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宗师——仁义的出击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孟子·离娄下》

【译文】

齐国有个人有一妻一妾,此人每次外出,都吃得酒足饭饱归来。妻子就问他与什么人一道吃饭,他就说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妻子起了疑心,对妾说:“他总说和有钱有势的人一块吃饭,可是从来不见有这类人到我家来,我要暗中看看他到底去哪里了。”

次日清早,妻子尾随丈夫出门。走遍了全城,竟没有一个人搭理她丈夫。最后,她丈夫来到了城东的坟地,走到祭扫坟墓的人那里,乞讨些残羹剩饭,不够,又到别的祭扫者那里去乞讨。这就是她丈夫吃饱喝足的办法。妻子回到家里,将自己所见到的告诉了妾,并说:“丈夫是我们终身依靠的人,他竟然是这样的。”妻妾二人一起咒骂她们的丈夫,接着又哭泣起来。丈夫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像往日一样得意扬扬地回家,而且向他的妻妾显摆自己的威风。

在君子看来,使用乞求的方法升官发财,而能不使他的妻妾感到羞耻且哭泣的,那简直太少见了。

四十八

孟子决定去大梁。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基于三个原因。

首先是孟子感觉自己的学说需要付诸实施,而不是仅仅在兰陵当个教书匠。其次是兰陵四位大师,庄子去过大梁,墨子去过郢都,荀子更不用说,在临淄混了那么多年,后来又去了咸阳。只有自己没去大城市见过世面,说起来就是个土鳖。最后,据说梁惠王比较开明。

所以,孟子在与荀子辩论之后,觉得自己应该走出去了。

孟子带了公孙丑万章这几个得力的学生,就这么上路去了大梁。

来到大梁,凭着孟子的名气,很容易就托人通报了梁惠王,梁惠王则立即约定了会见的时间。

这是孟子第一次见这么大的王。可是,孟子一点也不紧张。

孟子不紧张,几个弟子倒紧张得不得了。平时见个县令都不容易,现在要见王了,能不紧张吗?

“老师,我好紧张啊,我睡不着。”万章紧张得实在受不了,浑身发冷的那种,于是来找老师帮忙,意思是能不能给他添床被子。

“有什么好紧张的?”孟子问。

“要见梁王了,好大场面啊,我怕。”

“有什么好怕的?”孟子对万章笑一笑,一股暖流送了过去。“别把这帮王侯当回事,你心里要藐视他们。不要看他们高高在上就以为他们有什么了不起。他们的宫殿豪华是吧?换了我,就不这样做。他们菜肴丰盛、女人成群是吧?换了我,就不这样做。他们喝好酒坐豪车,出门就前呼后拥,到处封路是吧?换了我,就不这样做。他们所拥有的,都是我不屑一顾的;而我们所拥有的是仁义,是他所不能拥有的,我为什么要害怕他呢?再者说了,我们来并不是求他什么,而是给他送仁义来了,是帮助他,他应该该感激我们才对啊。”

万章点点头,老师说的道理他其实懂,可是还是紧张。

“老师,我,我再要床被子行不?”

“看来,你还是过不了这个心理关,给你再多被子也没用。这样吧,你嘴里默念‘梁王是傻瓜’一千遍,就睡着了。”孟子也没有多的被子,给弟子这么个心理取暖的办法。

万章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见几个师兄弟都是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索性将他们都叫起来,把刚才跟老师的对话说了一遍。

于是,大家都躺在床上默念‘梁王是傻瓜’。不一会儿,大家都进入了梦乡。

次日,孟子师徒几人前去见梁惠王。

“老先生不远千里,从楚国来到了魏国,会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好处呢?”梁惠王见到孟子,客气地说,意思是您有什么利国利民的好想法呢?

“俗。”孟子回了一句,确切地说是一个字。

“什么?”梁惠王没听明白。

“俗。”

“俗?”梁惠王还是搞不明白。

“见面就说好处,太俗了。不瞒大王说,我给大王带来的是仁义。”孟子正色说道。

“仁义?”梁惠王更加懵了,仁义怎么带?

