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 激烈的生存竞争
燕昭王求贤
子之之乱给燕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年少的燕昭王目睹了这一切,对于国仇家恨深有体会。
他一心要找齐国报仇,迫切想让燕国强大起来,所以即位以后励精图治,抓住一切机会振兴燕国。
这时候燕国的国际环境跟赵国有些类似:地处偏远的北方,远离中原是非之地;跟秦国又有血缘关系,属于天然的联盟。唯一要担忧的就是南边的齐国,但赵国同样跟齐国有仇,只要燕赵联手,齐国就不敢在北边有动作。
这样有利的国际环境,带给燕国一段黄金发展期。
燕国传统上是落后地区,人才匮乏,所以燕昭王振兴燕国的第一步就是大力招揽人才。
在燕王招揽人才的事迹中,最著名的是“黄金台”的传说。
燕国有个老臣叫郭隗,昭王去找他问招揽人才的策略,郭隗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个君王想要千里马,派下人拿着千金财宝到处求访,一直没找到。
后来这个下人终于回来禀报“找到千里马了”,拿出来一看,却是死马的骨头,原来他花五百金买了千里马的骨头回来。
君王大怒,要处罚他,那人说:“现在天下人都知道您甚至愿意花五百金买千里马的骨头,还怕真正的千里马不来吗?”君王一想,觉得很有道理,转怒为喜,厚赏此人。果然过了没多久,人们争先恐后地前来献马,君王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千里马。
郭隗接着对燕昭王说:“微臣没什么才能,大王要招贤,请从微臣开始。如果大王连微臣都能礼待,还怕天下的贤才不会闻风而来吗?”
昭王大喜,立即命人扫洒沐浴,举行隆重的仪式封赏郭隗,宣称他就是自己要找的贤才,亲自拜他为师,并且为他修筑了名叫“黄金台”的宫殿,以此表达对老师的尊重。
此事经过官方舆论的大肆宣传,天下人都知道燕昭王求贤若渴,从各个国家来投奔的人才络绎不绝,其中最著名的有:魏国来的乐毅、齐国来的邹衍、赵国来的剧辛。这些人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其中乐毅是当年讨伐中山国的名将乐羊之后,邹衍是齐国稷下学宫的著名学者,剧辛是赵国名将。
这些人汇聚到燕国以后,使得燕国的风气焕然一新,国家很快振作起来,从此迈上了强国之路。
燕昭王也成为了爱才、惜才的君王的代表,被后世的人们称颂不已。后世文人每当怀才不遇的时候,就会想起燕昭王,感叹一声“要是现在的时代还有燕昭王该多好……”譬如诗人李白,就这样写过: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不过冷静地说,史书里这些记载大部分是后世的术士们夸张的描述,燕昭王招徕的真正重要的人物就一个——乐毅,他能来燕国,还多亏赵国发生的那场震惊国际社会的政变。
玩火自焚的赵武灵王
燕国崛起的同时,赵国正在发生一场巨变,谁也想不到,一辈子精明透顶的赵武灵王意外地栽倒了。
赵武灵王的嫡长子是太子章,太子章的母亲死得早,赵武灵王又宠幸上了一个绰号“吴娃”的美女。
吴娃生下公子何。跟大多数宫斗剧差不多,吴娃仗着自己受宠,想尽办法挤兑太子章,最后终于成功斗倒太子一派,把公子何送上了太子之位,她自己也被立为王后。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给太子何,是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则自称为“主父”。赵惠文王年纪还小,赵主父便让自己最得力的手下肥义去辅佐他,自己专心应付国际上的纠纷,不再过问国内的事。
赵主父是个特别有心机的人,见缝插针,找准一切机会为自己和赵国谋取利益,他表面上跟秦国友好,实际一直盯着秦国,想找到秦国的漏洞把他们打垮。传位给儿子以后,他开始把全部精力用来算计秦国,甚至还亲自混进咸阳去近距离窥探秦昭襄王。
