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宗师——荀子:除了我你们都是蠢货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一、荀子是谁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五十岁上才前往齐国稷下发展,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享受卿的待遇,因此人称荀卿。后来因为有人在齐王面前说他坏话,所以南下楚国,春申君黄歇任命他为封地内的兰陵县令。春申君被杀之后,荀子的县令也被免,之后就留在兰陵生活教书。李斯和韩非都曾经做过他的学生

基本上就是这样了,荀子的身世还算清晰。

荀子算是大器晚成的那一类了。为什么荀子到五十岁上才去稷下学宫呢?一个可能是荀子过了中年才开始发奋,另一个可能是荀子瞧不起稷下学宫的学者们。

大致是生活的年代比较晚,同时学生不多,人缘也不是太好,所以荀子的事迹留存下来的很少。与庄子、孟子甚至与墨子相比,荀子明显缺乏个人故事,因此他的个人魅力显得不足,个人形象也不够生动。

二、儒家还是法家

其实关于荀子历来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究竟是儒家还是法家?

说他是儒家,是因为他推崇孔子和周礼,也以儒家自命。

说他是法家,是因为他重视法的作用,并且门下两大弟子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仅从学术的角度来说,荀子的思想其实更接近于李悝吴起,那是战国早期的两个变法家。奇怪的是,当秦国变法图强之后,东部各国对于法反而产生了抵触,似乎唯有如此才能与野蛮的秦国划清界限。事实上,学者们一边倒地全面否定秦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国权势人物的判断。

荀子在这个时候显得比其他人更为客观和冷静。他既肯定礼的作用,同时强调法的作用,因此推出了“隆礼重法”的政治主张。可以说,在治国理论方面,荀子比同时期的其他人都要高出一个档次。

“性恶论”是荀子学说的基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那么,如何抑制人性恶的一面呢?教育。教育还不行呢?刑罚。

所以,荀子认为,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礼,在礼的基础上推行法。礼法结合,天下就能够大治了。

应该说,荀子是将儒家的传统思想与现实相结合的。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以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由于坚持礼法并重,荀子就必然地法后王,因为先王是不重视法的。问题是,有的时候他也说法先王。于是我们就看到荀子在自己著作中的自相矛盾。其实先王后王都有局限性,荀子法自己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荀子认为天下要大治就必须实现统一并且君主集权,与孟子强调百姓的利益不同,荀子强调君主的权力。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说,荀子显得更为现实。但是在客观上,他的学说推助了秦汉及以后的专制集权。

三、《荀子》这本书

《荀子》这本书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争议,大家一致认为这本书就是荀子写的。当然少量也可能是荀子的学生写的,至于是哪个学生,谁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与李斯和韩非子无关。

综观《荀子》这本书,不仅篇幅多,各篇的主题清晰,而且内容极为丰富,对于自然、社会、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文学、逻辑等均有涉猎。

荀子的文章不仅重逻辑重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荀子在散文、政论和辞赋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准,为后世所仿效学习。《荀子》中的大量词句成为后世的流行,不断被引用。

《荀子》在西汉时期与《孟子》的影响不相上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孟子》的地位高过了《荀子》。近代以来,《荀子》又重新得到重视。

四、千秋荀夫子

从学问的渊博、思想的深刻以及逻辑的严谨来说,荀子在整个战国期间应该是首屈一指的。荀子精通《经》《礼记》《周易》《春秋》,在他的著作里,对以上几种著作的引用往往是信手拈来,用得恰到好处。

大概也正因为如此,他谁也看不上,认为其他人都是垃圾。他不仅将其他学派的学者贬得一文不值,甚至将儒家同门都说成“贱儒”。

相比于墨子的“兼爱非攻”、孟子的“仁义无敌”,以及庄子的“顺其自然”,荀子的学说要具体而丰满得多。可以说,《荀子》这本书满满都是干货,没有墨子的自我陶醉、孟子的目空一切和庄子的玄而又玄。荀子的理论不仅逻辑清晰、推理完整,并且具备很高的可操作性。

可是,荀子一生竟然没有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遗憾之余,难免令人感到有些疑惑。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情商。

从我们已知的材料来看,荀子的情商是远远低于他的智商的。他为人刻薄刁钻,喜欢看别人的缺点不足,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在这一点上,庄子和他是鲜明的对照,孟子和墨子也都比他强。

按理说,赵国的传统在用人上还是比较开放的,以荀子的才能,如果有人推荐,大有机会。譬如蔺相如廉颇李牧等人都是从下层爬上去的,荀子应该有机会。即便没有人推荐,荀子也可以投身平原君,借道而行。

可以想象的是,荀子既找不到人推荐自己,也不愿意委身于平原君,看别人的脸色生活。

在赵国没有机会,荀子来到了环境更宽松的齐国。凭借超群的才能,荀子“三为祭酒”。但是齐国上下并没有忧患意识,荀子只能做一个学者,而无法成为真正的卿大夫。所以,他的才能还是无从发挥。可以想象的是,荀子在稷下学宫一定是高傲的,他会以尖酸刻薄的语言批评每一个人,从而成为这里的公敌。

子之所以从当时的文化中心齐国前往楚国,就是因为得罪了太多的人,所有人都不喜欢他,才不得不南下。春申君是战国四大公子中格局最低的,他并不了解荀子的价值,他原本应该把荀子推荐给楚王,利用荀子的才能来拯救摇摇欲坠的楚国,可是他只是让荀子做了一个小小的兰陵县令,把荀子当成了一个普通的门客。

而荀子情商不够的缺点再次显露,他没能让春申君更加重视自己。其实以他曾经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资历,他可以有更高的选项。而在春申君被杀之后,荀子也没能想办法保住自己的位置。

所以,荀子是没有朋友的,他只有敌人。

在《荀子》一书里,荀子的学生也承认荀子“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这些都是荀子人缘不佳,情商不高的必然结果。

可笑的是,荀子说起来是一套一套的。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看,说得多好。

所以,人就是这样,看问题可能很清楚,可是说起来是一回事,做起来就是另一回事。

荀子的刻薄性格毫无疑问影响到了他的两个学生李斯和韩非,其中韩非的性格似乎更像荀子。从《韩非子》我们就能看到,韩非虽然刻薄而且多疑,但是办法又很多,思维非常清晰。应该说,韩非是荀子最得意的衣钵传人。只不过,韩非的学说已经脱离了老师的道路。

而李斯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荀子的刻薄。他害死了师弟韩非,帮助秦始皇“焚书坑儒”,帮助秦二世篡位夺权。可惜的是,最终他也没有得到一个好下场,这也是刻薄的结局。

从这个角度说,荀子没有进入政坛未尝不是他的幸运。

毫无疑问的一点是,荀子应当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好的政治学家,因此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政治学家。

五、荀子名言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公生明,偏生暗。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良医之门多病人。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礼者,人道之极也。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