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宗师——让历史照见现实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的故事至此全部结束了。但是,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对诸子百家进行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现实。如果读完历史却对现实没有领悟,这历史就是白读了。如果古人的思想对当下毫无借鉴,这古人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怀念的地方了。

所以,我们需要总结。

历来,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解读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春秋战国是贵族文化,这种文化自秦朝后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后人根本无法理解先贤们的言行,后人的解说完全根据后人的理解,与先贤们的本意相去千里。

第二个问题是,售卖"精"的太多,把先贤们的思想都泡了鸡精,读起来都是一个味,闻起来香却毫无营养。解读起来更是连篇累牍东拉西扯,却根本不知本意。

所以,在这里,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一、中国文化的断崖式坠落

从现代文明的角度看,中国的历史有其悲剧性。中国文化出现过断崖式下坠。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来简单看看中国的历史就一目了然了。

中国历史最早是夏朝,那是一个游牧到守牧的牧业社会。从目前的考古证据来看,所谓夏礼是不存在的。

商朝是一个商业兴盛的朝代,因为商业的需要,出现了文字、数学、商业规则和社会规则,于是有了商礼。这个时期是商业文化,社会伦理的基石是契约精神。毫无疑问,商朝与希腊文化非常接近。

可以说,是商朝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周朝取代了商朝,周朝是个农业社会。但是周朝的统治者非常聪明,他们全盘接受了商朝的文化。周礼是在商礼基础上的改造,契约精神被改成信和义,商业同样受到重视。周朝分封诸侯,周族开始遍布整个中国,因此我们现在所公认的祖先几乎都是周朝的。

按照西方历史学的分类,周朝属于封建社会,与欧洲中世纪的社会形态相当。

封建社会的文化是贵族文化,而贵族文化的基石就是"礼",具体到中国而言就是"周礼"。

春秋战国毫无疑问属于贵族文化,不过这个时候已经"礼崩乐坏",贵族文化经受着考验。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消灭了秦国的贵族文化,形成了专制集权的社会形态。秦朝灭亡后,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

但是,这个时候贵族精神还残存着。

从秦汉开始,中国进入皇权专制社会。

从汉朝直到宋朝,中国人的社会状态和文化变化不大。宋朝的时候贵族精神曾经有所回升,那也是春秋战国之后商业最发达、思想控制最松的一个朝代。因此,宋朝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一个朝代。

遗憾的是,世上的事情往往是爽过了就死,宋朝的良好势头被蒙古人灭了。

明朝恢复了汉人的统治,但是朱元璋并不比元朝统治者善良,甚至更加恶毒。"秘密警察"和"文字狱"造成了恐怖统治。

很快,清朝入主中原,演进到顶峰的皇权专制手段与文化高压政策几乎摧毁了士人的尊严。至此,奴才文化的盛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贵族到奴才,这就是春秋战国到清朝的故事。

奴才能够理解贵族的思维吗?"好死不如赖活"的奴才能够感受到"士可杀不可辱"的含义吗?

二、诸子百家的简单解读

蠢货总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聪明人则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可以归结为管子、老子、孙子、孔子墨子、商鞅、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我们简单做一个介绍。

管子学说

关键词:礼、义、廉、耻(注意这个顺序和承接关系,这是要点。)

核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方法:重点发展商业、农业,兼顾其他产业,治理国家的办法很多。