他的计划是依靠自己胡华混合的军队,向西北方向侵吞楼烦、林胡的地盘,然后从云中、九原南下袭击秦国,这就废掉了秦国的函谷关屏障,而且居高临下,占有地理优势。这个计划如果成功实施的话,真有可能一举把秦国打趴下。
但他太高估自己的控制力了。就当他在外面到处晃荡的时候,宝座上的赵惠文王已经渐渐长大,逐渐掌控了局势,赵主父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赵国形势的控制。当然,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如果一切就这样发展下去,倒也没有大问题,父子俩分工合作共同经营赵国还是不错的,但这时候赵主父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把王位传给小儿子以后,赵主父心里有些内疚。毕竟大儿子赵章文韬武略都是一流,又没犯什么错误,就这样凭空废掉他,其实说不过去。这时候吴娃也已经死了,没人在赵主父跟前吹枕边风,他渐渐有些后悔了。
当时正好消灭了中山国,赵国南北通道从此打通,赵主父就把赵章封在北方的代地(“首都邯郸在南方”),称为安阳君,让大将田不礼去辅佐他,于是赵章的势力也渐渐大起来。
有一次,全国官员到邯郸朝觐赵惠文王,安阳君赵章也来了。赵武灵王在旁边看到他一脸颓丧,低声下气地朝拜自己的弟弟,心里很过意不去,更加后悔当初改立小儿子的决定。于是他就想进一步提拔这个大儿子,便把他封为代王,甚至计划把赵国分为南北两部分,让两个儿子分别统治。
赵主父疼爱儿子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作为君王来说,这样心软的想法是绝对不该出现的。
大臣们就清醒得多了。李兑和肥义都是朝廷里特别精明的人物,两人都在私下表示担心,认为赵章绝对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恭顺,是故意装样子博同情,只怕后续会有进一步的行动。
所以赵主父的想法一提出来,马上遭到这几个重臣的反对,他也只好作罢。
李兑和肥义都忠于赵惠文王。拦下了赵主父的提案以后,转头就去提醒赵惠文王加强提防。
同时,赵章那边也听到了各种风声,开始警惕起来。
双方都如临大敌,暗自排兵布阵,准备对决。
公元前295年的一天,赵主父和赵惠文王到沙丘游玩,分别住在两个行宫里面,赵章也跟着去了,跟赵主父住一起。
赵章、田不礼早已预谋,准备趁机发起叛乱。但也不排除是赵惠文王设计引诱他们动手的——两人假传赵主父的命令,召赵惠文王去主父的宫里,结果赵惠文王没去,却是肥义去了。
赵章他们蓦然看到肥义进来,大惊失色,双方争斗起来,肥义在战斗中身亡。
赵惠文王听说赵章那边动手了,也亮出了自己的底牌——早已埋伏好的军队一拥而入,同时李兑和安平君(“赵武灵王的叔叔”)也带着大军从邯郸赶来,两股人马会合,共同围剿赵章的人。
赵章那一派哪里打得过,只好逃到赵主父的行宫里躲起来。赵主父终究放不下自己这个儿子,收留了他。
哪知后来的形势发展完全超出赵主父的预想。他本来以为自己好歹是一国之主,没人敢真对自己下手,却没想到,别人畏惧他,是因为他手上的权力。权力这东西,一旦交出去再要收回就难了。他主动放弃朝政不过四年时间,却已经彻底丢失了对国内局势的控制能力,现在他只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头而已。
李兑和安平君看到赵主父收留赵章,丝毫不犹豫,四面团团围住,直接闯进去杀死了赵章。
事情还没完,两人一合计:我们把主父彻底得罪了,以后他一定会找我们算账,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连主父一起干掉。
当然这也可能是赵惠文王的意思,毕竟现在他爹才是他最大的威胁,为了权力,就算干掉亲爹又算什么呢?
但不管是李兑、安平君二人,还是赵惠文王本人,都担不起这个“杀父弑君”的罪名,所以只能采取另一个狠招。
他们对赵主父的行宫喊话:“先出来的免罪,后出来的灭族!”
