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归秦——荆轲刺秦王
满目疮痍。
一路上,荆轲见到的是满目疮痍。秦国人破坏了一切,秦国人抢夺了一切。
荆轲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他吃喝嫖赌,不务正业。不过,生在这样的一个乱世,也许稀里糊涂混世莫名其妙死去才是最好的选择。他见到自己的家人被秦国人强行迁走,财产被秦国人强行夺走。他知道邯郸的朋友被白起活埋。他知道这天下迟早都是秦国人的,人们将像猪狗一样活着。
他无力改变,所以他只能麻醉自己,强作欢颜。只有醉后高歌和哭泣,他才能释放自己心中的苦闷和悲伤。没有人能理解他,除了高渐离和屠狗的兄弟。
秦舞阳并不是他理想中的搭档,他需要的不是秦舞阳这样容易激动的人,他需要的是像要离那样冷静沉稳看上去有些怯懦的人。可惜的是,他已经等不到他的朋友了。
“先生,到咸阳了。”秦舞阳大声说,看上去他有些兴奋。
夕阳如血,洒在咸阳城上。
“嗯,今天晚上吃什么呢?”荆轲轻声说,他一点也不激动。
三十二
荆轲表面上若无其事,其实早有谋划。
到了咸阳,荆轲设法搭上了中庶子蒙嘉的线。中庶子是太子的侍从官,常有机会见到秦王。而蒙嘉是蒙骜的小儿子,非常受秦王政喜爱,因此秦王政让他侍从太子扶苏,今后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荆轲用重金进献蒙嘉,请求他帮忙先向秦王政致意。
“这个……”蒙嘉有些犹豫,事实上他非常害怕秦王政,那是个著名的翻脸不认人、把别人命不当命的人,万一稍不留意惹怒了他,小命顿时难保。
“除了这些,还有人头,桓齮的人头,也是准备献给秦王的。”荆轲不动声色地说。
蒙嘉眼前一亮,这个够有吸引力,秦王一定喜欢。
“好吧。”蒙嘉答应了。
第二天,蒙嘉去见秦王政。
“大王,燕国有使者到了,说是燕王仰慕大王人格魅力,惧怕大王天生威仪,不敢对抗我国,因此请求举国内附,臣事秦国,永不变心。为表达诚意,使者带来了桓齮的人头,以及准备献给大王的燕国督亢的地图。使者不敢擅自来见,因此请蒙嘉转达。”蒙嘉专捡好听的说,秦王政果然高兴。
“嗯,好,桓齮这个怂果然逃不过寡人的手心,寡人要把桓齮的人头挂到咸阳东门外示众。你告诉燕国使者,明日召见。”秦王政下令。
次日,秦王政在咸阳宫召见燕国使者,朝服,设九宾。啥意思?就是非常正规、最高规格的接见,除了秦王政穿得很正规之外,还有各国使节陪同。
为什么档次这么高?
一来,秦王政高兴;二来,要给天下看看燕国这个榜样。
荆轲带着秦舞阳来到咸阳宫,下车,进宫。
侍卫搜身,不许带武器进入。
荆轲交出了剑,秦舞阳一开始有些不愿意,荆轲瞪了他一眼,于是秦舞阳也交出了剑。
荆轲手捧着一个木匣子,里面是桓齮的人头。
秦舞阳手捧着地图,地图装在盒子里。
两人跟随内侍进宫,一路上两边都是持戟卫士,一个个高大威猛,面无人色。宫内阴森恐怖,杀气腾腾。
终于进入正殿,秦王政端坐于高高的殿上。殿下,则是陪同的官员和各国使节,以及一圈的卫士。
荆轲和秦舞阳在台阶下施礼,然后站了起来。
“把桓齮的人头呈上来。”秦王政说,声音宏亮,满是回音,听起来就有些阴森。
秦舞阳就要往上走。
“站住。”荆轲低声喝止他。
秦舞阳呆住。
这个时候,一个内侍走过来,接过了荆轲手中的匣子,走上大殿,献给秦王政。
“打开。”秦王政下令。
内侍剥去蜡封,轻轻地打开匣子。
一股恶臭喷薄而出。
匣子里,桓齮的人头早已肿胀腐烂。
秦王政挥挥手,示意赶快拿走。
腐臭的气味迅速在整个咸阳宫大殿里散发,更加重了阴森恐怖的氛围。
“使者随从手中捧着的是什么?”秦王政问。
