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宗师——王顾左右而言他
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孟子·尽心上》
【译文】
尧舜施行仁义,是出于本性;商汤、周武王施行仁义,则亲身体验,努力推行;春秋五霸施行仁义,则是假借仁义,以此谋利。但是,如果久借而不归还,又怎么能知道他不是真的有仁义之心呢?”
五十七
不知道是孟子的心灵鸡汤为齐宣王带来了快乐,还是齐宣王喜欢孟子这个人,总之,孟子成了稷下学宫里最受齐宣王欢迎的先生。
孟子还坚持他的原则:对齐宣王,以正面鼓励为主,偶尔旁敲侧击,有的时候也不给面子。
这一天,孟子和齐宣王的大夫庄暴聊天,庄暴说到齐宣王是个骨灰级音乐迷。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次日,孟子去见齐宣王。
“听说大王喜爱音乐,有这回事吗?”孟子问。
齐宣王的脸色顿时变了,他以为孟子要批评自己了。
“也没什么了,我不喜欢以前的古典音乐,就是喜欢当今的流行音乐。”齐宣王弱弱地说,似乎还有点不好意思。
“大王喜欢音乐,不管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都说明齐国治理得不错了。”出乎齐宣王的意料,孟子不仅没有批评他玩物丧志,反而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啊,真的?”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我问您,一个人自己欣赏音乐,或者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哪种更快乐呢?”孟子问。
“当然是大家一块欣赏有气氛啊。”
“那就对了。”孟子现在已经成功地把齐宣王引到沟里了,后面就可以尽情发挥了。“假设大王在这里欣赏流行音乐,老百姓听见大王的音乐声,都摇着头皱着眉说‘大王这么开心,却把我们逼到了这种悲惨至极的地步,骨肉分离妻离子散’;假设大王在这里欣赏流行音乐,老百姓听见大王的音乐声,都兴高采烈地欢呼‘我们大王身体很健康,否则怎么能欣赏音乐呢’。这两种假设的区别是什么呢?没别的,就是大王是不是与民同乐。现在若是大王能够与民同乐,那么就可以称王于天下了。”
“先生这么说,寡人就是一个与民同乐的人了?”齐宣王问。他不肯定。
“那还用说?大王在宫内欣赏流行音乐的时候,墙外面的老百姓都带着幸福的笑容啊。”孟子说。其实他从来没见过。
齐宣王笑了,这个马屁他很享受。
“如果能够让大王的乐队在市场举行流行音乐会,那就更完美了。”孟子趁热打铁,马屁归马屁,还要给老百姓争取扎扎实实的好处。
齐宣王一高兴,决定不定期在市场举行流行音乐会,不但亲自出席,还邀请百姓共同观赏,把与民同乐进行到底。
流行音乐会的效果非常的好,齐宣王得到前所未有的快乐,而百姓们也都欢欣鼓舞,热情赞颂。
鉴于流行音乐会的巨大成功,齐宣王非常高兴,亲自在王家别墅雪宫设宴招待孟子。
酒足饭饱,齐宣王还觉得缺点什么。仔细想想,想起来了,缺鸡精。
“先生,品行高尚的人也享受这种乐趣吗?”齐宣王问。
“当然啊。人们得不到这种乐趣,往往抱怨君主。抱怨君主固然不对,可是君主不与民同乐,那也是不对的。您与民同乐,那么百姓就会以您的快乐为快乐;您为民分忧,百姓也会为您分忧。如果您能够与天下百姓同忧愁、共欢乐,称王那就是信手拈来了。”孟子又开始兜售鸡精了。
“嗯。”齐宣王点点头,这是他要的感觉。
“从前,齐景公问晏婴:‘我想去游山玩水,可是要怎样做才能又玩好了又有古代圣王的好名声呢?’晏子回答说:‘好问题!古代天子到各诸侯国去叫巡狩,巡狩不是游玩,而是视察各地百姓农耕生产的情况,对有困难的百姓提供救济帮助。可是现在不同了,君主出行,大批人员随行,所到之处封路封园,扰民害民,百姓怨声载道。这种违逆天道、暴虐百姓、铺张浪费、毫无节制的状况,简直就是流连荒亡。顺流而下不知回头是流,逆流而上不知回头是连,打猎没完没了是荒,饮酒作乐醉生梦死是亡。大王您是准备流连呢?还是准备荒亡呢?’晏子的话让齐景公幡然醒悟,打消了出游的想法,削减了各类支出,省下来的钱用于补贴百姓。就因为这件事,乐师创作了《徵招》《角招》两首道乐曲,以体现君臣之间坦诚相待的关系。”这一大段,孟子如数家珍,一气说来。
“嗯,先生的意思,还是要与民同乐?”
“当然了。譬如说吧,当初周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百姓们还觉得太小;大王您的园林才四十里,大家就觉得太大,为什么啊?因为周文王的园林百姓都可以去,像公园一样。而大王您的园林只有您能游玩,要是百姓猎杀里面的麋鹿要按杀人罪论处。”
“啊,那,那寡人也开放。”
孟子的鸡精汤还是有些效果的。
在临淄大市场的中央有一个宫殿叫作明堂,这是早年姜太公时期建造的,作用是祭祀神明祈求保佑。原本,只有周天子才有权力建造明堂,当初姜太公代表周王征伐东部诸侯,因此被允许建造明堂,代行天子的权力。
时代变迁,明堂早已经被废弃,明堂所在的地点也成了临淄最繁华的大市场,地价涨得很高。于是,有人建议拆毁明堂,建造店铺出租。
“孟子先生,你说,明堂该不该拆掉?”齐宣王拿不定主意,请教孟子。
“当然不行。”孟子大声否定,不容置疑。“明堂,是天子处理大事的地方。您要是像圣明君主一样施行王政,就没有必要拆了它。”
“嗯,那就留着吧。孟子先生,你能不能讲讲实施王政又该怎样做呢?”齐宣王觉得做个地标建筑也挺好,没必要拆。
“周文王治理周国,实施井田制,税率九分之一。官僚世袭俸禄,免征关税,国家不占有山水资源,一人犯罪不罪及家人。对于鳏寡孤独实行政府补贴,特殊照顾。所以,周人安居乐业,社会稳定。”
“好极了。”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照着去做呢?”
