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年简史——秦国东进:挡不住的虎狼之势
马陵之战以后,秦和齐这东西两大国形成了对峙,就出现了合纵连横的运动。
什么叫合纵连横呢?《韩非子·五蠹》篇里边说“合众弱以攻一强”,这就是合纵;“事一强以攻众弱”,这就是连横。我们中国是东西为横,南北为纵。所谓“合纵”,实际上就是夹在中间的这些弱国,合起来对付秦,有的时候,也对付一下齐,对付一下楚。但是,合起来对付秦是经常发生的。连横实际上是东西两大强国,尤其是秦,联合其他东方小国,去收拾其他国家。这就是“合纵连横”。
商鞅死了以后,秦国任用的人有公孙衍、张仪,这些人都属于纵横家。这个现象东方也有,像孟尝君田文也合纵,包括和庄子谈哲学的惠施,某种程度上也是纵横家。孟子生活的时代,正赶上商鞅变法之后,是纵横家纵横天下的时代。所以孟子的学生景春就说,公孙衍跟张仪岂不大丈夫?他们一露面,天下就恐惧;他们歇下来,天下就安宁。这见于《孟子·滕文公》篇。但是孟子认为这些人不是什么大丈夫,是“妾妇之道事人”,只是谄媚权力罢了。纵横家的主要特点是在列国之间搞这种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段,他们更像是一些外交人员。
马陵之战以后,魏国没办法,就只能跟齐国搞好关系,这是谁出的主意呢?是当时的哲学家惠施。我们前面也讲过,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相王,就有点互通有无、抱团取暖的意思。这样一来,楚国人不高兴了,你们互相称王,还把楚国放在眼里吗?于是就攻打徐州。这个时候秦也开始发动军事行动,向东进攻魏国。有一个叫公孙衍的人,在秦国任大良造。虽然这是个魏国人,但是打起自己的祖国来毫不留情。雕阴之战爆发,公孙衍杀了魏国将军龙贾。雕阴在今天陕西省甘泉县,也就是河西地带。到了公元前329年,张仪到了秦国,他也是一个魏国人,早年的时候做策士,游说过楚国。他到了秦国后,受到秦惠文王的欣赏,做了秦国的客卿,之后又把公孙衍给挤走了。张仪的贡献实际上有两点:一、削弱楚国;二、帮助秦国向东发展。最终在公元前324年,张仪领导着秦国的军队,占领了今天的三门峡这一带。这是一个秦国出入东方的咽喉要路,是通向东方的大门,这对韩、魏是非常危险的,这是张仪的一大功劳。
公元前325年的时候,秦惠文君称王了,他一称王,被张仪挤走的公孙衍就很不高兴,于是就组织五国相王。其中有魏、韩、赵、燕,还带了一个小小的中山国。这个中山国在今天石家庄西北靠山地这一带,它的国土大的时候,向北到河北保定这一带。中山国是由白狄建立的国家,虽然不大,但是很能打,它是灭了国又复国,很是强盛过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它也被拉进了联盟。称王了以后,这几个国家就组成了联军,要和秦对着干。
到了公元前322年,秦国为了拉拢魏国,就让张仪到魏国去当相,这样,就把“不知腐鼠成滋味”的惠施挤走了。张仪的意图是拉拢魏国去侍奉秦国,给诸侯做个榜样。这样的话公孙衍当然醋意大发,于是他就联合了韩、赵、魏三晋,加东边的齐、南边的楚,一起伐秦,这就是五国伐秦。
五国伐秦,推谁为首呢?最后是推了楚怀王为纵长,楚怀王这个时候风光得很。但是真正开始伐秦后,事情就不对了。公元前318年,修鱼之战爆发。五国中真正出兵打仗的,只有离着秦国最近的韩、赵、魏,结果一战而败。
这就是合纵连横,在这个过程当中,赵国胡服骑射,开始改革。而秦国在这期间,不单搞外交,还做了一件很扎实的工作,那就是把巴蜀灭掉了。
这对楚国而言,是致命的,秦国一拿下巴蜀,就形成了高屋建瓴之势,秦攻楚就好比是站在高山上向下扔石头,楚国是挡不住的。今天我们从陕西奔成都的话,要走“金牛道”,这个“金牛道”就是当年秦国经营四川的时候,慢慢开辟出来的。也就在这个时候,秦国人像李冰父子,还有张若等人开始治理巴蜀,这都是治蜀功勋卓著的人。尤其是李冰父子,修了都江堰,控制了水源,使四川变成了天府之国,从此没有旱涝之灾。这为秦国统一天下,尤其是打败楚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另外,秦国还兼并了义渠。义渠在今天甘肃宁夏,临着陕西这一带。惠文王的时候就开始打击它,当惠文王死了以后,惠文王的另外一个儿子昭王即位,芈八子把义渠的国君杀死在床上,义渠彻底消失。