“报大王,这是燕国的地图。燕王把督亢献给大王,叮嘱微臣一定要当面献给大王,讲解燕国版图,告知大王哪一块是督亢。”荆轲镇定地说,跟平时没有什么两样。
秦王政略略有些惊讶,在他的印象中,还没有人像这个燕国使者一样如此从容不迫地在这里对他说话。所以,他竟然有些喜欢这个燕国使者了。
“好,上来吧。”秦王政说。
“谢大王。”荆轲说完,侧过身去看秦舞阳,示意他一同上去。两个人上去,就能轻松地活捉秦王政了。
可是,一眼看过去,荆轲失望了。
秦舞阳浑身发抖,脸色发白,他很冷。
不错,这是个阴森的地方,确实很冷。不过,秦舞阳的冷是因为他胆寒了。
秦王内侍们也发现了秦舞阳在发抖,几乎所有人都发现秦舞阳的脸色不对劲。
两个内侍走了过来。
荆轲笑了笑。
“大王,他是个来自北方荒蛮地方的山野村夫,没见过世面,大王的威仪震撼了他,希望大王包容,能让他完成使命。”荆轲依然镇定,声音平静,笑容自然。
荆轲的话让整个气氛缓和了很多。
“你一个人送上来就行了。”秦王政下令。他不喜欢秦舞阳。
两个侍卫挡住了秦舞阳,荆轲则从秦舞阳手中取过地图,一步步登上台阶,来到秦王政的面前。
秦王政跪坐着,荆轲轻轻地跪在他的面前。
荆轲打开装地图的盒子,从盒子里取出地图。
地图绘在布上,卷起来。
荆轲小心地拿出地图,展开。
当地图完全展开的时候,一道闪光。
一把雪亮的匕首就在秦王政的面前。
图穷匕见,这个成语就来自这里。
秦王政一时有些发愣:这匕首是什么意思?献给我的?
荆轲诡异地笑了笑,他并没有急于把匕首取过来,他相信自己的手比秦王政要快。
“赵国徐夫人的匕首,喜欢吗?”荆轲还是那么冷静地问,但是眼中已经露出了凶光。
赵国徐夫人?
秦王政知道赵国徐夫人,那是著名的剑客,名剑收藏家,同时也是自己的仇人,灭赵的时候杀了徐夫人全家。
语气,表情,眼光,再加上这把仇人的匕首。
秦王政猛地回过神来。
秦王政突然身体前倾要去抓匕首,可是说时迟那时快,荆轲的手后发先至,一把抓住了匕首。
秦王政虽然没有抓到匕首,可是借着前倾的力量,一下子站了起来。
荆轲没有想到秦王政的身手这样敏捷,他急忙伸手去抓秦王政,只抓住了秦王政衣袖的一角。
秦王政起身就跑,荆轲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在后紧追。
按照秦国法律,任何人不得携带武器上殿,因此,殿上的两名侍卫都没有武器,而有武器的侍卫都在殿下。同样根据秦国法律,没有秦王的命令,任何人胆敢上殿,全家斩首。
所以,殿下的侍卫在这个时候也不敢上去救秦王政,只好一阵乱戟将秦舞阳砍得稀里哗啦。
此时的殿上只有两个内侍,也就是两个太监。两个内侍的手中都没有武器,也没有什么武功。不过这个时候,就算没武器没武功也要舍命来救秦王,这倒不一定是爱秦王,而是如果不救秦王的话,不管秦王最后死没死,自己都要被活埋,全家被处死。而如果救秦王的话,死了还能落个烈士,至少不会被活埋。
所以,两个内侍拼着命上来阻挡荆轲。
荆轲是著名的剑客,身手了得,一边追秦王,一边对付侍卫。不过,他不愿意用匕首去刺他们,他要把匕首上的毒留给秦王。所以,荆轲只能飞起两脚,将两个内侍踢倒在地。
这个时候,秦王政也是惊慌失措,甚至想不起来叫殿下的侍卫上来护驾。当两个内侍阻挡荆轲的时候,秦王政才算镇定了一些,他想起自己身上有剑。
秦王政拔剑,可是剑太长,竟然拔不出来。原来,通常拔剑,都是左手扶剑鞘,右手拔剑。可是现在,左边袖子被荆轲抓住,左手不能来帮忙,所以剑鞘随着剑走,剑自然就拔不出来。
秦王政绕着大殿的柱子跑,这样荆轲的匕首就够不到自己。
殿下的侍卫们不能上殿,眼看着荆轲像猫捉耗子一样追得秦王狼狈不堪,突然有人想起提醒秦王,于是大声喊道:“王负剑!王负剑!”意思就是把剑鞘放在身后,就能拔出剑来。
秦王政一边跑一边想:“老子也知道啊,可是拿什么去负剑啊?”
