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卫鞅的霸术
此时魏国达到鼎盛,攻伐诸侯,十战九胜。天下诸侯震惊,皆欲图强,魏国的邻国秦国尤甚。此时的秦国自秦哀公去世后的一百年里,萧条败落,不为各国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王室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不过,精通《周易》、颇有见识的周朝太史儋,专门去拜见秦国国君秦献公说:“周与秦本来是合在一起的,后来秦分了出去,但分开五百年后又会合在一起。”此时,秦献公嫡长子嬴渠梁在旁边,秦献公让他牢牢记住太史儋的预言,务必奋发图强。
秦国地多人少,为了开垦荒田,秦献公鼓励多生,奖励多生,同时吸引周边国家和部族的人到秦国来种地、放牧。为了避免青壮年劳动力被白白地杀死,秦献公毅然废除以人殉葬的习俗,改用陶俑代替真人殉葬,这为秦国存活了大量的劳动力。几年以后,秦国人口明显增多,原来的很多荒田得到了开垦。
秦献公去世后,嬴渠梁继位,是为秦孝公。为继续强国,他向天下颁布了求贤令——
从前,秦穆公实行德政,振兴武力,在东边平定了晋国内乱,疆土达到黄河边上;在西边称霸于西戎,拓展疆土千里,周天子赐予霸主称号。诸侯各国都来祝贺,给后世开创了基业,盛大辉煌。但是在前段时间里,秦国对内平淡消极,对外无暇顾及,结果魏国攻夺了我们秦国河西土地,诸侯也都看不起秦国,耻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寡人缅怀先君遗志,心中常常感到悲痛。凡是秦国宾客和群臣中,有谁能献出高明的计策,使秦国强盛起来,寡人将让他做高官,并分封给他土地。
卫鞅闻听秦孝公求贤,便从魏国来到秦国。卫鞅先拜见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向他讲述了自己的变法之道,很得景监信任,于是景监极力推荐,说他有治国安邦的雄才、文韬武略的奇谋。秦孝公求贤若渴,听到景监大力推荐,立即召见了卫鞅。
秦孝公与卫鞅谈论治国之道。卫鞅列举了伏羲、神农、尧、舜的事,侃侃而谈,但他的话尚未说完,秦孝公已沉沉睡去。
第二日,景监入宫,秦孝公责备他道:“你的客人迂腐可笑,不切实际,你怎么将这种人举荐给寡人?”
景监回家,将秦孝公的话告诉卫鞅,卫鞅说:“我期望秦君能仿效伏羲、神农、尧、舜,遵从帝道,但秦君却不理解,我请求再去进言。”
景监说:“现在,君上心中不满,等五天后,我再向君上请求吧。”
五天以后,景监又对秦孝公奏道:“臣的客人话还没说完,他想请君上再见他一次。”秦孝公便再次召见卫鞅。
卫鞅向秦孝公谈了周文王、周武王的事,秦孝公说:“你的确是博闻强记,但古今情势不同,你说的这些,今日已行不通了。”于是便让卫鞅退下。
景监早已等在门外,这时见卫鞅从宫中出来,便迎上去问道:“今日怎么样?”
卫鞅说:“我今日给秦君谈王道,他还是不满意。”
景监生气地说:“君上寻找贤能之士,如同猎人制作弓矢,一心只想尽快有所收获,他怎能放弃眼下实利而去效法前世帝王呢?你算了吧!”
卫鞅说:“我原来不了解秦君的志向,所以先用语言来试探他,现在我心中已有把握。如果能让我再见到秦君,我一定能把他说服。”
景监说:“你两次向我国君上进言,两次都不欢而散,我哪里还敢再向我国君上饶舌,让他发怒呢?”
第二天,景监入朝向秦孝公谢罪,不敢再提卫鞅求见的事。景监回到府中,卫鞅问他说:“你替我向秦君请求了吗?”
景监答道:“没有。”
卫鞅叹道:“可惜啊!秦君口头上说求贤,却放着人才不用,我卫鞅可要走了。”
景监问他:“你要到哪里去?”
卫鞅说:“天下之大,难道还没有一个比秦君更肯礼贤下士的君主吗?”
景监见此,忙说:“请你再耐心等些日子,五天后我再为你请求。”
五日之后,景监入宫侍奉秦孝公,秦孝公正在饮酒欢畅,忽然见鸿雁从头上飞过,不由停酒长叹。景监问他为何长叹,秦孝公说:“从前齐桓公曾说过:‘寡人有了仲父,就如鸿雁有了羽翼。’寡人下令求贤,如今已过数月,却没有见一个奇才上门,就像幼小的鸿雁,空有一飞冲天的志向,却无羽翼可凭借,因此才叹息。”
景监乘机奏道:“臣的客人卫鞅,自称有帝、王、霸三术,过去他向君上说的是帝、王之事,君上认为不切实际,现在他还有霸术想献给君上。”秦孝公闻听“霸术”二字,正中下怀,立即让景监将卫鞅召来。
卫鞅应召入宫,秦孝公问道:“听说你有助寡人称霸天下的良策,为何不早点儿告诉寡人呢?”