我们知道秦国是一个边地国家,向南、向西、向北都有发展空间。它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实,而不是光搞外交,称个王,弄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在公元前314年,又出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对于东方六国最后被秦国灭亡,也是起了重要作用的,那就是齐宣王攻占燕国。
燕国的子之是一个权臣,他让燕王哙把权力给了他。结果太子那一派势力就非常不满意,这导致燕国内部矛盾重重。于是,齐宣王在公元前314年,命令匡章等大将,用了50天的时间,把燕国灭掉了。就在燕国跟齐国打成一团的时候,秦国人趁机开始向东攻打韩、魏。这样一来,韩、魏只能投入秦国的怀抱。于是,就形成了东边的齐和南边的楚结成伙伴,西边则是秦和韩、魏联盟的局面。这个时候秦国又采取了两大行动。一个就是占领了汉中,那是秦岭以北和巴蜀的战略要地。汉中一下就把巴蜀和关中地区连成了一片。另外一个,是占领了一个纵向的、通向东方的战略要地——宜阳。这个宜阳属于韩国。从陕西向东走,有这么两条通道。其中的正东通道,就是通过三门峡走函谷关这一带;还有一个就是通过崤山的山地向南,直通东周的首都,就是洛阳这一带。后者的关键正是宜阳。
这个时候,齐和楚团结在一起,秦和韩、魏团结在一起。秦昭王上了台以后,昭王的母亲芈八子,就跟娘家楚国搞外交,她凭借高超的手段拆散了楚怀王跟齐国的联盟。等到楚国人和齐国人的关系破裂了以后,秦国就发兵,打击楚国。
到了公元前279年,秦国的兵锋抵住了楚国的咽喉。我们知道秦国有个很著名的将军叫白起。白起打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有人都怕他。当时的将军,像廉颇这些人,都未必是他的对手。根据文献记载,白起这个人,长得是面孔白皙,眉毛、头发稀疏,两只小眼睛炯炯有神,可以盯住一个东西看半天。他这个人杀人不眨眼,打仗的时候很擅长利用军事优势去屠杀敌方的有生力量。公元前279年,白起攻打鄢(今湖北纪南一带)。在打鄢的时候,白起注意到,在鄢的上游地区有一条河。于是他一边修堤坝,一边通过军事威慑让楚国把大量的军队调到鄢来做防御。等到楚国的军队到得差不多了,他就挖开堤坝,把鄢给淹了,几十万人死于此役。多少天以后,那个地方的尸体,扑哧扑哧地烂,所以《水经注》里面说那儿叫臭池,又叫白起池。杜甫说“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攻敌制胜,并不是一定要杀伤敌人。可是秦国实行的是军功制,它鼓励战争中对敌人进行杀伤。这一方面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但另一方面导致秦军不太人道。到了第二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军队就占领了郢都。
我们知道,伟大的文学家屈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倒霉的时代。有人说屈原的作品《九章·怀沙》就是白起灭郢的时候写的。“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说老天爷不帮助楚国呀,百姓可倒了霉了。楚国人往东迁移,就把都城迁到了今天的淮阳,也就是古代的陈这个地方。
楚国这样一个七八百年来一直盘踞于南方的大国,就这样灰溜溜地丢了半壁江山。这对东方列国而言,是致命的。因为南方一座大山没了以后,局势就很难再保持平衡了。
在合纵连横的过程当中,秦国的优势渐渐呈现。但是,假如东方六国不出问题,秦国统一天下是不是还能那么顺利?
