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智者的际遇
悠悠岁月无数事,三言两语几笔过。且说齐国战胜了强大的魏国,各国诸侯无不心惊,韩、赵二君尤其感激齐国的援救之恩,亲自前来朝贺。齐威王想与韩、赵两国联兵伐魏,魏惠王十分害怕,连忙派人向齐国朝贺归附。齐威王约请韩、赵、魏三君在博望城会盟,三国不敢不从。此后,齐威王骄傲自满,自高自大,忘记淳于髡“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然”的劝诫,开始沉溺酒色。他令人在城中修筑雪宫,又开郊外土地四十里作为猎场,终日歌饮射猎。他宠信稷下学宫邹衍等文人说客,重用王欢等奸佞小人,日日从事清议空谈,荒废政务。再说相国邹忌挤走了田忌、孙膑后,便又开始一心为国。他对齐威王充满忧虑,多次进行劝谏,但齐威王不听,邹忌托病交还了相印。齐威王封公子田婴为相国。这一年,田婴率军灭掉薛国,齐威王将田婴封于薛地。
田婴准备在薛地修筑城防。因为这样做容易引起齐威王猜忌,不少门客前来劝阻。田婴十分生气,便吩咐家臣不得再让劝阻的门客进入。门客齐貌辨请求谒见田婴,他向家臣保证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要是多一个字,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婴于是接见他。齐貌辨快步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大惑不解,连忙问:“先生还有要说的话吗?”齐貌辨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田婴说:“不碍事,先生请讲!”齐貌辨这才答道:“公子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渔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但它一旦得意忘形,离开了大海,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拿此相比,齐国也就如公子的‘海’,如果公子您在齐国安全,那么在薛地修筑城防有什么用呢?而公子您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地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用呢?”田婴称赞道:“你说得对。”于是停止在薛地筑城。
田婴见齐貌辨有勇有智,并且一心为自己着想,就让齐貌辨去住上等客舍。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因此门客们都讨厌他。田婴有个儿子,名叫田文,身材矮小但却精明干练。他想维护田家形象,便暗中劝说田婴驱逐齐貌辨。田婴大发脾气道:“即使将来有人铲除我们这个家族,捣毁我们这片家业,我也不能对不起齐貌辨!”为惩罚田文,田婴就派他去给齐貌辨赶车三个月。田文遵从父命,连续三个月朝夕侍候齐貌辨,不敢有半点儿懈怠。世间的道理既复杂又简单,这田文放下尊贵的地位,去侍候手下门客,不但个人形象不受损,反而因此威信骤增。
等薛地及家务安顿好后,相国田婴便安心在齐威王手下做事。
一天,齐威王正在雪宫饮酒作乐。门外忽然来了一位相貌奇丑、衣衫破烂的女子,声称要见齐威王。守门卫兵将她拦住,喝道:“丑女是什么人?也敢来见大王!”
丑女说:“我是齐国无盐人,名叫钟离春,现在年已四十,尚未出嫁。我听说大王在宫中饮宴,特来求见,想入后宫侍奉大王。”
卫兵们掩口笑道:“这女子真是不知羞耻。”卫兵入宫报告齐威王,齐威王将钟离春召入。
内侍见钟离春奇丑无比,全都暗笑不已。齐威王开口说道:“寡人宫中嫔妾婢女已满,你相貌丑陋,却敢求见一国大王,想来你不是头脑有问题,就是有什么奇特的才能。”
钟离春答道:“我没有毛病,也没有才能,只会用体态身形来预示未来。”
齐威王说:“那你就为寡人预示一下,但如果预示得不对,寡人将把你斩首。”
