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宗师——孟子:你千般变化我仁义无敌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一、孟子是谁
关于《史记》的记载并不详尽,虽然孟子和荀子共享了一个《孟子荀卿列传》,看似受到重视,但实际上这个列传中介绍了若干个战国时期的学者,对孟子的介绍也就约170字(含标点)。
孟子生于鲁国的邹,因此他是鲁国人,与孔子同乡。按照一般的说法,孟子是孟孙家族的人,因此也就是鲁国公族,本姓姬。
在孟子的家乡,儒学应当是比较兴盛的,相信很多人靠儒学为生,就像明清时期苏州出师爷一样。孟子学儒学顺理成章,不过他比较出类拔萃,独树一帜。
由于孟子的主张与子思一脉相承,人们自然地认为孟子是子思某个弟子的弟子。甚至有人说孟子就是子思的弟子。从时间上看,孟子当然不是子思的弟子,甚至是不是子思弟子的弟子也很难说。
孟子曾经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什么叫“私淑诸人”?就这四个字,历来说法也是五花八门,大致没有一个正确的。
先说这个“诸”字,本意有两种,一是多,二是“于”。在这里的解释显然应该是于,可是还有很多人当“多”来解说。
要解释这段话,就要整段话来看。
孟子先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意思就是自己跟孔子沾不上边。如果他真是子思的徒子徒孙,他就不会这样说。所以,他想强调的是,就算你们根正苗红,你们也未必能继承孔子的思想。
所以,“私淑”的意思,应该是跟随一个没有公开招生的人学习,这个人不仅不是名师,连老师都不是。也就是说,孟子根本没有正儿八经上过学,更多的是自学成才。
这样说来,孟子跟子思真的没有什么师承关系。
二、原教旨主义儒家
孟子并不具备管理国家的任何经验,并且他似乎很排斥去学习如何具体管理国家。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孟子唯一的认识就是井田制。此前公认的管理国家的第一高手管仲,孟子根本不屑一顾。
在孟子看来,只要遵循周礼的规定,天下自然就能大治。所以,孟子号召人们完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做,最具象征意义的就是三年守丧这个问题。可以说,孟子就是原教旨主义的儒家。
当然,孟子把儒家所宣扬的礼进行了综合概括提升,最终落在“仁义”二字上。
跟广大哲学家、思想家们一样,一旦绑定了一个概念,他就会玩转这个概念,对这个概念进行任意的包装和解释。孟子也是一样,他的仁义是包罗万象随时变化的,用他的话说就是“此一时彼一时”,总之他向左就说左边是仁义,他向右就说右边是仁义,他不动就说仁义原本就在我的屁股下面。
他永远准备着一锅热气腾腾的心灵鸡汤,而这锅心灵鸡汤的名字就叫仁义。无论谁来,无论发生什么,先给你喝一碗鸡汤再说。
无论在魏国还是在齐国,孟子并没有任何的实际业绩。除了反复不断的仁义思想灌输之外,孟子再没有做别的。可以说,他的忽悠本事出类拔萃。而遇到具体的问题,他往往是退缩以及推卸责任。
可以说,孟子绝对不是一个实干家。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遗憾的是,“仁义”这个概念被后世的统治者们所借用,用来忽悠老百姓。至于什么是仁义,统治者们比孟子还要含混不清。
“仁义”当然是一个好东西,但问题是“仁义”这个东西太虚了,以至于根本没有人在乎它,以至于“仁义”只能成为一个幌子。
那么,孟子思想的闪光点在哪里?
在君轻民重的思想。尽管孟子也说不清君怎么轻民怎么重,总之,要贯彻他的“仁”,就必须做到君轻民重,统治者要为老百姓服务。
从“君轻民重”,我们可以看到民主的影子。就因为“君轻民重”,明朝皇帝朱元璋甚至把孟子从孔庙给踢了出去。
三、《孟子》这本书
《孟子》其实跟《论语》比较像,也是弟子们整理而成,而孟子本人的经历也比较类同于孔子,教书、游历、从政等等。
《孟子》共七篇,每篇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由于汉朝独尊儒术,孔子成为圣人,孟子因此沾了光。《汉书·艺文志》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汉代人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刻十一经,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的地位提到了新高。元、明以后《孟子》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是读书人的必读书。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又有明显不同。《论语》文字简约,《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孟子》对后世的散文有较大的影响。
这么说吧,《孟子》这本书满满的鸡汤味。
《孟子》中有大量的名言警句,因此,后世对于《孟子》一书多有借用,孟子的故事也成为人们吟诵的内容。
以下,就摘录一些关于孟子的唐宋诗词。
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
——杜甫《解闷十二首》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觉老时。不动已求如孟子,无言又欲学宣尼。
能知同道道亦得,始信先天天弗违。六十三年无事客,尧夫非是爱吟诗。
——邵雍《首尾吟》
仲尼始可言无意,孟子方能不动心。莫向山中寻白玉,但于身上觅黄金。
山中白玉有时得,身上黄金无处寻。我辈何人敢称会,安知世上无知音。
——邵雍《知音吟》
钟鼓非乐本,本末犹相因。仁声入人深,孟子言之醇。
如何贞观君,从古同隋陈。风俗不粹美,惜哉世无臣。
——王安石《寓言十五首》
孟子不肯比伊尹,仲尼方可期文王。圣贤自得固厚重,庸俗始以己较量。
微生喜以佞面诋,臧氏恶非礼所当。惜哉二子不自重,以人可否何不详。
——王令《孟子》
两楹梦后少真儒,毁誉徒劳岂识渠?孟子无功如管仲,扬雄有赋似相如。
敬王事业知谁继,准易工夫故不疏。孤学背时空绝叹,白头穷巷抱遗书。
——陆游《二子》
其衣乃儒服,其说乃墨夷。天生物一本,今尔二本为。
尔忍不葬亲,委以饱狐狸。吾心则孟子,不听尔矢辞。
——梅尧臣《盗儒》
四、千秋孟夫子
孟子是个大忽悠,孟子是个鸡精经理。如果仅仅是如此,孟子不过就是一个江湖骗子,与当今的许多大师没什么区别。
在中国历史上,大忽悠多了去。在中国历史上,靠贩卖心灵鸡汤扬名立万的多了去。可是,孟子有一点与他们在本质上的区别是:孟子是为民忽悠,他忽悠的对象主要是统治者。面对统治者,他从不客气,自始至终地要求他们施行仁义,要他们与民同乐。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样一句话,令他的形象顿时高大无比。
“去你的忠君爱国,爱百姓才是正道。”这就是孟子发出的声音。
孟子忽悠的一大特点是,他不仅忽悠别人,也忽悠自己。也就是说,他的话虽然有的时候看似荒唐,可是他自己也信。所以,他不是个骗子。
譬如,他说“百里可以称王”,这是上古的传说,可是他深信不疑。当然,上古都是小国,百里已经算是大国了。可是到了战国时期,百里也就是一个人民公社的地盘,真的只能苟存了。
再譬如,他说“仁者无敌”,由此给他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自信。面对梁惠王和齐宣王,他都是分庭抗礼,绝不逢迎拍马。与后世那些御用文人、舔痔文人相比,绝对判若云泥。
五、孟子名言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养心莫善于寡欲。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仁则荣,不仁则辱。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