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年简史——秦始皇的难题:统一之后呢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1 属于: 百家争鸣


秦始皇灭六国,使华夏重新获得了统一。但是,秦始皇的统一与原来周代的那种统一,形态是不一样的。

周代实行封建,所封建出去的诸侯、诸侯下面的大夫,以及王室下面的那些大家族,都是有自己的权力的。它是一个分权制的贵族政体。王占有最高的权力,但是并不是占有着所有的权力。诸侯在一个国内,他的大臣有封地,实际上他并不能够直接去管理封地里面的人,他只能管理他的大臣,这就是一种分权制的、等级制的贵族政体。这和秦代所建立的新的大一统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主要表现在,秦是用武力把所有可以跟他对抗的权力消灭掉了,尤其是军事集团和政治集团。

下一步就是划定郡县,由中央负责官吏的这些部门委派干部到各地去管理,几年一换,几年一考核,而且可以随时撤换。这样的话,王权就直接地贯穿了上和下,也就是可以直接管理基层。这是一种新的大一统的方式。所以,王、王室、大臣、官僚集团,他们是天;广大的编户齐民——纳税户,是地。中间没有高山支撑,就是这样一个格局。

我们具体来谈一谈,秦国统一天下以后,都做了些什么。首先,统一天下的战争打完了以后,秦始皇并没有休息。在统一天下的同一年,秦就对广大的南方发动了战争。在浙江福建江西的南部,还有广东、广西这一带,当时居住了不同的南方人群。这些人群有福建的"闽越"、广东的"南越",以及广西的"西瓯"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派一个叫屠睢的尉官,率50万大军,分兵5路,分别向东南、正南、西南进军。到了公元前214年,基本上把这地方拿下了,然后设立了新的郡和县。在这个过程当中,秦国军队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不是武装抵抗,而是大自然。南方水网密布,山路崎岖,交通是个大问题。而为了运兵、运粮,为了经营南方,秦始皇就派了一个叫史禄的去修建了一个渠道,叫灵渠。这个灵渠在今天的广西,它主要是把长江支流——湘江,以及珠江的上游——漓江,沟通起来。这两条江,它们的发源地在同一座山上,一个流向南,一个流向北,这个工程非常浩大。灵渠到今天依然在,前年我曾经自驾游,到那儿去看,灵渠的水仍然清澈,依然可以看到秦人所建的堤坝,这就是秦人了不起的地方。灵渠修好后,从陕西出发,渡过汉水、湘江、漓江后,来到西江,就可以进入珠江,这样就能到广东了。这就是秦国人给后世留下的很重要的遗产。

在西南方向的云贵高原这一带,当时住着很多"边人"。于是,秦始皇也开始派武装力量去经营。与此同时,还令人修建通往云贵高原的五尺道(五尺的道路),现在这个痕迹还存在,这也是秦朝了不起的地方。

在北方,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派大将军蒙恬率领30万人北伐匈奴,基本上把匈奴赶到了黄河以北的河套地区,然后在打下的地区设九原郡。

秦始皇通过征战扩大了当时的版图。一开始秦国刚刚统一的时候是36个郡,若干年以后,经过一轮新的扩张,在新占领的地方设立新的郡,就达到了46个。所以在中国的边疆历史上,秦朝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年代,虽然它的时间很短,但是它的武功没的说。

另外,秦国还建立了一套新的制度。在中央,最高的首领称"皇帝"。我们知道,周人称"王",夏、商也称"王"。春秋的诸侯,没有一个人敢称"王"的。当然,楚国人称王,但它地处边地,有一点南蛮的性质;吴和越称王,那也是到了春秋后期了,这都属于僭越之举。齐桓公也好,晋文公也好,都叫公,叫霸主。那么秦国人称帝,前面还加了一个"皇"字,就是皇帝。皇帝是最高决策者,乾纲独断,大权独掌,手下设三公九卿。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遵循的都是秦朝的这一制度,一直到唐代,才开始实行六部制。