实际上,我们看战国的历史,秦国虽然经过了商鞅变法以后变得很强悍,但是如果东方不出事情,秦国统一天下会非常困难。就单单一个魏国,秦国屡次进攻想把它拿下,却都没成功。我们可以说,这东方的六个国家在战国时期,如果国策得当,就不至于那么容易被人消灭。
天下大势,地缘相互之间的犬牙交错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在头脑里想象一下,秦国在西边,横在它中间的就是韩、赵、魏这三堵墙。
合纵连横时期,秦国是千方百计地想向东发展。比如说秦武王,秦武王就想直接打洛阳,占天下。结果“举鼎绝膑”,把膝盖骨压折了。这个故事也是一个象征,就是其他东方六国还都比较强盛的时候,秦国想取代周王室,自己接那个班,是办不到的。它力小而谋大,所以把自己压死了。
攻占郢都后,秦国这个时候,就想腾出手来对付三晋。但是,如果东方齐国不出问题,秦国还是拿不下三晋。但是恰在此时齐国出了大问题。
这个齐国出大问题,要从公元前314年说起,这一年齐宣王派了军队用了50天的时间,把燕国拿下了。拿下了以后,他也不能久占,因为燕国叛乱不断。这个事还跟孟子有关。孟子这个人很有意思,齐宣王派使者来问:“燕可伐乎?”孟子说可以。结果后来齐宣王就伐燕国,占领燕国以后,军队就在那儿驻扎着,没想到燕国人反抗不断,齐国深陷泥潭。然后举国之人就怨孟子,你作为大儒怎么给我们的王出这么个馊主意啊?孟子就说,我当时的确说可以伐燕国,但是我没说谁去伐是可以的。王派人来问你燕可不可以伐,你竟然说你不知道谁去伐燕国,这就是一种托词。齐国军队作为侵略军遭到燕国人反抗,被赶出了燕国,燕国得以复国。转眼就来到了燕昭王时期。燕昭王一心想复这个仇,他这个时候也联合韩、赵、魏等国。燕昭王实际上利用了一个人——苏秦,来削弱齐国。
关于苏秦的记载主要是在《战国策·秦策》,还有《史记》的《苏秦列传》中。我们要注意,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秦国人已经把历史书烧得差不多了,所以他没办法,只能根据当时手头有的史料来写,也就是《战国策·苏秦传》。我们今天可以大致判定,《战国策·苏秦传》中的苏秦是战国后期的纵横家为当时纵横家们写的一个教科书式的人物。于是,书中就用了小说家言塑造苏秦。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苏秦传》把苏秦的年代整个跟张仪的年代颠倒了,认为苏秦在前,说苏秦活着,张仪就不敢乱说乱动,等苏秦死了,张仪才帮着秦国欺负楚国,等等。现在看来,《苏秦传》的记载整个是错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湖南马王堆出土了战国纵横家帛书,这个里面记载的苏秦是比较可信的。可惜这个材料司马迁没有看到。苏秦这个人一辈子是合纵派,也的确反秦。但是他更主要的成就是替燕昭王游说当时的齐湣王去攻打宋国。我们之前说过,宋是小国,是殷商的遗留物。它经历了整个西周的历史变迁,从西周早期一直到春秋战国都存在着,它有一座很重要的城市叫定陶。定陶这座城市见证了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因为它虽然不是一个政治中心,但却是一个商业中心。它不依托于政治,而是依托于便捷的交通,在大平原、交通要道上,成为一个繁荣的经济中心,乃至文化中心。
苏秦千方百计撺掇齐湣王:你把宋国拿下来,你就天下第一了。燕昭王处心积虑要报仇,他看得很清楚,齐湣王一旦拿下这块土地,就成了天下的公敌。齐湣王这个糊涂蛋,听了这个话后,就开始轻举妄动。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齐湣王只看到了攻取宋国的好处,却没看到副作用。果然,齐国拿下了宋国后,就成了天下的公敌。