结果:齐国富甲天下,文明发达。但是,人们享受生活,军力下降。

老子学说

关键词:无为而治。

核心:鸡犬之声相闻,以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愚民思想。

方法:无。

结果:无人采纳。后北朝南朝盛行,终于被隋朝所灭。

孙子学说

关键词:上兵伐谋。

核心:战争的艺术。

方法:无。

结果:兵法本身不是治国之道。

孔子学说

关键词:克己复礼。

核心:恢复周礼,重现和谐社会。

方法:士人以仁,国君以德。

结果:无人采纳。后王莽实行,立即阵亡。

墨子学说

关键词:兼爱非攻。

核心: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方法:身体力行,四处宣传。

结果:无人采纳,自生自灭。

商鞅学说

关键词:灭礼用法。

核心:消灭贵族阶层和贵族文化,严刑酷法。

方法:军功制,全力发展农业,严刑酷法,取消言论自由,旅行自由,国君集权。

结果:秦国军力强大,农业发达,最终统一中国,统一之后迅速灭亡。

庄子学说

关键词:顺其自然。

核心:天地无限而人生有限,别折腾了,用有限的人生去享受吧。

方法:随心所欲。

结果:自得其乐,与国家无关。

孟子学说

关键词:仁义。

核心:仁义无敌,只要施行仁义,就能实现王业,无往不胜。

方法:基本上靠领导人的一颗仁心,恢复井田制。

结果:滕文公采纳,灭亡。

荀子学说

关键词:礼法。

核心:礼法结合,天下一统。

方法:用学习教育引导的方法来实现礼,用国君集权来施行法。

结果:无人采纳。汉朝后被称为儒表法里,似乎与此有些关联,不过实际上相差十万八千里。

韩非子学说

关键词:法术势。

核心:君主绝对集权。

方法:利用法术势实现君主集权。

结果:秦始皇采用了他的理论,成为权力最大的人。秦始皇死后,秦朝迅速崩溃。此后历朝历代皇帝均实行绝对集权,导致暴政和朝代更迭。

三、我们为什么需要礼?

在以上诸人中,老子和庄子基本上是玩宇宙的。老子兼顾了一下地球,就是无为而治。事实证明用玩宇宙的办法玩地球是不灵的。

孙子是玩兵法的,当然他受到管子军事思想的影响。不过兵法太专业,与治理国家关系不大。

孟子不具备治理国家的才干,就是对井田制也是一知半解。

商鞅和韩非子都是暴政和专制集权的推动者。历史已经证明他们是错误的。

所以,诸子百家中真正伟大的人就只有管子、孔子和荀子。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推崇礼的作用。

有人会说管子不知礼,这是孔子说的。

实际上,管子对于礼的理解比孔子要深刻,并且是遵守礼的。孔子认为管子不懂礼,无非是认为管子在几个生活细节上提高了自己的层次,但是他忽略了管子在原则问题上对于礼的坚持。

譬如管仲以扶助周朝王室为目的坚持齐国称霸,每次诸侯大会都要邀请王室参加并且由周王任命齐桓公为霸主。管仲前往周王室出差,坚决拒绝周王室给自己卿的礼节。而齐桓公想要效仿周天子去封泰山,也是被管仲阻止的。

所以,在大事上、在原则问题上,管仲对周礼的遵循一点也不含糊。

管子、孔子和荀子都认为礼是最重要的,为什么他们要这么认为呢?管子的解释是最好的。

管子说过"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维",随后他给了一个具体的解释。

很多人知道"礼义廉耻",却不知道这四个字正确的因果关系。

管子的解释是,人首先要知耻,知耻之后就有底线,就不会去做无耻的事情。所以就不会贪婪,百姓不会不劳而获,官员不会贪污受贿,这就是廉。大家都廉了,交往起来就会平等、公平,就会约定一些行为准则,这就是义。之后,把这些行为准则综合起来进行优化,形成一个正式的准则发布给大家去遵守,这就是礼。

所以,礼是最高级的。虽然是正式发布的,但是,是人们出于自觉而形成的,是人们自愿去遵守的。

商礼是这样形成的,周礼也是这样形成的。

管子认为,礼义廉耻其实都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富足。

管子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请注意这两句话的区别。"衣食足而知荣辱"是指的普通百姓,对应的是"廉耻";"仓廪实而知礼节"对应的是礼义,是国家层面的,因为"仓廪"是国家的。

所以,百姓要富,国家也要富。

事实上,管仲就把齐国治理得百姓和国家都富裕,实现了"礼义廉耻"。所以,管仲以后,齐国无论国内政治局势怎样变化,百姓的生活始终富足,国内经济的繁荣和文化思想的自由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可以说,管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登峰造极,梁启超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可以说毫不夸张。

那么,管子不重视法吗?

