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宗师——目的结果仁义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译文】

如果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只取其中的两三片竹简罢了。仁人是天下无敌的,凭借极端的仁,去讨伐极端的不仁,又怎么会流血成河,使得武器都漂浮起来呢?

五十五

孟子离开了大梁,前往临淄去了。

孟子的车队浩浩荡荡,有几十辆车,这些都是梁惠王这两年赠送的。跟随孟子的弟子也有上百号人,都跟着孟子前往齐国去奔前途。

走了一天的路,来到一个城市,孟子下令找最豪华的客栈,点最好的酒菜。

酒足饭饱,皆大欢喜。

一个叫彭更的弟子凑到了孟子的跟前,一脸的困惑。

“孟子老师,我有个问题想问问。”彭更说。

“说吧。”孟子心情正好。

“老师的随从车辆有好几十乘,弟子仆从几百人,住豪华客栈,吃上等的酒菜,这样是不是有些过分?”

孟子瞥了彭更一眼,心说这小子缺心眼吧?

“不按照仁义行事,别人给的一篮子干粮也不能接受;按照仁义行事,像一般接受给予的整个天下都不过分。现在,你还认为我的作为过分了吗?”孟子故意反问。

“我不是那个意思。但是,读书之人并不从事具体的生产活动,就享受饮食居所,我觉着还是不应该。”彭更是个犟脾气,认死理。

孟子原本不想再理睬他,可是又怕不理睬他,他会到处去说,所以只能耐着性子跟他接着说。

“你知道什么是交换不?就是用自己多余的去交换别人多余的。如果没有交换,那么农民就只有粮食,织布的就只有布匹,造棺材的就都是棺材。可是因为有了交换,种地的也有了棺材,做家具的也有了衣服,造车的也有了粮食。咱们这一类人,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并且懂得古代的道理,咱们把这些美德和传统教给人们,这就是在用我们多余的交换别人需要的啊。好吃好喝都是我们交换回来的啊,你为什么就认为我们读书人不能拿自己的品德去交换呢?”孟子的意思,我这些都是用仁义换的。

“这个,您看那些工匠,他们劳作的动机就是换碗饭吃;可是,您这么贤明的人,难道您的目的也是为了吃饭吗?”彭更说出了他心头郁闷已久的困惑,他总是在思考推销仁义的目的。

“你怎么非要纠缠目的呢?譬如工匠给你干活,你给他们供应饭菜。那么你是因为他们的目的呢,还是因为他们为你干活了呢?”

“因为目的。”彭更毫不犹豫地说。

“那么,假如有个人揭了你房上的瓦、污了你新粉过的墙,他的目的也是为了得到饭菜,你会给他吗?”

“不给。”

“那么不就对了,目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看结果。”绕了半天,孟子总算把彭更绕进去了。

彭更一副懵懂的样子,一时还没有回过神来。

“这么跟你说吧,咱们宣扬仁义,给人灌输正能量,也就是心灵汤,让人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希望,这就行了。至于咱们是什么目的,那不重要。”孟子继续解释。

彭更眨了眨眼睛,突然想起一个新问题来。

“老师常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老师现在这么有钱,是不是也是不仁呢?”彭更问出来一个致命的问题。

“当然不是。”孟子厉声说道,他有些恼火了。“什么是为富不仁?就是目的就是为了挣钱。而我们呢?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仁义,发财不过是顺便得到的,并不是刻意追求的。”

“老师的意思,就是因为老师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财,所以发财不等于不仁。”

“没错。”

“那,就等于说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没错。”

“可是,刚才老师说过目的并不重要,结果才是最重要的啊。”

孟子的头“嗡”地一声,他没想到自己竟然被彭更给绕进去了。换了一般人,要么就是恼羞成怒拂袖而去,要么就是承认错误。可是,孟子不是一般人,他迅速恢复冷静,并且迅速找到了对策。

“孩子,世上没有绝对,为了仁义,什么都可以变化。所以,有的时候目的重要,有的时候结果重要。归根结底,仁义最重要。只要心存仁义,何必去管目的还是结果?”孟子等于端出一盆鸡精汤,劈头泼到了彭更的头上。

彭更彻底晕了。

“是目的重要呢?还是结果重要呢?哦,对了,仁义最重要。”彭更喃喃自语,离开了。

后来,据说彭更疯了,逢人就问“是目的重要呢?还是结果重要呢?”然后自己回答:“哦,对了,仁义最重要。”

大约走了七八日,孟子一行进入了齐国地界。

齐国明显比魏国要富裕,百姓也更加热情,官方在沿途还设立了馆舍接待外国来宾,孟子一行都感觉心情越来越好。

公孙丑格外活跃,因为他就是齐国人。所以孟子有什么事情也都问他,有事没事找他聊天。

“老师要是在齐国执政的话,恐怕就是下一个管仲晏婴了。”吃过晚饭,夕阳西下,正是吃饱了好吹的时间,公孙丑略略地送了个温暖。

“你看你看,一听这话就知道你是个齐国人,就只知道管仲、晏婴而已。”出乎公孙丑的意料,孟子似乎并不受用,看上去还有些不高兴。“有人曾经问过曾子的儿子曾西,他是不是比子路更贤能,曾西说:‘我爷爷和我父亲都很敬畏他,我怎么可以比呢?’这人又问他和管仲谁更贤能,曾西很生气地说:‘你是在骂我吗?管仲长期执掌齐国大权,却没有什么建树,这样的人怎么能和我相提并论?’连曾西都看不上他,他怎么能和我放在一起呢?”