钟离春先瞪目凝视、张牙露齿,然后将手挥了几下,接着拍着膝盖叫道:“危险了,危险了!”齐威王不明白她的肢体语言,转身去问内侍,内侍也是莫名其妙。
齐威王说:“钟离春,你上前来为寡人说说这些动作都是什么意思。”
钟离春磕头说:“大王若肯恕我不死,我才敢说。”
齐威王说:“恕你无罪。”
钟离春说:“我瞪目远望,是替大王观看远处即将燃起的烽火;张牙露齿,是劝大王接受忠言劝谏;挥手几下,是替大王驱赶身旁小人;手拍膝盖,是替大王拆毁歌饮楼台。”
齐威王大怒道:“你这分明是说寡人有四大过失!寡人做事堂堂正正,哪有这四大过失?你竟敢胡说八道!”喝令卫兵将钟离春斩首。
钟离春说:“大王已经恕我无罪,现在请让我把大王的过失解释一下。我听说秦国任用卫鞅,国家变得强盛,今后肯定会发兵,与齐国争雄。大王现在朝中缺乏良将,边疆戍防松懈,所以我才替大王观看远处的烽火。俗话说,国君有直言敢谏之臣,国家不会亡;父亲有直言敢谏之子,家族不会亡。如今大王沉溺酒色,荒废国政,排斥忠直敢谏之臣,所以我才张牙露齿要大王接受劝谏。大王左右,王欢等人只会阿谀奉迎,邹衍等人只懂空泛议论。我担心这些人误国,所以要挥手替大王将他们驱走。大王修宫殿开猎场,消耗国力,劳累百姓,所以我暗示大王将它们拆毁。大王有了这四大过失,齐国便危如累卵。我冒死向大王进谏,大王若能采纳,我虽死无憾。”
齐威王想了想,不禁叹道:“假如没有钟离春到来,我还真不知道自己竟有如此多的过失。”当即下令散宴,用车将钟离春带回内宫中,要立她为夫人。
钟离春推辞说:“大王不纳我的忠言,要我的身子又有何用?”从此齐威王疏远邹衍、王欢等奸佞空谈之人,扩建了稷下学宫,选贤任能,广开言路,并拜前来齐国的孟子为稷下学宫上宾,一时齐国大治。齐威王将无盐城封给钟离春,称她为无盐君。
齐都临淄稷下学宫院内,长满了青翠旺盛的竹子。竹子旁是几棵大槐树。一场春雨过后,竹笋冒出,槐树吐绿。
淳于髡与孟子礼毕后,便问他:“请问先生,男女授受不亲,是您倡导的吧?”
孟子是个实在人,规规矩矩地答道:“是的。”
淳于髡说:“假如您妻子掉水里了,为兄我是救她还是不救呢?”
孟子很生气,心想这个淳于髡喜欢抬杠、钻牛角尖,便说道:“男女授受不亲,的确是礼,但救弟妹,是权宜之计啊。”
淳于髡又问孟子:“如今列国互相攻伐,天下之人好像都掉进水里,您为什么不去救?”
孟子微笑着说:“救天下苍生,要用儒教去救,而不是用手去一个一个地拉。”淳于髡明白孟子是圣人,他的作用是教化,而不是凡事都亲自去做。
又是一年槐花香,蜂蝶照常绕。秦国左庶长卫鞅见庞涓死去、魏武卒灭亡,心想如今魏国衰落,不可不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便在槐花香中,向秦孝公奏道:“秦、魏两国相邻,魏国存在是秦国的心头大患,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现在魏国被齐军击败,我们可乘此天赐良机出兵攻打魏国。魏国抵挡不住,必然向东迁移。这样我秦国便可依凭地险兵强,乘势东出,将中原各国制服,成就帝王大业。”秦孝公准奏。
卫鞅率公子嬴少官等人,领兵五万攻打魏国,出咸阳一路向东进发。
警报传到魏国西河,西河郡守朱仓忙派人告急。魏惠王召集群臣商议御敌之计,公子魏昂奏道:“卫鞅从前在魏国时,与臣一起侍奉相国公叔痤。卫鞅欲离开魏国时,臣还赠给他金钱。现在臣愿领兵前往,先与他们讲和,如果秦人不肯答应,我们再守城御敌,同时向韩、赵两国请援也不迟。”群臣纷纷赞同魏昂的计策,魏惠王便拜魏昂为将军,让他领兵五万进驻吴城,救援西河之急。
这吴城是吴起镇守西河时所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魏昂正想给卫鞅写信,忽然守城军士来报:“秦国左庶长卫鞅派人来送信,信使已在城下。”魏昂命人用绳索将秦国信使拉上城,自己拆信读道:“我与公子您情同手足,如今虽各为其主,领军相持,但怎么忍心发兵交战、自相残杀呢?我想和公子相约,一起在玉泉山痛饮,握手言和,使两国免受战乱之苦。公子如肯应允,请指定一个相会日期。”魏昂读完大喜道:“这也正是我的意思。”令人款待秦国信使,回信道:“左庶长不忘昔日友情,愿化干戈为玉帛,正合我意。三天之内,请左庶长指定一个相会之日,我无不听从。”