“寡人有个毛病,贪财。”
“贪财好啊。过去周人先王公刘也贪财。不过大王贪财,也要让百姓有点积蓄,这跟实施王政又有什么冲突呢?”
“我还有个毛病,就是好色。”
“好色好啊。过去周太王也好色。大王好色没问题,可是要知道百姓也好色,自己好色的同时,让百姓也能娶上老婆,这与大王实施王政又有什么冲突呢?”
“说到底,还是与民同乐?”
“没错。”
“好,我把后宫开放。”齐宣王说完,猛然发现不对劲。园林可以开放,乐队可以共享,可是老婆孩子可不能共产啊。
孟子坏坏地笑。
五十八
齐宣王对孟子的忽悠功力很佩服,不过有的时候也会想办法给孟子挖个坑出个难题,看他怎么破解。
有一天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放逐了夏桀,周武王杀死了商纣王,有这事吗?”
孟子弄不懂齐宣王问话的意图,小心翼翼地说:“从史书记载来看,有这事。”
“那么,臣子可以杀死他的君主,是吗?”齐宣王要问的实际上是这句话,这就是他的坑。
孟子可以回答“是”或者“不是”,可是这两种回答都不好。
事实上,孟子很少会直接回答“是”或者“不是”,那样很容易被带到坑里。他一定会转弯抹角来回答问题,或者把问题导向自己擅长的方向。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践踏仁道的人叫‘贼’,违背信义的人叫‘残’,两者兼而有之的人就叫‘独夫’。我只听说过周武王为民除害杀死了独夫商纣王,没听说过他作为臣子杀害君主的事。”孟子潜台词是:如果国君不像个国君,杀死他就是正当的。
齐宣王半天没有说话,自己辛辛苦苦挖的坑,结果孟子一脚把自己踹进去了。
有的时候,孟子也会给齐宣王挖个坑。
有一天,孟子问齐宣王:“如果一个人去楚国出使,出发前把老婆孩子托付给朋友照看,等到他从楚国回来,却发现老婆孩子在忍饥受冻。对这样的朋友怎么办?”
“断交。”齐宣王毫不犹豫地回答,还想问问谁这么操蛋。
“如果法官玩忽职守,怎么办?”
“撤职。”
“那么整个国家一片混乱,又该怎么办?”
宣王愣了一下,如果按照刚才的答题逻辑,这里的标准答案就是“国君辞职”了。可是,能这么说吗?
齐宣王有种掉进坑里的感觉。
“那什么,红薯是蒸着好吃还是煮着好吃?”齐宣王一边东张西望,一边转移话题。
王顾左右而言他,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孟子坏坏地笑。
孟子走红,难以避免地会遭人嫉妒。事实上,在齐国一向是管子学说占据绝对上风,即便齐宣王喜欢孟子,也依然是推崇管子学说的。所以,大家对孟子都有些不服不忿。
淳于髡是稷下学宫的学术牵头人,一向以口才见长,人送绰号“髡爷”。如今,孟大忽悠来了,髡爷明显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稷下学宫第一大忽悠的名头可能不保。所以,他憋着一口气要跟孟子较量一番。
这一天在稷下学宫,髡爷溜溜达达来到了孟子的教室。
“啊,孟子先生,在下有事请教。”髡爷很谦恭的样子。
孟子是个聪明人,知道来者不善,一定是来挖坑的。怎么办?水来土掩,就看谁拔枪快吧。
“髡爷谦虚,请讲。”
“话说男女授受不亲,这是周礼的要求吗?”
“是的。”
“那譬如说你跟你嫂子出去野游,结果你嫂子掉臭水坑里了,你要施以援手吗?”淳于髡笑眯眯地问。他不仅挖了个坑,还是个水坑,还是个臭水坑。
“髡爷,在下独生子,没有嫂子。”孟子故意这样说,争取时间。
“那就假装有一个吧。”
“那……”孟子想了一下,有了主意。“好吧,就假设髡爷是我哥,我跟嫂子出去野游。”
淳于髡差点笑出来,自己原本说孟子跟嫂子野游,是想找孟子的乐子。谁知道现在成了孟子跟自己的老婆出去野游,反而成了孟子拿自己找乐。
“好吧,总之,你嫂子掉臭水坑了,而且她还不会游泳,你拉不拉她吧?”淳于髡逼问。
“为什么不拉呢?难道我见死不救?”孟子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应对之辞,话说得很坚决。
“那,不是男女授受不亲?”
“嫂子掉水坑却不去救,那还是人吗?那简直就是豺狼啊。男女授受不亲,是平时需要遵循的礼。嫂子掉水坑里去救,那是权宜之计。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啊。”孟子说完,瞪了淳于髡一眼。
“那,如今整个天下民不聊生,战争频仍,跟掉水坑里没有区别,先生要向天下伸以援手吗?”淳于髡又挖了一个水坑。
“天下掉水坑里了,要用仁义去援助。嫂子掉水坑里了,要用手去援助。难道,髡爷准备用两只手去援助天下?”
淳于髡嘿嘿一笑,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