燕昭王是一代有为君主,他任用名将乐毅,令其率领秦、韩、赵、魏、燕五国军队,从西北角攻入齐国。乐毅这个将军动作非常麻利,没用多长时间,就几乎把齐国整个拿下了,只剩下莒还有即墨这两座城市没攻下来。楚国人这个时候就假惺惺地去帮齐国,其实楚国人的目的是想夺回当年齐国占领的楚国淮河以北的一片土地。所以,楚国人就打着救齐的名义派大将军淖齿进入齐国,把齐湣王逮住了,然后把他给弄死了。原本三晋南边有个楚国,北边有燕国,东方有齐国,如果把三晋比作一堵墙,那楚、燕、齐就是门后的顶门杠。如今楚国东迁,齐国衰弱,两根支撑没了。至于燕国,燕昭王在的时候很强,曾经向东北发展,把地盘向东胡这一带发展,拓展到辽东地带。但是不久,新王上了台以后,也就变得平平了。所以三晋这堵墙北边,虽然还有一个燕国在那儿待着,但是它的支撑力不够。
我们回首这段历史,列国之间,如果不是贪图那点利益,而是谋求更远大的目标,秦国哪能这么快就一统天下?即使是燕昭王,他也没有想过,一旦齐国被干掉了以后,该怎么抵挡秦国。当然,我们不能苛责古人。但是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生存,是有启迪作用的。面对一个虎狼之国的强秦,列国这样做,等于是自毁长城。我们后人在检讨这段历史的时候,总是往好里想历史问题,老觉得“美是美的”,但实际上背后可能有大的灾难。就像燕国这一次,武用乐毅,文用苏秦,把齐国一下打垮了,看似很厉害,但是打垮了以后,秦国马上就要转入一种新的战略阶段,就是由合纵连横转变为远交近攻。
齐国的衰弱使得秦国与东方六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整个东方,就三晋孤零零一堵墙。这个时候秦国人马上转变策略。原来是合纵连横,现在不用了,改成远交近攻。所谓的远交近攻,就是像推土机一样正面推。这样一来,就引发了韩、赵、魏的反弹。在这个过程当中,秦国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说阏与之战,秦国的将军在太行山和赵国的将军赵奢打,结果被赵奢打败了。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功劳,之后赵国就跟秦国杠上了。赵国这会儿是东方最强的国家。尽管如此,但是大局上,由于南边的楚和东方的齐衰落了,整个的态势依然对秦国有利。然后,远交近攻就开始了。
就在三晋孤立无援,眼看一推就倒时,秦国实质上的当政者魏冉采取了不恰当的策略。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即位,上台后辅佐他的是他的母亲,来自楚国的宣太后。宣太后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兄弟,就是魏冉,这个人在昭王前期,曾经5次出任秦的相国,也就是丞相,一共加起来有25年之久。魏冉这个人要说也不是没有本事,他也给秦国向东打制定了一些策略。但是,他采取的主要是远攻之势。他特别主张打齐国。因为他能从打齐国中得到好处,能得到封地。比如说像定陶,就是在齐湣王拿了宋国土地,被五国“破鼓万人捶”之后,归了秦。秦就把这块飞地封给了魏冉。这样一来,魏冉的个人野心越来越膨胀。他还想实行封建制,自己立一个国。这时候秦国实际上陷于一种国策的犹豫和彷徨,这个对秦国的统一是极其不利的。
但是,秦国在整个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人才政策实行得不错。秦这个国家文化落后,它也自知落后,知道重用人才,从秦孝公开始就用商鞅。虽然秦惠文王不喜欢商鞅,上了台就把商鞅车裂,但是在吸收东方客卿这方面,他是不遗余力的,先后起用了公孙衍和张仪。这个政策帮了秦国大忙。公元前268年,东方的一个纵横家范雎来到了秦国。