三公第一是丞相,丞相就是后来我们俗称的宰相。第一个宰相就是李斯,这是文官最高长官。武官之首是太尉,主兵。三公中最后一位是御史大夫,有点副宰相的意思,它的职责是掌监察,地位略次于丞相。这就是三公。那么九卿呢?"九卿"的这个"九"字不一定代表数量就是九个,只是表示数量多的虚指。其中有负责宗教生活的奉常(后来汉代改成太常)、主要负责保卫皇帝以及传达皇帝旨意的郎中令、统领皇宫警卫部队的卫尉、掌皇室车的太仆、管刑法的廷尉、主管王朝边地少数民族的典客、管理皇帝宗亲事务的宗正、主管经济以及负责管理粮食生产的治粟内史、管理皇家山海收入的少府、负责统率保卫京城部队的中尉,还有一个主爵中尉(主爵负责爵位的颁发、排列,主要是负责掌列侯)。这些官职就是中央的九卿官员。

而在地方上,我们知道,秦代实行郡县制。秦国有46个郡,这么多的郡怎么来治理呢?主要是在地方上分郡、县、乡、亭四级。郡的长官叫郡守,也叫太守。这是文官,也是一郡之长。下面还有一个尉官,就是管军队的。另外还有一个负责监察的监官,这个跟中央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相互关联的。县则设县令,然后十里设一亭,亭是秦国最小的基层单位。每个亭设立一个亭长,刘邦年轻的时候就当过亭长。十亭就是一乡,这就是秦朝地方上基本的制度。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制定了许多其他制度。比如说统一货币、统一文字,这叫"书同文,车同轨"。说到车同轨,秦国人在建设交通道路方面是做了不少事情的。除了五尺道之外,还修了直道,直道是从云阳(今天陕西北部),沿着山岭、山坡,直接通到九原,这是一条"高速公路"。这个在今天陕西省的旬邑,以及洛川一带都还留有痕迹。秦人修大道,对于宽度、长度等都是有规定的——多远要设一个亭,多远要栽树,秦国大道对这些是规定得很严的。我们知道《经》时代就说到"周道如砥",从西周时期开始,就非常重视道路问题,但是真正将之发扬光大的是秦国。

我们看《剑桥中国史》,上面说秦国的道路,总里数加起来比罗马人修的道路还要长一些。所以,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也可以说"条条大路通咸阳"。

秦国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修灵渠,修万里长城,修秦始皇的坟(骊山陵),可以说,秦人在修大工程方面,是有很大作为的。总之,秦立国十几年,给历史留下了不少的遗产,这些东西我们都应该珍视。

我们检讨这段历史,这种大一统,既有长处,也有短处。过去的史学家在说到这段历史时,都说秦国的统一,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等。这种讲法,似是而非。哪里的广大人民希望秦国统一?当然盼统一,比如说有人盼齐国统一,有人盼魏国统一。我看史书的时候,很少看到有人表达这个愿望。所以这其实只是假借民意。秦国之所以能统一,不是符合了人民的愿望。秦国的统一,也不是商业的结果,秦国人对商业采取的是敌视政策。我们从这段历史中看到了一种政治的无限发展,政治权力的无限膨胀。这段历史中,缺席的恰恰是一般的民众,甚至是一般的贵族。与王朝的力量相比,个别群体的力量往往是微弱的。我们在前面讲过初税亩的问题,当王朝为了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以扩张军队,而直接向民众增加税收的时候,不论是贵族还是一般小民,都没有任何的反应,这个很是耐人寻味。

回顾秦国统一天下、七雄争霸,我们看到的是,谁能够最有效地把民众当成一种战争工具来驾驭,谁就能够得天下,秦国在这点上做得最好。但是,一个王朝得了天下以后,仍然让民众用军事的原则去生活,这样的王朝是没有前途的,也是没有活力的。秦国迅速地崩溃,就是这个原因。为什么说吕不韦这个人值得我们去研究一下,原因就在这儿。

总之,最后秦国能统一,靠的是强权,能够将所有的民众的力量都汇聚到统一这一目标上,这样它就能获得胜利。注意,这种历史本身是有严重的局限性的。汉帝国得了天下以后,刘邦他明白,马上能得天下,但马上不能治天下。所以汉代有过一段繁荣,我们知道司马迁对吕太后的评价并不高。但是他写完吕太后的传记后,就说:唉!吕太后这个人主政十几年,政令不出房榻,与民休息,让民众自己去生活。结果带来的是一个太平之局。这些话意味深长。对于一个民族,对于一个家国,什么是长久之道?秦国的胜利和秦国的迅速衰落,可以给我们很多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