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归秦——名冠诸侯魏公子
秦庄襄王最近的心情很好,前方传来的都是捷报。
心情好,胃口就好。
秦庄襄王隔三差五举行一个小规模的宴会,之所以说是小规模,是因为只有三个人,就是自己、夫人赵姬和相父吕不韦,都不是外人。
这一天,秦庄襄王特地叫人做了自己当年困顿时候吃的饭菜,美其名曰“忆苦思甜”。
三人一边吃一边回顾在邯郸的往事,倒也其乐融融。
正说得高兴,内侍慌里慌张进来了。
“大王,不好了,前线传回消息了。”内侍说。
“什么消息?”秦庄襄王一边啃着鸡骨头,一边问。
“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大败我军,我军一路奔逃回到函谷关内。”内侍用急促的语气说。
“啊?!”秦庄襄王大吃一惊,颓然倒地。
为什么倒地了?
因为一块小小的鸡骨头在秦庄襄王惊叫的时候掉进了他的气管,瞬间让秦庄襄王倒地,身亡。
人,原本就是很脆弱的。
三年。秦庄襄王痛快了三年,就追随他的父亲去了。
夫人赵姬升格为太后,为赵太后。由于秦王政年纪小,赵太后垂帘听政。
吕不韦继续担任丞相,被秦王政称为“仲父”。
九
击退秦军之后,赵国、韩国和魏国军队开始分兵略地,夺回失去的土地。
赵军夺回了晋阳,韩军夺回了上党。
信陵君的目标则是管。管原本属于韩国成皋,后被秦军占领,从这里可以直通大梁,因此信陵君决定拿下这里,为大梁提供一道屏障。
管城池不大,但是相当坚固。守军不多,只有三千,但是多为秦国本土士兵,战斗力很强。
魏军第一次攻城失败,信陵君决定停止攻城,因为他不愿意在这里消耗太多的人力和时间。信陵君知道守城的主将名叫缩脖,是安陵人,而安陵原本是魏国的地盘,或者说现在依然是魏国的地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年魏襄王封自己的弟弟为安陵君,此后世代相传,相对独立。
信陵君派人招降,没想到缩脖坚决不降。
“食人之禄,忠人之事。我现在是秦国守将,就要为秦国守城。”缩脖这样答复。
“去他姥姥的,助纣为虐还要说什么大义?”信陵君大怒,他决定用秦国人的手段来对付缩脖。
缩脖的父亲名叫缩高,如今是安陵君的大夫。
信陵君派人前往安陵,找到了安陵君。
“请派缩高前往信陵君处,信陵君准备任命他为五大夫,领军打仗。”信陵君的人说。
“不好意思,安陵是个小国,我们没权力强迫人们干什么。这样吧,您还是自己去请他吧!”安陵君猜到了信陵君的意思,拒绝了。
于是,使者去找到了缩高。
“缩高先生,信陵君请您担任五大夫。”使者还是那样的话。
“算了,我知道信陵君的意思,就是让我去攻打管,攻打我儿子。父亲进攻,儿子防守,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如果我儿子投降了,那就是背叛了他的君主,而我就是教唆我儿子背叛他的君主,信陵君恐怕不会喜欢这样的人吧?请回吧,我不去。”缩高也拒绝了,而且把话说得很明白。
两处遭到拒绝,信陵君非常恼火。于是,再派使者前往安陵。
“安陵说起来也是魏国的地盘,如果我们现在不能拿下管,那么这里就将成为秦国人攻打魏国的桥头堡。希望您能把缩高给弄来,否则的话,魏国大军将先拿下安陵。”信陵君没有那么多耐心,直接让使者进行威胁。
安陵君并没有被吓住。
“麻烦使者回去告诉信陵君,早年我们是受到襄王分封的,当时赠给了我们《大府之宪》,上面写得明白:‘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即便国家大赦,也不赦免以城降敌的人。如今信陵君非要逼着人家去子弑父或者以城投降,这不是违背人性吗?这不是让我们背弃《大府之宪》吗?所以,就算被灭,我也不敢从命。”安陵君也很硬气,很有原则。
安陵君知道自己无法保护缩高,于是偷偷派人找到他,要他逃往他处。
“我的君主这样深明大义,为了原则不惜得罪信陵君,我又岂能因为自己让君主蒙受灾祸呢?”缩高很是感动,他不肯逃走。
缩高找到了信陵君的使者,然后在使者面前自杀身亡。
信陵君这下傻眼了。原本的算盘,是要利用绑架缩高来威胁缩脖就范,这个办法就类似于秦国的株连,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问题是,缩脖是秦国守将不假,可是人家缩高不是秦国人啊,这等于你用秦国的手段来对付一个魏国人,这是不对的。
“偶像啊!”信陵君说。像缩高这样有原则、为了尊严宁愿付出生命的人,不正是自己最敬佩的那一类人吗?像安陵君和缩高之间这种互相尊重互相保护的关系,不正是自己最想见到的吗?