对于孟子的回答,公孙丑大吃一惊,因为在齐国人的心目中,管仲是神一般的存在。从齐王到百姓,对管仲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就算是齐国国君从姜姓变成了田姓,对管仲的崇拜也没有丝毫改变。

“管仲可是让齐国称霸于天下的人啊!”公孙丑忍不住提醒。

“称霸有什么了不起?以齐国的条件,称王都易如反掌。称霸?哼,有什么了不起啊?”孟子淡淡地说,眼皮都没抬一下。

“那,我有一个问题。周文王高望重,活到一百多岁,可是也没有能称王。您说称王易如反掌,难道周文王也是浪得虚名?”公孙丑一向很佩服老师的忽悠,不过这一次,他是真心不服气。

“文王我哪敢比呢?”孟子总算没有把老祖宗一并藐视了,稍稍谦虚了一下。“从商汤建立商朝,到纣王之前,商的治理很好啊,贤王就有六七位之多。纣王虽然暴虐,可是手下良臣很多啊。周文王那时候只有百十里的地盘,实力差太多了。齐国有俗话:‘智慧不如时机,耕作不如天气。’现在齐国的时机多好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只要能施行仁政,就能称王于天下,谁都挡不住。孔子说:‘好名声传得快,比速递还要快。’现如今,只要一个像齐国这样的大国能够施行仁政,就像解民于倒悬,那绝对是事半功倍,天下百姓都来投奔,称王岂不易如反掌啊。”

“吹吧,吹吧,很快就知道结果了。”公孙丑这么想,不过没有说出来。

解民倒悬、事半功倍,都是出于此处。

五十六

孟子从大梁来到了临淄,几十辆车的阵容立即引发了轰动。临淄虽然是国际头号大都市,王子王孙巨商大贾遍地,可是几十辆车的阵容还是很少能看到的。

“哇,好生意来了,姐妹们要打醒十二分精神了。”国家大妓院的老鸨们很兴奋,以为来了大主顾,却不知道来的是一群讲仁义的人,未必是什么消费人群。

齐宣王自然听说了,他对孟子的大名也是久已听说的,因此当孟子派人来求见的时候,他欣然同意,约好了时间见面。

临见面的头天晚上,公孙丑又来向孟子请教了。

“老师,明天见齐王了,不知道老师准备怎样应对?”公孙丑小心翼翼地问。

“那,你先说说你的看法。”孟子笑吟吟地说,看上去早就胸有成竹了。

“老师说过,对待这些君主别客气。我觉得吧,还是该训斥他嘲讽他。”

“错。”

“错?”

“没错。”

“没错?那到底是错?还是没错?”

“没错,你错了。”

“这,老师,我到底是错了?还是没错?”

“你错了。”

一通对话,公孙丑现在知道自己错了。

“为什么啊,老师?”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梁惠王和齐宣王也是不一样的。梁惠王就像斗败的公鸡,气势全都没了,欺负他就对了。可是齐宣王不一样,他一直都很成功,气势很足。所以对他,要以鼓励引导为主。”别说,孟子对人性的研究还是蛮深的,否则怎么忽悠呢?

次日,孟子带着几个得意弟子前去见齐宣王了。

照例,孟子是不会行君臣礼的,依然是主客礼。基本上,齐宣王与稷下学宫的学者们也都是主客礼,因此一点也不在意。

叙礼完毕,话入正题。

齐桓公晋文公先后称霸于天下,你能讲讲吗?”齐宣王问。他喜欢听他们的故事。

“齐桓公、晋文公这类人,我们孔门弟子不知道,我讲讲王道行不?”孟子倒是很诚实,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会不知道假装知道,然后还假装知道也不说。

“那,怎么样可以称王呢?”齐宣王问。

“善待百姓,就能称王,没有谁能够阻挡得了。”

“像我这样的,能做到吗?”

“完全可以。”孟子开始鼓励齐宣王了,当然也可以说是拍屁。

“先生怎么知道呢?”齐宣王挺高兴,也很好奇。

“我听说有一次您在殿上,看见有人牵牛路过,就问把牛牵去干啥,牵牛的人说要杀掉来祭铜钟。您就说我不忍心看到牛恐惧发抖的样子,下令别杀牛。手下问您是不是就不祭钟了,您的回答亮了:‘换只吧。’有这回事吗?”