行宫里的侍从们个个吓得面无人色,争先恐后逃出来投降,只把赵主父一个人丢在里面,然后大军堵住大门,不准任何人进出。
可怜的一代雄主赵主父,就这样被自己的儿子困在了宫里,如同囚犯一般。
赵主父最后的日子极其凄惨,宫里的食物已经吃完了,他想尽办法求生,甚至去掏鸟窝充饥,但他儿子已经铁了心要把他饿死在宫里,始终不撤军。
三个月之后,赵主父终于没能熬过这一劫,被活活饿死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面,外面守卫的人们开始集体大哭,准备发丧。
赵惠文王终于除掉了自己所有的对手,正式登上了赵国君主之位。他给李兑和安平君加官晋爵,予以重用。
赵惠文王靠弑父上位,要是在春秋时代,会立即招来国际社会的严厉声讨。但这是黑暗的战国时代,人人自危,不管死谁大家都不在意,这事就这样轻飘飘地过去了。
赵惠文王虽然没有他爹那样的才能和雄心壮志,但也是个合格的守成之君。赵主父替赵国建立的军事体制被继承下来,再加上南北领土已经连通,周边的蛮夷也已经被收服,赵国的国力得以继续稳步提高,渐渐成为了秦、齐之外唯一有话语权的势力。
但失去了赵主父的赵国,不再具有变革的能力,在国家间的竞赛中,他们再也赶不上秦国。赵主父策划中的那些雄心勃勃的灭秦计划,永远没有机会实施了。
赵主父死后,曾经支持他的人纷纷逃离赵国,其中就有大将乐毅。他先逃到魏国,受到魏昭王任用,有一次魏昭王派他出使燕国,燕昭王有心要招揽这位名将,便很热情地接待他,乐毅深受感动,于是投靠到燕国,被任用为亚卿。
燕昭王正在筹划对齐国的复仇计划,但是齐国作为两大强国之一,不是随便可以欺负的,复仇之前需要做很周密的准备。为了成功扳倒齐国,早在齐宣王时期,燕昭王就派了一位超级间谍到齐国,安插在齐王身边,准备里应外合,全方位地削弱齐国的实力。
那就是战国时代的天下第一间谍——苏秦。
苏秦是一位神秘的人物,他的神秘,不仅因为他的间谍身份,也因为史书上对他扑朔迷离的记载。
史书上实际上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苏秦,一个是跟张仪齐名的纵横家,他倡导六国合纵,一度打得秦国不敢出函谷关;还有一个就是间谍苏秦,身在齐国为相,却暗中替燕国服务。
两个苏秦生活的年代相差三十年左右。
至于哪个苏秦才是真实的,现在也没有定论,总之史书的记载一定有重大错误。
先说纵横家苏秦的事。
六国封相的传说
苏秦出生于东周国,年轻的时候到齐国拜在鬼谷子门下,跟张仪同窗,学习纵横之术。
学成以后,苏秦和张仪各自下山游说列国。
一开始,苏秦没能得到诸侯们赏识,在外游荡几年,两手空空地回到家乡。
家里兄弟姑嫂等人都瞧不起他,说他不务正业:“我们这些人,要么务农,要么经商,都是有正事做的,像你那样成天耍嘴皮子,能有出息才怪了。”
苏秦在家里住了几天,根本没人理睬他,饭也是馊的,茶也是凉的,还要整天看人脸色。
受够了这些人的白眼,他心情极度沮丧,到自己屋里翻箱倒柜的,翻出来一堆书,心想:“读这么多书,却不能换来荣华富贵,那么这些书有什么用呢?”准备一把火烧了。
不料蓦然间,一本封面写着《周书阴符》的古书映入他的眼帘,这是当年姜太公留下的奇书,讲的是阴阳谋略之术。他拿起书来,刚看了一段便被内容吸引住了。
从此他闭门钻研书中的谋略,从早到晚不停,一直在看,并在身边放个锥子,困的时候,就在腿上刺几下,接着读书。一年之后,他豁然开朗,大笑着说:“我知道怎么游说那些国君了!”
苏秦只身奔出家门,再度踏上了求取功名的道路。
传说归传说,但游说君王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不仅要有三寸不烂之舌,更要具备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各国君王们面临的不同困境,找到他们的希冀所在,然后还要在一个正确的时机来到他们身边,把自己准备好的一套强国方案推销给他们。
可以说,纵横家的才智和判断力必须凌驾于各国统治者之上,压倒国君与满朝文武,领先于整个国家的精英阶层,这才能确保自己提出的方案有足够的吸引力。
对天下局势洞若观火——这是一个合格的纵横家应该具备的素养。
经过多年沉淀的苏秦已经初步具备了这样的才识,可以出师了。
因为本身是洛邑人氏,他首先到周显王那里去推销自己的学说 。
但世人都以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周王室的官员们看到自己统治下的城邑里突然冒出来一个平民,号称有安邦定国的一整套计划,比他们这些几十年的老江湖懂得都多,都觉得很可笑,根本不肯认真听苏秦的解释。
碰了一鼻子灰的苏秦又西出函谷关,到秦王那里去游说。
那还是在秦惠文王刚登基不久,秦国刚开始对山东六国大打出手。纵横家们针对天下局势发明了“合纵”与“连横”的策略,正在向各国君主们推销,苏秦也加入了这波最新的潮流。
他拿着一套“连横”的方案向秦王推销:“秦国据河山之险,秉帝王之基,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乃天府之地也。更兼以稠人广众,民众素习征战,凭借如此优势,足以吞并列国,君临天下。”
可惜这一套说辞并没有戳中秦王的“痛点”,吸引力不够。
而且更重要的是,当时秦惠文王刚刚诛杀了商鞅,对于这些贼头贼脑、居心叵测的谋士们很看不顺眼,连带着对苏秦也没有好感,所以果断拒绝了他的游说。
再次碰壁的苏秦又赶到北方的赵国,想游说赵肃侯。当然,这回改了一番说辞,把连横改成了合纵,教赵国人怎么对付秦国——对于纵横家们来说,君王喜欢什么就推销什么,连横也好,合纵也罢,都只是自己谋上位的工具罢了。
但这次仍然没有抓住国君的关注点,特别是赵国掌权的奉阳君,对苏秦很看不上,苏秦又一次碰了钉子。
他痛定思痛,苦思冥想:君王们的关注点到底在哪里?怎么才能说得动他们?