卫鞅得到回信,大喜道:“我的计谋行得通了。”又派人到吴城商定相会日期,秦使见到魏昂说:“秦军前营已经撤走,其余各队人马只等将军与我左庶长相会后,也会撤兵回国。”秦使向魏昂献上旱藕、麝香,殷勤地说道:“这是秦地特产,旱藕补益身体,麝香可以辟邪。左庶长特派我将这些献给将军您,以示不忘旧日之情。”魏昂对卫鞅更加坚信不疑。
卫鞅假传军令,将前营撤退,令公子嬴少官率兵先行,暗中吩咐他们以打猎为名,埋伏于狐岐山、白雀山等处,只等相会之日一齐杀出,将魏国人马一网打尽。
到了相会之日,卫鞅先派人去吴城报告:“左庶长卫鞅已先到玉泉山等候,所带随从不过三百人。”魏昂毫不起疑,用车装载酒食,又带着一队乐工,出城前去相会。卫鞅在山下迎接,魏昂与他相见,各叙昔日交情,并谈到今日言和退军一事。两边都准备了酒食,魏昂要尽地主之谊,先向卫鞅把盏敬酒,卫鞅也向他回敬。
酒过三巡,卫鞅命军士将魏国酒食撤去,改用本国酒食,并让两个秦国武士上前侍奉。这两个武士一个叫乌获,能单手举起千钧之物;一个叫任鄙,能赤手空拳搏杀虎豹。卫鞅举觯劝酒,同时用目光暗示左右。左右得令,跑到山顶点起焰火,接着山下也放起火来。魏昂大惊道:“现在为何起火?左庶长难道在使计骗我吗?”卫鞅笑道:“暂且骗公子一次,回头我再向公子赔罪。”魏昂心慌意乱,想要逃走,却被乌获紧紧按住,动弹不得。任鄙指挥众人捉拿魏昂的随从,埋伏在山谷中的嬴少官也率人四处捕拿魏国车仗人马,随魏昂前来赴会的魏国兵将无一脱逃。
卫鞅吩咐将魏昂打入囚车,先送回秦国报捷,又命人给魏昂的随从松绑,给酒压惊,并把原来的车仗交给他们。卫鞅说:“你们如果说魏昂赴会归来,骗吴城守军打开城门,我一定重赏你们。如果你们不听从,我现在就将你们斩首。”众人怕死,只得遵命前往。
卫鞅让乌获扮作魏昂坐在车中,让任鄙扮作护送魏昂的秦国使节紧跟其后。吴城守军认出是自家人马,赶紧开城迎接。乌获、任鄙两位勇士一齐发难,奋起神力将城门击碎,又把上前阻拦的魏兵一一打倒。卫鞅率大军随后跟进,乱杀一阵后将吴城占据。
西河郡守朱仓闻听魏昂被俘,料定西河难守,弃城逃走。卫鞅长驱直入,直逼安邑。
魏惠王大惊,派大夫龙贾到秦军求和。卫鞅说:“魏王不肯用我,我才到秦国做官。秦君赐我高爵厚禄,现在又把军权交给我。我若不灭掉魏国,有负秦君重托。”龙贾说:“良鸟恋旧林,良臣恋故主。魏王虽然未能重用左庶长,但也没有听从公叔痤之言杀害左庶长,左庶长怎能毫无情义?”卫鞅沉思半晌说道:“要我撤军也可以,但你们必须割让商邑等十五座城。”龙贾回奏魏惠王,谏道:“《周易》的‘易’字,本身指蜥蜴,蜥蜴尚能断尾自救,我们魏国有何不可?”魏惠王听从龙贾的建议,答应割让十五座城。龙贾将版图契约送给卫鞅。卫鞅按图受地,胜利而归。魏惠王因割地后,安邑距秦国太近,遂迁都大梁,从此魏国也称梁国。
秦孝公表彰卫鞅的功劳,将从魏国夺来的商邑等十五座城赐给卫鞅作为封邑,称其为商君,加封大良造,世人因此称卫鞅为商鞅。大良造,为秦国新设最高官职,掌握全国军政大权。
此时函谷被秦国所得,当年老子与尹喜相遇时,晋国在函谷设立过一个简易的关口,后被废弃。如今被秦国所得后,函谷成为秦国与崤山以东各国进出的必经之地。它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道路狭窄,地势险要。秦孝公下令在此设立要塞,号函谷关。函谷关修建成后,更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且说卫鞅谢恩回府,对众家臣和门客说:“我以卫君旁支远族的身份入秦,辅佐秦君治理国家,使秦国变得富裕强大,现在又领兵从魏国夺得七百里土地,秦君将十五座城赐给我作为封邑,人生的荣华富贵可说是到了顶点了!”家臣、门客们纷纷称颂。
有一人厉声打断他们说:“你们寄居在商君门下,怎能谄媚奉迎陷害主子?”众人一看,说话的是门客赵良。
卫鞅说:“先生说众人谄媚奉迎,你倒说说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如何?”