“有。”

“看见没有,您有这样的品德,太该称王了。”

“可是,百姓都说我吝啬啊。但是天地良心,我真不是舍不得那头牛,只是觉得它怪可怜的。”

“这也不必有什么想不通,毕竟牛大羊小,牛贵羊贱。不过话说回来,您可怜牛,那为什么不可怜羊呢?”孟子进行适当的引导。

“是哦,为什么呢?”齐宣王用懵懂的眼神望着孟子。

“不忍杀生,就是仁慈。您以羊换牛是因为见牛而没见羊的缘故啊。仁慈的人也要吃肉啊,不过呢,见它活着的样子就不忍心杀它,听过它的惨叫就不忍心吃它。所以君子远离厨房,就是这么个道理。”孟子给了齐宣王一个堂而皇之的解释,帮齐宣王解决了这个问题。

“《经》上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别人有心事,我就能猜透,就是说的先生这样的高人啊!真是听君一席话,不用再读书啊。经您这么一解释,我就豁然开朗了。咱接下来还是说说怎么称王吧,您继续点拨我。”齐宣王很高兴,继续求教。

孟子笑了笑,一切都在掌握中。

“有人跟大王说:‘我力举千钧,但举不动一根羽毛;我明辨秋毫,但看不见一群美女。’您信吗?”孟子先做铺垫。

“不信。”

“现在大王的恩泽都到禽兽身上了,却不能让百姓雨露均沾,为啥?举不动一根羽毛,是因为根本没用力气;看不见一群美女,是因为根本没睁眼看;百姓不能雨露均沾,是因为您根本没有行云布雨。所以,大王没有称王于天下,非不能为,实不为也。”温柔的批评,实际上等于勉励:您行,您肯定行。

“非不能为,实不为也?”

“挟泰山以超北海,您说您干不了,这是真的干不了。扶老太太过街,您说您干不了,这就不是干不了,而是不想干。大王没有称王于天下,并不是挟泰山以超北海,而是扶老太太过街这样的事。”

“哦?先生继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家人好,对所有人都像对家人一样,百姓还会不拥戴您?古时的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因为把爱洒向人间哪。比一比,才知道大小;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东西如此,人心也是如此啊。如果大王您驱使自己的百姓去打仗,让自己的子弟面临死亡的危险,跟街坊四邻互相仇恨,大王您的心情就愉快吗?”

“那不是变态吗?我肯定不会啊。”

“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分享一下吗?”

齐宣王笑了笑,没有回答。

“美味?名牌衣服?豪宅?美女小蜜?”

“不,这些我早有了。”

“好了,大王的最大心愿我猜到了,就是称王于天下。不过,依您现在的做法,这就是缘木求啊。”

“此话怎讲?”

“缘木求鱼,当然抓不到鱼,但也没有什么灾祸。可是依您现在的做法,那就不仅仅是缘木求鱼空手而归的问题了,那是随时面临灾难性后果啊!”

“啊!”

“如果邹国和楚国开战,大王买谁赢呢?”

“楚国。”

“没错!小国干不过大国,人少打不过人多,傻瓜都知道啊。您看,全世界方圆九千里,齐国占九分之一。那么,用齐国的九分之一去征服那九分之八,与邹国跟楚国开战有什么差别?可是,大王若是施行仁政,天下的人才都会来投奔您,天下的百姓都会移民到齐国,天下的商人都想把钱存在齐国,就算是别国的公卿大夫们也都想把老婆孩子送到齐国。到那时,大王您躺着就能称王了。”

“哎哟,这有点难哪,不过我想试一试!”齐宣王完全被孟子牵着鼻子走。

“无恒产者无恒心,如果百姓都是流氓无产者,那这个国家一定混乱不堪。所以,必须要让百姓有恒产,要保护人们的私有财产,让百姓家家有余年年有余,赡养父母养活妻子儿女都不成问题,年成好就吃香喝辣,年成不好也能过得去。衣食无忧了,再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就容易了。可是现在税赋这么重,人们娶不起老婆生不起孩子养不起父母,道德水平怎么能提高呢?”孟子这番话虽然是大话套话,不过也是为百姓的生活在呼吁。

“是哦。”

“要改变这一切,其实不难:每家的院子都种上桑树,大家就有丝绸穿了;每家都养上鸡、等家禽家畜,大家就能吃上肉;农田不因为战争而耽误耕种,大家就都能吃饱饭了。这个时候开办学校,推行周礼。如果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那就是没天理了。”这就是孟子具体的方法了。

齐宣王有些失望,他知道治理国家绝不是如此简单的,管仲的方法要高明得多全面得多。不过,他不想与孟子争论,他还是很喜欢孟子的。

所以,齐宣王请孟子留下来,成为稷下学者中的一员,享受卿的待遇。

明察秋毫、缘木求鱼,这两个成语出于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