“您看,大王您说‘我的国家会有什么好处’,大夫会说‘我的封地会有什么好处’,士则会说‘我有什么好处’。大家都只关注于自己的好处,那这个国家不是就很危险了?大王想想看,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有什么好处,就必然贪得无厌,想得到更多。所以,大臣就会谋杀君主。而如果一个国家的人都讲仁义,那么就绝对不会干出不利于君主的事情来。所以大王啊,您就长点心吧。”

就因为顺口说了一句“给我的国家带来了什么好处”,就被孟子借题发挥,讲了一通仁义,讲得梁惠王好像犯了极大的错误一般,好像随时会被臣子谋杀一般。

万章等人看得呆了,老师这气势已经镇住了梁惠王。

“那,老先生的意思是?”梁惠王小心翼翼地问。

“以后别说什么好处好处的,多说说仁义。”孟子以教训的口吻说。

“嗯。”梁惠王点点头。

梁惠王宴请了孟子师徒,席间,孟子从三皇五帝讲到周文王周武王,始终贯穿了“仁义”二字,梁惠王像个学生一样始终恭敬地听着。

宴席结束,梁惠王诚邀孟子留在大梁,生活待遇比照卿的水准。

“看来,大王对仁义是有渴望的,我愿意留下来帮助大王。”孟子当场表示。

就这样,孟子师徒留在了大梁。

梁惠王没有给孟子任何职位,不过给了卿的待遇,豪宅豪车以及仆役配备整齐,钱粮定期供给。总之,孟子师徒的日子过得很舒服。

孟子对这样的待遇很满意,对于具体的官职他不感兴趣。一来,一旦有了具体官职就不能专心宣讲仁义了;二来,一旦有了具体官职,就等于是梁惠王的臣子了,今后就不能跟他这样说话了。

现在,弟子们对孟子算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讲实话,从前跟着老师讲仁义,总是心里没底,总有点觉得是忽悠,有的时候还有点惭愧。如今看见老师讲仁义讲得这么坚定自信,气场这么足,大家的信心都增强了。

“我们不是在忽悠,我们是扎扎实实给世界提供仁义。我们的仁义不是精,而是真正的野生老母鸡的鸡汤。孟子老师也不是‘鸡精经理’、‘孟大忽悠’,而是仁义的精神导师。”弟子们纷纷这样想,有的人还这样表示。

孟子则还是一如既往的镇定,看不出欣喜也看不出兴奋。

“老师,梁王对咱们还真好,那今后,老师想要怎样对待梁王呢?”公孙丑来问孟子。他的意思是吃人家嘴软,今后说话是不是要客气一些呢?

“骂他,讽刺他,训斥他,教导他。总之,对他不能客气。”出乎公孙丑的意料,孟子老师还是这么

“那,老师能说说为什么吗?”

“好。”孟子心情不错,笑了笑说,“首先呢,梁王不是仁人,简直就不是人。仁人对自己喜欢的人好,然后把这种好推广到所有人身上。不仁的人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不好,然后把这种不好扩展到自己喜欢的人身上。”

“此话怎讲?”

“梁王四处扩张,驱使他所不喜爱的百姓去作战,让他们骨肉分离非死即伤。战败之后,他还不肯罢休,又驱使自己的子弟上战场,结果也是非死即伤,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不仁吗?”