终于,他灵机一动——是了!这些脑满肠肥的“肉食者”们根本没有长远的眼光,他们只关注眼前的利益,你要想说动他们,就不要扯什么“君临天下”这种虚头巴脑的话,而是直接针对他们眼前面临的困难来说!
接下来,他来到燕国,这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国家,看起来不像有什么追求的样子,要不是其他国家都拒了自己,苏秦也不会来到这里。
面对燕文公,苏秦先戴高帽子,扯了一通燕国的“优势”:
我们大燕国“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此乃天府之地也!”
燕文公随便点了点头,面无表情。
苏秦接着说:
“这些年,列国纷争,战乱不息,只有我们燕国始终平安无事,大王想到这背后的原因了吗?——这是因为有赵国做我们南方的屏障,秦国的一切征伐都被赵国挡下来了。
“赵国替燕国挡住了中原的兵戈,燕国不亲近赵国,却去亲近秦国,这是什么道理呢?
“一方面,燕国离秦国上千里之遥,秦国不仅打不到这里,就算打下来了,也守不住,根本不必畏惧他们。
“另一方面,赵国离燕都不过百里,一旦动干戈,十万大军几天之内就可以兵临城下,如此的强敌,怎么可以得罪?
“所以大王应该与赵国合纵,帮助他们抵御强秦,有赵国这个强大的屏障在,燕国才能保得万世安宁。”
一席话说得燕文公连连点头,称赞不已。
苏秦找燕国说合纵才是真正找对人了。因为燕国离秦国最远,最不怕秦国的侵略,也就最不需要讨好秦国,这里是最容易实现合纵的地方。
但燕文公还有一个顾虑:“我们毕竟是小国,西边的赵国、南边的齐国都一直威胁着我们,要合纵的话,你得先去把他们两个国家说服了,他们要同意合纵,寡人就跟。”
说着赏赐给苏秦一堆金银财宝,让他去别的国家游说。
苏秦只得再度来到赵国。
这时候奉阳君已经死了,苏秦可以直接跟赵肃侯面谈。
他还是先扯了一通赵国地理条件的优越性:“赵国是天下最优秀的国家,大王是天下最贤明的君王。”
“赵国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人口谷物不计其数。秦国最恨的就是强大的赵国,然而赵国到现在都相安无事,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有魏国、韩国挡住了秦国的攻击。
“一旦他们挡不住,魏国只能献出河西土地,韩国只能献出宜阳给秦国,那么秦国接下来就会越过黄河,渡过漳水,侵入番吾,接下来邯郸就要暴露在秦国的兵锋之下了。这样的危险,大王不能不考虑呀。
“现在的情势,大王只能尽量援助魏、韩,让他们做赵国的屏障。山东六国联手,土地五倍于秦国,兵力十倍于秦国,哪里还会害怕秦国的侵略呢?”
赵肃侯对他这番话表示赞同,也赠送给他一大笔财宝,以及百乘的车队,让他带着这支队伍,浩浩荡荡地再去别的国家游说。
这时候苏秦的阵势已经有些规模了,他来到南边的韩、魏两国。
这里的情况跟燕、赵很不相同。魏国刚刚经历了雕阴的惨败,宛如惊弓之鸟。秦国的国境线已经推到韩国边界,韩、魏两国都暴露在秦军的铁蹄之下,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都有了投降的意图。
所以劝说的重点在于阻止他们投降。
韩宣王刚刚登基,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苏秦对他说:“韩国是天下最优秀的国家,大王是天下最贤明的君王。
“韩国拥有天下最强悍的军队,更拥有远超各国的先进技术。人们都说,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连发一百箭,韩国的宝剑,可以陆断牛马,水截鹄雁。
“拥有如此强悍的武装,如此贤明的有为之君,却要西面事秦,不是让天下人笑话吗?
