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归秦——吕氏春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秦王政登基的第一年,为了挽回面子,吕不韦蒙骜出兵攻打赵国和韩国,再次夺取了赵国的晋阳和韩国的上党。赵国和韩国一看形势不妙,于是纷纷求和,并且送上礼物。

赵国送上上等楠木若干。楠木是做棺材的上好材料,极其珍贵。

看到上好的楠木,吕不韦突然想起一件事来。

原来,秦国传统,在君主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修建陵墓。此前,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死得快,以至于人死的时候还没有开始造陵墓,埋葬得非常仓促。

“万一这小崽子突然死了呢?”吕不韦想,所以干脆从现在就开始修陵墓算了。

于是,秦王政十三岁的时候,就开始在骊山修建陵墓了。

吕不韦没想到的是,这其实是赵国人的诡计,就是要让秦国人把国力都消耗在修陵墓这样的事情上来。

十二

韩国给秦国送来的礼物是一个人。

这个人名叫郑国,是韩国著名的水工,也就是水利专家,韩国的水利工程都是他进行设计施工。

那么,韩国派郑国到秦国来干什么呢?

丞相,您看看秦国的土地,实在是太差了,关中平原倒是块平原,可是土地都是盐碱地,种啥不长啥。我有个办法,咱们挖一条渠,从泾水引水到洛水,中间三百余里,穿越关中平原,淤泥就留在平原上,土地立变肥,关中平原立马成为秦国的粮仓,您看怎样?”郑国向吕不韦提出这样的建议,算是韩国给秦国送的大礼。

“好啊!”吕不韦大声叫好,奏明了老情人赵太后,立即施行。郑国为总监工,发民工十万人修渠。

话说,韩国人为什么这么好心呢?其实,这也是韩国人没办法,既然打不过秦国,干脆想个办法让秦国人去忙活,把国力都用在修渠上,不就没余力发动战争了吗?

郑国倒真是个水利专家,干活也是真的很卖力,这么说吧,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准都是一流的。

干到一半的时候,发生了意外。

原来,在韩国的秦国间谍刺探到了情报,说郑国是韩国派去秦国的间谍,就是为了消耗秦国的国力。

吕不韦大怒,当即捉拿郑国并且提审。

“是。是这么回事。我就是韩国派来消耗秦国国力的。”郑国倒是爽快,直接就承认了。

“你貌似忠厚,干活还不错,没想到却是个间谍,你要我怎么处置你?”吕不韦问。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这段时间的接触让他对郑国的印象很好。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吕不韦很容易就发现郑国是个实干家,而且有办法。所以,吕不韦有些不忍心杀他。

“丞相,说句实话,我干了一辈子水利,可是这个渠是我最得意的,也是最费心思的。这么说吧,修这个渠,对韩国来说最多是延缓几年的存在,而对秦国来说,那是千秋万代的好处。所以丞相,如果您要杀我,等我把渠修好吧。”郑国镇定地提出了这样一个请求。

吕不韦迅速地盘算着,渠已经修了一半,如果现在取消,那就前功尽弃。如果修渠的好处真有那么大,又何妨让郑国修完呢?

“好吧。”吕不韦答应了。

用了十年的时间,渠修好了,关中平原得到灌溉后,土地肥美,粮食产量大增。

渠就命名为郑国渠,郑国没有被处死,而是留在秦国成了秦国的水利总监。

郑国渠究竟是怎样一条渠呢?

泾水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进入关中平原。关中平原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关中平原地形特点是西北略高,东南略低。郑国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将干渠布置在平原北缘较高的位置上,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便于穿凿支渠南下,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可灌田四万余顷。

郑国渠西起仲山西麓谷口,在谷口筑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郑国渠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郑国渠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水,全长三百余里。

郑国不愧是当时最好的水利专家,郑国渠的设计非常合理,测量的水平也非常高。

郑国在中流作堰,使粗沙沉积,细沙则随渠水下流灌溉,使得关中平原土壤碱度下降,土地变肥。

按《史记·河渠书》记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一钟为六石四斗,比当时黄河中游一般亩产一石半,要高许多倍。由此可见,郑国渠使得关中平原的粮食产量大增。

郑国渠开凿以后,由于泥沙淤积,干渠首部逐渐填高,水流不能入渠,历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改变河水入渠处,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终不变。

至汉代,关中平原又修建了白渠。此后两千余年,郑国渠及以后的白渠虽然数经变迁,依然灌溉着关中大地。

郑国渠首开引泾灌溉的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管怎样,郑国渠的建成让秦国从此旱涝保收,再无灾年,使得秦国向东用兵没有了后顾之忧,客观上帮助了秦国后来统一天下。

十三

吕不韦与此前的张仪甘茂范雎等人不同,那几位是纯粹的说客,或者说是政客,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是没有底线的人;而吕不韦是个商人,他是有底线的。那几位是实用主义者,眼前利益看得最重;而吕不韦是个有情怀有理想的人,成为秦国的丞相不过是他投资回报的一个方面而已。

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吕不韦其实一直喜欢和有学问的人打交道。吕不韦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有所著述,并因此扬名天下,流芳百世。对他来说,这是比当秦国丞相更高的理想。