公孙丑不住地点头,他知道梁惠王的两任太子都死在战场上。

“那么,老师不担心会惹怒他吗?”公孙丑很担心这一点。

“跟一个人打交道,你首先要分析他要什么,他喜欢什么。”孟子开始给公孙丑上课,除了坚持仁义之外,研究和人打交道的技巧也很重要。“有的人地位低下,从来没人瞧得起他,你要是奉承他几句,他会记你一辈子的好。梁王这个人,前半生春风得意,后半生连遭挫折,如今他已经完全失去了他的气势。他一定会常常反思,当初要是有人劝他,就不会有后来的挫败。所以这个时候,他想要的就是批评。你越是骂他,他越是高兴。你越是讨好他,他越是瞧不起你。”

“啊,老师太高明了,我还以为老师只会讲仁义呢。”

“讲仁义也是要讲技巧的。”

四十九

孟子说得没错,梁惠王始终沉浸在深深的挫败感之中。他每天想的就是怎样能够拿回一点自尊来,可是又没有任何办法。现在孟子来了,他就想看看孟子会不会有什么出奇的绝招。

“孟子老先生,当初魏国是天下头号强国,那是多么的荣耀。可是到了寡人当王,东边被齐国击败,西边被秦国夺取了七百里地,南边楚国也趁火打劫。寡人脆弱的心灵深深地受伤了,我想要报仇雪耻啊,先生有什么办法吗?”梁惠王这一天向孟子发问。

孟子早就知道梁惠王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早就有了准备。

“大王,我早就说过,国土不在大小,在于能否施行仁政。大王如果施行仁政,减轻刑罚,降低赋税,杜绝战争,让百姓安心种地,年轻人好好学习、孝敬父母、和睦兄弟、忠于君长、善待朋友。做到了这些,不等大王您号召,他们就自发地拿起武器来对付秦国人了。而秦国坑害百姓,必然民不聊生,那时大王发兵征讨,他们拿什么抗衡您呢?所以,我常说‘仁者无敌’,真不是开玩笑的,大王啊,不要再迟疑了。”

老生常谈,并无新意。

梁惠王心说,世上还有比秦国更残暴、对百姓更糟糕的吗?可是秦国军力最强大。再怎么说,寡人也比秦王仁义吧?这仁者无敌从何说起呢?想到这里,梁惠王自然要与孟子争论。

“老先生,寡人自问对百姓还是不错的,一个地方农业歉收了,我就会及时发放救济,同时转移一部分灾民到其他地区。相比较,秦王楚王等等就都差远了。可是,为什么我的百姓没有增加,而秦国的百姓没有减少呢?”

“大王,您喜欢打仗,我就举个打仗的例子。两军相交,一方士兵败逃,一个跑了一百步,一个跑了五十步,五十步笑百步,您觉得怎样?”孟子问。

“大家都是逃兵,谁也没资格笑话谁。”

“那就对了,大王您是做了一些,可是远远不够啊。说起来,仁义很难吗?很简单啊。只要春种秋收,粮食就够吃了;捕不用细网,鱼鳖就吃不完;伐木不要过度,木材就取之不竭。百姓吃饱穿暖,死后有棺椁有墓地,那就是生死无忧了。再好好办学校,倡导孝敬父母、和睦兄弟的道德规范,做到了这些,称王于天下那不是水到渠成吗?可是,如果百姓吃不饱饭就怪年成,就说什么自然灾害,这就跟拿刀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有什么两样?大王啊,您要是能积极反省自己,别老找借口找替罪,拿出实际行动来改正错误,到那时,天下的百姓就会蜂拥而至,拿棍子打都打不走。”道理说得有点大,不过确实句句在理,尤其是说到不应该把问题推到自然灾害,而是应该反省自己的观点,这绝对是孟子思想中的发光点。

“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就出于这里。

梁惠王觉得孟子说得对,是应该反省自己。

“那,寡人愿虚心听取您的指教。”梁惠王说。

“用刀杀人和用棍杀人,有区别吗?”

“没有吧。”

“暴政让百姓无法生存,与用刀杀人有什么两样吗?”

“没有吧。”

“我来大梁的时候看到城郊有人饿死,禽兽还来吃尸体。如果卿大夫们管理国家却让百姓的尸体被禽兽吃,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因为他用人的模型来随葬死者。现在百姓竟然会饿死,大王您说您这算是仁政吗?”