“秦国眼下的目标,是要强迫韩国割让宜阳、成皋。这两个地方送出去以后,他们又会要别的土地,韩国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贪婪无限,以有限的土地满足无限的贪婪,怎么维持得下去?俗话说‘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大王这样有为的君王,难道要让人笑话您为‘牛后’吗?”
韩宣王听得怒发冲冠,按着佩剑矍然而起,对苏秦说:“寡人虽然不肖,也不肯丢祖宗社稷的脸,既然赵王已经有安排,韩国一定加入你们的计划!”
接下来的魏国就比较难办,他们已经在准备跟秦国“连横”了,国内的投降派很活跃。
苏秦也对魏惠王说:“魏国是天下最优秀的国家,大王是天下最贤明的君王。
“外臣听说贵国有很多人主张投靠秦国?这些人都是奸佞之辈,万万不可相信他们。要投靠秦国,必然要割地,战争还没打响国家却已经削弱。对于那些人来说,割让的是君王的土地,得势的是他们自己,所谓‘破公家而成私门’,损失了万世之基业,换来小人们眼前的富贵,所以他们才那么热切地希望投靠秦国。
“更可恨的是,他们得到秦国支持以后,权势会更加膨胀,甚至威胁到大王您的地位,正是‘外挟秦势而内劫其主’,到时候您拿什么去压制他们?您的位置还能坐得稳吗?请大王深思。”
一席话戳到了魏惠王的痛处,他沉默了一会,终于说:“谢谢先生,让寡人茅塞顿开,既然赵王派你来合纵,寡人愿意跟从。”
接下来是东方大国齐国,
苏秦对齐宣王的开场白也是一样:“齐国是天下最优秀的国家,大王是天下最贤明的君王。
“魏、韩两国之所以投靠秦国,是因为他们跟秦国接壤,秦国军队十天之内就能开到他们城下,他们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才那么容易投降。
“但齐国不一样。齐国远离秦国本土,秦国即使要过来,也要翻过重重障碍,而且会担忧魏、韩从后方袭扰他们,所以绝对没有胆量过来。何况齐国国力之强大又远超魏、韩,有什么理由西面而事秦呢?
“大臣们没有计议到这些,所以才有了‘西面事秦’的错误想法,一旦这样的想法成真,齐国的脸面就丢尽了,国力也会被削弱,还好现在还没有执行这个政策,大王纠正大臣们的错误还来得及。请三思。”
齐宣王也回答他说:“愿意加入赵王的联盟。”
最后苏秦来到楚国,对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最强的国家,大王是天下第一的贤王。
“楚国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钱粮够支用十年,这是称霸的资本,如果连楚国都臣服于秦国,那么天下各国都只能臣服于秦国了。
“但楚国这样的大国天然跟秦国势不两立,秦强则楚弱,楚强则秦弱,因此秦国最恨楚国,早就在计划派一支兵马出武关,一支下黔中,分两路威逼郢都。
“下臣私下替大王考虑,天下能抗击秦国的只有楚国,要是楚国愿意引领群雄抗秦,下臣可以去说服山东各国,让他们奉楚国为首领,献上财富与兵马,供楚国调遣,以形成六国合纵之势。
“合纵之势成,则楚国为王,连横之势成,则秦国称帝。天下大势只在大王一念之间,还望大王深思熟虑。”
楚威王说:“秦国是虎狼之国,一直以来都想吞并巴蜀和汉中,并威胁楚国,寡人也早有抗秦之意。但魏、韩都被秦国逼迫,暗地里有与秦人勾结的想法,所以寡人没法跟他们商议合纵的事。国内群臣也各怀鬼胎,没人可以商议。寡人为此卧不安席,食不甘味,现在既然赵王有联络诸侯,续存危国之心,寡人愿以整个江山社稷相从。”
苏秦带着各国君王的答复去回禀赵肃侯,赵肃侯大喜过望,封他为武安君,并且立即投书秦王,高调宣布了六国合纵的结果。
