屈原被认为是端午节的祖师爷,每年端午的时候,人们就会怀念他。
三十四
屈原是个很博学的人,因此他被楚怀王任命为左徒,基本上等于秘书长的角色。这个职位级别不高,但是接触楚怀王的机会比较多,因此在早期,屈原对楚怀王还是有些影响力的。
屈原精通周礼,固守贵族文化,憎恶秦国,喜爱齐国,是楚国著名的亲齐派,因此屈原一直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楚怀王几次被张仪所骗,屈原都坚决反对。
事实证明,屈原是有远见的。
作为左徒,屈原和上官大夫都是楚怀王身边的官员。不过,屈原的才华是上官大夫无法相提并论的,而屈原对于只会拍马屁的上官大夫非常瞧不起。
基本上,楚怀王起草诏令的活都是屈原来干,出使齐国的活也都派屈原,因为齐国有稷下学宫,没学问的人实在是拿不出手。
有才华的人通常孤傲。屈原就是个孤傲的人。
上官大夫相当于楚怀王的办公室主任,负责楚怀王的起居住行,因此跟屈原有些工作交集。通常,楚怀王有些政令会交给屈原去起草,上官大夫就常常凑过去看,可屈原从来不给他看。
上官大夫很恼火,于是常常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屈原很牛啊,他说这些政令的功劳都是他的,起草政令只有他能干,别人根本干不了。”上官大夫常常这样说。
“真的?”楚怀王每次都很气愤,他感觉屈原占了自己的便宜。
所以,楚怀王渐渐地疏远了屈原,屈原的话越来越没有分量。
楚怀王第一次被张仪骗的时候,屈原就劝楚怀王不要上当,秦国人没什么信用可言。
楚怀王根本不把他的话当回事,结果呢,被骗了。
被骗了的楚怀王并没有因此而认为屈原有远见,而是感觉屈原更得意了。因此,就更加疏远屈原。
不知什么原因,屈原被免去左徒职位,任命为三闾大夫,基本上就是个闲职。
后来楚怀王声称宁可不要汉中地,也要杀张仪,张仪竟然大胆前来,谁知道楚怀王再被忽悠,放走了张仪。这一次,屈原正在出使齐国,回来之后听说放走了张仪,急忙劝楚怀王杀死张仪。楚怀王本来就有点后悔,于是派人去追张仪,当然追不上了。按理说,这一次楚怀王应该对屈原更信任了,事实上却不是,楚怀王更加不喜欢屈原了。
屈原不久就被外放到汉北,那里离秦国很近。
屈原感慨自己一腔热血却遭到无视甚至贬谪,非常郁闷,于是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离骚》。
再后来,魏冉忽悠楚怀王去秦国,经过汉北的时候,屈原拦路苦谏,结果楚怀王还是去了。最终,楚怀王死在了秦国。
按理说,到这个时候,屈原已经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远见和忠诚,应该重用才对。可是,事情并非如此。
楚怀王死后,楚顷襄王继位。
楚顷襄王并没有召屈原回京,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屈原是著名的反秦派,而楚顷襄王很惧怕秦国;
第二,三大家族之间实际上在你争我斗,屈原的才华受到嫉妒;
第三,公子兰、上官大夫等人在楚怀王的一系列错误决策中表现弱智,因此对屈原十分嫉恨。
屈原非常失望,于是三次写信给楚顷襄王,指责公子兰等人贪腐误国,请求回到郢都帮助楚顷襄王改革国政。
结果,楚顷襄王没当回事,可是公子兰知道了,对屈原更是恨之入骨。公子兰现在是什么职位?令尹。
公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不断地在楚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结果楚顷襄王决定流放屈原,从汉北流放到湘南。
失望,郁闷,愤懑,屈原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岂止是热脸贴上了冷屁股!