范雎这个人很有特点,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人家给他一顿饭,这点恩情他一定要回报人家;别人看他的眼神不对,瞪了他一眼,这种仇怨也要报回去。范雎就是这么一个恩怨分明的人。这种人往往性格太刚烈,心胸难免狭窄。范雎就死在他这个性格特征上。
范雎早年跟一个叫须贾的人出使齐国。齐国对须贾不感冒,却很看重范雎。须贾就有点吃醋,回来以后向宰相魏齐说了他一些坏话。魏齐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揍这个范雎,打折了他的肋骨,然后把他扔到厕所里边,弄个席子盖着,无论谁去小便,都可以用尿浇他。后来,有人帮助他逃离了魏国,他才死里逃生。然后他又被引荐给昭王。范雎就对秦昭王讲:“现在啊,我们秦国的局势非常危险,我们的国策制定者越过韩、魏这样的国家去直接攻齐,这是不利于君主,而利于大臣的。”这就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魏冉。昭王这个时候已经在位近40年了。宣太后驾崩以后,魏冉就被昭王罢相,后来更是被赶到了定陶。一个权臣就这样被收拾了。
秦国新的主政者变成了范雎。范雎制定了新的国策,就是远交近攻。哪个国家离秦国最近呢?那就是韩。
韩的大部分领土在洛阳附近,就是在今天的河南省的西部这一带。这正好堵住了秦国的东西交通路线。还有一部分在今天的山西上党山地。所以说公元前262年,秦军取野王,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庆阳,直接截断了上党与韩国南部土地的直接联系。接着在公元前260年,秦国开始派大将王龁进攻上党。上党地区的地方长官冯亭一生气,就把这块土地交给了赵国。赵国的决策者,也是只看到了好处,没看到背后的危险。本来秦国人是打韩国的,可到了公元前260年,与秦国对峙的成了赵国老将廉颇。我们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廉颇这个将军是很熟悉的。老将军他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你的后勤。而秦军的补给线要比赵军长,所以他就准备跟秦国耗下去。秦国人耗不起,只能打,双方互有胜负。结果是赵国损失了几个副将,于是赵国的当局就开始坐不住了。据史料记载,秦国人散布谣言,说我们不怕廉颇,我们怕马服君的儿子。马服君就是赵奢,赵奢这个人打阏与之战的时候,把秦将胡伤打了个落花流水。结果赵国果然中计,换上了赵奢的儿子赵括。结果秦国人一听赵括来了,就悄悄换上了“屠人将军”——白起。而且下了一道死命令:谁把这个消息透露出去,砍谁的脑袋!实际上白起的策略很简单,就是假装软弱。赵括这个人,嘴上说兵法很有一套,但没有战争经验。他老妈知道他那两把刷子,就跟赵王上书,说我儿子不行。然后赵王说,你儿子行。他老妈就说,您说行那就行吧,但将来他要是打了败仗,你可不能株连我们家人。结果战场上,秦国人佯败,往回一撤退,骄傲的赵括就追,这一追就被人家给包围了。包围了46天,断了粮,人吃人。赵括没办法,只能组织军队突围,他自己也被秦军射杀了。最后秦国军队坑杀降卒40万。
现代的学者对40万这个数字有不同的看法,说哪有那么多军队啊?五家出一兵,那赵国得多少人啊?所以有学者就提出来,说是10万军队,其他的都是民夫,这也是有可能的。总之,这个地方是死了不少人。若干年前,当地的农民在翻土地的时候,发现了很多骨头,而根据历史记载,在唐代,或者更早的时候,不断地有人到那儿去收尸、竖碑,给亡魂以慰藉。