所以,信陵君大哭一场,特地换上了丧服表示哀悼,并且派使者去向安陵君郑重道歉。
不久,魏军终于还是攻下了管,缩脖战死。
赵国拿下了晋阳,韩国拿下了上党,魏国拿下了管,信陵君认为此时不能收兵,要乘着胜利直扑函谷关,将秦国人堵在函谷关内,再逐渐收拾关外,收复失地。
于是,信陵君一面向魏王报告,一面直接派人联络另外五国,继续组成联军,挺进函谷关。
信陵君一呼百应,五国联军再次组成,直扑函谷关。
五国联军在函谷关下扎营,秦军死守关口,不敢出战。
这是当年孟尝君率领联军攻入函谷关之后,东方诸国再一次兵临秦国本土。与孟尝君那一次相比,这一次的形势要好得多,因为现在的秦军在心理上已经没有优势,信陵君让他们真正感到惧怕。
联军只有十五万人。兵不在多而在精,而在勇猛和信心。
信陵君的最大优点是他的真诚和平和,五国联军在他的眼中是一视同仁的,他与各国官兵的交往是平等可亲的。信陵君会去各国的军营巡视,与士兵们亲切交谈,认真听取士兵的建议。同时,信陵君令人将家中钱财都送到前线,分给各国士兵们。
因此,人人都爱信陵君,人人都愿意为他卖命。
信陵君的门客们则纷纷进献兵法,信陵君将这些兵法做成合集,就成了《魏公子兵法》。汉代刘歆曾编《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图七卷。后失传。
按照信陵君的想法,联军没有必要也不太有可能杀入函谷关,只需要将秦国人挡在关内,各国再出兵逐步夺回被秦国人夺走的地盘。
所以,信陵君屯兵函谷关外,不进也不退。
可以说,这是东方六国形势最好的一次,抓住这次机会,东方六国就完全有可能恢复失地抗衡秦国。
秦王政还小,赵太后啥也不懂,所以,实际上就是吕不韦掌管全局。联军兵临关下,秦军已经毫无信心,一旦关口失守,怎么办?
吕不韦不会打仗,也实在想不起该怎么让联军退兵,十分发愁。
这时候,门客李斯提供了一个办法。
“丞相,信陵君是联军的主帅,也是联军存在的基础。如果我们设法让魏王召回信陵君,那么联军自然就解体了。”李斯说,听上去蛮有理。
“那……怎么能让魏王召回信陵君呢?”
“魏王和信陵君原本就不和,魏王一直在提防信陵君,我们不妨派人携带重金,收买魏王身边的人,去魏王那里说信陵君的坏话,再找到晋鄙的家人,让他们也想办法诋毁信陵君。这样,魏国就有可能召回信陵君了。”
“好主意,好主意。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吕不韦大喜,不免对李斯高看一眼。
于是,吕不韦派出间谍携带一万金前往大梁,会同早已潜伏在大梁的间谍,通过各种关系买通魏王身边的人,在魏安釐王面前诋毁信陵君。同时找到晋鄙的家人,让他们也四处诋毁信陵君。
魏安釐王对弟弟原本就心存嫉妒和猜疑,此时又听到了更多令他嫉妒和猜疑的说法。
“信陵君逢人就说,要不是他,魏国早完蛋了。”有人这样说。这很容易让人相信,尤其是魏安釐王。
“信陵君目无魏王,此次联军西征,没有经过魏王批准就擅自召集了。”有人这样说。从前魏安釐王觉得没啥,现在想想,似乎真是这样,在自己批准之前,信陵君就已经开始行动了。
“各国都在说只有信陵君能够抗衡秦国,不如大王让位给信陵君。”这是一个内侍说的,不知从哪里听来的。
“魏国精锐都在信陵君手中,据说他已经准备杀回大梁,干掉魏王,取而代之了。哼,他能够狠心杀死无辜的功勋老将晋鄙,还有什么干不出来?”这主要是晋鄙的家人散布的,他们恨死了信陵君。
魏安釐王被各种传言包围着,终于,他实在忍不住了。
“儿啊,你去把你叔叔替回来吧!”魏安釐王决定派太子接替信陵君。
“兄弟们,坚持十年,就是春天。”函谷关下,信陵君每天都在激励士气,如果能把秦国人堵在关内,死在这里也在所不惜。
可惜,话音刚落,魏国太子来到。
后面的话不需赘述。
信陵君走了,回大梁去了。
各国主将见信陵君离开,没有信心与秦军对抗,于是纷纷撤军,联军解散,各自回国。
前功尽弃。
信陵君回到大梁,兄弟见面,无语。
一切都在不言中。
信陵君待人坦诚,最受不了的就是猜忌,最讨厌的就是各种解释。信陵君郁闷非常,心灰意冷。
“如此下去,我们迟早都是秦国人的俘虏。”信陵君看到了未来,却又回天无力,内心苦闷可想而知。
“既然如此,不如早死。”信陵君是绝对不会做秦国人的俘虏的,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寻死路了。
不过,信陵君不会像当年士燮一样祈祷老天让自己早死,也不会像侯嬴一样横剑自杀,他有自己的死法。