屈原始终关心着天下大势,可是又不能回到郢都。眼看着秦国人步步紧逼,楚国节节败退,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更加痛苦。
后来,秦将白起攻陷楚国首都郢都,屈原知道楚国必将亡国了。于是,屈原从失望走向了绝望。
在汨罗江畔,屈原决定结束自己的人生。
在江边,屈原披头散发,面容憔悴,高声吟诵着自己的诗来抒发郁闷的心情。这个时候,一个渔翁看见了他,一开始以为他是个为情所困要投江自杀的疯子,可是后来他发现这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屈原,于是,一段对话发生了。
“先生你难道是三闾大夫屈原?你怎么混成这副模样了?”渔翁问。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说,整个国家都是浑浊的,只有我是清白的,大家都在醉梦之中,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就被放逐了。
渔翁听后就笑了,他觉得屈原很迂腐。
“什么是圣人呢?我听说圣人就是能够与时俱进的人。举世混浊,没关系啊,咱就随波逐流,浑水摸鱼。众人皆醉,那咱正好吃好吃的喝好喝的,把自己整个死饱。你这么有才华,这么有智慧,何必要把自己整得被流放,混成这个鸟样子呢?”
“唉。”屈原叹了一口气。渔翁的话虽然很粗俗,屈原听着却并不刺耳,因为渔翁并不虚伪。
“大爷啊,我听说,刚洗完头,一定会把帽子拍打干净。刚洗完澡,一定会把衣服上的灰尘甩一甩。每个人都是一样啊,身子干净了,就不愿意去穿脏衣服。我宁愿投入滚滚江水喂鱼,也不愿意以清白之身跟那些污浊的王八蛋们沆瀣一气。”
说完,屈原抱起一块石头,纵身跳进了江里。
渔翁大吃一惊,大呼救人。附近的渔民们都赶来了,听说屈原投江,纷纷下水去救,可哪里还能看到屈原的尸体呢!
“屈原说他要喂鱼。”渔翁说。
于是,渔民们纷纷拿出自己家中的饭团投进江中喂鱼,以免它们吃屈原。
这一天,恰好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从那之后,每到端午节,人们就纪念屈原,吃粽叶包好的饭团,这就是粽子。端午节吃粽子就是这么来的。当然,后来又发展出了赛龙舟。
屈原的身世大致如此。
三十五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后来被称为楚辞。
周朝是个有文化的朝代,从周朝建立之后,周王室每年都要派人前往中原国家采集流行于民间和贵族之间的诗歌,后来这些诗歌被孔子汇集为《诗经》。但是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这项工作就终止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诗是停滞的,取而代之的是思想家们的各种议论文。
楚国原本是南蛮国家,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学习,他们反而更好地继承了周文化。到春秋末期,中原国家的文化发生巨大变化,而楚文化反而成为最正宗的周文化。
在这样的条件下,楚地的诗歌正式接棒《诗经》,扛起中原文化的大旗,而屈原就是这个旗手。
楚辞对《诗经》有借鉴,但是更多地融合了楚地的文化风格,浪漫主义风格被注入。
根据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屈原的作品有二十五篇,即《离骚》一篇,《天问》一篇,《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则还有《招魂》一篇。
《诗经》多采自民间,因此多半是短篇。即便是采自王家或者诸侯的诗篇,也不会太长。屈原则偏好长诗,《离骚》一篇就有两千四百多字。好在《离骚》没有被学校要求全文背诵,否则不知多少学生要跳汨罗江了。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魔幻味道十足。在格式上,屈原不再玩《诗经》的四字一句,每句字数随心而定,句间多用“兮”承接,天然有种感慨的味道。
后代的汉乐府、唐诗、宋词等都继承了楚辞的风格。
可以这样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孔子的《诗经》是归纳总结和记载传播,屈原所创新的楚辞则是发展和创新,二者并肩而立,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基石。
中原文化催生了楚文化,楚文化反过来引领了中原文化。
楚辞经过屈原的肇始之后,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进行了继承发展。
相比较,楚辞的流传比《诗经》还是差一些,因此人们的熟悉程度也就有所逊色。
在中国的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国殇》这一首,摘录于下。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虽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这首诗是描写楚军征战的,从诗的内容看,这显然是楚军与秦军交战,而屈原在世期间楚军每战必败,而且败得很惨,几乎都是全军覆没,所以屈原写道:“出不入兮往不反”,“首虽离兮心不惩”。
屈原诗中最有名的一句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外,楚辞还有一些经典名句,有人摘选如下: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九章·涉江》)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九章·涉江》)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卜居》)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屈原《卜居》)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渔父》)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宋玉对楚王问》)