总而言之,这是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杀人最多的一场战役。秦国统一天下一共杀了多少人呢?是160多万,而白起这个将军,一个人斩首多少呢?90多万。这个将军不愧为屠人将军。长平之战赵国惨败,最后白起将剩下的240个幼儿放走了。白起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让这240个小孩子回国以后,把战争的恐惧传染给赵国人。这样的话,按照他的算计,军队稍事休息,马上越过太行山,围攻邯郸,就能把赵拿下了。
然而,这个时候秦国内部出了问题。打长平之战的时候,魏冉已经完了,新的决策者是应侯范雎。有人就对范雎说:“你让白起立这么大功,将来统一天下以后,你在朝堂上还有立锥之地吗?”我们现在按照《战国策》中范雎的品行看,实际上不用别人劝说他,他自己就坐不住了。于是他就跟昭王说:“咱们军队太累了,而且这次打长平之战,虽说我们杀了赵国40多万,但我们的军队也损伤不少啊。”昭王听了范雎的话,就把战争的脚步停下来了。这一停下来,就出问题了。
长平之战是在公元前260年发生的,之后秦军休养了两三年,这几年时间,无论是对赵国还是诸侯而言,都是一个喘息的机会。后来秦国再攻打邯郸,先后派了王陵和王龁去,可是都失败了。这个事情导致了两个人的死亡,一个是白起,一个就是范雎。
先来说白起。白起,他作为一个将军,非常明白,一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发动的时间、地点。如今攻赵的时机已经错过了,硬要打,十有八九打不下来。白起这个人能杀这么多人,和他的军事才干是有关的。和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将领们更多地开始运用野战、包围战、运动战、佯动、佯败这种策略,因为战争的形势变了。像春秋时期,以城市攻防为重点,但是在战国就变成了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重心。白起在这方面是表现得非常突出的。
秦昭王派人打邯郸,打不下来,就去找白起。白起称病不干了。这一下秦王就翻脸了,把他贬到今天甘肃省灵台。当白起被赶走的时候,范雎对秦王不轻不重地说了一句话,说白起“怏怏然”,就是悻悻的,有气。秦王一听,这还得了!就赐了白起一口剑。于是白起就自杀了,白起自杀之前还说了一些良心话,说自己杀了40多万降卒,活该有这样的下场。事实上,白起的死,并不是因为他杀降卒,而是因为他对抗了君主,他没看清楚自己的身份。
那么范雎是怎么死的呢?秦国有一条法律,就是你推荐了一个人,如果这个人干得好,表扬他的时候你也有份,起码光荣;但如果你推荐的人出了问题,就连你一块儿收拾。结果,这个“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范雎,就吃亏在这个地方。他向王推荐了郑安平和王稽。郑安平做将军,打邯郸。结果在这一场战役当中,郑安平投降了,还被赵国封了个爵。这一下,范雎的半只脚已经踏入了鬼门关。另外,当时王稽在任河东太守,河东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一带。秦国人把魏国、韩国的地方拿下来以后,在那儿设置郡县。结果王稽也出了问题了,他也通了敌。郑安平投降了赵国杀不着,但是王稽却是被秦国人治了罪,同时也连累了范雎。所以说人在哪儿兴,就在哪儿亡。比如白起,他因为军事才华而从一个士兵迅速成长为战国时最厉害的将军之一。最后他也是死于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上,因为他自恃才高,眼空无物,藐视了秦王,结果换来一把自裁的剑。这个范雎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结果他也死在这个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