至此,苏秦的游说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山东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联合抗秦的想法,他们共同推举苏秦为纵约长,并同时任命他为六国的相国。苏秦一时成为国际上最有权势的人物。
“合纵抗秦”终于成为大家的共识,跟秦国的“连横”政策针锋相对,天下局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背后的事实是:秦国的国力已经遥遥领先于各国,但还没有达到可以独吞六国的程度;另一方面,占领崤函等地以后,秦国在地缘上完全拥有了威胁东方各国的能力,并且已经显露出了明显的侵略意向。在这种情况下,东方各国被迫联合起来应对。
而秦国当然明白这个形势,所以才用“连横”之策,企图破解“合纵”。
说到底,这是秦国从局部侵略发展到吞并天下,中间必经的一个阶段,也就是外交战。这个阶段会延续几十年之久,中间来来回回很多个回合,煞是好看。
后人总以为这一切都是纵横家们左右天下局势的结果,其实并不是这样。
不管是苏秦还是公孙衍,又或者他们的敌人张仪,都不过是敏锐地察觉到了历史的趋势,顺势点了一把火而已,不应过分夸大他们的作用,史书上说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那是夸张了。
再说苏秦,他佩戴着六国相印回到洛邑,随行的车队绵延数里,气势堪比帝王出巡。整个洛邑都轰动了,周显王赶忙派人洒扫迎接,人们全部出来围观,盛况空前。
乡里也是锣鼓喧天,哥嫂等人全都匍匐在地上迎接苏秦,非常恭敬地侍候他的衣食住行,走到哪里都不忘跟着端茶递水,一口一个“大官人”,嘴里都像含着蜜。
苏秦故意问自己的嫂子:“你以前一直瞧不起我,现在怎么这么客气了?”
嫂子赶忙跪下回答:“因为叔叔位高而多金。”
有钱有地位,真好!
这一段故事出自《史记》。但有历史学家认为《史记》的记载并不可信,他们经过考证认为,苏秦生活的年代比张仪晚二十年左右,并不是张仪的竞争对手,《史记》里面关于他的事迹基本是编造的,或者实际上属于公孙衍,我们姑妄听之罢了。
超级间谍苏秦
再说间谍苏秦的事。
早在齐宣王时代,苏秦就来到了齐国,并且依靠自己的才能取得了齐宣王的信任,主要负责外交事务,多次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各国。
到了齐湣王时代,苏秦更加受宠。
这些年,他一直在国际上积极活动,拓展自己的人脉,例如当初甘茂被赶出秦国走投无路的时候,就是苏秦说服齐王收留了他;赵主父被弑以后,苏秦又立即去赵国游说李兑。所以苏秦是当时国际上顶级的纵横家,有很大的影响力。
他尽力劝说齐宣王和齐湣王跟燕国保持友好,燕昭王那边也十分配合,齐国多次对外用兵,燕国都派兵协助,两国的关系表面上看来是不错的。
但在公元前296年前后,燕国和齐国突然爆发了一场大战,燕国大败,十万军队被屠戮,只好向赵国求援,在赵国的帮助下才挡住齐国进一步的进攻。
关于这场战争,史书上记载得极其简略,我们只能猜测——当时孟尝君正带领五国军队攻打函谷关,相持三年,终于攻破函谷关,秦国关中全面受威胁。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可能燕昭王趁齐国大军在外的机会对齐国发动了突袭。不料齐湣王还留了一手,暗地里留着一部分兵力在国内防备燕国,因此燕国的侵略遭到惨败。但齐湣王也被吓出一身冷汗,把已经打入函谷关的五国联军紧急撤回。
这次战争对立志报仇的燕昭王打击很大。他看到了燕、齐两国国力的巨大差距,看来燕国要直接报仇基本没有胜算,只能想别的办法。
想来想去,他终于找到一个重大突破口,就是中原仅剩的小国之一——宋国。
宋国的生存斗争