赵良答道:“百里奚做秦穆公上卿,辅助他称霸西戎。百里奚仁慈爱民,深得百姓爱戴。去世之时,百姓沿途哭送,如丧考妣。现在商君您做秦国重臣,政令虽然得以实施,但因用法过严、杀戮太多,百姓只畏惧商君您的威严而不感激商君您的恩德,只知道追逐功利而不明晓大义所在。秦国世子嬴驷更因商君您伤害过他的师傅,对商君您仇恨入骨。一旦当今秦君去世,商君您的性命都会难以保全,还说什么荣华富贵呢?商君您不如举荐贤能之士代替自己,辞去官爵俸禄,归耕乡野,这样或许还能有保全自己的希望。”卫鞅无语,心中不乐。
不久,秦孝公去世,世子嬴驷继位为君,即秦惠文公。卫鞅自恃是前朝老臣,举止傲慢。嬴驷的师傅公子嬴虔过去被卫鞅削去鼻子,心中怀恨不已,这时便与公孙嬴贾一同奏道:“人们常说,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重者身危。卫鞅立法治秦,使秦国变强,百姓只知有卫鞅之法,不知有秦国之法。如今卫鞅又得十五座城为封邑,权重位尊,将来必有谋反犯上之举。”秦惠文公说:“寡人也深恨此贼,但他是先君老臣,如今谋反之心尚未明显,姑且再容他几日。”便派人将卫鞅的大良造印收回,让他退归自己的封邑商邑。
卫鞅准备车马出城,其仪仗声势比起列国诸侯有过之而无不及。百官纷纷饯行相送,秦国朝堂为之一空。嬴虔、嬴贾将此事密奏秦惠文公说:“卫鞅不知反悔,反而盗用诸侯车驾仪仗。如果让他返回商邑,必会谋反。”秦惠文公闻听后大怒,当即命嬴贾领军士三千,追杀卫鞅,嬴贾欣然领命出朝。秦国有些百姓怨恨卫鞅已久,此时闻听嬴贾领兵追杀,纷纷跟随而去。
卫鞅乘车出城,刚走上百余里,就听到后面喊声大作,派人探听,知道是秦惠文公派兵追杀。卫鞅心中大惊,慌忙扮作一个普通百姓匆匆逃去。
卫鞅逃到函谷关,见天色已晚,便到一家客店投宿。店主向他要身份证明,卫鞅说没有。店主说:“商君立法,不许收留没有身份证明的客人,违者斩首。我不敢让你留宿。”卫鞅不由叹道:“我制订这一法令,实是木匠做枷、自作自受啊!”
卫鞅连夜奔行,混出函谷关,来到魏国。魏惠王深恨卫鞅欺骗魏昂和逼魏国割地,便下令将他囚禁,转送秦国。卫鞅闻听,未等魏人行动,就抓紧往商邑逃走。
此时,黄鹰在上空盘旋,卫鞅自言自语道:“我要是能像黄鹰那样飞得高、看得远,不愁栖息之地有多好啊!”此刻,卫鞅想到秦国先臣百里奚崇尚黄鹰精神,便哀叹自己:“秦国出了两位名臣,一个是百里奚,一个是我。我不如百里奚呀,我比他少了一项最重要的能力,这就是如何保护自己。”此时的卫鞅后悔没有听从门客赵良的话。
卫鞅到了商邑,想起兵反秦,结果被嬴贾率兵擒获。
秦惠文公宣布了卫鞅的罪行,命人将他押到闹市,五牛分尸,有些百姓纷纷争抢着吞食其肉。秦惠文公又下令将卫鞅灭族。可怜卫鞅变法,使秦国富强,但却遭受秦国分尸灭族之祸。
卫鞅死后,六国闻讯,纷纷庆贺。秦惠文公由此知道卫鞅变法利秦不利六国,于是任用魏国阴晋人公孙衍为秦国大良造,继续推行卫鞅变法。
公孙衍就任大良造后,率领秦军向魏国发起了进攻。此时的魏国既无精兵,又缺良将,根本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只好再学蜥蜴断尾,割让魏国阴晋求和。这阴晋位于魏国与秦国的交界之处,也是公孙衍的家乡。五十多年前,魏国名将吴起正是在这里以区区一万魏武卒打败了秦国十万大军,从而长期占据河西之地。如今吴起不在人世了,魏武卒灭亡了,阴晋转到了秦国手中。秦惠文公高兴地说:“河西是秦国通向中原的门户。魏国占据河西之地,就像一根棍子别在了秦国腹地与函谷关之间,死死压制着秦国,卡死了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迫使秦国只能与魏国做生意。如今魏国割让阴晋与秦国修好,虽然河西还有几座城池被魏国所占,但秦国东进中原的阻碍被拔除了。”秦惠文公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立即把“阴晋”这个具有“三晋”意味的名字,改为了带有秦国色彩的宁秦。