卫鞅答道:“不是我不想说,而是这霸业之道实在无法与帝王之道同日而语,帝王之道在于顺乎民心,霸业之道则必会违逆民心。”
秦孝公勃然大怒,手握剑柄喝道:“霸业之道难道一定要违逆民心吗?”
卫鞅面不改色地答道:“如果琴瑟音调不和谐,就必须将它改弦更张,治理国家的道理也与此相同。如今百姓们贪享眼前的安乐,不顾百年后的忧患。昔日管仲担任齐相,革新政令,鼓励耕织,整饬战备,将齐国划为二十一个乡,让百姓各守其责,一改齐国的旧制,这在最初是不受百姓欢迎的。等到政令得以实施,国家变得强大,各国诸侯纷纷归服,齐桓公终于一霸天下,齐国百姓也因此得到了好处,到此时他们才认识到管仲的治国奇才。”
秦孝公说:“如果你真有管仲的治国之才,寡人怎敢不将国政交付给你?只是不知你究竟有什么具体的治国方策?”
卫鞅答道:“国家不富强,就不能兴兵称霸;兵马不强大,就不能攻灭敌人。要想使国家富强,就必须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要想使兵马强大,就必须鼓励军士建立军功。先用重利奖赏引导,继而用严法督促,如果赏罚分明,这些政令就一定能够实施。这样一来,君上就是不想称霸天下也不行了。”
秦孝公大喜道:“好啊,这些寡人能做到。”
卫鞅又说:“富国强兵之道,如不起用有才之士推行,固然行不通;起用有才之士而不给予他足够的权力,也行不通;给他足够的权力,君主却害怕世人议论,三心二意,也行不通。”秦孝公又称是。
卫鞅请求退出,秦孝公急切地道:“寡人正想听听你的全部治国主张,你为何现在却要离去?”
卫鞅说:“请君上认真考虑三日,等主意定下,我才敢将全部主张说出。”
第二天,秦孝公便急切地派人来召卫鞅。卫鞅说:“我已与秦君说定,不过三日,我绝不敢上朝。”景监在一旁劝卫鞅不要拂逆秦孝公的心意,卫鞅说:“我首次与秦君相约就失信,以后还怎么取信于他呢?”景监这才作罢。
到了第三天,秦孝公派人用车来接卫鞅入朝。秦孝公向卫鞅赐座,言谈举止十分诚恳,于是,卫鞅便将秦国目前应更改哪些政令一一说出。两人一连交谈了三天三夜,秦孝公毫无倦意。
秦孝公深信卫鞅的才能,在朝堂上封卫鞅为左庶长,赐给他一座府第,并晓谕群臣:“今后国家政令,全部归左庶长执掌。有谁敢违抗,一律按犯上之罪论处。”群臣无不肃然听命。
卫鞅起草了一套初步改革的法令,呈给秦孝公看。秦孝公完全同意,叫他去发布公告,命全国百姓都依新法行事。
卫鞅为推行新法,命人在南门口立了一根木头,同时下了一道命令:“有谁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就赏他十两黄金。”此时,各国矿工开始广泛提炼黄金。由于它质地纯净、色泽美观,成为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货币。
一会儿工夫,南门口就围上一大堆人。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用得着十两黄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跟我们开玩笑。”众人瞧瞧木头,又瞧瞧别人,谁都不去扛。
卫鞅听说净是瞧热闹的、没有一个肯扛木头的人,便把赏金加到五倍。没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众人对这根木头连碰都不敢碰,更别说扛了。忽然人群里站出一个人,有些弱智,歪着脑袋打量那根木头有多沉,然后说:“我能扛得动,我扛去!”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众人闪开一条道,嘻嘻哈哈,好像看耍猴似的跟在后头,一直到了北门。
卫鞅叫人传话,对扛木头的人说:“你听从秦国政令,是个奉公守法的好百姓。”当即赏给他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两也不少。瞧热闹的人一见他真得了赏金,都愣了。他们全都后悔刚才没扛木头,错过了暴富的机会。
这件新奇的事,立即千传万,万传十万,一天的时间,全国百姓都知道了。百姓都说:“左庶长真是说到哪儿做到哪儿,他的命令是实实在在的、不打折扣的命令。”
第二天,众人又跑到南门口看看有没有木头。这回换了个新花样,木头没有了,在立木头的地方贴着一张新法令公告。他们多数不认得字,有些识字的看了也不懂,好在有官吏念给他们听,解释给他们听。众人有听得懂的,有听不懂的,有的话觉得很好,有的话觉得不怎么好。不管怎么说,众人知道左庶长的命令都得服从。这新法令一共三条——
一是实行保甲制度。每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一伍一什互相监督。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应当告发。不告发的和罪人同样有罪,告发的和杀敌人同样有功。每个居民必须领取居民凭证,没有凭证的不能来往,不能住店。
二是奖励杀敌立功。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用杀敌多少和立功大小作为标准。杀一个敌人记功一分,升一级。功劳大的地位高。田地、住宅、车马、奴婢、衣服等,随地位的高低分等级享受。没有军功的人,就是有钱也不得铺张。贵族也得依打仗功劳定爵位高低。三是奖励农业生产。百姓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妾、儿女一概没入官府为奴。弟兄到了成年就应当分家,各立门户,各交各的人头税。不愿分家的,每个成人加倍付税。
新法令公布之后,秦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没有军功的贵族失去了特权,他们即使有钱,也不过是个富户,在政治上没有地位。立军功的有赏,但是封赏再高,也只能在封邑里征收租税,不能直接管理百姓。
新法令颁布下来,不少官吏、贵族反对。秦孝公坚决信任卫鞅,一一处罚了那些反对新法的人。
过了三年,秦国百姓开始认识到新法的好处。生产增加了,生活也有所改善。百姓最满意的是增加生产可以免除官差这一条,大家宁可努力耕种和纺织,多产粮食和布帛,也不愿意离开家庭、田园,被征发到远地去当差。将士们因为提高了待遇,立了军功能升级,个个奋勇。
秦国自从卫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强大了,接连进攻魏国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原来算是头号强国的魏国不得不跟秦国讲和。秦孝公为了进一步变法求强,同意让步,与魏惠王会盟,把安邑等地退还给魏国。魏惠王见卫鞅被秦国重用,使秦国强大,让魏国受害,不由叹道:“寡人真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公叔痤的话!”