三十六
对于屈原,后人基本怀有崇敬的态度。
汉初,贾谊在长沙作《吊屈原赋》,感慨屈原有心报国无力杀贼的人生: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託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伯夷负兮,谓盗跖廉;莫邪为顿兮,铅刀为铦。于嗟嚜嚜兮,生之无故!斡弃周鼎兮宝康瓠,腾驾罢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章甫荐屦兮,渐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独堙郁兮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遰兮,夫固自缩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辜也。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皇翔于千仞之上兮,览惪煇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征兮,遥增翮逝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鳣鱏兮,固将制于蚁蝼。
历来,对屈原的研究极多,各种奇谈怪论难免出现。
近年来,有人根据屈原诗中所写的屈原喜爱服饰的性格特点,推论出屈原是个同性恋,楚怀王是他的好基友。呜呼,大概是看基友电影看多了。
此前,一些上官大夫的徒子徒孙们将屈原定义为“改革家”“法家”,甚至称屈原的最高理想是“大一统”。呜呼,这是在赞扬屈原呢,还是在诋毁屈原?
就如孔子一样,屈原在政治上没有成就可言。屈原也没有一个成型的所谓政治学说,他是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
司马迁对屈原非常崇敬,将他和贾谊合并记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在最后写道:“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历朝历代,骚人墨客对屈原多有吟诵,摘选如下:
江上吟
〔唐〕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评语:好诗,白老湿载妓随波,当心朝阳群众举报。)
笑歌行
〔唐〕李白
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
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苏秦所以不垦二顷田。
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
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
笑矣乎,笑矣乎!
赵有豫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
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无成。
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
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
男儿穷通当有时,曲腰向君君不知。
猛虎不看机上肉,洪炉不铸囊中锥。
笑矣乎,笑矣乎!
宁武子,朱买臣,叩角行歌背负薪。
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狂人!
(评语:好诗,学几句走吧!屈原若是遇上李白,八成也被灌醉。)
渔父词(其五)
〔宋〕王谌
离骚读罢怨声声。曾向江边问屈平。
醒还醉,醉还醒。笑指沧浪可濯缨。
(评语:白老湿的学生。)
楚城
〔宋〕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评语:陆老师可谓屈原传人。)
端午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
试为问大钧,举杯三酬地。
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
生为薛城君,死作汨罗鬼。
高堂狐兔游,雍门发悲涕。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知死者贵。
勿谓死可憎,勿谓生可喜。
万物皆有尽,不灭唯天理。
百年如一日,一日或千岁。
秋风汾水辞,春暮兰亭记。
莫作留连悲,高歌舞槐翠。
(评语:文丞相令人敬佩。)
双调·拨不断
〔元〕马致远
酒杯深,故人心,相逢且莫推辞饮。
君若歌时我慢斟,屈原清死由他恁。
醉和醒争甚!
(评语:活在元朝,醉比醒好。)
江城子·嵩山中作
〔金〕元好问
众人皆醉屈原醒。笑刘伶,酒为名。
不道刘伶,久矣笑螟蛉。
死葬糟丘殊不恶,缘底事,赴清泠。
醉乡千古一升平。物忘情,我忘形。
相去羲皇,不到一牛鸣。
若见三闾凭寄语,尊有酒,可同倾。
(评语:活在元朝,醉比醒好。)
屈原
〔当代〕郭沫若
宁赴常流终不悔,卒成雄鬼亦堪奇。
亡秦三户因何故?日月江河一卷诗。
(评语:上官大夫传人也来吟屈原?哼哼,哈哈。)
屈原
〔当代〕毛泽东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评语:还是主席厉害。)
虞美人·屈平
〔当今〕今剩叹
皇天纯命郢都患。渔父招魂叹。
离骚天问客舟中,凄楚行歌,蒿艾识遗风。
而今谁问震愆否?江夏求容与。
悲欢离合总无情。那后长河,篙底泪伶仃。
(评语:今剩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