基本上,打过几次交道之后,梁惠王就摸清了孟子的路数,那就是跟你讲仁义,把任何事情都扯到仁义上去。总之,不论说什么,最后的结论一定是“仁者无敌”。至于有什么具体的办法?没有。

所以,梁惠王后来就知道了,具体的事情别问孟子,反正他的答案一定是多行仁义,猜都能猜到。不过,梁惠王还是挺喜欢跟孟子聊天,一来是孟子有学问,能天南海北聊;二来,梁惠王喜欢孟子那种无拘无束的态度以及他的口才。

这一天,梁惠王邀请孟子前往自己的狩猎场游玩,站在水池边,看着动物们出没,梁惠王突然问:“老先生,仁者在这样的场景下也会感到快乐吗?”

“那当然,只有仁者在这里才会快乐,不仁的人就算拥有这一切,也没有快乐。”孟子信口就来。

“此话怎讲?”

“《经》中写道:‘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当年周文王修建灵台,百姓们都很高兴,为什么?因为文王与民同乐。因为与民同乐,文王很快乐。《尚书》写道:‘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说的是夏桀实行暴政,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这样的人即使拥有再多的水榭阁台、鸟兽虫鱼,又怎么能有真正的欢乐呢?”

梁惠王笑笑。

孟子的仁义鸡汤在魏国总算卖得不错,心怀仁义,所以生活奢侈一点也是快乐的。

可惜的是,好日子总是长久不了,苦难倒是没有尽头。

孟子来到魏国两年的时候,梁惠王不幸因病治疗无效而去世,儿子梁襄王继位。孟子知道,好日子到头了。

不知道为什么,历朝历代,不管是王还是皇帝,儿子和老子的爱好通常都不一样。老子喜欢的人,儿子通常不喜欢甚至厌恶痛恨,秦国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老子重用的人,儿子恨不得杀了。

说起来,其他国家比秦国要仁义一些,所以尽管儿子不喜欢老子喜欢的人,通常也就是冷淡一些,而不会砍头灭族。

梁襄王一向不喜欢孟子,他认为孟子就是卖鸡精的,除了鸡精,没有任何干货。“鸡精经理”,梁襄王也这么称呼孟子。

如今,梁惠王死了,梁襄王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请鸡精经理走人。

梁襄王特地召见了孟子,大致表明一下态度。

孟子去见梁襄王,还是行客礼,大家平起平坐。梁襄王半天没有说话,也不看孟子,基本态度就是:冷淡。

孟子倒是看了梁襄王几眼,看到的都是冷淡。

“天下怎么样才能安定?”梁襄王突然问出这么一句话来,吓了孟子一跳。

“天下一统就能安定。”孟子说。

“怎么样才能统一?”

“行仁义,不喜欢杀人的才能统一。”

“那,谁愿意追随他呢?”梁襄王的意思是,不杀人就不抢夺,那么大家就没有分赃的机会,谁还愿意跟你干?

“所有人啊。咱们就拿田间的禾苗来比喻吧。七、八月间遇上天旱,禾苗就枯萎了。可是一旦乌云密布大雨天降,禾苗们立就挺起来了。百姓就像这枯萎的禾苗,谁不盼望及时雨啊?当今天下,各国的君主都喜欢杀伐,如果出来一位仁慈的君主,天下百姓就会像高山之水滚滚而下,您想拦,都拦不住啊。”孟子说着,一种心向往之的神情油然而生。

“嘿嘿。”梁襄王皮笑肉不笑,心说你就忽悠吧。“那,寡人是做不到啊,倒是齐王差不多。”

对话就到这里结束了。

孟子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梁襄王的意思:本王不留你了,去齐国继续忽悠吧。

回到住处,孟子召集了门徒,宣布离开大梁,前往临淄。

“唉,这新王看上去哪像个王的样子。”孟子像自言自语,又像在跟大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