这时魏国田子方、翟璜、任座、西门豹等都已去世,魏惠王也下令招贤。邾国人孟子,名轲,是孔子嫡孙孔伋门下的得意弟子,有济世安民的志向,听说魏惠王招贤,便从邾国来到魏国。门吏一通报邾国孟轲来投,魏惠王便想起田子方生前讲过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轲从小丧父,全靠母亲日夜纺纱织布来维持生计。孟母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小孩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就搬家了。
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石块当作铁砧,用木棍当作铁锤,模仿着铁匠的动作。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孟轲看到一群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的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埋了下去。孟母找来,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隔壁是一所学校,有位教书先生教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念书,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看到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就像剪断了的丝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孟母抄起剪刀,把织机上正在纺织的丝全剪断了。孟轲吓得愣住了,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跟孔伋学习,从而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人物。
魏惠王亲自出来迎接孟子,以上宾之礼相待。魏惠王问孟子有何良策可使魏国天下无敌,孟子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族;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魏惠王又问:“如何做,才称得上国君好仁?”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善论,说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魏惠王说:“这点,寡人明白,但仁君怎样施政全国呢?”
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用五个字概括来说,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关系的基本规范。”
这魏惠王受法家李悝的以法治国影响很大,不明白儒家的仁义精髓,甚至觉得孟子的有些话迂腐可笑,便对他弃而不用。孟子于是离开魏国,向齐国奔去。
且说秦孝公看变法得到成功,在跟魏惠王订立盟约之后,就请卫鞅实行更大规模的改革,最重要的有下列三项——
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一直奉行的井田制,鼓励开垦无主荒地。谁开垦的土地,归谁所有。田地可以自由买卖,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二是推行县制。除了封邑以外,在全国设三十一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乡、邑。
三是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
凡是变法,就会有人反对。某一天之内,秦孝公就杀了七百多反对改革的人,渭河的水都变红了。到了第四年,世子嬴驷也犯了法,他居然也批评起新法来了。这真叫卫鞅为难,他对秦孝公奏道:“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面的人不遵守,底下的人可就不听从政令了。世子嬴驷犯法,他的师傅应当替他受罚。”秦孝公叫卫鞅处置。卫鞅就把世子嬴驷的两个师傅都治了罪,公子嬴虔割了鼻子,公孙嬴贾脸上刺了字。这一来,朝中众臣更不敢批评新法了。
秦国土地广,人口不太多,邻近的“三晋”土地少,人口密。卫鞅就请秦孝公出赏,引邻国百姓到秦国来种地,给他们田地和住房。秦国本地人必须服兵役,轮流应征。外来百姓只要专力于耕种和纺织,完全免服兵役。原来秦国各地,尺有长有短,斗有大有小,斤有轻有重,卫鞅把全国的度、量、衡规定了一个标准。这样一统一,百姓交税、纳租、做买卖,都方便多了。秦国变法之后,仅仅十几年工夫,就变成了一个富强的国家。此时,周安王早已去世,周显王在位。他派遣使节慰劳秦孝公,封他为西部诸侯的霸主。
中原诸侯一看秦国富强了,就不再把秦国当作西戎看待,都向秦国贺喜。那些有心要做霸主的诸侯眼见秦国用了一个卫鞅,变了法,就变成了强国,他们也学起秦国来,搜罗人才、尊重人才。
在北部的燕国,农牧兴旺,产铜产铁,并有渔盐之利,渐渐发达起来。它也求贤若渴,致力发展,因此也强大起来。
此时,中华大地上只剩下七个强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因为经常混战,所以世人称为“战国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