管子是非常重视法的,并且有专门的论述。但是在管子的时期,礼已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法的迫切性并不强,所以管仲并没有将法的地位提高到与礼相同。

荀子的时代,经过了几轮变法,可以说法的力量已经显现。荀子身为儒家,却并不避讳承认法的作用,他认为能够以礼治国当然最好,可是当礼已经力不从心的时候,就必须要依靠法了。

既认识到礼的作用,又意识到法的作用,荀子的境界非常之高。

那么,为什么不提孔子呢?

我们先来说说礼。

当今社会,我们总在强调法治,似乎法治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真的吗?

法,是要人来执行的。

当今世界上,如果仅仅从法律制度来说,几乎都是法治国家。可是,为什么有的国家秩序良好,有的国家秩序混乱呢?因为人不一样。

有的人把问题归结于宗教,认为基督教国家往往更发达。可是,同样是基督教国家,东欧和西欧差距很大,拉美和欧洲差距很大。菲律宾也是基督教国家,可是国家治理与西欧可以同日而语吗?

那么,什么是决定人的主要因素呢?

贵族文化。

整个西欧是贵族文化沿袭而来的。亚洲的日本当初全盘接受了中国周朝的贵族文化,也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士文化"。这种"士文化"是日本社会的基石,保证了日本从明治维新到随后发展中的有序进行,保证了日本的社会秩序。

正是因为有"士文化",日本一旦转型,就以欧洲人无法想象的速度赶超上去。从日本的经历来看,周礼之下的贵族文化是优于或者至少不次于西欧的贵族文化的。

现在我们可以说孔子了。

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周礼的坚持,对贵族文化的坚持。正是由于孔子的坚持,中国文化在某一时期即便跌落到十八层地狱,也还有一丝贵族文化的影子存在。

孔子给我们留下了《经》《春秋》《周易》《论语》等。没有这些载体,中国文化就是空白,贵族文化早就烟消云散了。

如果中国有一天再现辉煌,我们一定会发现这是孔子留给我们的恩惠。

贵族文化并不是一个虚无的东西,它有它的标准。

贵族文化必须具备的要素包括知耻、反思、负责、包容、自尊及尊重他人、自信、守规则、守信用、勇敢、礼仪等等。当然,它不包括平等民主这样的现代观念。

在贵族文化下,官员面对事故一定会反思道歉辞职;在贵族文化下,一定有言论自由;在贵族文化下,名誉重于生命;在贵族文化下,人们会守规则;在贵族文化下,人们的言谈举止和着装都会很得体;在贵族文化下,人们会敢于创新和负责……

孔子曾经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有人会说,西方文明的基础是契约精神。可是,契约精神是基于礼,还是基于法?毫无疑问是基于礼,是人们内心的自我要求,是人们自尊心的要求。

当礼被消灭之后,中国人的契约精神随之被消灭。

强调礼并不是否定法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礼是法的基础。

我们可以这样说:有了礼的基础,法律就是人的工具,是服务于人的;人是法的主人,人会主动去遵循法。没有礼的基础,法律就是限制人的;人是法的奴隶,人会尽量去避开法,违背法,破坏法。

就像交通灯,有了礼的基础,对于守秩序懂礼让的人来说,人们会认为这是方便大家、提高效率、保证安全的。反之,人们会认为这是限制"我"的,耽误"我"时间的。

没有礼,有钱也不过是"土豪";有了礼,才会成为绅士。

我们没有必要像孔子号召的那样"克己复礼",但是,在有法无礼的时代里,我们确实应该重新建立礼的基础,以新的形式来重现礼不变的内涵。

礼义是文明的基础,而廉耻是礼义的基础。没有了廉耻,谎言就会满天飞,假货就会遍地走,贪官污吏就会明目张胆。看看那些站在被告席上的贪官们吧,他们只有恐惧,没有羞耻,所以即便是在忏悔,依然是谎话连篇。

最后,以孟子的一句话来结束本书:"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真是不知羞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