宋国是两个最神奇的小国之一(“另一个是卫国”)。明明处在四战之地,国力又很弱小,却能顽强地生存到战国后期。两个小国就好像惊涛骇浪中的两艘小船,极度惊险,却总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继续进行自己的探险之旅。
不过仔细想来,他们能生存到现在,根本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有多强,也不是因为出了什么明君圣主——昏君暴君倒是不少。
他们能生存到现在,纯粹是大国之间实力均衡的结果。
在几个大国眼里,这些仅剩的小国就是熟透的桃子,伸手就能够着。不是他们不想去摘,而是大家都太想去摘了,哪个先伸手,就会被另外几个人给拦下来,所以每个人都只好等着,等一个自己足够强大,或别人抽不开手的机会。
秦、齐、楚三个大国里面,就属齐国摘桃子的冲动最强烈。我们前面分析过,齐国的地理条件比秦、楚更恶劣,扩张的难度比秦、楚大很多。所以尽管他们一直很急迫地试图对外扩张,却总是被人给打回来,然后他们的扩张冲动就更加强烈。
齐国人看来看去,周围唯一有希望拿下的就是宋国。
宋国本身是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优质地域,又跟齐国本土完美连接,这更加刺激了齐国侵占的欲望,对于这块自家后院的保留地,他们是志在必得。
他们一直在等机会,等了上百年,直到楚怀王被秦国扣留,楚国彻底被打残,齐国成为跟秦国并列的超级大国以后,他们终于觉得时机成熟了,开始尝试撕咬宋国。
可巧这时候宋国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超级暴君——宋康公。
宋康公本来是宋剔成君的弟弟,在公元前329年的时候,他发动政变,赶走自己的哥哥,自立为君。
以武力夺得政权的宋康公是个强势人物,不管对待国内还是国外都极度强硬。
宋国这个国家的性格概括起来就是,“小国也有大梦想”,他们的国家虽小,心却很大,或者说,他们在心里从来就认为自己是大国,是天选之人,天生就是要称霸的。
这样的国家,配上宋康公这样的强人,那更是不得了。刚刚坐稳宝座的宋康公就一头扎进国际社会的风暴圈,参与到战国时代激烈的纷争中去了。
他首先攻打齐国。竟然胜利了,拿下五座城池。
然后又挑战楚国、魏国,消灭滕国,还打过孟尝君的薛邑,都取得了胜利,据说还抢到不少土地。不过这些记载可能有很多夸大的成分,可信度不高。
当时“五国相王”刚刚结束,宋康公也受到鼓舞,自立为王,从此称为宋康王。
他甚至还发明了“万岁”的称号,让朝堂内外的人们齐声高呼“万岁”,俨然是君临天下的气势,可以说狂到了极点。
这时候看来宋康王还是很有作为的。
不过那些大国们就看不惯了。七个壮汉前前后后打了一百多年,还没分出胜负的时候,却蹿出来个小不点,说:“大哥们等等,小弟来也。”捋起袖子也想来干架。大家一看,都火冒三丈:“有你什么事?一边凉快去!”
所以各国一致排挤宋康王,国际社会纷纷传扬他的各种“变态”事迹。
例如说他强占大臣的妻子,平白无故地剖开驼背者的背,看到有人涉水过河,就把他抓来砍断腿,亵渎神灵,焚毁宗庙……各种残暴的行径,跟当年他的先祖商纣王差不多,因此诸侯们统一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桀宋”。
在他所有的暴行里面,最有名的是“射天”的举动。
据说他拿一个皮囊盛满动物的血,挂到高高的竿子上面,然后用箭射爆这个皮囊,血雨漫天飞洒,因此称为“射天”。
历史上有三个“射天”的君王,分别是商朝的武乙、纣王,还有宋康王,都是他们一家子,所以也有可能这种行为是商民族的一种仪式,周人看不懂,误解了而已。
总之,当时宋康王在国际上的名声非常差。
至于这些传言有多少真实的成分,我们很难判断,因为各种史料都不能完全保证真实性。但有一件事,却几乎没法做假——宋康王统治宋国长达四十三年之久。
一个跟纣王一样残暴的君王,凭什么能够长期统治国家呢?