正想到这里,机会来了。
原来,除了两个内侍,殿上此时还有一个太医名叫夏无且,带着一个药箱子。夏无且一开始被吓懵了,此时回过神来,他也知道,如果秦王被杀,自己也是活埋。所以,他也要想办法救秦王。这时候,他发现了自己手边的药箱子,不假思索提了起来,向荆轲扔过去。
荆轲一边追秦王政,一边对付两个死缠烂打的内侍,猛然间感觉前方飞过来一个不明飞行物体,大吃一惊,条件反射地用左手去格,松开了秦王政的袖子。
秦王政左手自由了,他以匪夷所思的速度抓住剑鞘,拉向身后,右手拔剑。
“嚓”的一声,宝剑出鞘。
秦王政的剑闪着一道白光,杀气腾腾。原来,这把剑也是赵国徐夫人的剑,剑产自越国,锋利无比,杀人无数。
宝剑在手,秦王政就不害怕了。
秦王政陡然回身,长剑对匕首,怕你个球。
秦王政拔出了剑,荆轲大吃一惊。不过作为一流的剑客,荆轲倒也并不害怕。
倒霉的是,就在荆轲格开夏无且的药箱的时候,两个内侍不顾一切地抱住了他的两条腿。
秦王政挥剑砍向荆轲,荆轲要向后躲,可是腿被抱住了,动弹不得。
剑足够锋利,砍掉了一个内侍的脑袋,然后砍在荆轲的腿上,腿断了。紧接着,秦王政向荆轲连刺八剑。
荆轲浑身是血,无法站立,摔倒在地,背靠着柱子。
一个内侍死在他的身边,另一个内侍吓得昏了过去。
荆轲用尽最后的力量将手中的匕首扔向秦王政,秦王政一闪身,匕首擦着耳朵过去。
荆轲看着秦王政,依然没有一丝的害怕。
“不是我杀不了你,只是因为我想要活捉你,让你写契约归还六国的土地以回报太子而已。”荆轲笑着说,轻蔑的笑。他是一个刺客,不论成功与否,他都要让被刺的人知道刺杀他的原因。
这,是刺客这个行当的职业道德。
秦王政感到一阵头晕目眩。
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荆轲已经死去,脸上还带着轻蔑的笑容。
这,就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曾有人怀疑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于是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写道:“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夏无且将当时的场景告诉了公孙季功和董生,而他们告诉了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设《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列于其中,司马迁这样点评:“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毫无疑问,荆轲刺秦王是失败的。
但是,正因其失败,更显其悲壮。
有些人嘲笑荆轲的剑术,质疑荆轲的能力。
可是,当秦国欺凌天下,天下人闻风丧胆、忍辱偷生的时候,一个人敢于独行千里,怀揣一把匕首进入壁垒森严的王宫行刺秦王,这样的胆量,这样的胆略,谁有?想想都怕。
荆轲不是英雄,谁是英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壮士一去兮两千年,不复还兮不复还!
秦汉以来,有许多骚人墨客没事干的人咏叹荆轲。
晋代阮瑀写道:“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穷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晋代左思写道:“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晋代陶渊明写道:“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骤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晋代追求士的精神,似乎更能理解荆轲。)
唐代骆宾王写道:“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唐代王昌龄写道:“握中铜匕首,纷锉楚山铁。义士频报仇,杀人不曾缺。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
唐代柳宗元写道:“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唐代贾岛写道:“荆卿重虚死,节烈书前史。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柳宗元的意思,刺杀秦王根本无意义。唐人开始,已经不能完全理解荆轲了。)
宋代司马光写道:“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
宋代苏轼写道:“荆轲不足说,田子老可惊。燕赵多奇士,惜哉亦虚名!”
朱熹写道:“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宋朝之所以弱,难道不是失去血性的缘故吗?)
民国汪精卫写道:“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汪精卫当年倒有荆轲的风骨,后来为何成了汉奸?恐怕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