而现在,终于可以去实现了。

吕不韦决定学习四大公子,广招门客。于是,六国许多有学问的人前去投奔他,很快,吕不韦也有了三千门客。

李斯来到的时候,是吕不韦亲自接待的。为什么有这样的规格呢?因为李斯是荀子学生

吕不韦的门客中,有各个学派的人,吕不韦兼收并蓄,都不排斥。

终于有一天,吕不韦召集了门客们,宣布了一件大事。

“各位先生,我决定编一本书,把大家的文章都收进去,今后流传千古。”吕不韦宣布。

大家都很高兴,因为能出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是大家的梦想。至于是不是能署自己的名字,似乎倒并不重要。

吕不韦挑选了几个人担任主撰稿人,进行统筹和编排,之后,就开始了。

经过几年的努力,书终于编完了。全书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二十多万字。

吕不韦看了,赞不绝口,手不释卷。

“太好了!太好了!我能千古留名了!”吕不韦兴奋地说,书虽然不是他写的,但是总编辑一定是他,“书名就叫《吕氏春秋》吧!”

为了检验书的品质,吕不韦决定把书悬挂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千两黄金就悬挂在书的上方,金光闪闪,令人心动。

看热闹的人很多,可基本上就是看热闹。因为秦国人经过愚民政策之后,都是文盲,能认识一两个字就不错,还能删减?

有些六国来的人倒是能看懂,不过学问都比不上吕不韦的门客,所以眼看千金在上头,也只能干瞪眼。

书挂了一个月,竟然没有人能改动一个字。

这个典故,就是“一字千金”这个成语的由来。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全书共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每篇又有一些子篇。十二纪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每纪有纪首一篇和论文四篇共五篇,十二纪共计六十子篇。八览每览有论文八篇,《有始览》缺一篇,共计六十三子篇。六论每论六篇,共计三十六子篇。加上十二纪末的《序意》一篇,全书计有子篇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很显然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文集,吕不韦是组织者和发行者,而写作者则是来自各个国家的学者们。吕不韦本身并不是学者,但吕不韦本身的性格具有开放性,因此,学者们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派。他们在吕不韦的封地进行写作,由吕不韦指定的写作牵头人确定写作的主线和大纲,之后按照学派的不同进行分配。所以,在《吕氏春秋》中,我们能够看到道家儒家、名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学派思想共存。当然,由于吕不韦本身的道家倾向,《吕氏春秋》中道家的味道最浓。

后人一般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

吕不韦很显然想要把《吕氏春秋》做成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希望涵盖所有的学说,同时希望它能够为自己扬名立万以及改变秦王政的思维,因而追求内容的全面以及思想的高度。但是由于缺少权威的牵头人,文章难免显得有些散乱。换言之,整部《吕氏春秋》在每篇文章的个体上追求完美,整体上则显得重点不清。

相较而言,同时代的《庄子》《孟子》《荀子》以及《韩非子》,则大都观点清晰、特点鲜明。

但是,基于吕不韦的权力和势力,《吕氏春秋》所能利用的资源恐怕仅次于稷下学宫,其中的一些史料弥足珍贵,这是其他诸子著作不能比拟的。

后世对《吕氏春秋》的评价似乎并不高,譬如梁启超就说《吕氏春秋》“不足以成一家言”。其实,《吕氏春秋》本来就不是一家之言。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吕氏春秋》。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够坐下来写作了,尤其是在秦国这个文化沙漠中,而吕不韦还能够组织如此多的人写出这样一部著作,这份情怀就令人佩服。以当时的组织和规划水平,这本书能够写成这样,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吕氏春秋》中有许多小故事,非常生动,其中一些后来就成了成语,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一窍不通、殃及池,等等。

虽然《吕氏春秋》并不是吕不韦所写,可是其内容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吕不韦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说,他最认可的是道家的思想,其次是儒家的思想。至于法家,吕不韦基本上没有兴趣。《吕氏春秋》对于法的论述,甚至不及《管子》。

但问题是,秦国是一个既不讲道也不讲儒的国家,这个国家只讲法,而且是恶法。作为秦国的丞相,吕不韦的思想竟然与这个国家的现实统治方式逆向而行,这在秦国的历史上是仅有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相对于商鞅之后其他丞相靠自己的政见上位不同,吕不韦靠的是投资。其他人基本上在此前都是落魄士人,对世界充满仇恨;而吕不韦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更愿意向好的方向去看。

如果吕不韦能够在秦国丞相的位置上干更长的时间,不排除秦国会有另一场变革,从而把秦国从暴政的方向引向人性的一面,引向文明的一面,从而改变中国的历史。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吕氏春秋》中有很多名言,多是道家思维,非常有哲理,往往令人眼前一亮。罗列于下,各取所需。

论养生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
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也。
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夫乐有适,心亦有适。
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
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
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

论处世

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言之易,行之难。
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义,小为之则小有福,大为之则大有福。
欲不正,以治身则夭,以治国则亡。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目之见也藉于昭,心之知也藉于理。
事师之犹事父也。
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
君子反道以修德。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于中?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
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过胜之,勿求于他,必反于己。

论治国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
夫有以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
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苦民,民之说也,若孝子之见慈亲也,若饥者之见美食也;民之号呼而走之,若强弩之射于深溪也,若积大水而失其壅堤也。
夫救守之心,未有不守无道而救不义也。守无道而救不义,则祸莫大焉,为天下之民害莫深焉。
故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若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