根据这一点来猜测,宋康王被大国们故意抹黑的可能性很大。
宋康王当然清楚国际上对他满满的恶意,他也在尽量争取盟友,想打破孤立的局面。
所有大国里面,齐国是最有可能吞并宋国的,所以宋康王一直跟齐国最大的对手赵国结盟,赵国也乐意利用宋国牵制齐国。于是国际上一度形成秦、赵、宋对阵齐、韩、魏的局面。当齐、韩、魏联军在函谷关跟秦国以死相搏的时候,赵、宋联盟却在后方使绊子,这让齐湣王气得发狂,更加想消灭这个刺头。
这时候苏秦开始行动了。
他看到齐湣王非常迫切地想要吞并宋国,便趁机挑唆,拼命鼓吹消灭宋国的好处,鼓励湣王甩开膀子开干,不用在意国际社会的反应,直接动手就是。
苏秦的挑唆发生了作用。函谷关之战结束以后,略微修整了一段时间,齐湣王就出手收拾宋国,想夺取淮北的土地,但没成功。随后就发生了“田甲劫王”的事件,齐国君臣关系破裂,孟尝君被迫逃离齐国。
孟尝君离开以后,齐国在国际上开始被孤立。按理说,这时候他们应该收缩战线,韬光养晦才对,但苏秦反而进一步加大力度挑唆齐湣王,让他尽量对外出击。
这时候秦国出人意料地来插上一脚,把局势搅得更加复杂。
最大的一盘棋
公元前294年,国际社会的目光都聚集在齐国朝堂上。从“田甲劫王”开始,到孟尝君逃离齐国,一连串狂风暴雨降临到齐国政坛,让大家结结实实地看了一场好戏。
同一时期,另一件正在悄悄发生的大事,却被围观群众忽略了……
咸阳那边,秦昭襄王火速提拔魏冉,夺了原来的相国吕礼的权力,随后对吕礼发起政治打击,吕礼只好逃亡到齐国寻求庇护,被齐湣王收留下来。
但这起事件很可能是表演给外界看的。吕礼的真实身份是秦国派到齐国的联络员,秦、齐两大国正在暗中接触,探讨结盟的可能性!
秦、齐结盟,听起来很不可思议。
但只要略微分析一下当时的国际形势,就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了。
当时天下渐渐形成了秦、齐、赵三大国角力的局面。
秦国不用说了,虎狼之国。
齐国很多年没有遭受战争破坏了,国力强盛。
赵国凭借一系列正确的决策,加上吸收胡人的军事力量,已经迅速崛起为强国。
当然大家的想法都是很坦率的,就是希望消灭所有竞争对手,让自己活到最后。
要怎样才能做到呢?
这些年,三大强国彼此还没有正面交过手。齐国上次打入函谷关,是靠韩、魏协助,不完全靠自身力量,而且之后齐、韩、魏同盟已经破裂了;秦、赵之间小规模战争偶尔发生,大决战还没有过;齐、赵双方一直皮笑肉不笑地维持表面的和谐。
三大强国互相都摸不透对方的底细,都在互相试探。
试探谁最好欺负,谁会先站不稳,一旦其中有哪个国家先露出破绽,另外两个就会立马联合起来围殴他。
剩下的韩、魏、楚三小国本来就是打酱油的角色,这时也只能墙头草随风倒,三大国只要有两个联合起来,三小国必然被裹挟加入他们的集团,于是就会形成五打一的局面。
那么就有三种可能的变局——
五国联合攻秦、五国联合攻赵、五国联合攻齐。
天下人都在你看我,我看你:“说说看,咱们先把谁踢出去吧?”
这时候不仅小国惶惶不安,连大国都心惊肉跳,生怕一不小心被其余五国联手围殴,成为最早出局的国家。
更复杂的是,各国内部也在争吵。每个国家的大臣们都分成几派,有亲秦派、亲齐派、亲赵派等等,都想劝说自己的君王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行动,各路纵横家们也在四处活动,想把局势向自己希望的方向推动。
更有燕昭王躲在阴暗的角落里,费尽心思琢磨怎么煽动其他国家去围攻齐国。
这是一盘天下人共同下的棋,所有人都拼尽了全力。
齐湣王最早是想跟赵国联合的。当时齐国已经发兵去攻打宋国,齐湣王派人去联络赵国的李兑,这是赵国的亲齐派首领。齐湣王许诺等消灭宋国以后,把宋国的蒙邑送给他做封邑。
苏秦听到这消息如同五雷轰顶。齐、赵一旦联合,燕昭王灭齐的计划就彻底完蛋了。所以苏秦竭尽全力阻止齐湣王,使齐湣王硬生生在攻打宋国前夕召回了前方的将领,放弃了这次战争计划。
于是宋国打不成了,许诺给李兑的蒙邑也成了空头支票。
秦昭襄王那边当然也怕齐、赵联合,所以派吕礼去齐国干涉他们的外交决策。
于是齐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转头跟秦国联合。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和齐湣王约好,两人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
之前各国都已经称王,“称帝”则是更进一步,宣布我比你们这些“王”地位更高,老子就是天下第一,你们这些夯货都得来跪拜。
这是公然向其他各国挑衅的举动。为了避免单独被打,能有个伴儿一起,是最好不过的。
国际社会一片哗然。两个大佬居然合作了,我们这些国家还有活命的机会吗?
最紧张的是赵国。因为秦、齐已经联合,接下来显然要围殴赵国呀。
五国联合攻赵的局面即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