从那之后,信陵君纵情酒色,不问世事。
终于,四年后的一天,信陵君大笑三声,精尽身亡。
生的伟大,死的潇洒。
战国至此,信陵君是唯一一个对秦作战全胜,让秦国人真心害怕的人。对于信陵君,司马迁的评价非常高。
司马迁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记载信陵君魏无忌的事迹,最后写道:“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
汉高祖刘邦非常敬仰信陵君的为人,当上皇帝之后,每次路过大梁都要祭祀信陵君,并以五户人家为信陵君守墓。
战国四大公子中,信陵君魏无忌最受司马迁推崇。
对比其他公子,信陵君有两点大不同。
首先是养士方面。四大公子均号称有门客三千,可是出发点不同。信陵君是真心与士交往,坦诚平等,虚心请教,其余三人则在不同程度上是为了名声甚至炫耀权势财富。所以,信陵君得到高人的帮助最多,也最有成就。
其次是更讲义气。为了替平原君解围,信陵君不惜自己的性命。这一点,其他三人都没法相比。
信陵君的为人,令人想起当初的魏文侯。
甚至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有信陵君这样气度的人,绝无仅有。
中国历史上,信陵君也受到广泛的称赞。
曹植在《七启》中写道:“若夫田文、无忌之俦,乃上古之俊公子也,皆飞仁扬义,腾跃道艺,游心无方,抗志云际,凌轹诸侯,驱驰当世。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霓。”(如今想想,似乎曹植就想做个信陵君一样的人)
左思在《魏都赋》中则写道:“千乘为之轼庐,诸侯为之止戈,则干木之德自解纷也。贵非吾尊,重士逾山。亲御监门,嗛嗛同轩。搦秦起赵,威振八蕃。则信陵之名若兰芬也。”(两晋最重名士风度,信陵君必然作为偶像)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也曾写道:“昔汉高钦无忌之义,魏武挹子幹之风,前代名贤,后王斯重。”(皇帝说皇帝,皇帝也钦佩信陵君)
按着时间顺序,终于轮到李太白发挥了,李白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若无三千客,谁道信陵君?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邯郸能屈节,访博从毛薛。夷门得隐沦,而与侯生亲。仍要鼓刀者,乃是袖锤人。好士不尽心,何能保其身?多君重然诺,意气遥相托。五马入市门,金鞍照城郭。都忘虎竹贵,且与荷衣乐。去去桃花源,何时见归轩。相思无终极,肠断朗江猿。”(白哥的潇洒类似信陵君)
晚唐诗人司空图写道:“一掬信陵坟上土,便如碣石累千金。”
明代卢柟写道:“昔闻贵公子,乃是信陵君。剑气连秋水,英风迈长云。堂中爱养三千士,玉袍珠履何缤纷。信陵一去几千载,堂中今无一人在。空余城里信陵亭,日见黄河走东海。”(信陵君之后,再无信陵君)
清代李晚芳则在《读史管见》中论述了四大公子的不同,颇有见地:“战国四君,皆以好士称,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观其下交岩穴,深得孟氏不挟之旨,盖其质本仁厚,性复聪慧。聪慧则能知人用人,仁厚则待贤自有一段惓慕不尽之真意,非勉强矫饰者可比。此贤士所以乐为用也。余三君,孟尝但营私耳,平原徒豪举耳,黄歇愈不足道,类皆好士以自为,而信陵则好士以为国也。”
清代钱维城则分析了信陵君为什么可以战胜秦军:“信陵君发一介之使,而诸侯奔命,莫敢后者,仁义著于人心,而威信足以夺之也。且信陵君岂遂能救民伐暴,效汤、武之所为哉?徒不急于功利,有救灾恤患不忍人之心而已,威震天下,功业无与并。”
梁启超同样在四大公子中鼎力推崇信陵君:“信陵君去千乘之位,而入虎穴,以急朋友之难,吁,何可及也。论者以厕诸平原、孟尝、春申之列,乌足以知公子。”(梁公论史,高人一筹)
到民国,北洋爱国名将吴佩孚对信陵君最后的放弃表示不认同,所以写道:“棋枰未定输全局,宇宙犹存待罪身。醇酒妇人终短气,千秋谁谅信陵君。”(说人容易说己难,吴将军最后怎样?)
当然,也有瞧不起信陵君的,譬如陈毅元帅就写道:“醇酒与妇人,公子死游戏。惜无远大图,不能自为计。”(呵呵,陈元帅好自为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